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
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按照主义原则来调整产品”是指: A.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B.1918年战时主义 C.1921年实行的新经济 D.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是针对战时主义中的( )
A、余粮征集制 B、企业国有 C、粮食税 D、义务劳动制
3、1921年,23岁的美国企业家阿曼德·哈默克服种种困难,来到苏俄,成为一个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的美国人,哈默之所以能在苏俄经营租赁企业,主要得益于( ) A、战时主义 B、新经济 C、工业化 D、计划经济 4、《从计划到市场》说:“1917-1950年间,占世界总人口1/3的国家退出了市场经济舞台,„
对生产进行集中控制,并通过国家计划的方式分配所有的资源。”这是指: A.美德等国实行罗斯福新政 B.苏联等国实行计划经济模式 C.英法等国实行福利国家制度 D.中国开展市场经济改革 5、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主要表现中正确的有( )
①实行多种所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③实行开放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A、①②③④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6、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者,他接过时,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7、赫鲁晓夫在联合国大会脱鞋敲桌子被罚而成为笑谈,他鲁莽的经济举措是
A.恢复工业部门管理 B.创办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和家庭农场 C.1963年苏联推广玉米种植 D.扩大了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8、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 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9、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应该是( )
①股票投机活动猖獗,金融市场不稳定;②干预社会财富分配,导致财政不堪重负;③联邦权利过大,在经济活动中没有扮演好“守夜人”的角色;④超越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消费模式,加剧了生产和需求之间的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美国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又通过《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
- 1 -
度。材料说明罗斯福为克服危机而力图( )
A、将临时救济和制度保障相结合 B、将紧急救济和促进就业相结合 C、将促进生产和刺激消费相结合 D、将以工代赈和维护稳定相结合
11、曾经有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市场的自动调节可以达到充分就业以避免经济危机,但
这一理论没能经受住30年代大萧条的考验。为达到充分就业凯恩斯提出的对策是: A.国家干预 B.货币主义 C.供给主义 D.新自由主义 12、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的资金来源中正确的包括( ) ①个人缴纳 ②企业缴纳 ③国家补贴 ④资本家捐助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3、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苏联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 14、右图中工业建设成就的取得是在 A.建国初国民经济恢复期间 B.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C.“”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15、中国历史上“以村为单位,采取领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全面规划„„适
当地配备了骨干力量,调整和密切了社和社、社和组的关系,从而有计划地全面地推进这场运动”。“这场运动”是指(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运动 D、人民公社化运动 16、下列流行语出现于“”时期的是
A.义务教育、希望工程 B.放卫星、超英赶美 C.上山下乡、样板戏 D.经济特区、改革开放 17、“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
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8、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
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年相对应的是( )
A B C D
19、农村的经济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分田单干”、“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其
- 2 -
中“分田单干”指的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 C、发展乡镇企业 C、进城打工
20、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
圣使命后“光荣退休”。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指( )
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人民公社化时代 C.计划经济时代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
21、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由120种减少到60种,计划管理的商
品由188种减少到23种,计划供应出口商品由70种减少到36种。这种情况说明 A. 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 C. 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 D. 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 22、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的五个经济特区包括( )
A、深圳、珠海、厦门、广州、海南 B、深圳、珠海、厦门、汕头、海南 C、深圳、青岛、厦门、汕头、海南 D、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大连 23、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形成的新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城市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省会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城市——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陆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 2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 B、招商引资走出国门 C、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5、近年来人们的流行语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如手机、因特网、数码相机等新词汇,
根本原因是( )
A、高科技产品的问世 B、大量新事物的涌现 C、改革开放给经济带来巨大变化 D、人们追求时尚
26、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
华盛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世界贸易组织 C.布雷顿森林体系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7、构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支柱包括
①国际复兴银行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③联合理会 ④“关贸总协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8、对下列经济区域集团的评述,正确的是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 3 -
A. 欧洲联盟成员国之间的合作仅限于经济领域 B. 北美自由贸易区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 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不存在文化差异 D. 经济区域集团化完全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推进
29、1905年,瑞士人创办的雀巢公司把厂房开设到英国、德国、西班牙和美国。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后,雀巢公司在全球已有500多家工厂,雀巢的产品几乎遍布世界各地。据雀巢公司2003年统计,每一秒钟,就有3900杯雀巢咖啡被世界各地的人们享用。这表明( ) A、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
C、世界统一趋势加强 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不断缩小 30、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 )年。
A、1991年12月11日 B、2000年12月11日 C、2011年12月11日 D、2001年12月11日
- 4 -
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二历史月考一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题号 1 答案 2 3 18 4 19 5 20 6 21 7 22 8 23 9 24 10 25 11 26 考场座位号: 12 27 13 28 14 29 15 30 题号 16 17 答案 二、、材料题(第一大题16分,第二大题24分,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 1992年老人南巡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2分)“春天”的内涵是什么?(2分)
(2)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2分)这个“圈”后来又是怎样扩大的?(2分)
(3)根据材料二,指出1992年这位老人发表谈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2分)
(4)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是什么?(2分)今天的对外开放与旧中国的被迫开
放有什么本质区别?(4分)
32、20世纪是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的世纪,也是互相学习借鉴的世纪。(24分)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
(1)材料一中罗斯福谈到的“彻底的”、“新运用”分别指什么?(4分)进一步
- 5 -
指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和实质(4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2)材料二中苏俄“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2分)这一实施的背景是什么?(4分)从苏联经济的转变中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材料三 20世纪50和90年代,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曾先后借鉴苏联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1992年,同志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市场,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后期中国经济发生的变化,(2分)以及在农村和城市实施的具体措施。(2分)以上三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4分)
- 6 -
- 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