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上广丁金宏刘振宇
(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上海200062)
*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特殊的三角图法、GIS技术分析法以及聚类分析法,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出发着手研究目前中国产业结构的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演变轨迹和产业偏离度等空间差异,从而得出中国产业结构空间差异和演变的一些规律。产业结构的空间差异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经济区域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产业结构空间差异演变规律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4)03-0091-04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一直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前提条件,而且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我国工业化层次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产业结构的状况和经济结构状况共同反映了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一国或一个地区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同时,由于中国梯度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的区域差异也在不断的加大。这种差异,不仅反映在人均国民收入上,而且也反映在地区产业结构上。本文通过对三次产业的产值和从业人员结构进行研究,试图从宏观上了解中国各省市产业结构的空间差异和演变规律。
1.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1.1数据来源
一国产业结构演进到一定时点时的状况,通常既受初始状态的影响,也受前期结构演进状况的制约。本文限于篇幅,
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
1.2.2GIS技术支持分析法
GIS最关健的特性是它能够从空间角度出发表达、分析各种数据。使用GIS技术,一些存在于区域间的关系可以一目了然。基于GIS的空间分析模型方法在区域经济分析、规划决策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尤其是在图解各种经济活动的位置,确定经济活动的空间变化趋势上得到很好的运用。本文运用Mapinfo软件中制作专题地图技术,将产业结构相似的省份用同一种颜色或样式表达,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图上看出中国产业结构的空间差异信息。
1.2.3聚类方法
聚类方法有多种多样,本文运用层次聚类法中平均联结法。由于最短距离法和最长距离法都只用两个案例之间的距离来确定两类之间的距离,没有充分利用所有案例的信息,平均联结法把两类之间的距离定义为两类中所有案例之间距离的平均值,不再依赖于特殊点之间的距离,有把方差小的类聚到一起的趋势,因此平均联结法是聚类效果较好,应用广泛的一种聚类方法。其中它又有组间联结法和组内联结法,本文选用第一种。同时本文在考虑距离测度时运用欧氏距离。
对中国产业结构现状、演进轨迹及空间差异的研究主要着重分析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结构演进状况,并且限于数据获2.2000年产业结构空间差异规律得,台湾、香港、澳门三个地区未作研究。本文分析的数据主2.12000年各省市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空间差异要运用统计软件SPSS以及Excel软件来进行处理。本文分析通过前面提到的聚类方法,对2000年中国各省市三次产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建国50周年统计年鉴。业产值比重进行了聚类分析,我们把全国分为五类区域,并通
过三角图和GIS制图软件Mapinfo的专题图来反映。从中可1.2研究方法1.2.1三角图法
由于传统的方法一般需要用三条曲线分别表示三次产业在不同年份的结构和变动,因而无法在一幅图中同时表达出不同区域三次产业不同年份的变动情况,这样我们就无法对不同区域的产业变动的轨迹进行直接比较。由于三产的比重之和等于1,因而三角图法通过对三次产业空间三维的点进行投影变换转为平面的一个点,这样我们就可以直观地在一个平面上看到产业目前所处的阶段和产业的演变轨迹。这个三角图被分为六个区间,分别代表了三次产业的比重大小状况
以看出中国各省市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空间差异(图1)。
A类区域为北京、上海、天津。这三个地区都是中国的直辖市,代表了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发展的最高阶段。这类区域的特点是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已经极低(<5%);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最高,已经占据国民经济中最重要地位。
B类为:辽宁、黑龙江、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河北、湖北、山西。这类地区中的第二产业比重在三产中占有显著地位,其产值比重大于50%。这些地区都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和工业基地。
(文中I代表第一次产业、II代表第二次产业、III代表第三次C类为:吉林、河南、江西、湖南、安徽、四川、云南、广西、贵产业)。从左向右逆时针看,六个区间分别代表I>III>II、州、甘肃、内蒙古、新疆。这类地区仍是以第二产业产值所占
91开发研究2004.3的中西部地带,其经济欠发达,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小,总和约占40%左右。
E类区域为:贵州、云南、西藏。这三个省份为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最贫困地区之一,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三次产业比重高达70%。
图12000年各省市产值结构空间差异图
比重最高,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平均达23%,第三产业比重达35%。它们主要位于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它们也是中国主要的农业大省,这类地区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比重在中国各省市中所占比重最高。
D类为:福建、重庆、陕西、宁夏、青海。这类区域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产业比重已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其比重与第二产业比重已大体接近。
E类为:海南、西藏。这类地区是中国产业结构比较特殊的地区,它们的产业结构呈现III>I>II的情况,其产业结构成为中国产业结构最低级状况。西藏是一个以旅游和农牧业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其工业基础薄弱,因此产业结构以第三次产业和第一产业为主。海南虽然是中国最大的特区,但原本经济和工业基础薄弱,设立特区以后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吸收大量外资来此投资,且其支柱产业的定位是以旅游和生态农业为主,因此,其产业结构与西藏相似。
