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情分析
这两个月以来,我们已学习了第1-4单元。在知识点方面,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得较好。但有关概念,少数学生掌握得较差,在平时做的课堂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乘法的意义有些模糊,乘加、乘减的应用也存在问题。计算方面,80%以上的学生已经过关,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不好,计算易出错。在能力方面,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较强,做应用题比以前有明显的进步。 二、复习内容
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角的初步认识;表内1-6的乘法口诀及相应的乘法运算。 三、复习目标
1. 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 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 3. 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4. 培养学生的良好审题、书写、检查作业的学习习惯。 四、具体复习知识点 (一)乘法
1.乘法: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在具体情境中突出求“几个几相加”、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含义(能用语言表达),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读写算式。
如:6×2的意义有两个:①表示6个2相加的和;②表示2个6相加的和。同时,6个2相加的和可以用两个算式表示:①6×2;②2×6.这个知识点要让学生弄清楚。 2.根据乘除法的含义,正确的看图写算式。
3.根据乘法意义或算式写口诀,且要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 4.体会乘法之间的关系,能进行图示、含义、口诀、算式间的相互转换。 5.能观察和填写数的排列或摆放规律。
6.会从问题情境中获得图像信息和文字信息,能根据运算的含义,正确列式解决基本的应用问题;
7.要能根据已知信息提出用乘法或乘加的问题,能正确列式解答。 四、时间安排:四课时。
1.长度单位; 2.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 3.角的初步认识; 4.表内乘法(一)
1
期中复习(一)
复习内容: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
3.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工具获得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在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 重点难点:
1、 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长度观念。
2、通过同学的合作,度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看一看哪一位小朋友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其实只要我说一个数字你就知道了。“165( )。(生补充“厘米”)”你刚才加上的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我们在第几单元学习的内容吗? 师: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板书课题: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2、回顾知识,整体把握:
师:同学们,谁能说一说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
(1)量物体的长度用什么工具?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3厘米呢?
(2)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应注意什么?指名两名学生量下面纸条的长度. (3)现在我请一位同学来量讲台桌的长(学生用自己的刻度尺量,很不方便,不容易得出结果).因此,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通常用米作单位. (4)你知道线段的两个特征吗?怎样画一条线段?
[设计意图] 对本单元知识点作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激发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典型示例 1、填空:
1枝铅笔长25( ) 一本书长22( ) 操场的旗杆高10( ) 1根粉笔长约10( )
[设计意图]: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巩固长度观念,初步建立长度的表象。 2、这是小明早上写的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
早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床,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cm长的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以每分钟30厘米的速度到离家500厘米远的学校去上学,路上还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厚1米的课本看起来。
你为什么笑啊?你说说原因?那应该怎么办呢?你想改哪一个?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使知识的发现过程融于丰富、有趣的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3、填一填。
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三角形由( )条线段组成。正方形由( )条线段组成。两点之间可以画( )条线段。线段有长短吗? ( ) 4、画一画。
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三、方法应用
1. 4米=( )厘米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2.这是一枝粉笔。
请你把估计的长度写在草稿纸上,请同桌合作量一量粉笔有多长。你能说一说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期中复习(二)
复习内容: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复习目标
1、使学生通过整理与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习乐趣。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整理本单元学的内容。 1、进行谈话引入。
师:大家都看过《数学荒岛历险记》吧!(看过)
师:今天罗克他来的我们班,想邀请我们二(2)班所有同学一起去营救咔不。你们愿意吗?(愿意)
师:但是要进入数学荒岛,必须通过考验。你们有信心吗?请看考验题: 2、考验题:将这些算式分类:
22+46 68—42 95—27 50+27—36 17+24+18 36+35
可能学生有很多分类方法,直到学生将这些算式分为加法、减法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师:加法还可以怎么分?减法还可以怎么分?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笔算加法和减法要注意什么?(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3
笔算加法和减法都要注意:相同点:数位对齐,个位算起。不同点:进位加要注意:满十进一。退位减法注意:退一当十。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要注意:从左往右计算
师:大家总结的很好,那么你们会学以致用吗?咱们来进行分组比赛。看那一大组做得又对又快。一大组做加法,二大组做减法,三大组做连加,四大组做加减混合题。比赛开始。 6人上台板书。全班交流答案,如果对就用手势“V”来表示,如果错了用手势“X”来表示。 师:恭喜大家通过考验。来到数学荒岛。 罗克:欢迎大家来到数学荒岛。
这里设计主要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同桌交流、动脑思考的机会。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充分掌握原有的知识。才能挖掘新的知识,培养他们初步归纳能力。 二、练习巩固
博士:嘿嘿,不管你带来多少帮手,只有闯过四关,才能救出咔布。(配音)
师:孩子们,我们要凭我们的细心、聪明和勇敢闯过这四关,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到。准备好了吗?
