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园I XUEYUAN 2015年第12期 数字化社区教育方言教学的促进研究 以“学说温州话"为例 林眉 温州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以社区教育为平台的“温州学习网”,旨在通过数字化社区教育,向全温州推广温州话教学,具有较大的惠 民性。本文以“温州学习网”之“学说温州话”栏目为切入点,以方言教学规律为指导,通过对该栏目的分析,从语言教学 层面试图提出促进数字化社区教育方言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社区教育方言教学温州话社会融合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2—0186—02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除得出上文中已提到的结论,另外 还有以下几点:(1)温州话学习目的:在交流需要、不想受 排斥、了解文化与其他这四个选项中,83.33%的人选择了交 流需要。(2)温州话学习方式及频率:80%的受访者表示一 周愿意花两次及以下的时间学习温州话。(3)希望达到的学 习目标:66.67%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能听懂生活用语并能简单 交流。(4)温州话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困难:66.67%的受访者 表示是语音学习的困难。 可以得出,学习温州话对在温外来人口的生活具有巨大 的交流弥补作用。自然状态下的温州话习得难度较大,温州 话教学对象应以初级甚至零水平学员为主,教学内容应生活 化,教学目标以听懂为主、能说为辅的听说型目标为主,教 学方式上应采用系统性教学,教学形式上采用网络教学为主 的远程方式。 二温州话的教学现状 温州话教学作为一种方言教学,即通过各种教学手段, 对学习者进行系统的语言多层面的教学。作为外来人口教育 的重要承担机构,社区教育有必要为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提 供补偿教育——温州话教学。以社区为载体对在温外来人口 开展温州话教学,对外来人口而言,能从文化层面加强其社 会融合度,增加幸福感;而对社会而言,则是稳定社会人力 资源,提高教育水平,创建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温州话的特点及温州话的教学特点 一1.温州话的特点 首先,温州话和普通话的差异。温州话是一种古老且极 富特色的方言,是南部吴语代表的角色,保留古音韵特点多、 古词古语法现象多,因此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如语音方面, 声母清浊分明,声调方面有四声八调;词汇方面,修饰成分 后置,又保存了许多古词古义和一些古瓯越语遗留的底层词 以及不少特色词汇;语法方面,副词后置经常发生,“动宾 补”的结构以“主动补”格式出现;附带的文化历史痕迹多 等等,这些都成为以普通话为母语(通用语)的外来人口听 懂温州话的障碍。其次,温州话和普通话的共性。吴语作为 汉语的一种方言,和普通话同属一宗,各方言间具有汉藏语 言的普遍共性,在方言发展过程中,语音的变化最大,词汇 次之,语法再次之。而语音变化具有规律性,对于熟悉普通 话的非南部吴语方言区的外来人口,只要掌握温州话语音上 的对应规律,补充词汇,对特有的语法现象有所了解,便可 以基本克服温州话的交际障碍。 2. 3'1{话的学情分析 为更好地了解数字化社区教育的方言教学,笔者通过发 放问卷的形式开展了“温州外来人口温州话教学学情调查”, 共发出21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卷159份,主要考察受访 者在温州话学习主观意向、客观条件、学习能力、学习目标 等方面的情况。 在温州,目前针对方言进行教学的数字化平台,是以温 州社区教育为平台开发的“温州学习网”之“学说温州话” 栏目。该栏目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通过网络实现师生分离, 克服了部分学员因时空距离而无法系统学习温州话的障碍。 基于数字化平台,方言教学实现了翻转课堂的效果,但同时 对课程的设计、教材的编排、课件的制作及技术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 1.基本情况 第一,内容设置上,以一个海外归国的小家庭的生活为 背景,分为八个前后连贯的主题,除第一个主题外,每个主 题中根据内容提供两个话题,话题内容涉及衣食住行多个方 面,较全面地反映日常生活,语言地道,富有生活情趣,教 学内容设置较为充实。第二,从教材编排上,前有目录,后 有话题。每个话题中,前有课文,后有词典;语言教学点单 列,紧跟对话;话题中,对话和语言教学点相结合,对话主 纯青的语言大师,还是一位爱国的慷慨之士。此种精神之精 髓,我们后人在研究中应该将其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注释 [2]闻一多、王蒙等.唐诗二十讲[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9 [3]安旗.李白诗秘要[M].西安:三秦出版社,2o01 ①②王运熙等.李白精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嚣 参考文献 [1]王运熙主编.唐诗精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 [耳]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 掌出版社,1006 [责任编辑:林劲] —186一 学园I xUEYuAN 要采用情景对话的形式,每个对话至少有两人参与。第三, 从技术层面来说,图文结合、声色结合,声音流畅,文本突 出化和教学声音基本同步;可根据学习者个体情况点击相关 学习点,具有较大自主性。 2.存在的问题 第一,此课程在教学对象上有不明确性。