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13255762 U(45)授权公告日 2021.05.25
(21)申请号 202022011333.8(22)申请日 2020.09.14
(73)专利权人 青岛双清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 266000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隐珠山
路1088号(72)发明人 刘威 贾清华 佟飞 孙治龙 (74)专利代理机构 山东易佰捷知识产权代理事
务所(普通合伙) 37326
代理人 王佳凡(51)Int.Cl.
B07C 5/02(2006.01)B07C 5/34(2006.01)B07C 5/36(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4页 附图4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筒纱纱面自动检测装置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筒纱自动化生产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筒纱纱面自动检测装置,包括:输送带、升降翻转机构和检测组件。所述输送带包括顺次连接的放料工位、第一传送部、检测工位和第二传送部,所述输送带用于输送筒纱;所述升降翻转机构设置在检测工位处,所述输送带将筒纱运送至所述检测工位时,所述升降翻转机构用于将输送带上的筒纱夹紧,带动筒纱上升并旋转转动;所述检测组件设置在所述检测工位上方,用于拍摄所述筒纱表面,所述检测组件还用于与工控机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可进行一次升降,就可以对筒纱两面同时进行检测,整个过程时间短,检测效率高。
CN 213255762 UCN 213255762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筒纱纱面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包括顺次连接的放料工位、第一传送部、检测工位和第二传送部,所述输送带用于输送筒纱;
升降翻转机构,所述升降翻转机构设置在检测工位处,所述输送带将筒纱运送至所述检测工位时,所述升降翻转机构用于将输送带上的筒纱夹紧,带动筒纱上升并旋转转动;
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设置在所述检测工位上方,用于拍摄所述筒纱纱面,所述检测组件还用于与工控机电性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筒纱纱面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翻转机构包括第一升降翻转部、第二升降翻转部、夹紧气缸和升降翻转电机,所述第一升降翻转部和第二升降翻转部相对设置,筒纱移动至所述检测工位时,所述夹紧气缸用于驱动第一升降翻转部和第二升降翻转部相向运动,将位于其之间的筒纱夹紧;所述升降翻转电机用于驱动筒纱在第一升降翻转部和第二升降翻转部之间升降及旋转转动。
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翻转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筒纱纱面自动检测装置,
部包括第一升降立柱、第一基座组件、第一夹棍轴和第一夹棍;
所述第二升降翻转部包括第二升降立柱、第二基座组件、第二夹棍轴和第二夹棍;所述第一升降立柱和第二升降立柱上分别设有升降滑轨,所述第一基座组件和第二基座组件分别通过所述升降翻转电机驱动,沿第一升降立柱和第二升降立柱上的升降滑轨做同步升降运动;
所述第一夹棍和第二夹棍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夹棍轴和第二夹棍轴固定在所述第一基座组件和第二基座组件上,且第一夹棍和第二夹棍分别通过所述升降翻转电机驱动,绕第一夹棍轴和第二夹棍轴做同步旋转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筒纱纱面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包括相机传感器和检测器,所述相机传感器用于拍摄所述筒纱纱面,输出所述筒纱的图像信号;所述检测器与所述相机传感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图像信号,对所述图像信号进行分析,判断所述筒纱是否合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筒纱纱面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组件支架,所述检测组件支架设置在所述检测工位上,所述相机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检测组件支架上方,相机传感器的轴心线与待检测筒纱轴心线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筒纱纱面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组件支架的上部周向设有环形灯板,所述环形灯板为所述相机传感器提供光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筒纱纱面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送部上设有剔除机构,用于剔除检测不良的筒纱。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筒纱纱面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剔除机构与工控机电性连接,剔除机构包括剔除气缸和连杆,工控机控制气缸带动连杆剔除检测不良的筒纱。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筒纱纱面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罩盖在所述检测工位上,所述升降翻转机构和检测组件位于所述箱体内。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筒纱纱面自动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柜,所述工控机设置在所述控制柜内。
