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研究性学习:明代火器

研究性学习:明代火器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研 究 性 学 习

课 题 名 称:明代火器 研究者班级 :高一〃三班 研究者姓名 :齐昊昱

研究目的:1、激发和培养自主研究的兴趣;

2、增长历史知识,了解明代火器发

展的历史;

3、学会查找资料、分析处理信息的

技能。

研究内容:1、明代火器的种类、用途、效果和

发展历史;

2、明代火器的发展状况与明代战争

的关系。

1

明代火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的国家。在唐代,火药武器(火箭)已经装备军队。宋代火器已有爆炸性武器萌芽,出现了引火球、发机飞火、霹雳火球等武器,并广泛用于战争。除此以外还出现了管型火器,其中突火枪的结构开创了现代枪炮基本结构的先河。在元代,火药武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突火枪的基础上,元代人发明的铜火铳比西方国家早了500多年。在这一背景下,明代,中国火器进入了黄金时代。

下面几种介绍明代火器。

火枪,一切管状枪的始祖

明初时,朱元璋设神机营作为专门的火药部队,它在灭元战争发挥了

巨大的作用。那时仍使用较为原始的竹制火枪。它用竹子制成,加上火门药线等装置,并装火药作为发射剂,最后放入铅弹射出。它具有轻便携带同时可击杀敌人的好处。后来,逐渐变为铁质枪管。火铳在1449年北京保卫战时大量使用。大约在16世纪被鸟枪取代

鸟枪其实并非打鸟之用,而是表示即便轻捷如鸟也难以逃脱。已经接近现代步枪,是一种滑膛武器。它是根据万历朝鲜战争中同倭寇交战时缴获的倭寇火枪,经明朝火药工程师改进仿制的武器。明朝的步兵,已经40%装备了这种枪。另有人说,称之为“鸟枪”并不是因为用来打鸟或连飞鸟也无法逃脱,而是因为其枪机衔着火绳落下点燃发火池中的火药的动作犹如小鸟啄食。它的射程是150米,雨天不能使用。

明朝还发明了连发型火枪如三眼铳,它是明军重要的单兵火药武器,原因是它可以连续释放,构成密集火力,有利于压制行动迅速的骑兵。崇祯在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时候出宫而走,手中提

的兵器就是三眼铳。

对于骑兵明朝还发明了较为轻便的武器如拐子铳。它是带有曲柄的连

发火绳枪,长37.5厘米,使用类似佛朗机的装填方式,可以连续三发,射程150

2

米,明朝称为“万胜佛朗机”,在万历朝鲜战争中使用比较多。

明后期出现了较为重型的武器如迅雷铳、五雷神机、抬枪等。

迅雷铳是单兵多管火器,明代赵士祯发明它时参考了土耳其的类似火器,最大的可以达18管,使用火绳或者燧石击发,加上外罩后状如琵琶。

发射完毕后可以作为冷兵器使用。长187厘米,重2.5公斤,易于携带使用,明军经常列队跪射,火力没有间断。在朝鲜,日本的火枪队是无法正面对抗这样的明军的。

五雷神机是戚继光在北方战线防卫蒙古军队的发明,有三眼,五眼,七眼各种规格,一般使用时二人一组射击,一人支架,转动枪管,一人瞄准射击。射程180米。

抬枪是大型鸟枪,明代《天工开物》最早记载其图片,带有三角支架和旋转装置,长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号“九头

鸟”,威力强劲,即便当时的战车也无法抵挡。

地雷与水雷

明代地雷和水雷的应用也很广泛,在对外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地雷由生铁制成,球形,可装入1升至5升黑火药,还可加入燃火剂。 它需安放三根药线以防失去联络。地雷放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当敌人进入雷区信号放出,地雷爆炸放出火焰并发出巨响。

水雷又叫混江龙,它的雷体用涂漆皮的皮囊包裹。在皮囊中悬吊有火石和火镰它的雷体用涂漆皮的皮囊包。控制击发的“索引机”布设在水控制击发的“索引机”布设在水面上,索引机上有像雁翅一样的装置。当敌船碰到敷设的索引机时,火镰就下坠碰击火石,发出火星引燃火药,于是引起爆炸。

炸弹

明代也有许多有趣的炸弹,如万人敌、火龙出水、神鸦飞火、飞空击贼

震天雷。

万人敌是大型爆炸燃烧武器,外皮为泥制,重量40公斤,产生于明末,用于守城,为了安全搬运一般带有木框箱,可以算是早期的烧夷弹。李自成攻开封的时候,曾经通过地道突入曹门心字楼下方,守军采用投掷万人敌的办法消灭了突入的部队。《天工开物》对万人敌做了详尽描述:

3

万人敌。凡外郡小邑乘城却敌,有炮力不具者,即有空悬火炮而痴重难使者,则万人敌近制随宜可用,不必拘执一方也。盖消黄火力所射,千军万马立时糜烂。其法:用宿干空中泥团,上留小眼,筑实消黄火药,参入毒火、神火,由人变通增损。贯药安信而后,外以木架匡围,或有即用木桶而塑泥实其内郭者,其义亦同。若泥团必用木匡,所以妨掷投先碎也。敌攻城时,燃灼引信,抛掷城下。火力出腾,八面旋转。旋向内时,则城墙抵住,不伤我兵;旋向外时,则敌人马皆无幸。此为守城第一器。而能通火药之性、火器之方者,聪明用人。作者不上十年,守土者留心可也

