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完美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课外阅读。
曾子①杀猪
曾子之妻之②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③还,顾④反为女杀彘⑤。”妻适⑥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⑦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⑧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⑨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⑩烹彘也。
(注释)①曾子:曾参,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著名的弟子之一。 ②之:到,去。③女:通“汝”,你。 ④顾:回来。⑤彘:猪。 ⑥适:往,到。 ⑦特:只不过。⑧待:依赖。⑨子:你。 ⑩遂:就。
[1]当曾子的妻子阻止曾子杀猪时,曾子是怎么说的?(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则语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你积累的与本文表达的教子观念相同的名人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外阅读。
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③。太夫人④以⑤荻⑥画地,教以书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⑧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②孤:幼年丧父。③资:财务,钱财。④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⑤以:用……办法。⑥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⑦书:写。⑧闾(lǘ)里:街坊,乡里。
[1]结合语境和注释,理解下列加点字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孤:幼年丧父。 资:财务,钱财。 B.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以:用……办法。 以:原因。 C.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惟:只是。 务:致力,从事。 D.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
[2]根据下面的句子,写出相关成语。 (1)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8
(2)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欧阳修“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根本原因是( ) A.欧阳修自幼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邻里街坊都有藏书,慷慨借给他阅读。 D.他刻苦读书,心无旁骛。
3. 课内阅读。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就为汝多知乎?” [1]解释下列字词。
以:________ 日中:________ 及:________ 探汤: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不能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描写来表现人物,展现故事情节。 [4]两小儿辩斗,给你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理解。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①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盲臣安敢戏其君乎:____________________
2 / 8
(2)如日出之阳:_________________ [2]将文中画线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平公想学习,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什么?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要这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材料。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 ,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曰:非然也。
[1]背诵课文,在横线上补充句子。 [2]下列句子中,停顿不恰当的是( ) A.使弈秋/诲二人弈 B.惟弈/秋之为听
C.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3]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通国:________________ 善:________________ 援:________________ 弗若:________________ 之:________________ 然:________________ [4]用自己的话写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完这篇文言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这学期在家上网课的经历写写你的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理解。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①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② ,吾为子 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①逆:违抗 ②不信:不诚实,不可靠。] [1]解释字的意思。
(1)“天帝使我长百兽”中的“长”:____________
(2)“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中的“以”:____________ (3)“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中的“然”:____________ (4)“兽见之皆走”中的“走”: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1)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3 /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不同含义。
(1)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_______________ (2)故遂与之行:_______________ (3)其不善者而改之:_______________ (4)送孟浩然之广陵:_______________ (5)学而时习之:_______________ (6)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4]从这则寓言可概括出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 [5]你是如何评价文中的这只狐狸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给下列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盂 沧 孰 汝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两小儿辩斗________
②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__ ③及其日中如探汤________ ④孔子不能决也________
⑤孰为汝多知乎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两小儿辩日》全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文中哪一句话可见两小儿辩论内容的复杂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4 /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两个小孩对太阳的远近的理解似乎都有道理,他们分别从什么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两个小孩对太阳的探究,体现了一种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两小儿的说理角度分别是:________。
8. 阅读理解。
杨布打狗
杨朱①之弟曰②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③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④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注释)①杨朱:先秦哲学家,战国时期魏国人。②曰:名叫。③缁(zī):黑色。④向者:刚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衣(______)素衣而出 (2)衣缁衣而反(______) [2]下列“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迎而吠之 B.将扑之 C.一人虽听之 D.无稽之谈 [3]联系短文,写一写下面句子的意思。 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释)经年:一年左右 土寇:土匪 角:战斗 洫:沟渠 甫:刚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自谓可将十万(_____) 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______) 人几为鱼(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小古文阅读。
魏武①行军失汲道②,三军皆渴,士卒难忍。操寻思少顷,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③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急行,得及
5 / 8
前源。世人曰:“魏武多智,非妄论也!”
注释:①魏武:曹操。②汲道:取得水的路。③饶;多。
[1]写一个成语当作文章的题目________,这个成语比喻“用空想或假象安慰自己”。
[2]曹操的行为可以用下面哪个成语来形容?( ) A.尔虞我诈 B.急中生智 C.饥不择食 D.言不由衷 [3]文中的“三军”指的是( )
A.上军、中军、下军,这是军队的编制 B.全体将士 C.三支军队 D.三支不同的军队
[4]从短文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赵广拒画
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①家小史②。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建炎③中陷贼④。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去。而广平生实用左手。乱定,惟画观音大士而已。
(注释)①李伯时:宋代名画家。②小史:书童。③建炎:南宋高宗年号。④贼:这里指金兵。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尤工作马(擅长) B.几能乱真(表数量) C.使图所掳妇人(绘画) D.而广平生实用左手(其实)
[2]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遂断右手拇指遣去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赵广是个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一儿曰:“日初出 ,及日中则如孟盂,此不为 ?” 一儿日:“日初出 ,及其日中 ,此不为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按原文填空。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日中:_________________。 沧沧凉凉:_____________。
探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小儿所持的依据分别是从哪一种感觉获得的?(视觉、嗅觉、触
6 / 8
觉、味觉)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4]两小儿的辩论富含智慧,是应该表扬的,而文中一句“孔子不能决也”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却也体现了孔子_____________的态度。
[5]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会说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①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②已暮③矣。”师旷曰:“何不秉烛④乎?”平公曰:“安⑤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⑥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⑦?”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于:向。②恐:恐怕,担心。③暮:晚。④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⑤安:怎么,哪。⑥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⑦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猜猜下面的加点词的意思。
(1)盲臣安敢戏其君乎:____________ (2)臣闻之: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的是________(A.年龄很大,已入晚年;B.太阳已落,天色将晚)。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________(A.年龄很大,已入晚年;B.太阳已落,天色将晚)(填序号)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短文,按要求做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弈秋(______) 鸿鹄(______) 弓缴(______) 弗若(______)
[2]下列各句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 A.通国/之善/弈者也 B.使弈秋/诲二人弈
C.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D.思/援弓/缴而射之 [3]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1)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8
(2)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两个学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短文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理解。
一轴鼠画
东安①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②,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③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④,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⑤举轴,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皆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摘自宋 曾敏行《独醒杂志》)
(注释)①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②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③旦:早晨。④物色:察看。⑤逮:等到,及。 [1]县令因为什么感到奇怪?(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头到尾始终没有对图画本身作一句直接的议论评说,只是借助__________的反应表现了画的精准逼真,这种描写手法属于(正面 侧面)(在正确的答案下面打“√”)描写。
8 /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