2.22000年各省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空间差异通过前面提到的聚类方法,我们同样对2000年中国各省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进行了聚类分析,把全国分为五大类。
A类区域为:北京、上海、天津。这类地区主要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三个直辖市,其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与产值结构相类似,都是第一次产业比重已极低,而第三产业比重已占据最重要位置。
B类为:辽宁、江苏、浙江、广东。这类地区主要是中国沿海经济最发达的四个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其中辽宁为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江苏、浙江和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也是中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区域。因此,虽然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仍占相当比重,但从业人员已主要分布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C类区域为:吉林、黑龙江、山东、福建、江西、河北、湖北、山西。吉林和黑龙江是中国传统的工业基地;山东和福建是沿海两个经济发达地区;江西和山西是中国重要的矿藏分布地;河北和湖北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因此,这类区域农业的从业人员虽然占据了半壁江山,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人员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D类区域为:安徽、湖南、河南、重庆、四川、广西、海南、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这类区域主要位于中国
图22000年各省市从业人员结构空间差异图
3.各省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3.1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状况
中国的产业结构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全国总体上来看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三次产业产值比分别由1978年的28%、48%、24%,到2000年的16%、51%、33%;其中第一产业产值比下降了12%,第二产业产值比略微上升了3%,第三产业产值比上升了9%。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71%、17%、12%,到2000年的50%、23%、27%: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了21%,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了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了15%。中国各省市的三次产业,不论从产值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的变化与全国总体的产业结构的宏观变动一样,都是继续沿着配第克拉克定理表示的方向演进,产业结构的重心由农业向工业,再向服务业移动的一般过程,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呈现工业化和更高阶段上的服务化趋势。
3.2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演变轨迹及空间差异
通过对全国各个省市1978年至2000年的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进行处理,并相应地作出三角图,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各省市产业结构演变的轨迹显现出极强的多样性、波动性和空间差异性(图3)。为了研究方便,对中国各省市的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演变轨迹进行了一些简化和归纳。根据各个省市的三角图的判读以及产业发展趋势,将全国各省市产业结构演变类型划分为六类。
A类区域为:北京、天津、上海。作为中国三个直辖市,其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主要的演变轨迹为II>III>I向III>II>I演变。从宏观上看,其产业结构已处于产业结构演变的高级阶段。
B类区域为: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江苏、浙江、广东、陕西、山西、河北、重庆,其主要为II>I>III向II>III>I演变。在这类地区,产业结构主要经历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逐步提高,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步下降的过程。
C类区域为: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安徽、云南,其主要为I>II>III向II>I>III、II>III>I演变。在这类区域里主要
92开发研究2004.3经历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
D类区域为:甘肃、宁夏、青海。这三个省份由于是中国最贫困落后的三个省,一、二、三产的产值都相对较小,其产业结构的演变轨迹有所波动,主要表现为II>III>I向II>I>III、II>III>I演变。
E类区域为:河南、新疆、福建。这类区域中河南和新疆都是中国的农业大省;福建由于受海峡两岸关系不稳定的影响,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没有进行大规模投资,工业基础一开始也比较薄弱。因此,这类区域经历了最初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然后逐步下降,二、三产业比重较小然后逐步上升的过程。其间还经历了三次产业比重大小反复变化过程。
F类区域为:广西、江西、海南、西藏、内蒙古。这类区域的产业结构演变轨迹波动性很强,产业结构轨迹出现三产相对比重大小反复变化状况。其中海南和西藏的产业结构演变轨迹一致,主要由I>III>II向III>I>II演进。广西、江西、内蒙古的产业结构演变轨迹较相似,波动性强。这里把这五类地区放在一起,并不是因为它们的演变轨迹一致,而是为了简化分类,以及更多的考虑其波动性和起伏性的相似性。因此,在三角图中就不反映出这类区域的产业结构演变轨迹。
C类区域为:吉林、黑龙江、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河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云南、陕西、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其主要由I>II>III向I>III>II演变。这类区域占据了中国省份的大部分。这类区域从业人员结构演变状况,反映了第三产业已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吸纳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体,但是中国仍有大部分从业人员滞留于第一产业。
D类区域为:辽宁。其主要由I>II>III向II>I>III、III>I>II演变。辽宁曾经是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其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但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辽宁省出现了大量的下岗职工。辽宁省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非正规就业,使之成为吸纳这些职工的主体。