1、闯关一:数学荒岛上的东西可真神奇,你们看树上挂满了像饮料一样的果子。大家一起来摘果子吧。8道口算题,每小组回答一个。
师:我们既摘了果子又闯过了第一关。大家高兴吗?(高兴)可是咔布受伤啦,快去医院看看吧!
2、闯关二:数学医院改错
罗克:博士正在惩罚咔布们。它们受伤住医院啦,快去看看吧!(配音)
我们只有将这些竖式的毛病找出来并改正,才能治好咔布们。再请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并说出正确的算式。 点名然后回答。 ①第一题, 38+5=88(相同数位要对齐) ②第二题:(49+44=83)(满十加一) ③第三题:(81-49=42)(借一少一)
这里通过设计出错题上培养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总结能力。 3、闯过三:填空。
师:咔布们的病刚好,博士又要强迫咔布们生产出他要的数字,你猜这些咔布各生产了那些数字?90-=36 17+79=96 43+8=51 82-36=46 三、联系实际,开放练习 1、、估算。
师:大家都很了不起,大家辛苦啦,罗克为了感谢大家,特意去给大家挑选好吃的?瞧,选了全家桶(元),披萨(29元)。 罗克带了100元,你觉得钱够么?
出现①精确计算+29=93(元) ②100逐个减 100——29=7(元)
在生活中,我们遇到了这种情况,一般用估算来帮助我们迅速的解决问题了。这样既方便有迅速。
4
通过情景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还要体现出算法多样化,并且把评价的机会交给学生。
2、休息(播放《数学荒岛历险记》的主题曲。
师:好吃吗?大家做好吃的样子,吃完东西休息一下。然后才更有精神去救咔布。 全体休息,跟着音乐一起唱。 3、解决问题。(第四关)
师:博士为了庆祝即将成功,他命令小胖的叔叔给他用面包做面包桥。
小胖正在为他的叔叔运面包。第一次运来45个,第二次比第一次少运16个,第三次比第一次多运47个。
你能根据这三个条件,提出什么问题?(提醒做题之前先看清条件)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真了不起!老师挑选了三个问题,请看大屏幕,你有信心解决这些问题吗?好,比比看,看谁做的又快又好。 第一个:第二次运来多少个?(45—16=29(个) 第二个:第三次运来多少个?(45+47=92(个)) 三次一共运来多少个?(45+29+92=166(个)) 先让学生做,然后请人讲是怎么做的?
这里设计的提问环节是开拓学生思维的一个好机会,我个人认为学生提问越多越好,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能大胆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播放咔布得救的视频。 三、课堂总结:
通过大家的努力,现在我们已经成功救出咔布。现在我们回到课堂上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整理复习了哪些内容?
今天我们复习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的许多数学问题,你们的表现都很棒。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是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学习中初步归纳所学的知识,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验所得到的乐趣。
5
期中复习(三)
复习内容:角的初步认识 复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复习认识角,进一步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能借助三角尺认识并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比较角的大小,能用正确的方法画角。
2、在复习认识角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能正确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角板、活动角、长方形的纸、剪刀。 复习过程:
一、 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师出示长方形的纸:老师手里有什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1:长方形的纸,我发现纸上有角。 生2:有4个直角。
师:剪一刀剩下一个直角,怎样剪? 学生剪一剪。
师:剪一刀剩下2个直角,怎样剪? 指名学生剪一剪。
师:剪一刀剩下3个直角,怎样剪?剪一刀剩下4个直角,怎样剪? 学生动手剪一剪。
小结:不同的剪法,有不同的结果。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复习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课件出示: 二|、小组互动,回忆再现,整理复习
师:请同学们先看复习提示:《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几个知识点?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指名学生交流板书:
角的组成 角的分类 角的大小
1、学生拿出前置作业纸,学生分小组交流预习内容。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2、展示交流知识点:角的组成
指名1个小组汇报,组长带领组员投影仪展示 (1)画一个角,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生:怎么来画角呢?
