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光复习题

光复习题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一课时 光现象 复习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在任何物质中都沿直线传播 B.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C.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D.光只在真空中沿直线传播 2.在如图1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图1

3.在电影院里,我们能从不同的座位上观看到银幕上的画面,这是因为银幕上发生( ) A.镜面反射 B.漫反射

C.可能是镜面反射,也可能是漫反射 D.不发生反射,是银幕本身发光 4.关于漫反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每一条光线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B.所有光线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有的光线遵守反射定律,有的光线不遵守反射定律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如图2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

图2

6.关于光的反射定律,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B.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C.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D.若入射角逐渐减小,则其反射角也将逐渐减小

7. 如图3所示,小芳同学回过头来能看清掉在地上的书上的“物理”两个字,这是因为( ) A. 书自身发出的光

B. 书面反射的光射入了小芳的眼睛

图3 C. 光在“物理”两个字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D. 小芳的眼睛射出的光在书面上发生了反射

8.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现象的句子,如“潭清疑水浅”、“池水映月明”,这两句诗描述的分别是光的( )

A.反射、反射 B.反射、折射 C.折射、反射 D.折射、折射

1

9.小汽车驾驶室前的挡风玻璃不采用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 )

A.为了造型美观 B.使玻璃不容易碎 C.为了减小噪音 D.为了排除像的干扰 10.如图4的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是( )

图4 C D A B

11.小明按图5装置做小孔成像实验,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

形的,则他在半透明纸上看到的像是( ) A.三角形光斑 B.圆形光斑

C.蜡烛的正立像 D.蜡烛的倒立像 图5 12.晚间有一个行人经过一盏路灯(如图6所示),灯光照射人所 形成的影子的长度的变化情况是( )

A.先变长后变短 B.先变短后变长 C. 逐渐变长 D.逐渐变短

13.某幼儿园新建成一个游泳池,在池底的中央安装了一只射灯。池内无水时,射灯发出的一束光照在池壁上,在S点形成一个亮斑,如图

图6 7所示。现往池内注水,水面升至a位置时,站在池旁的人看到亮斑

的位置在P点;如果水面上升至b位置时,人看到亮斑的位置在Q点,

b 则( ) S a A.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上方

射灯 B.P点在S点的上方,Q点在S点的原处

C.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上方

图7

D.P点在S点的下方,Q点在S点的原处

14.一束光线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将( ) A.保持不变 B.逐渐增大,但总小于入射角 C.逐渐减小 D.逐渐增大,但总大于入射角 15.如图8所示,正确的平面镜成像图是( )

A B

图8

C D

16.人们在从比较远的位置向平面镜走近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平面镜中成的像逐渐变大,像离平面镜的距离变小 B.平面镜中成的像大小不变,像离平面镜的距离变小 C.平面镜中成的像大小不变,像离平面镜的距离不变

2

D.平面镜中成的像逐渐变大,像离平面镜的距离变大 (以下为多选题)

17.一束光自左侧与水平面成60角射过来,要利用平面镜使光线向右水平射出,则平面镜的放法应是( )

A.与水平面成15 B.与水平面成30 C.与水平面成60 D.与入射光线成30 1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线垂直照射在平面镜上,入射角是90°

B.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的夹角为120°,则入射角为60°

8

C.太阳发出的光传到地球约需500s,则太阳到地球的距离约为1.5×10km D.渔民在叉鱼时,应将鱼叉对着他看到的鱼的下方叉去,才能叉到鱼 19.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哈哈镜”中看自己到变了形的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B.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传播速度变小 C.月食是因为光的反射而形成的

D.入射光线垂直照射在平面镜上,入射角为0°

20.如图9所示,对下列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错误的是( ) A.图(a)中漫反射的光线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所以杂乱无章

B.图(b)中木工师傅观察木板是否平整,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C.图(c)中的水面“折”枝现象,是因为光在水面发生了反射 D.图(d)所示是太阳光经过三棱镜的色散现象

图9

21.光的色散现象表明白光是由 组成的。 22.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23.“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句话说明了光在 中是沿 传播的。

24.一身高1.6m的人立于平面镜前1.5m处,则像和人之间的距离是 m,像的高度是 m, 如果人以1m/s的速度背离镜面方向运动2s,则人与像之间的距离为 m,像的高度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5.检查视力时人与视力表间的距离应为5米。现在由于屋子太小,使用一个平面镜,视力表到镜子的距离为3米,那么人到镜子的距离应为 米。

26.若有人从竖直墙壁上的平面镜中看到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如图10所示,则时钟实际指示的时间是 .