E类区域为:四川、贵州、甘肃。其主要由I>III>II向III>I>II、I>III>II、III>I>II演变。这类区域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据最高比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大体相当。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工业基础薄弱,因此大量从业人员积淀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相对比重小。
F类区域为:广西、海南、西藏。从业人员主要在III>I>II范围内演变。这类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是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因此,从业人员主要从事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图3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演变的空间差异图3.3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演变轨迹及空间差异
1978年至2000年中国各省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演变轨迹对比于产值结构演变轨迹,相对简单些(图4)。主要表现为:各省市的演变轨迹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呈现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不断减少,但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增幅比第二产业增幅大的趋势。根据三角图的判读以及各省市产业发展趋势,将全国各省市产业结构中从业人员结构演变轨迹类型划分为六类。
A类区域为:北京、天津。其主要为II>III>I向III>II>I演变。这类地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演变轨迹与产值的演变轨迹一致。
B类区域为:上海。其主要由I>II>III向II>III>I、III>II>I演变。上海的从业人员中第一产业从业比重从最大到最小,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最小到最大,反映了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之快,同时也表明第三产业已经成为上海经济的主体和吸纳劳动力的主体。
图4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演变的空间差异图4.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之间的偏离度分析4.1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之间偏离度的内涵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的,在其演变过程中不仅就业结构,而且其中产值结构也在变动,并且两者往往呈现出非常复杂的变动状态,因此需要把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用偏离度概念进行表达。其计算公式为:
E=Yi-Xi,i=1,2,3
in
式中:E表示偏离度,Yi为各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Xi表示各产业产值所占的比重。所谓结构的偏离程度,也就是产业结构中的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者变动是否处在同步变化和对称状态。偏离度越高,说明两者越是处在不同步变化和不对称状态;反之,越接近于对称状态。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
93开发研究2004.3的长期历史过程来看,在进入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一般来说偏离度较高;随着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走向成熟,偏离度显示逐步缩小的趋势,从而结构变动趋向于转为比较平稳的状态。当然,在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不存在绝对的平衡和对称。因此,研究偏离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产业结构成长的阶段、运行质量和成熟程度,在某种程度也说明了各个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4.2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之间偏离度的总体状况
通过对中国各省市1978年到2000年中国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之间偏离度分析,可以得出其总体状况主要呈现四个特点:一、全国各省市就业与产值结构之间的偏离程度呈下降趋势,但大部分省市不明显;二、中国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之间的偏离度大部分省市介于40%~90%之间,与发达国家与地区大部分低于20%甚至10%相比,其偏离度值偏大;三、中国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之间的偏离度值变化呈波动性;四、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偏离程度呈现第一产业最高,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最小的状况。尤其是第一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偏离程度很大。中国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的偏离度的特点说明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运行质量和成熟程度还较低,中国产业结构属于后起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
4.3就业结构和产值结构之间偏离度的空间差异性同样我们运用前面提到的聚类方法,对各省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偏离状况进行了聚类,把中国分为六类(图5)。
E类地区为云南、西藏。这两个省份为一类,是因为他们的从业人员和产值结构相似,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却低于10%或者仅在10%左右,而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却在20%~40%之间。
F类为甘肃。甘肃单独为一类,是因为其偏离度值一直很大,尤其是改革的前几年,其偏离度值甚至达到140%。这主要是因为其从业人员高度集中在第一产业,而其产值却以第二产业产值最大。
5.结语与讨论