6
生:先画一个顶点。 生:再画两条边。
生:从顶点起,向这边画一条,再向那边画一条。 生:就是向不同的方向画2条边。
生小结画角的方法:先画一个顶点,再画两条边。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直角的个数? 生1:有8个直角。
生2:直角要标上直角符号。
生:同学们,你还有什么不同意见吗?好!下面我来考考大家 生: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指一名学生和大家交流。
生:刚才这位同学说得真好,你都学会了吗?找一找 生:你有什么意见吗? 3、展示交流知识点:角的分类
指名小组发言:角有大有小,我们把角分为三种: 生问:怎样区分这些角? 生1: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 角的顶点与直角的顶点对齐。
一条边与直角边对齐,看角的另一条边,在另一直角边的里面是锐角。生2: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 生3: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生4:直角要画上直角符号“∟”
生到前面来说给同学们听,难区分的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量一量。 4、展示交流知识点:角的大小 比较下面两个角的大小,哪个角大?
我的比较方法是: 生1:用活动角量一量。
(1) 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2) 条边分开的越大,角就越大。 生2:做一做
生: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吗? 5、交流展示:我来出题考考你
要求:根据角的内容,出1----2个有挑战性的题
7
可以请3-5名同学到前面来把自己的问题展示给大家。 三、小结:
刚才我们把角这一单元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复习。现在你认为本单元哪些知识比较难?(师生交流)你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根据学生提问,随机解决。
期中复习(四)
复习内容:表内乘法(一) 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含义,整理乘法口诀,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2、借助乘法口诀启发学生排列有规律的乘法口诀表。让学生体会尝试成功的快乐。 3、借助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让学生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交流中体验“用数学”的乐趣。 重点难点
通过整理和复习,巩固乘法的含义,整理乘法口诀,提高解决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的能力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习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1、同学们,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表内乘法的知识,它包括那些知识呢? 2、学生思考并回答。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出网状结构图: 二、整理交流,提出问题
1、(1)对1~6的乘法口诀进行了整理,列出1~6的乘法口诀表。
师:同学们每人都有1~6的乘法口诀卡片,你能把他们进行整理,排列出1~6的乘法口诀表吗?
生:学生进行整理。
师:请学生仔细观察,找一找口诀表排列的规律。(大屏幕 出示乘法口诀表) 找规律的活动,分小组进行。
生:学生思考并回答,其他同学补充。(如:竖着看、横着看、斜着看 ) (2)知识提升
师:乘法口诀表的排列是有规律的,你们能借助乘法的口诀表的排列规律把1~6的乘法算式卡片摆出排列有规律的表吗?(让各小组合作把1~6的乘法算式卡片摆出排列有规律的表,然后,组织交流。) 2、知识运用
课件呈现教科书第2题4位小朋友,每人做3朵红花的情景图,用文字显示出问题 “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8
师:那位学生来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意思,你能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学信息吗?请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 生:学生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小结。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练习十四中一些习题。
1、第1题,应用1~6的乘法口诀口算6以内两个数相乘的积。教学时,求学生同时开始计算,限定在2分半内完成。注意全面检查计算情况,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及时帮助,力争使大多数学生能够算完并且没有错误。
2、第2题,用数学。课件呈现小学生要去植物园的情景。第(1)题提出“买2张票用多少钱?买3张票呢?”两个问题,第(2)题提出“小英拿出20元钱,买5张票够吗?”的问题。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完成,。完成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例如,解决第(2)题,可以想3×5=15(元),15<20,20元钱够买5张票;也可以想3×( )<20,( )里最大能填6,20元钱够买6张票,买5张票就更不成问题啦。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画面资源,给学生提供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让学生根据画面提出问题,并解决提出的问题。
3、第3题,用数学。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教学时,可以先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学生都提出一个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再请各组向全班推荐本组提出的2~3个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把这些问题展示在黑板上,然后,请学生选择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最后把解决问题的结果报告给大家。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