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心理弹性理论下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路径

心理弹性理论下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路径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心理弹性理论下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路径

1

张小永

21(1.枣庄学院初等教育学院2.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山东枣庄山东济南277160;250014)[摘要]自我效能感偏低,专业素养显不足,组织支持与社会文化待健全等

因素,制约了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最优化。基于心理弹性理论,亟待从心理建设、专业发展、环境氛围、组织支持、社会文化等层面整体推进,优化内部结构,以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

[关键词]幼儿教师

心理弹性

职业幸福感

提升路径

大数据时代,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工作者的职业幸福感却面临着严重危机。职业幸福感是个体在从事某一职业的过程中,获得的积极体验与情感。学者们从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两个维度来界定职业幸福感,这一点已基本达成共识。一方面,职业幸福感是个体对工作的一种主观认知和积极情感,它强调工作幸福感的主观、快乐和享受;另一方面,职业幸福感是个体对工作目标和潜能充分实现的心理感受和愉悦体验,它强调工

[1]

作幸福感的客观、意义和发展。可见,职业幸福感既

因素无法替代的积极意义,本研究将对心理弹性的内涵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有效路径。

一、多重现实因素阻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最优化

心理幸福感、情绪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是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组成结构和集中

[2]

表征。增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一直是我们关注

是主观认知的诠释,也是客观体验的过程。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是教师在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产生的愉快体验、积极感受与情感。如何积极应对工作问题,避免各种负面事件产生的消极连锁影响,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是一直以来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逆境中,反而表现出良好适应与发展的现象,对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心理弹性对于个体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外界

并追求的,但进程却困难重重。这是因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具有多个结构和多重意义,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工作能力、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是心理弹性最为核心的心理结构[3],也是影响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一)自我效能感偏低,情绪幸福感与认知幸福感需提升

有研究显示,23.6%的工作者认为他们长时间

作者简介:李娟,枣庄学院初等教育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学前儿童课程与游戏研究。

张小永,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主要从事幼儿园科学教育、学前儿童课程与游戏研究。

106

承受超负荷的工作,面临压力巨大,76.4%的工作者表示日常工作任务很饱和,压力较大[4],在工作超负荷、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不断受到侵蚀,职业幸福感也遭到严重的损害。在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中,认知幸福感和情绪幸福感是最基础的成分,也是最“敏感”的因子。情绪幸福感即工作中的积极情绪体验与知觉,情绪幸福感高的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较少有消极的情绪体验。认知幸福感即个体对当前工作的主观认识与评价,认知幸福感低的幼儿教师往往对工作存在较多的不满意和负面评价。有研究显示幼儿教师的认知幸福感最

低,其次是情绪幸福感。[5]情绪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

与其自我效能感密不可分。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于自我教育工作、教育价值等的认知、信念与感受[6],是教师对自我的评价。基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更多的教育智慧,烦琐的日常工作和有挑战性的教学工作导致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偏低。低自我效能感使得幼儿教师更倾向于消极认知,对日常工作较少有非常满意的肯定与认可,存在较多负面的、消极的情绪,这是导致其情绪和认知幸福感较低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如果幼儿教师能维持较好的自我效能感,在教育教学工作就会更自觉地投入积极情感[7],更倾向于形成正能量的自我认知和积极准确的自我认同。由于低自我效能感和低心理弹性产生的认知偏差和心理问题,导致幼儿教师存在自我认同缺乏深刻性、认知幸福感和情绪幸福感较低等问题。

(二)专业素养显不足,心理幸福感需强化

心理幸福感是指教师因工作目标的达成或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获得的充实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心理幸福感的获得与提升取决于教师自身,也依赖于工作任务。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儿,这决定了幼儿教育和幼儿园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保教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与其说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更需要组织保教的综合能力,不如说这一职业最需要教育智慧,需要教师对幼儿教育事业挚爱和奉献的情感智慧,需要思考与创新的理性智慧和知性智慧,需要解决问题的实践

智慧。[8]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专业理念

教师专业发展

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基本准则。品德情操高尚、专业知识扎实、专业能力较好的高素养幼儿教师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进步的必然取向。研究显示,幼儿教师存在专业理想意识薄弱、专业理念需提升、专业知识结构不均衡、专业能力提升慢等问题[9],这是当前我国幼儿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专业素养的欠缺与不足,一方面,导致部分幼儿教师教育情怀缺乏,职业认同度较低,教育境界不高,自觉学习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引发幼儿教师角色模糊、自我效能感差、心理弹性弱等困惑,甚至引起其在工作中获得的充实感、成就感薄弱,心理幸福感不强等问题。