高层次的对话 片段和低层次的重点教学点比例失重,既排除了低层次学习 者,又偏离了高层次学习者的需求。第二,课程设计上缺乏 科学性。主要表现在:首先,课文和词典各自独立,不能相 互服务;其次,课文中对话与重点教学点比重失衡,主次颠 倒;再次,话题编排缺乏逻辑性。(1)就单一话题而言,句 子教学先于词汇教学,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句子教学没有 配套的词汇解释,使得学习者跨越了较大的解码障碍;二是 每个话题没有系统的教学语言点,学习者学习了某一语言 点,却不能举一反三地进行类似话题不同情况的表达,这大 大降低了教学的效用。(2)前后话题在语言内容上缺乏连贯 性,前一话题的语言不能在后一话题中得到强化,新知识的 学习势必会将之弱化。第三,文本翻译在局部注重意译,对 于初学者有一种误导。第四,局部地方页面或对话跳跃过快, 无法达到声音和视频同步;部分地方画面出现跳跃或者声音 卡带现象;部分地方尚未实现点击链接功能。 三温州话教学促进建议 1.教学原则 程相文在《汉语普通话教学的十个原则》中提到对粤汉 语教学的一个原则,即注重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对比的原则; 吕必松在《汉语教学一二三》中谈到对外汉语的教学,认为 对外汉语教学应以汉字为基础,以话题为中心,这两种观点 的结合为温州话教学指明了方向。鉴于温州话与普通话的文 字共性和学习者的目标,这里认为,方言教学应以词汇为基 础,以话题为中心。这里的词汇教学是广义的词汇,是语言 作为音义结合体的统一。 以词汇为基础,以话题为中心,要注意两大原则:(1) 系统性。从词汇层面而言,语言本身是一个系统,从底层的 语音系统到最上层的句子,构成一套层层递进的四级系统。 词汇作为四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包含了语音系统和语义 系统,这两大系统通过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构成一种语言的 词汇网络,进行系统教学,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话 题层面而言,通过连续话题保证话题的完整性以及词汇重现 率。前后话题除了在词汇上重现,在话题上也要保持完整, 话题内容能涉及日常生活方方面面,满足语言的交际需求。 (2)循序渐进性。从词汇层面而言,要严格控制难易程度 和生词数量,且在词汇上注重前后词汇的关联度,前一词汇 在后一话题的学习中要得到重现,最后形成雪球效应。从话 题层面而言,选择常用和急用的话题先教,句子的选择在词 汇由易到难的基础上循序渐进。 话题的原则和词汇原则一脉相承,话题原则建立在词汇 基础上,词汇原则反映在话题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两者 要实现合理的匹配和组合。 2.建议 第一,明确教学对象。从问卷调查结果而言,温州话学 2015年第12期 习者集中在基本上听不懂不会说的范围内,因此教学对象应 明确为温州话基础较差甚至为零的对象群体,受教学对象的 影响,教学内容以及相应的教学配套模式应与初级同步。 第二,合理设计课程。(1)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以贴近 生活的话题为教学重点,适当增加工作层面的教学内容;以 当代生活为重点,适当增加传统生活话题。(2)原则化教学 编排。一是话题中心化,语言点教学主体化。在每一个话题 中,词汇教学穿插其中但能独立出来进行系统性教学。比如 说,在第一个主题中以“温州,我们回来了”作为话题,原 编排方式以介绍人物方式为教学点,词汇为介绍语服务,但 不是教学重点。若此处能以“称谓语”为教学点,系统介绍 爸爸妈妈、女儿、儿子等亲属称谓语,以及以“阿”为词缀 的称呼语,则可以将温州话的亲属称呼语进行全面系统的教 学,同时以本话题中某个代笔性词汇的语音为切人点,如介 绍的介(jie),温州话中读作[ka],对温州话中的舌根音g 和舌面音J与温州话的g[k]的语音对应关系可做一系统介 绍。这样一种以词汇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习者掌握 一类特定语义场及语音场的词汇。通过这类词的掌握再套人 介绍人物方式的句型,则完成词汇和句型的双重教学效果。 二是词汇重现化。挖掘知识的内在逻辑性,可实现知识转化 的最大化。如在第一个主题中以“乔迁之喜”为话题,原教 材以家电摆放为教学点,则可以通过家电类词汇为词汇教学 点,同时引入上文中关于称呼语及介绍方式,实现层层递进 的教学。 第三,配套化教材服务。作为一种网络教材,词典的链 接在编排上应保持与教学内容同步,尤其是每一个话题的词 汇教学点,应系统化链接;增加测试练习,即教即练,即练 即纠,加强巩固;文本翻译上,尽量使用直译为主,意译为 补充的方式。处理好技术问题:在技术层面,声音应与文本 的跳跃以及页面同步,文字或者画面应注重突出化,链接应 实现可控化,实现学习者随时随心的自主性学习。 温州话和普通话同属汉藏语系,而作为方言的温州话和 普通话是一种流与源的关系,语法上有很大共性,因此语法 层面的教学应远远轻于词汇教学的比重。 参考文献 [1]沈克成、沈迦.温州话(修订版)[M].宁波:宁波出版 社,2006 [2]李梅香、王永乐.外来人口社会融合中文化与制度的影响 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3(3):100~106 [3]陆淑珍、魏万青.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的结构方程模 型——基于珠三角地区的调查[J].人口与经济 2011 (5):17~23 [4]程相文.汉语普通话教学的十项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 1999(4):56~61 [5]吕必松.汉语教学一二三[J].汉字文化,2014(4):10 ̄12 [6]邱国珍、赖施虬.方言:民俗文化的优质载体与解读钥 匙——以浙江温州“瓯语”为例[J].民俗研究。2006 (4):15—23 [责任编辑:林劲] 一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