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增科 单位:清水县土门乡中学 案例导入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目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升学压力、成绩评比等变相“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普遍重视语文知识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没有得到普及和良性发展。那么,怎么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笔者认为,从小说教学入手,通过小说教学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是个不错的选择。小说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人教版)收录的20篇小说,每篇都以丰富独特的审美因素吸引着学生,都是审美教学的丰富资源。只有我们抓好切入点,都可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案例描述
我就以七年级下册第十六课鲁迅先生的《社戏》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面对七年级学生,我当然也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但作为一篇小说,我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要素,可我认为不能拧干了“三要素”去讲小说,要结合小说语言所折射的美点来讲小说,多引导学生去赏析,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以达到审美情趣的培养与提升。在我教《社戏》过程中,我注重这篇文章的形象美、景物美、情感美。
一、人物形象美。我给学生讲授了《社戏》写的是“我”小时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们一起去邻村看社戏的情景,表现了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小说塑造了一群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我是紧扣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中心讲述,但我没刻意强调所塑造的人物性格,而是有意挖掘了这群人物的“美”。在《社戏》所塑造的人物中,最典型的应该是以双喜、阿发为代表的一群平桥村的少年。这群农村孩子淳朴可爱,聪明活泼,胆大心细,热情友爱。“我”作为客人,他们“和我一同玩”,“伴我来游戏”;钓到虾,“照例归我吃”;“我”看不成戏,心情沮丧,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勤快的桂生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路上,憨厚无私的阿发以“我们的大的多”为由,建议偷自己的罗汉豆......这些都突出表现了他们纯真的童心和纯洁友爱,和善美好在他们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除了这些可爱的孩子,外祖母、母亲、六一公公在文中都表现着美的形象:外祖母的慈蔼;母亲对年长外祖母的体恤,对“我”体贴关爱;六一公公得知这帮孩子偷了他家的豆,一句“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算是最大的责备,城里读过书的“我”,一个“好”字,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他似乎完全忘却了“我们”偷过他的豆,到最后还送豆给“我”,这是何等的善良,他们的身上,集中了中国农民的“美”。当我这样在课堂分析小说的人物时,学生们脸上露出了笑容,我没要求记笔记,但我的学生对“双喜、阿发以及母亲、六一公公等是怎么样的人?”的提问,对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概括,个个回答头头是道。 二、景物画意美。《社戏》给我们展现了一幅作者记忆中的理想农村画卷。作者笔下外祖母的家“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海的小村庄”,这个偏僻的海边小村,较少受世俗的浸染,更多地保留了自然的纯朴气质,是一方“净土”,这里山水令人陶醉。“月夜行船”、“夏夜归行”两部分的景物描写,更是充满诗情画意。“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我对作者笔下这江南水乡的描绘大讲特讲,让学生从中感受月下水乡的朦胧美;月色润山的静态美;水气清香、连
山踊跃的动态美;草绿山黑的色彩美;让他们读出一个清新、幽远、如梦如幻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江南水乡。就在这小说景物语言的赏析中,让学生受到了美的享受,陶冶着学生的情操,从而达到了审美情趣的培养。学生有了情感的共鸣,对知识的识记快,对文本的感悟也深刻。我的学生很快背会了这几段,有的还模仿写了自己上学路上看到的美景,学生由小说学习获得的审美情趣可见一斑。
三、人情的淳厚美。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还讲述了“平桥村”村民的“人情美”,这里的人情更是淳厚。“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小朋友因“我”来而从父母那里得到了减少工作的许可,陪“我”一起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充满童真之趣。六一公公竟然因“我”觉得豆子好吃,“非常感激起来”。这是何等淳朴的人情。人情之质朴、淳厚如那里的山水一样令人沉醉、感动。小说里还流露着厚厚的母子情。看社戏走的时候。母亲嘱咐要小心;回来时,发现“桥脚上站。读到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这里,不能不使我们对这位母亲肃然起敬。母亲的情怀,半夜三更,站在桥头,盼望儿子的归来,那生气也是转瞬即逝,转气为喜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不正是人间最伟大,最永恒的母爱吗?小说虽不是抒情散文,但处处在“写情”,处处在“叙情”。《社戏》将友情、乡情、母子情融合到了极致。小说是加工放大了的生活故事,别有一种“情美”,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如果注意到这中“情美的教育”,对学生的美育效果将会更佳。 案例思考
《社戏》是中国近现代白话文小说的典范之作,教学时要讲给学生的知识很多。结合审美教育学习,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的教学,更担负着培养学生健康高深审美情趣的责任。教师职业也不仅仅是教书,更要注意育人。初中学生更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审美教学是健全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之一,它能培养学生对外界事物美的感受与理解。小说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一种常见的文学样式,以其丰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学生,具有丰富的审美教学资源。我们把美育结合在小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助我们的教学。《社戏》如此,《爸爸的花儿落了》、《最后一课》、《范进中举》等小说也要如此,我们都不要忽略对学生“美”的教育。 案例寄语
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育过程同样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教育方法。语文是一门最接近生活的学科,它内容丰富多彩,最富有生活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变成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性情、进化学生思想的乐园。学生一旦有了学习语文的乐趣,就会像向往幸福一样。所以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任何人对于一种事物,只有把它当做美来追求的时候,才会产生兴趣、热情和意志,才会为之奋斗。我们每一堂课,如果都能让学生感受到一种美的体验,让学生获得艺术的享受,一想到我们的语文课就感到愉悦,那我们的课就接近成功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