(三)组织支持与社会文化待健全,社会幸福感需升华

社会幸福感是教师在工作中与同事、组织以及工作圈以外的人保持良好的社会关系,从而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所以,幼儿教师社会幸福感的提升依托于组织支持和社会文化这两大“保护性”因素。组织给予员工的福利、对员工的承诺、对员工的态度与关爱等能够反映组织支持的力度。组织支持是指组织为员工提供的各种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

也包括组织对员工利益的关注。[10]

一般来说,组织

支持分为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两大类。工具性支持即在激励物、培训、资源等物质性资源方面的支持;情感性支持即在支持、关心、鼓励、赞赏、信任等方面的支持。幼儿园领导对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上的支持、关怀、理解与包容,不仅影响教师自身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还影响教师与同事、领导的人际关系。社会文化更是影响幼儿教师社会幸福感的宏观因素。总之,组织支持和社会文化以各自的作用影响着幼儿教师心理弹性、自我效能感以及职业幸福感。积极的组织支持和社会文化系统,有利于促进教师对幼儿园产生深厚的情感依托,有利于教师做出强烈的情感承诺和继续承诺,更有助于教师在“小组织”(幼儿园)和“大组织”(社会文化)中建构价值认同。然而,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客观原因在于外部保护性因素的欠缺。就组织支持而言,幼儿园领导对教师工作上的“工具

107

性”关心较多,生活与情感上的“人本性”关怀偏少;就社会文化环境来看,仍有较多人认为幼儿园就是“照看孩子,保证孩子吃喝的地方”,幼儿园教师是“负责孩子吃喝拉撒,看孩子的保姆”。这种存在偏失的组织支持和社会文化,使得幼儿教师社会幸福感低。因此,亟待通过组织支持与社会文化的健全,营造促发展的优良内外发展环境,从而优化幼儿教师心理弹性,强化其对本职业的价值认同,提升其社会幸福感。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由心理幸福感、情绪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等多个维度构成,受工作能力、自我效能和社会支持等多个因素影响,要明晰其构成“因子”是有机联系的,其影响因素也是互相作用的,所有“因子”和因素都在一个整合的系统中发生作用。因此,通过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探讨和前文的分析,我们应该更清醒地认识到个体心理弹性与职业幸福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较高的心理弹性有利于优化心理幸福感、情绪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较强的职业幸福感也会强化其心理弹性;要明确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应从宏观上进行把控,从微观上加以优化。

二、心理弹性的内涵和作用机制

积极心理学更加注重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乐观、韧性和希望等积极心理状

态。[11]心理弹性理论是积极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整个理论都蕴含了积极心理学提倡的心理正能量。因此心理弹性的核心在于研究个体解决各种问题、化解各种困境,获得积极体验的过程。

(一)心理弹性的内涵

“心理弹性”一词来源于物理学上的“弹性”。弹性即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但当外力撤销,物体又恢复原状的性质。人的心理亦是如此,当身处逆境时,不是立马被困难打倒,人们在逆境中往往能迅速地适应环境,找到积极的自我,这就是心理弹性的作用,逆境中的人通过组织心理正能量,快速地建立起心理平衡,使自己的身心状态回

到“正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

心理弹性的研究源于20世纪50年代,已有近70践为年基的础历的史自,但下由而于上心的理研弹究[性12]的,受研研究究本视身角是、以历实史背景、理论背景以及研究对象等方面差异的影响,

导致对心理弹性含义的理解存在较大争议[13],至今对“心理弹性是什么”这一问题,学者们还未完全形成统一共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发现,心理弹性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三种:①心理弹性是个体自身的能力,是在克服困难、恢复自我、调节自我等方面的能力;②心理弹性是积极心理发展的结果;③心理弹性是心理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一观点在心理学界公认度最高,它是前两者的结合,不仅强调应对困难的能力,也注重心理变化的过程。此外,还有学者认为心理弹性是心理发展不断建构的过程。通过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发现,心理弹性是个体心理在压力或逆境中动态发展与积极建构的过程,心理弹性不仅是个体具备的能力或气质,更是心理结构发展的动态过程。高心理弹性对于减轻职业倦怠,提升教学应激能力、教学效能感、师幼关系,以及增强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

