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解读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解读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溶解,为形成“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以及后续的探究活动做铺垫。教材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让学生观察、比较食盐和沙子在水中的变化状态,从视觉上认识溶解这一概念;二是观察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从细微的角度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三是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这种现象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平时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这些物质在水中都会“化掉”。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溶解”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一些物质不能溶解在水中。

2. 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3. 学习使用过滤装置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比较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对是否“溶解”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

四、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知识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环环相扣、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由简到难的教学方法,利用驱动性的语言,设计驱动型的任务,让同学们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去发现食盐、沙子和面粉在水中的状态有什么不同。

五、教学准备:

本节课需要用准备以下器材和物品:

透明玻璃杯、烧杯、玻璃棒、水槽、铁架台、漏斗、滤纸、食盐、沙、面粉。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教学目标,我始终以“溶解”为主线,安排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打算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两杯透明液体:一杯是矿泉水,一杯是盐水,让同学们猜猜看,里面放了什么?然后,请一位同学品尝,让他告诉大家答案;接下来,老师问:为什么看不到水中的盐?同学们有的会说:“化了!”有的可能会说:“溶解了!”紧接着,老师板书:“溶解”。告诉大家,平时我们说一种物质放在水里“化了”,也就是说它在水中“溶解”了。最后,老师将课题补充完整。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设计的活动非常简单,学生完全可以完成。先让他们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两杯水中搅拌,然后静置片刻后进行观察比较,最后描述它们各自在水中的状态,说说是哪些现象使我们确认“食盐在水中溶解了”,又是哪些现象使我们确认“沙在水中没有溶解”?从视觉上认识“溶解”这一概念。

(三)进一步探索,引发认知冲突。

通过刚才的观察和比较,同学们从视觉上对“溶解”有了初步了解:他们会认为像食盐这样,放在水里经过搅拌看不见了,就是溶解,像沙在水里那样还能看见颗

粒就是没有溶解。接下来,我就给他们提出新的探索任务:把面粉放入水中搅拌后,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当他们思考“面粉在水中的变化更像沙子还是更像食盐”的时候,认知冲突便产生了,对判断“溶解”和“不能溶解”的方法应该马上升级。

这时,我就有目的的指导他们一些新的观察方法:例如,对着光线观察,看看有没有悬浮的微小颗粒。或者放置很长时间后,看杯底有没有沉淀。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种方法可以要求同学们在课后完成,所以,我的教学自然地就进入了下一环节。

(四)分离不能溶解的物质。

这一环节,老师要教给学生一种新的观察方法--过滤。这里的过滤实验,学生是第一次操作,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演示,特别是拆装滤纸的方法要做示范,还要讲解一些相应的操作要求。实验后让学生观察滤纸上有没有留下什么?根据实验现象,自己说说:什么是溶解?

(五)总结归纳,深化概念。 在上述探究活动结束之后,同学们对“溶解”一定有了更新的认识,通过师生交流,最后得出“溶解”与“不能溶解”的区别:溶解了的物质不能用过滤的方法从水中分离出来;不能溶解的物质通过过滤后,颗粒会留在滤纸上。

七、预计课堂效果

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会极大地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和学科学的兴趣,同时对“溶解”这一概念会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后续的探究活动做好了铺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