课程试卷(含答案)
__________学年第___学期 考试类型:(闭卷)考试 考试时间: 90 分钟 年级专业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判断题(20分,每题5分)
1. 秋水仙碱可同微丝的(+)端结合,并阻止新的单体加入。( )[中科院中科大2007研] 答案:错误
解析:秋水仙素核酸能与微管蛋白亚基结合,需要有抑制微管组装的作用。细胞松弛素和鬼笔枯草杆菌是影响微丝组装的特异性组装药物。 2. GTP结合的α亚基能够激活G蛋白耦联受体的其他下游分子。( ) 答案:正确
解析:结合了GTP的α亚基能够激活酶,无核苷酸结合的βγ复合物能够激活离子通道,而与GDP结合的三聚体G蛋白处于非活化状态。 3. 水是细胞的主要成分,并且多以结合水的形式存在于细胞中。( ) 答案:错误
解析:细胞中的水分多以游离态存在。
4. 在信号传递过程中,信号的放大作用和信号所启动的终止作用同等重要,同时并存。( ) 答案:正确
解析:两者缺一不可,一旦腐蚀这种平衡,细胞就会暴发病变,如运行机制蛋白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机制并存,第二信使的生成和降解机制并存等。
2、名词解释题(20分,每题5分)
1. 锚定连接[浙江大学2017研]
答案:细胞核锚定连接是指通过细胞膜蛋白及细胞骨架系统将相邻细胞,或细胞与胞外基质间黏着起来的连接方式。根据直接参与细胞连接的骨架纤维的性质不同,锚定连接又分为与中间丝相关的锚定连接和与肌动蛋白纤维相关的锚定连接。前者包括桥粒和半桥粒;后者主要有黏着带和黏着斑。 解析:空
2. 循环式光合磷酸化(cyclic photophosphorylation)[中科院中科大2005研]
答案:循环式光合磷酸化是光合磷酸化的一种类型,PSⅠ接受远红光后,产生电子经过A0、A1、FeS和Fd,又传给Cytbf和PC而流回到PSI。电子循环流动,产生H+梯度,从而驱动ATP的形成。这种继电器电子的传递是一个闭的回路,故称为循环式光合磷酸化。
解析:空
3. spindle polar body
答案:spindle polar body中文名称是纺锤体极体,是指酵母细胞的微丝组织中心,在功能上等同于动物细胞的中心体,它在细胞周期中的染色体复制是两极纺锤体组装和准确正确分离的前提。与标准的细胞周期显著不同各有不同的是,酵母的微管组装与S期DNA复制同时进行,而不是在DNA复制之后。 解析:空
4. cellular aging[南开大学2007研]
答案:cellular aging的中文译名是细胞衰老。细胞衰老是指正常细胞经过有限次数的分裂增殖以后,停止生长,细胞形态和生理活动发生显著退化的过程。主要表现是环境适应能力的主要减低,长期保持细胞内环境稳态平衡态能力的降低,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核膜内折、内质网弥散性分布、线粒体体积增大等。 解析:空
3、填空题(35分,每题5分)
1. 组成生物膜的基本成分是,体现膜功能的主要成分是。 答案:膜脂|膜蛋白 解析:
2. 肝细胞的解毒作用主要是在上进行,因为上面含有丰富的系统,使有害物质转化。
答案:光面内质网|氧化酶 解析:
3. 微管特异性药物中,破坏微管结构的是,稳定微管结构的是。 答案:秋水仙素|紫杉酚。
解析:麦角固醇秋水仙素可以阻断微管蛋白组装成微管,结合蛋白质素漾的微管蛋白可结合于微管末端,阻止其他微管蛋白的加入。紫杉酚能促进微管的装配,并而使已形成的微管稳定。
4. cAMP信号通路中的第二信使是,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中产生的两个第二信使是和,第三信使是。
答案:cAMP|DAG|1,4,5三磷酸肌醇|钙离子 解析:
5. 真核细胞核糖体由大小两个亚基形成,在核糖体发生过程中大小亚基所需时间不同,在胞质中最早出现的是。 答案:小亚基 解析:
6. 位于核仁组织者区的rRNA基因为,该基因的转录物在处切割,位于核仁组织者区以外的rRNA基因为,它转录的RNA将进入核糖体的大亚基[南开大学2008研]
答案:5.8S rRNA、18S rRNA和28S rRNA的基因|致密纤维组分|DFC 5S rRNA基因 解析:
7. 内质网上合成的磷脂向其他膜转运时有两种方式,分别是和。 答案:出芽|依靠磷脂转换蛋白的转运 解析:
4、简答题(15分,每题5分)
1. 用二色荧光分别标记人和鼠细胞膜蛋白,将二细胞融合,进行荧光抗体免疫实验,首先出现荧光扩散现象,当时间延长后,均匀分布在细胞表面的标记荧光会重新排布,出现成斑现象。请解释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两种似乎矛盾的现象。[南京师范大学2006研]
答案: 出现上述两种似乎矛盾激化的现象原因在于的原因如下: (1)由于细胞质的流动性,人和鼠的细胞膜会融合,使得荧光均匀分布,即荧光扩散现象。
(2)当时间延长后,已均匀分布的荧光会重新分布,聚集在细胞表面的某些部位,即成斑现象。成斑进一步证实了膜蛋白的流动性,其原因是二价的使分子交联相邻的膜蛋白分子抗体荧光聚集。这一现象也与膜蛋白中空和膜下骨架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质膜和细胞内膜网络系统之间的膜泡运输有关。 解析:空
2. 为什么说支原体是目前发现的最小、最简单的能独立生活的细胞生物?[中山大学2019研]
答案: 支原体可能出现是最小、最简单的细胞存在形式的原因如下:
(1)虽然病毒的体积总体上比支原体小,但是它不具有细胞形态。 (2)支原体具备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与功能,目前没有发现比支原体更小、更简单的细胞。
(3)惟一支原体基因组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能独立生活的生物中最小的,大都是生命多半活动所必需的基因。
(4)支原体mRNA与核糖体结合为多核糖体,指导合成约700种蛋白质,这可能是细胞生存和增殖所必需的上限数量蛋白质的蛋白质。
(5)从理论上推论,细胞独立生存所需空间的最小极限是细胞的宽度为140~200nm,而支原体的直径已接近这个长约极限。比支原体更小、更简单的结构,基本除非不可能保证生命活动的基本要求。 解析:空
3. 比较编码生长因子的癌基因和编码生长因子受体的癌基因。 答案: (1)编码生长因子的癌基因和编码生长因子受体的癌基因的酪氨酸相同点:两者都会因为 信号的持续输入导致细胞的生长分裂失去控制;
(2)编码生长因子的不同点癌基因和编码生长因子受体的癌基因的不同之处:
①当编码生长因子的基因过度表达表达之前,产生过量的生长因子会使得受体持续接受外来糖蛋白信号,使得细胞不必要地生长; ②编码受体的基因突变产生不正常的受体,无论是否结合球蛋白,都持续处于信号开放休眠状态,此时内用少量的生长因子也会激活胞内信号通路。 解析:空
5、论述题(5分,每题5分)
1. 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在染色质中的作用是什么?有何实验根据? 答案: (1)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在染色质中的作用
①组蛋白和DNA结合构成染色质纤维,组蛋白有抑制基因表达的积极作用,而且结合量越远增加,DNA的模板性抑制极长; ②酪氨酸非组蛋白参与染色体的建构,对基因的表达有调控作用,具有明显的组织机构特异性。
(2)证明组蛋白和非组蛋白在染色质中作用的实验根据如下: ①用胰酶处理过程细胞核,组蛋白显著减少,则转录活性增强。因此在转录时,组蛋白可能和DNA的结构矛盾会发生改变; ②Gilmour和Paul(1970)利用染色质重组和竞争杂交数学方法来研究DNA表达的特异性一般说来组蛋白的关系。
a.把骨髓网织红细胞和胸腺混合的DNA、组蛋白扩建染色质;发现加入骨髓网织红细胞非组蛋白,染色质转录的RNA与天然骨髓网织红细胞染色质转录的球蛋白mRNA相同。
b.反之,加入胸腺非组蛋白,重组染色质转录的RNA与天然的
胸腺染色质转录的RNA相同。
c.又如,血红蛋白mRNA只能由成红细胞转录,脑细胞则不能产生血红蛋白mRNA。当在体外把脑细胞染色质解组后,用重建成红细胞的非脯氨酸与之重建,重建后的脑细胞染色质即能转录血红蛋白mRNA。可是如果脑细胞的非组蛋白与这重建,仍然不能构成血红蛋白mRNA。这些实验不仅临床实验说明非组蛋白有调节基因表达的指导作用,而且也说明它有出现明显的组织特异性。 解析:空
6、选择题(4分,每题1分)
1. 通过细胞骨架系统将细胞与相邻细胞或细胞与胞外基质连接起来的方式是( )。 A. 以上都不是 B. 通讯连接 C. 锚定连接 D. 封闭连接 答案:C
解析:锚定连接是通过生物膜系统将细胞与相邻或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连接起来,这种连接方式可以形成一个交汇点坚挺有序的细胞群体。 2.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之间部分DNA片段的交换与重组的时期是发生于( )[中国科学院水生所2003研] A. 粗线期
B. 双线期 C. 细线期 D. 偶线期 答案:A
解析:暴发减数分裂出现于高等真核生殖细胞的发生过程中,由两次多种不同的有丝分裂组成组成,包括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同样具有分裂先期、中期、后期和末期。而生殖细胞发生的主要特殊变化是在前减数分裂Ⅰ,包括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5个阶段,随后是减数分裂Ⅰ的中期、后期和末期,接着是减数Ⅱ分裂,与普通的有丝分裂完全一致。减数分裂一般而言与普通减数分裂不同,减数分裂出现基因的交换与重组,以使后代获得新的基因组合更好地外界环境,而有丝分裂没有发生基因的交换与重组。
据此可知,蛋白基因的交换与重组发生于减数分裂期,细线期是染色体发生凝集,偶线期是同源第二阶段染色体配对阶段,配对落幕后进入粗线期,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开始发生交换与重组。
3. 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的蛋白质通过核孔复合体进行核输入属于下列哪种蛋白质分选类型?( )[南开大学2007研] A. 膜泡运输 B. 选择性门控转运 C. 蛋白质跨膜转运
D. 细胞质基质中的蛋白质转运 答案:B
解析:
4. 在对某细胞表面进行免疫荧光标记实验中,发现荧光出现成斑现象,证明了( )。[浙江师范大学2011研] A. 膜脂的流动性 B. 膜脂的不对称性 C. 膜蛋白的不对称 D. 膜蛋白的流动性 答案:D
解析:免疫荧光标记技术主要对蛋白质进行标记。在某些细胞如血液白细胞中,当荧光抗体标记时间继续延长,已黏合在细胞表面的标记荧光会重新排布,聚集在胸部生物体表面的某些部位,即成斑现象,或聚集在细胞的末端,即成帽现象。成斑现象和成帽现象进一步弊病断定了膜蛋白的流动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