心理弹性是如何起作用的,其作用机制是怎样的?早在20世纪90年代,拉特(Rutter)提出了心理弹性的四种作用机制:进一步认识危险性因素;把握时机中止负面反应;增强个体的自尊和自我效能

感;创造发展机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14]

但拉特的

理论缺乏对于这一作用机制实现过程的详尽探讨。明晰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是我们进一步探究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提升路径的基础和依据。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大量理论模型来解释心理弹性作用机制,本文对有益于思考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部分理论模型进行详细阐述。

1.心理弹性的作用是不同因素相互作用、补偿性理论模型

相互整合的过程。学者们根据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的来源,提出了内部因素(个体因素)和外部因素(社会因素),内部

108

因素即个体的气质、能力以及自我观念等;外部因素即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根据影响因素的性质又分为保护性因素和危险性因素。基于此,加梅齐(Garmezy)等学者提出了心理弹性的补偿模型,该理论认为危险性因素(个体危险性因素和社会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个体保护性因素和社会保护性因

素)作用的发挥是相互独立的。[15]它们各自分别对个

体的发展起着不同作用,危险性因素会产生消极影响,导致个体朝向消极的、负面的方向发展。而保护性因素会产生积极影响,能够引导个体向积极的、正面的方向发展。此外,加梅齐进一步提出了心理弹性的挑战模型,他认为危险因素并不都是消极的,而是有着不同的危险等级和水平[16],不同的危险水平对心理弹性的影响也不同。研究表明,只要危险因素保持在个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内,那么这种适度的危险因素就会起积极作用,但如果危险因素长时间持续且超过一定限度,即便有保护性因素,它也会对个体的心理弹性

产生负面的消极影响。

[17]2.过过程性模型

程模型理论认为心理弹性整合经验的过程对强化心理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长期的、高度的逆境中,虽然保护性因素能起一定的缓冲作用,但个体心理平衡也会被打破,改变个体原有认知结构。在心理弹性的作用下,发生心理认知的顺应,从而实现心理重整和再建构。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压力或困境,这时个体自身会产生一些保护性因素,以保持心理平衡与健康。有学者认为心理弹性的重整过程是个体自发的、主动的、与生俱来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能力。还有学者提出,如果重整后平衡状态恢复或提高,则心理弹性增强,自我实现成长与发展;如果重整后的平衡状态低于原有水平,会导致心理弹性降低,这时个体可

能产生心理失衡,出现失望、放弃等消极心理。[18]

查森(Richardson)认为在逆境中心理弹性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图1所示。面临长期压力或逆境,个人心理非常脆弱,心理弹性未得到及时、有效的重组和支持,则将面临瓦解和持续瓦解的状况,但是如果心理弹性得到有效的、全面的支持,其瓦解速度将会逐渐减慢,或停止瓦解,并进行进一步

教师专业发展

的重组和重整。

[19]

图1理查森(Richardson)的心理弹性重整模型

3.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模型

(Bronfenbrenner)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对环境系统做了详细又深入的分析,他认为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嵌套的系统,将环境系统分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生态系统心理弹性理论,提倡要将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的剖析置于广泛的大生态系统中。该理论认为要将个体置于网状的环境系统中,个体与周围系统发生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心理弹性发展的过程。与个体联系最亲密的微观系统,诸如家庭、工作单位、同事等,对个体各方面的影响最为直接显著,这也影响着其心理弹性的发展。此外,微观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同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系统的关系也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微观系统的保护性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其他系统的危险性因素带来的危害,但是微观系统的危险性因素在一定情况下也会削弱其他系统保护性因素的效果,其他系统的危险性因素也会降低微观系统保护性因素的效能。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关于心理弹性的理论,如曼陀罗模型,该理论是沃琳(Wolin)提出的,他认为心理弹性的发展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由自我内部萌发,因此个体顿悟的过程尤为重要。在困境中,只有当个体感知到困境的现实状况,明确该如何应对这一困境,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困难。