译文:用于边远小县城里守城御敌,有的没有炮,有的即使配有火炮也笨重难使,万人敌便是适合近距离作战的机动武器。硝石和硫黄配合产生的火力,能使千军万马炸得血肉横飞。它的制法是:把中空的泥团晾干后,通过上边留出的小孔装满由硝和硫黄配成的火药,并由人灵活地增减和掺入毒火、神火等药料,压实并安上引信后,再用木框框住。也有在木桶里面糊泥并填实火药而 造成的,启发是一样的。如果用泥团就一定要在泥团外加上木框以防止抛出去还没爆炸就破裂了。敌人攻城时,点燃引信,把万人敌抛掷到城下。这时,万人敌不断射出火力,而且四方八面地旋转起来。当它向内旋时,由于有城墙挡着,不会伤害自己人;当它向外旋时,敌军人马会大量伤亡。这是守城的首要武器。凡能通晓火药性能和火器制法的人,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武器发明还不到十年,负责守卫疆土的将士们都应密切关注其中的技巧原理呀!

火龙出水是明代《武备志》记载的多级火箭,用纸糊筒外绑第一级火箭,龙口内有第二级火箭,射出后加大射程击中敌方船舰,用于水上攻击,射程可以达到1.5公里。有较大攻击力

“神火飞鸦”与球形带双翼的“飞空击贼震天

雷”是两种“有翼式火箭”。这两种火箭分别在鸦形与球形体内装满火药,火药中有火药线通出,并与起飞火箭火药筒中的火药相串联;发射时先点燃起飞火箭的火药线,使火箭飞至敌方,并将鸦身与球体内的火药引爆,杀伤和焚烧敌军的人马,是破阵攻城的利器。

大炮

大炮在攻占城池,对敌方造成大规模伤亡上起到了重大作用,故而明朝非常重视大炮的发展。下面介绍五种较有威力的武器一窝蜂、红夷大炮、大将军炮、佛朗机炮和虎蹲炮。

一窝蜂是古代的喀秋莎火箭炮,一具发射器中带有多发火箭弹。这种武器曾经在军事博物馆有展出。明代《武备志》对一窝蜂有较详细地介绍,当时的规格有多种,从3连发的神机箭,到100连发的百虎齐奔,都属于这个范畴。射程300米,连发火箭弥补了普通火箭弹道不稳定的弱点。

4

红夷大炮号称将军炮,明末引进西方技术制造,它的炮管长,管壁很厚,而且是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符合火药燃烧时膛压由高到低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处两侧有圆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为轴可以调节射角,配合火药用量改变射程;设有准星和照门,依照抛物线来计算弹道,精度很高。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10-130毫米,重量在2吨以上。,炮身寿命长,一般三千斤的红夷大炮可以轻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记载最远可达十里!。应该是这一类武器的极限了。

明代大将军炮是铸造时通过增加箍来防止炸膛的重炮。1626年袁崇焕使用这种火炮打败后金,取得了宁远之战的胜利,努尔哈赤也被击伤,后返回因伤势加重逝世。清朝一直得不到这种武器,直到崇祯杀了袁崇焕,边军军心涣散,才有人带炮投敌。

佛朗机炮是明代正德年间利用欧洲技术制造的大型后装火炮,使用带炮弹壳的开花炮弹!1537年装备达到3800门,带有准星和照门。有效射程500米,45度仰角发射的时候射程1公里。大型者炮身250厘米,中型者156厘米,小型者93厘米,子炮(炮弹)从后方装入,发射间隔短,发射散弹时一发炮

弹带有500发子弹,可以封锁60米宽的正面,威力惊人。因为后膛装弹对铸造技术要求较高,清代渐渐淘汰,让位于比较简单的前装武器。

虎蹲炮是戚继光军中最常用的火器,这种轻便的火炮跑管薄,射程不远,适用于山地作战,机动灵活,由于前装,可以大仰角发射和大量装备下层部队而与今天的迫击炮有异曲同工的用处。

评价:

明代的火器技术十分先进,与西方相比不分高下甚至略胜一筹。它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这些武器为巩固明朝的边防和夺取战争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但清军入关以后坚持满洲人以骑射为本,较少发展火器,导致中国传统火器的技术发展几乎停滞,真是令人遗憾啊!

明代火器分为自创武器和仿制武器,仿制武器又分为依战争缴获武器仿制的和依和平交流武器仿制的两种。仿制武器来源则大多是与西方人、日本人交战时缴获后仿制的,只有少数是在隆庆开关后与西方和平交流得到的。如佛朗机炮,鸟枪,拐子铳,红夷大炮等武器,它们的出现体现了对外交流的重要性。

5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长期被压迫和被侵略的惨痛经历,使我们懂得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强国之路,发展先进的军事装备是维护和平的保障。联系当下,日本、越南、菲律宾正在蚕食着我国东海钓鱼岛、南海黄岩岛等岛屿,这一事实令人心痛。保卫我们国家领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和平时期的今天,我们发展国防科技完全没有必要通过战争的方式与外国交流;在改革开放的大好背景下,我国与外国的联系日益密切,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的和平交流获得先进技术,促进自身发展。

所以我们应当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不断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善于学习、敢于学习。这样才能促进我国国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早日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参考文献:

[1]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七分册,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M]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7)

[2]【明】宋应星.天工开物.[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9,(5) [3]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73419.htm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