2
CN 213255762 U
说 明 书
一种筒纱纱面自动检测装置
1/4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筒纱自动化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筒纱纱面自动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纺织行业,普遍存在工作环境差,劳动强度高,招工难的情况。纺纱厂对机器替代人要求尤为突出。筒纱在纺纱时存在不良产品,周转过程中也会存在磕碰和沾污的情况,这些都需要人工检出后进行再处理。人工验纱存在漏检、误检等缺点,严重影响产品质量,所以设计一种筒纱纱面自动检测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3]基于上述背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筒纱纱面自动检测装置。[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0005]一种筒纱纱面自动检测装置,包括:[0006]输送带,所述输送带包括顺次连接的放料工位、第一传送部、检测工位和第二传送部,所述输送带用于输送筒纱;[0007]升降翻转机构,所述升降翻转机构设置在检测工位处,所述输送带将筒纱运送至所述检测工位时,所述升降翻转机构用于将输送带上的筒纱夹紧,带动筒纱上升并旋转转动;
[0008]检测组件,所述检测组件设置在所述检测工位上方,用于拍摄所述筒纱表面,所述检测组件还用于与工控机电性连接。[0009]进一步地,所述升降翻转机构包括第一升降翻转部、第二升降翻转部、夹紧气缸和升降翻转电机,所述第一升降翻转部和第二升降翻转部相对设置,筒纱移动至所述检测工位时,所述夹紧气缸用于驱动第一升降翻转部和第二升降翻转部相向运动,将位于其之间的筒纱夹紧;所述升降翻转电机用于驱动筒纱在第一升降翻转部和第二升降翻转部之间升降及旋转转动。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升降翻转部包括第一升降立柱、第一基座组件、第一夹棍轴和第一夹棍;
[0011]所述第二升降翻转部包括第二升降立柱、第二基座组件、第二夹棍轴和第二夹棍;[0012]所述第一升降立柱和第二升降立柱上分别设有升降滑轨,所述第一基座组件和第二基座组件分别通过所述升降翻转电机驱动,沿第一升降立柱和第二升降立柱上的升降滑轨做同步升降运动;
[0013]所述第一夹棍和第二夹棍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夹棍轴和第二夹棍轴固定在所述第一基座组件和第二基座组件上,且第一夹棍和第二夹棍分别通过所述升降翻转电机驱动,绕第一夹棍轴和第二夹棍轴做同步旋转运动。[0014]升降翻转机构实现对筒纱夹紧并升降,采用夹紧气缸夹紧,利于电机驱动实现平
3
CN 213255762 U
说 明 书
2/4页
台的升降;夹棍可绕夹棍轴自由旋转,过程中,能够自动实现筒纱的夹紧对中。[0015]进一步地,所述检测组件包括相机传感器和检测器,所述相机传感器用于拍摄所述筒纱表面,输出所述筒纱的图像信号;所述检测器与所述相机传感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图像信号,对所述图像信号进行分析,判断所述筒纱是否合格。[0016]进一步地,还包括检测组件支架,所述检测组件支架设置在所述检测工位上,所述相机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检测组件支架上方,相机传感器的轴心线与待检测筒纱轴心线重合。
[0017]进一步地,所述检测组件支架的上部周向设有环形灯板,所述环形灯板为所述相机传感器提供光线。
[0018]检测装置实现对纱面的检测,相机传感器设置在翻转筒纱的正上方,相机传感器的轴心线与筒纱轴心线重合。[0019]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送部上设有剔除机构,用于剔除检测不良的筒纱。[0020]进一步地,所述剔除机构与工控机电性连接,剔除机构包括剔除气缸和连杆,工控机控制气缸带动连杆剔除检测不良的筒纱。[0021]剔除机构对检测不良的筒纱进行剔除,通过气缸带动连杆接受到信号对筒纱进行剔除。
[0022]进一步地,还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罩盖在所述检测工位上,所述升降翻转机构和检测组件位于所述箱体内。[0023]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柜,所述工控机设置在所述控制柜内。[0024]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0025]本实用新型可进行一次升降,就可以对筒纱两面同时进行检测,整个过程时间短,检测效率高;
[0026]夹棍旋转时可自动找正并夹紧筒纱,筒纱不会存在夹偏的情况,检测时对中效果好,检测成功率高;