27.晚上,要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小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照射,如图11,从侧面看去,则: .....(1)白纸比较 (2)镜子比较

,(填“亮”或“暗”),因为它发生 反射; ,(填“亮”或“暗”),因为它发生 反射。

3

图11 图12

图10

28.已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为30度,则反射角为_________。若是入射角减小10°,则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__。

29.一条光线与平面镜成90度角入射,则入射角为_________;若入射光线方向不变,将镜面转过20度角,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___。

30.一束光由空气射入某种介质,光线与界面夹角为30,经界面反射的光线与折射的光线恰好垂直,则入射角为 ,折射角为 。 31.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希望大家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预防近视,珍爱光明。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图12是小宝的眼睛看物体时的光路图,要使他的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须用 透镜矫正。(选填“凸”或“凹”)

3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完成下列光路图。

A 33.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34.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画出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B 第33题图 第32题图

35.如图所示是激光控制仪原理图,固定一束激光AO以入射角θ=60°照射到水平液面,反射光OB射到与其垂直的光屏上,用光电转换器将光信号变成电信号,输入控制系统用以控制液面高度。如果液面降低,发现光点B在光屏移动一段距离到B′,请在图中标出B′的位置(通过光路图作出B′).

F E E 空气 F A N A N B 水 O M O M 第34题图 第35题图

图13

36.图13为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实验装置,其中ON为法线,AO是入射光线,甲图中F屏上可以看到反射光线,而乙图上F屏上则看不到,这一现象说明 。 37.某实验小组在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时,将光从空气分别射入水和玻璃,测得数据如下表:

空气中的入射角i 0° 30° 4 45° 60° 70° 80°

水中的折射角r 玻璃中的折射角 0° 0° 22° 17° 32° 24° 40° 30° 45° 37° 50° 43°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一些规律,请你写出一条: 。 38.如图14,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刻度尺的上面,再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B,分别竖放在玻璃板前后的刻度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并如图14方式观察,当蜡烛B移到与蜡烛A在玻璃板里的像A’重合时,蜡烛B好像也被点燃了。

(1)实验时,要使蜡烛B与蜡烛A在玻璃板上的像A’完全重合,这是为

了 。

(2)由刻度尺分别读出物(蜡烛A)到玻璃板、像(蜡烛B)到玻璃板

的距离分别为u和v,得到的结果应是v u (填“>”、“=”或 “<”)。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这时观察者直接对屏观

图14

察,看不到蜡烛A的像A’,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填 “实像”或“虚像”)。

(4)采用薄平板玻璃作为平面镜,是为了能确定 ,并能比较 。

39.小刚同学探究光从空气射入不同介质发生折射时的一些规律,他将一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发生折射的实验数据记录于下表: 实验次数 入射角i 水中折射角β 1 2 3 4 30° 5 40° 6 50° 7 60° 0° 10° 20° 0° 7.9° 15.4° 21.5° 26.3° 33.5° 40.8° (1)分析第1次的实验数据,结论是 (2)分析第2至7次的每次实验数据,结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3)分析第2次至第7次的实验数据的变化,结论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 ..

40.小刚在家中照镜子发现,离镜子远些的物体的像看起来较小,离镜子近些的物体的像看起来较大,由此他认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关,物体距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物体距离平面镜越近像越大。请你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小刚的结论是不正确的。(1)写出你选用的物品或实验器材: (2)简述实验过程及实验现象:

5

第二课时 光学仪器 复习题

1.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的条件是物距 ( )

A、小于焦距 B、等于2倍焦距 C、大于2倍焦距 D、在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2.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必须把物体放在 ( )

A、大于2倍焦距处 B、2倍焦距处 C、一倍与2倍焦距之间 D、焦距以内

3.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从离凸透镜50cm处移到15cm处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像距的变化情况是 ( )

A.像变大,像距变小 B.像变大,像距变大 C.像变小,像距变小 D.像变小,像距变大

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光屏上成一缩小、倒立的烛焰的像时,烛焰(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 ( )

A.大于20cm B.等于20cm C.大于10cm且小于20cm D.小于10cm

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由远处向凸透镜焦点靠近的过程中,小丽观察并记录了像在光屏上的变化情况,其中错误的是 ( )

A.像不断变大 B.像始终是实像 C.像始终是倒立的 D.像先变小后变大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物体经凸透镜成的像不可能的是 ( ) A.正立放大的虚像 B.正立缩小的虚像 C.倒立缩小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实像