三、心理弹性理论下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提升路径

基于心理弹性相关理论模型,笔者认为应从微

109

观系统、中间系统以及宏观系统着手,优化各系统内外部保护性因素,适时终止危险性因素,以提高幼儿教师心理弹性,优化其职业幸福感。

(一)关注心理建设,提高心理素养

当前各方面竞争不断增加,这引发了工作压力的层级式增长,从而影响个体职业幸福感。一项关于“工作职业倦怠指数”的调查,发现在众多职业中教师的工作倦怠指数为50.34%[20],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教师都有工作倦怠的情况。基于学前教育对象和任务的特殊性,所以幼儿教师更是一个情绪化极高的职业,其职业幸福感尤为“敏感”和“脆弱”。压力源理论的学者提出了挑战性—阻碍性压力[21],认为挑战性压力对个体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而阻碍性压力对个体发展有消极阻碍作用。显然,并不是所有压力都起负面作用。如何有效应对阻碍性压力,减小其对我们产生的负面作用,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心理弹性的效能。付出—回馈失衡理论和资源保存理论,从另一个角度否定了我们的日常观念——“压力越大,动力越大”。该理论认为,如果个体一直处于强压状态,其身心能量一直处于付出、消耗和损耗的状态,而未得到组织单位和社会的反馈与补偿,这将会导致工作者产生更大的工作压力感,甚至产生情绪衰竭、自我效能感低、成就感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大大降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增强其离职倾向。因此,幼儿园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工作状态,更要密切关注教师的心理状态,时刻观察教师的心理变化,加强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和情感支持,帮助教师建设心理能力,提升心理弹性,增强自我认同感,深化认知幸福感和情绪幸福感。幼儿园领导要经常与教师进行有关生活和工作的深入谈话,了解教师各方面的情况;定期组织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如座谈会、交流会、讲座等;邀请心理健康方面的专业人员,给予教师在缓解内外压力、建设自我心理等方面的科学指导。

(二)深化专业发展,内化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是幼儿教师在工作中获得持久积极、快乐情绪体验和感受的内在动力,是建构心理平衡状态的重要调节因素,是其心理幸福感发展的原动力。已有多项研究显示,高水平、高能力、高素质的教师往往具有较高的心理弹性、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和更深入

的职业认同感。因此,幼儿教师要加强自身专业化发展,深化职业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其心理幸福感获得与发展的原动力。首先,幼儿教师要自觉树立科学的专业思想。专业思想即教师对幼儿教育事业的观点和看法。科学积极的专业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从根本上影响着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树立积极有爱、乐于奉献的专业思想,更是促使教师乐于学习、乐于锻炼、勇敢面对工作挑战的动力源泉。其次,幼儿教师要主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在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具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发展自己的个性。较好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有利于教师较顺利地应对教学压力和教学应激事件,增强教学自我效能感。最后,幼儿教师要注重发展积极的职业品质。积极的职业品质对于缓解自身的职业倦怠感、调节工作感受和自我效能感、重整心理弹性等具有重要作用。幼儿教师积极的职业品质,是具有高创造性、高责任心、高开放性、高合作性以及低神经质的人格特质。幼儿教师应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各种活动,在与他人的相互学习与交流中培育积极的职业品质。总之,幼儿教师要加强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与能力以及职业品质的学习与培育,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内化职业认同感、使命感,强化职业归属感和心理幸福感。

(三)营造温馨环境,增强积极心理感受

个体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生态系统这个有机体中的各个元素都密切联系、密切相融的。因此,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优化,尤其是情绪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方面,不仅受其自身因素的影响,也受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家庭对个体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多项研究表明,生活在温馨、友爱、和谐家庭环境中的个体,在困难和逆境面前更从容冷静、有主见,这种积极的家庭背景因素会成为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促进因素,也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的保护性因素。温暖、和谐的工作氛围也是增强教师积极工作感受和体验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工作中的同事关系。和谐亲密的同事关系,对于增进个体的组织感、归属感有重要作用,更有利于增强个体积极的心理感受。研究表明,社会情感性支持能够帮助员工有效应对日常压力,从而促进

110

其主观幸福感的产生和提升。[22]

所以,教师职业生涯要获得良好的发展,需要温馨、友爱、和谐、亲密的家庭氛围和工作环境的支持,这也更有利于教师处理好自我、家庭及工作的关系,形成良性发展关系。一方面,教师要学会调节自我的状态,组织家庭关系,把握家庭与工作的边界,避免把来自工作的负面情绪带入家庭,或者把来自家庭的负面情绪带到工作中,影响其情绪幸福感;另一方面,幼儿园要为教师创造公平、民主、温暖的工作氛围和环境,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倡导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交流、分享,建立和谐的工作关系和深厚的友谊,从而增进其社会幸福感。总之,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双方都要努力营造温暖、友爱、和谐的生活环境和工作氛围,以保证教师自身在工作中拥有饱满的情绪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

