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非均衡发展模式下辽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非均衡发展模式下辽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非均衡发展模式下辽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基尼系数和锡尔指数分析辽宁省14个城市经济差异的变化,将区域经济差异按照沿海、中部和辽西北进行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的分解。研究表明:1990-2008年,辽宁全省经济差异呈扩大趋势,但未超过国际警戒线;区域内差异是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部分,辽宁中部地区对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均有较大贡献。因此非均衡发展模式仍有一定的空间,三大区域经济战略的提出将有效促进地区发展,但辽宁中部城市群整体实力的提升值得关注。

关键词:经济差异 基尼系数 锡尔指数 辽宁 问题的提出

区域经济政策是政府干预区域经济,保证区域经济按既定目标发展的重要策略。当前,辽宁区域经济发展迎来继东北振兴之后的又一次历史性机遇。2009年7月,辽宁省“五点一线”发展规划上升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国家战略;2010年4月,沈阳经济区成为第八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大发展规划的实施在国家战略层面为辽宁经济振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009年3月,辽宁省发改委关于“突破辽西北”的战略全面启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突破辽西北”三大战略的共同实施,表明了国家和省政府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决心,也表明在优先发展沿海城市、推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包括中部和辽西北地区在内的全省经济的共同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实际上,辽宁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区域经济的不平衡。2010年,大连和沈阳的GDP分别占全省的24.95%和24.29%,总量占全省的一半。鞍山占10.66%,其它城市都低于5%,最小的阜新市仅占1.72%。人均GDP最高的大连市为84013元,最低的阜新市为18571元,静态不平衡差达0.80;沿海城市人均GDP平均高出非沿海城市20个百分点;辽西北三市人均GDP仅为其他城市平均值的40%。这说明非均衡的经济发展模式确实收到了一定效果,使部分优势地区率先发展起来,但目前来看,辽宁的经济水平(2009年人均GDP为5013.66美元)已达到世界银行定义的中等发达地区标准(4000美元),在省内经济发达地区奔向小康的过程中,落后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也应受到关注。

目前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程度有多大?非均衡发展模式发展空间如何?区域经济差异的主要来源是什么?这些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文章基于辽宁14市19年的数据,利用基尼系数和锡尔指数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程度和来源,对于三大区域经济战略作用的有效发挥和省内各个地区的协调发展,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参考。

研究方法

基尼系数和锡尔总指数可以客观反映区域经济差异,二者的时间序列则可反映区域经济差异的发展态势。而将锡尔指数进一步分解,则可分析区域差异的构成和来源,可区分度量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对区域经济总体差异的贡献。

(一)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又称基尼集中率,在几何图形上指的是洛伦兹曲线与绝对平均线包围的面积。基尼系数的计算采用协方差法,公式如下:

其中,i表示辽宁省内第i个城市;yi是第i个城市的人均GDP,μy是人均GDP的均值,基尼系数的值介于0-1之间,数值越小,差异越小,反之越大。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为“高度平均”,0.2-0.3为“相对平均”,0.3-0.4为“比

较合理”,0.4-0.5为“差距较大”,0.5以上为“差距严重”。

(二)锡尔指数

锡尔指数最早由Theil于1967年研究国家间的收入差距时提出。锡尔指数表示的地区间收入差距总水平等于各地区收入份额与人口份额之比的对数的加权和,权数为各地区的收入份额。锡尔指数可将区域的总差异分解为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两部分,可以观察和揭示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各自的变动方向和幅度,分析两者在总差异中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Itheil=IBR+IWR 其中:

式中:yi为区域i的GDP,yij为区域i中第j市的GDP,y为全省GDP总额,Pi为区域i总人口,Pij为区域i中第j市的人口,P为全省总人口。Itheil为锡尔总指数,如果数值接近0,表明差异化程度较小,数值越大,表明差异化程度越大。锡尔总指数Itheil可分解为相互独立的区域间差异IBR和区域内差异IWR。通过对锡尔指数的分解可将辽宁区域经济的空间差异量化分解为:地区间差异和地区内差异。文章将辽宁省划分为沿海、中部和辽西北三大区域,进而分析区域间的差异(IBR)和区域内差异(IWR)对总差异的贡献。