7.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当光屏上形成像后,用不透光的纸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在光屏上出现的情况是( )

A.像全部消失 B.像的上半部分消失

C.像的下半部分消失 D.仍有原来大小的像,但亮度变暗

8.物体放在凸透镜主轴上,距凸透镜中心10倍焦距。当物体沿主轴逐渐往2倍焦距处移动时,则物体的像( )

A.一直是缩小的,且逐渐变小 B.一直是缩小的,先是实像后是虚像 C.先是实像后是虚像,先是缩小后是放大 D.一直是缩小的实像,但是逐渐变大

9.当物体离凸透镜6cm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当物体离凸透镜20cm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此可推断出该凸透镜的焦距f所在的范围是( ) A.f <6cm B.f <20cm C.10cm< f <20cm D.6cm< f <10cm

10.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离透镜10厘米的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当物体移至凸透镜前10厘米处,所成的是( )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正立等大的虚像

11.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把物体从距凸透镜2倍焦距之外,逐渐向凸透镜靠拢的过程中,光屏上所成的像将( )

A.一直变大 B.一直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12.一支蜡烛位于凸透镜前,调节好透镜和光屏位置后,在光屏上呈现缩小、倒立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在光屏上 ( ) A.无法成像 B.呈现放大、正立的像 C.呈现放大、倒立的像 D.呈现缩小、倒立的像

6

13.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图2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块与水平面成45º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上成一清晰的像。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 )

A.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B.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C.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D.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上调凸透镜,增大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

图2

14.当物体离凸透镜6cm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像;当物体离凸透镜20cm时,物体通

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由此可推断出该凸透镜的焦距f所在的范围是( ) A.f <6cm B.f <20cm C.10cm< f <20cm D.6cm< f <10cm

15.在图3中,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保持透镜位置不 变,当蜡烛在15厘米刻度处时,为了在光屏的中心找到像,应向 调整光屏的高度,并将光屏向___________方向移动(选填“远离透镜”或“靠近透镜”)。

图3

图5 图4

16.一束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方向如图4甲所示,由图可知,此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cm;当把烛焰放在此凸透镜左侧12cm处时,如图4乙所示,则从该凸透镜右侧通过透镜可以看到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像。

17.如图5,小明用一个透镜观看书上的一个英文单词,他看到了两个字母“YS”的放大的像.这个透镜是______透镜,这种透镜对光线有______作用,利用这种透镜可制成的光学仪器有______(只需填写一种).

18.学过光学之后,小兰同学找来了一只凸透镜,她首先将凸透镜正对着阳光,用一张白纸在透镜的另一端来回移动,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此光斑到透镜中心的距离为6m,她这样做是

为了 ,要想看清自己的指纹,小兰应当使手指到透镜之间的距离在 范围内,若要想是指纹的像更大一些,则应当使手到透镜之间的距离更 一些。

19.在地上放一个去掉灯罩的台灯,让发光的灯泡朝上。手里拿一个放大镜,把它放在灯泡上方几厘米远的地方,然后慢慢向上移动,到了一定的距离,你会在天花板上看到一个由灯丝形成的像;再向上移动透镜,就会在天花板上看到印在灯泡上的图与文字的像,它们被放大了,不过是倒立的。

这套装置实际上就是一个 机。灯丝就是光源,灯泡玻璃上的文字相当于

7

片, 相当于银幕。

2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刚同学选择 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用如图6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他先将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调整到 ;

图6 (2)点燃蜡烛,将蜡烛由远到近逐渐向透镜移动。当测得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

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看到烛焰清晰、完整的像,则该像是 、 、 像。 (3)通过实验他发现:当蜡烛在 范围内移动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得不到烛焰的像,若从光屏位置通过透镜向物体方向看去,可观察到 、 、 像。

2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现有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四种器材,还需要补充的器材是___________。

(2)下表是小聪的实验记录,在第_______次实验中,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照相机是根据第______次实验成像特

实验像的情况 点制成的。

次数 正立或倒立 缩小或放大 实像或虚像 (3)若在第3次实验的基础上,保持蜡烛

1 倒立 缩小 实像 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将它们之间的凸透镜往

2 倒立 等大 实像 __________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可使光屏

倒立 放大 实像 上再出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填“蜡烛”或3 4 正立 放大 虚像 “光屏”)。

22.完成下列各透镜的光路 F F F F F F F F F F 23.根据光线经过一个透镜前后的情况,在下图方框中填入适当的透镜。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