通过对中国各省市2000年三次产业的从业人员结构和产值结构、改革开放以来的演变轨迹,以及2000年三次产业中从业人员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偏离度分析。我们发现中国的产业结构具有三个特点:(1)各省市产业演变方向都遵循配第克拉克定理,即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各省市的三次产业结构不论从产值比重,还是从从业人员比重的变化,都有所演进和优化;(2)中国的产业结构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的结构水平,即大部分省份的产业结构还属于较低层次,且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虽大体呈现同样的变动趋势,但两者并非同步,使得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大,尤其是第一产业的结构偏离度最大。这一方面表明中国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低,另一方面也表明在中国具有待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的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3)中国的产业结构空间差异非常明显,即产业结构层次从东向西逐渐降低。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的倒U形区域趋同假说、新古典增长理论以及克鲁格曼的悖论都认为,在经济发展初期,区域发展差异会扩大,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区域发展差异会自动收敛。但是林毅夫、蔡等人的研究指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区域差异不仅存在,而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本文的研究表明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的产业结构也存在从东向西层次逐渐降低的空间差异规律。这一方面和区域的历史条件和初始结构有关,另一方面也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战略有极大的关系。在东部沿海极化开发的背景下,东部形成了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辐合流场。生产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流动差异也使得中国的产业结构空间差异显著。过大的区域差异往往不利于整个经
图5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偏离度的空间差异图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因此,国家如何通过产业政策、经济政策A类地区:北京、天津、上海。这三个直辖市的就业结构和财政转移缩小地区差异就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需要和产值结构之间的偏离度下降幅度最快,反映了其产业运行面对的重要课题。质量和成熟程度较高。*基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基金项目:中国东西部
B类地区:辽宁、黑龙江、吉林、海南。东北三省主要是中PRED结构比较与发展模式研究(00055)。
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这三个省份的产业结构相似,因而将作者简介:杨上广(1972-),男,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生,研其偏离度的演变轨迹相似。而海南产业结构中就业结构和产究方向:城市地理和区域经济学。值结构变动轨迹一致,其偏离度的演变状况与东北三省类似,参考文献:因而将其归为一类。1.汪斌.国际区域产业结构分析导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
C类地区: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山西、安徽、湖北、湖南、海人民出版社,2001.
2.李悦,李平.产业经济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新疆、江西、内蒙。这类的偏离度变化轨迹波动较小,其值主
3.张耀辉.产业创新的理论探索[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要在50%~80%,尤其是集中在60%~70%之间变化。
D类地区为山东、河南、广西、四川、贵州、重庆、陕西、青2002.
4.陈斐,郭朝辉,杜道生等.基于GIS的区域经济分析与决策初步
海、宁夏、河北。这类地区的偏离度主要集中在70%-90%间
研究[J].人文地理,2002,17(6):77-79。
波动。
94开发研究2004.3浅析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章辉
(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30)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讨论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现象,提出了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建议。关键词:经济发展GDP增长率失业通货膨胀思路
中图分类号:F1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4)03-0095-03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
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年~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年~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991年~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
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面:第一,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
货币政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市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
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1.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1.1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1(%)
策,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1997年~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年~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得力不从心。的基本态势[J].地理学报,1999,54(6):496-508.
8.林毅夫,蔡,都阳.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6):3-10.
9.杨上广,丁金宏.浦东新区的极化开发与社会极化问题研究[J].城市问题,2004,1:2.
三条曲线的复合
1.2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近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5.郭志刚.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124-130.
6.郭腾云,陆大道,甘国辉.近20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及其效果的对比研究[J].地理研究,2002,21(4):505-509.
7.陆大道,刘毅,樊杰.我区域政策实施效果与区域发展
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