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壮乡风情

壮乡风情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三月三

“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歌节。这一天,壮族人民喜气洋洋,除蒸五色糯米饭、做红鸡蛋、杀鸡宰鸭,以纪念祖先、招待亲友外,主要是举行盛大的“歌圩”活动。

歌圩,既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每逢歌圩之日,搭彩棚、摆歌台,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大人、小孩,都兴高采烈地穿起节日盛装赶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嘹亮,成了歌的海洋。

“歌圩”不仅有歌,还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比如:抛绣球、碰红蛋、抢花炮、打扁担、舞龙、舞狮子、舞春牛、演壮戏、采茶戏、千人竹杠阵、民间绝技表演、花车赶歌圩、大型彩车巡游等等。老幼参加,敲锣打鼓,热闹非凡,欢乐无比。

史书记载,壮族“三月三”歌圩,在宋代已兴办,到明代就定期定地点举行。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三月三”定为壮族的歌节;从2014年开始,又将每年农历“三月三”定为广西公众假日,广西全体公民放假两天。 这样,“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的重要节日,也是当地汉、瑶、苗等民族的重要节日。

板 鞋 舞

板鞋舞是壮族很有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它是众人同时穿上一双长的木板鞋,跳出协调一致的优美舞姿。

据说板鞋舞的起源是:明代,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广西田州土官瓦氏夫人领旨率军赴江浙抗倭,瓦氏夫人为让壮族勇士步伐整齐、步调一致,令每3名勇士同穿一付木板鞋“齐

步”跑。经过长期训练,勇士素质大大提高,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所向披靡,挫败倭冠,为国立了大功。后来,壮族民间效仿瓦氏夫人的“同步”练兵法,在田头地角、房前屋后开展三人穿板鞋竞赛以自娱,相袭成俗,流传至今。

发展至今,板鞋舞已有板鞋花肩舞、板鞋扁担舞、板鞋双刀舞、板鞋花棍舞等10多种。

跳板鞋舞时,舞蹈者手持彩扇、绸带、花伞、绣球等,配合各种花样的舞步动作,边走边舞,动作节奏性强,手脚协调,步伐豪迈粗犷,精神抖擞,把舞蹈艺术与体育健身融为一体。

北京亚运会期间,板鞋舞被指定为进入中南海表演,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后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板鞋舞体现了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团结奋进、拼搏进取的时代精神。

敬 蛙 节

敬蛙节是壮族传统风俗节日。在右江地区一带的壮族民间,每年春节期间都欢度此节。

据说古代这里壮族有一个名叫东林的孝子,他的母亲去世时,屋外蛙声不绝,他怕打扰了母亲灵魂的安宁就用开水浇死了青蛙。结果闹得蛙声断绝,害虫旺盛,人间遭灾,颗粒无收。这时,东林才知道自己误杀了“天女”(青蛙),因此给“天女”厚葬,以求来年丰收。

过后,每年正月初一,几个村落一起选一二十名青年,四处到田野间寻找青蛙。最先找到的那只青蛙被尊称为“青蛙头”。在所捕青蛙中选一只,与“青蛙头”配成一对,送往

村里“青蛙亭”,祈祷后,就把青蛙打死,装进一个大竹筒。

由找到“青蛙头”的青年主持当年的青蛙节活动。

白天,抬着青蛙挨家拜年,向各家各户道贺,在主家门前唱几句古老的青蛙歌:“呼——呀,鹞莫飞,鸦莫叫,青蛙姑娘到,来把新喜报。”并对主家唱道:“养鸡变金凤,金凤下彩蛋;养猪如牛壮,养牛长满栏;养马变骏马,员外配金鞍。主家手儿巧,摸土变银钱。”这首古老的充满喜气吉祥的青蛙歌,唱得主家眉开眼笑。

夜晚,村民到停放青蛙的亭子为之守丧。

正月最后一天,全村人将青蛙送到坟地入葬。把青蛙安葬好后,人们便纷纷奉上鸡、鸭、鱼、肉、粽子、五色糯饭、酒等祭品,并敲击铜鼓、吹唢呐、舞龙、舞狮子、跳青蛙舞、唱青蛙歌,祈祷来年样样顺心,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其仪式十分隆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