辽宁区域经济差异实证分析 (一)基尼系数分析

基于1990-2008年辽宁省14个城市的人均GDP数据,得到19年的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1990年以后,反映辽宁省经济空间发展差异的基尼系数呈现波动上升状态,至2000年达到极值点,基尼系数为0.321,但是并没有突破国际上公认的警戒水平0.4;之后呈现逐年小幅下降趋势,到2008年降到0.288,处于“相对平均”的状态。但就整体而言,基尼系数呈上升状态,这表明,19年间区域经济差距逐渐增大,考虑到区域经济政策倾斜的影响,全省的区域经济差距仍有拉大的可能。

(二)锡尔指数分析

1.三个地区的划分。为进行区域经济差异的分解,将辽宁省划分为沿海、中部和西北三个地区。沿海地区由“辽宁沿海经济带”中的大连、盘锦、锦州、营口、葫芦岛、丹东6个城市组成,沿海城市作为重要的国际贸易和货物转运枢纽,在国家沿海开放政策的扶持下得到长足发展,其经济水平迅速提升。辽西北地区包括“突破辽西北”战略中的朝阳、铁岭、阜新三个城市,由于自然条件、区位条件和结构性矛盾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中部地区包括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5个城市,该地区基础产业发达,工业实力雄厚,重工业特征明显。

2.锡尔总指数结果分析。根据辽宁省1990-2008年14个城市的GDP和年均人口数据,分年度计算出1990-2008年的锡尔指数,对总指数进行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的分解,计算区域内和区域间差异对总指数的贡献率,并分析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的内部构成,计算结果如图2所示。其次,从基尼系数分析结果看,辽宁区域经济差异指数近20年来徘徊在 0.22-0.32之间,未达到国际上通用的警戒线0.4,即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并非很严重,在一定时期内,仍有一定的空间实施非均衡发展模式,即通过区域政策倾斜让一部分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发挥优势,优先发展,将来以局部富裕带动全局富裕。但是,从整个时间段看,经济差距的趋势在增大,越来越接近国际警戒线,且2009年辽宁

省人均GDP已达到5013.66美元,符合世界银行定义的中等发达地区标准(4000美元),此时,在辽宁省经济水平较高城市逐步实现小康的过程中,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该受到关注。因此,在实施非均衡发展模式的同时,在区域经济长期规划当中,要依据经济理论和客观现实做好经济预测和情景分析,将发展速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为全省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发展的目标服务。

再次,对锡尔指数的结果分析发现,将区域总差异分解后,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在53%-63%之间,而区域间差异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中部地区在区域间和区域内差异中的贡献率均占较大比重,沿海地区在区域间差异中占比重最小,辽西北在区域内差异中所占比重最小。分析可知,中部地区的地区人均GDP略高于沿海地区,依然是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主体,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低于沿海地区。显然,沿海地区借助政策支持已成为辽宁区域经济增长的龙头,且沿海城市间差异较小,因此,今后应继续发挥沿海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更好地实现非均衡发展的效率功能;中部地区作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主体,其经济优势还有待挖掘,另外,中部地区的城市间差异较大,未来发展要借助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发展沈阳经济区的带动作用,充分挖掘以沈阳为核心的重工业基地的产业集群效应,发挥产业间关联效应,提高中部城市群的整体实力;辽西北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差距悬殊,需要适当加大政策倾斜和税收优惠力度,扶持其发展,避免地区差距过大以影响整体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经济年鉴[R].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2009 2.崔功豪,魏清泉.区域分析与规划[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赵济,陈传康.中国地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陆大道.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3 5.胡乃武,闰衍.中国经济增长区际差异的制度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8(1)

6.杜茂华,杨刚.基于锡尔系数和基尼系数法的重庆城乡发展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0(5)

7.吴殿廷.中国三大地带经济增长差异的系统分析[J].地域研究开发,2001(2) 王辉(1978 年 -),男,陕西西安人,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栾维新(1959 年 -),男,辽宁沈阳人,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