[0027]检测装置中检测灯板采用环形布置,可增加检出的成功率。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它的附图。[0029]图1为筒纱纱面自动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0030]图2为升降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0031]图3为检测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4为纱纱面自动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0033]附图标号说明:[0034]100为筒纱;200为输送带;300为升降翻转机构,301为第一升降立柱,302为第二升降立柱,303为第一夹棍,304为第二夹棍;400为检测组件,401为相机传感器,402为检测组件支架,403为环形灯板;500为剔除机构;600为箱体;700为控制柜。
4
CN 213255762 U[0035]
说 明 书
3/4页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0037]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0038]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9]在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1,一种筒纱纱面自动检测装置,包括:输送带、升降翻转机构和检测组件。
[0040]所述输送带包括顺次连接的放料工位、第一传送部、检测工位和第二传送部,所述输送带用于输送筒纱;
[0041]所述升降翻转机构设置在检测工位处,所述输送带将筒纱运送至所述检测工位时,所述升降翻转机构用于将输送带上的筒纱夹紧,带动筒纱上升并旋转转动;[0042]所述检测组件设置在所述检测工位上方,用于拍摄所述筒纱表面,所述检测组件还用于与工控机电性连接。[004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升降翻转机构包括第一升降翻转部、第二升降翻转部、夹紧气缸和升降翻转电机,所述第一升降翻转部和第二升降翻转部相对设置,筒纱移动至所述检测工位时,所述夹紧气缸用于驱动第一升降翻转部和第二升降翻转部相向运动,将位于其之间的筒纱夹紧;所述升降翻转电机用于驱动筒纱在第一升降翻转部和第二升降翻转部之间升降及旋转转动。[0044]参阅图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升降翻转部包括第一升降立柱、第一基座组件、第一夹棍轴和第一夹棍;
[0045]所述第二升降翻转部包括第二升降立柱、第二基座组件、第二夹棍轴和第二夹棍;[0046]所述第一升降立柱和第二升降立柱上分别设有升降滑轨,所述第一基座组件和第二基座组件分别通过所述升降翻转电机驱动,沿第一升降立柱和第二升降立柱上的升降滑轨做同步升降运动;
[0047]所述第一夹棍和第二夹棍分别通过所述第一夹棍轴和第二夹棍轴固定在所述第一基座组件和第二基座组件上,且第一夹棍和第二夹棍分别通过所述升降翻转电机驱动,绕第一夹棍轴和第二夹棍轴做同步旋转运动。[0048]升降翻转机构实现对筒纱夹紧并升降,采用夹紧气缸夹紧,利于电机驱动实现平
5
CN 213255762 U
说 明 书
4/4页
台的升降;夹棍可绕夹棍轴自由旋转,过程中,能够自动实现筒纱的夹紧对中。[0049]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组件包括相机传感器和检测器,所述相机传感器用于拍摄所述筒纱表面,输出所述筒纱的图像信号;所述检测器与所述相机传感器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图像信号,对所述图像信号进行分析,判断所述筒纱是否合格。[0050]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检测组件支架,所述检测组件支架设置在所述检测工位上,所述相机传感器设置在所述检测组件支架上方,相机传感器的轴心线与待检测筒纱轴心线重合。
[005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组件支架的上部周向设有环形灯板,所述环形灯板为所述相机传感器提供光线。
[0052]检测装置实现对纱面的检测,相机传感器设置在翻转筒纱的正上方,相机传感器的轴心线与筒纱轴心线重合。[005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传送部上设有剔除机构,用于剔除检测不良的筒纱。[005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剔除机构与工控机电性连接,剔除机构包括剔除气缸和连杆,工控机控制气缸带动连杆剔除检测不良的筒纱。[0055]剔除机构对检测不良的筒纱进行剔除,通过气缸带动连杆接受到信号对筒纱进行剔除。
[0056]参阅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罩盖在所述检测工位上,所述升降翻转机构和检测组件位于所述箱体内。[005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工控机设置在所述控制柜内。还包括控制柜,[0058]具体工作过程:
[0059]筒纱通过输送带进入检测工位,筒纱升降翻转机构将输送带上的筒纱夹紧,然后进行举升,检测组件中的相机传感器对筒纱纱面进行拍照检测,检测完毕后然后再翻转对筒纱另一侧纱面进行检测,检测组件中的相机传感器再次拍照检测,检测完毕后升降翻转机构带动筒纱放回输送带,升降翻转机构中的第一夹棍和第二夹棍松开,筒纱输送带带动筒纱继续传送,传送到剔除机构,发现不良品直接剔除。[0060]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6
CN 213255762 U
说 明 书 附 图
1/4页
图1
7
CN 213255762 U
说 明 书 附 图
2/4页
图2
8
CN 213255762 U
说 明 书 附 图
3/4页
图3
9
CN 213255762 U
说 明 书 附 图
4/4页
图4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