(四)加强组织支持,激发工作积极性

多项研究表明,充分的组织支持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保护性因素,组织支持有利于增强教师的社会幸福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工作压力感、职业倦怠感和离职倾向等问题的发生。所以,幼儿园要给教师充分的组织支持,一方面要给予教师适当的物质性支持,如培训学习、信息分享、福利发放等,以增强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满意度;另一方面也要给予教师充分的情感性支持,如多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鼓励教师个性发展,给予教师充分信任、明确角色分配等,防止教师产生情绪耗竭、低成就感、角色模糊等问题。组织支持理论认为,在工作的过程中,如果员工能充分感受到组织为自己提供的关爱、关心和支持,那么员工就会积极地给予组织反馈和回报,对组织产生承诺和情感依托,并投入更多努力到工作中去。个体对组织支持的感知能力较强,更有利于促进个体产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行为结果。[23]

可见,组织支持与教师“接收”之间还存在一定的“感知距离”。因此,幼儿园领导与教师之间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建立彼此信任的情感基础,以增强教师的组织支持感和社会幸福感。

(五)创造积极社会文化,优化认可度和支持力

社会文化是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宏观系统,是影

教师专业发展

响个体各方面的发展外层性因素。如果社会文化这一层面的危险性因素过强,则会削弱其他层面保护性因素的效能。相比我国其他阶段的教育,学前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对学前教育的认识难免存在偏颇。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社会尊严更是偏低。事实上,学前教育在人的整个发展历程中有着独一无二的价值,对孩子的一生发展具有独特的启蒙和奠基意义。幼儿教师更是一份高尚又光荣的职业,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是孩子人生发展的启蒙人。幼儿园教育的对象极为特殊,教育任务又十分复杂多样,幼儿教师经常进行着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压力。所以,每一位幼儿教育工作者都值得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认可。我们应该以改变人们的观念为切入点,提升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认识,让社会公众对幼儿园、幼儿园教师有一个全新的认知。我们应努力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引导公众要以尊重、敬畏的姿态对待幼儿教师这份职业,进而从根本上保证且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社会尊严和社会幸福感,增强幼儿教师对本职业的价值认可,优化幼教职业的社会认可度,提升社会力量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关系到教师及其家庭、幼儿园、社会文化等整个生态环境系统的各个方面。要较好地化解危险性因素带来的一系列负面连锁反应,激发幼儿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提升其职业幸福感,需要协调整生态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深入优化各子系统的结构,统筹心理幸福感、情绪幸福感、社会幸福感和认知幸福感等各个因子,从根本上提升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促进幼儿教师做出积极职业承诺和情感承诺,使职业生涯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黄亮.中国企业员工工作幸福感的维度结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10).

[2][5]王钢.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特点及其与职业承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6).

[3]陈则飞.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结构、特点及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8.

[4]赵瑜,莫申江,施俊琦.高压力工作情境下伦理型领导提升员工工作绩效和满意感的过程机制研究[J].管理世界,2015(8).

111

[6]洪秀敏,庞丽娟.论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本质、结构与特征[J].教育科学,2006(4).

[7]张小永,李娟.幼儿教师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J].教育参考,2019(2).

[8]叶平枝,夏雨璇.教育智慧视角下的学前师范艺术教育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2019(9).

[9]刘晓红,曹艳梅《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下的教师专业素养调查研究[J].教育导刊,2012(7).

[10]冯玉杰.组织支持与社会创业者双元性创新:情绪智力的中介作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11]LuthansF,LuthansK.W,&LuthansB.C.Positivepsychologicalcapital:Beyondhumanandsocialcapital[J].BusinessHorizons,2004(47).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6).

[13]陈则飞.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结构、特点及作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8.

[14]RussellCHurd.Ateenagerrenisitsherfather’sdeathduringchildhood:Astudyingresilienceandhealthymouring[J].Adolescence,2004(39).

[15]Garmezy,N.,Masten,A,s.,&Tellegea,A,Thestudyofstress

[16]Garmezy,N.Stress-resistantchildren:thesearchforprotectivefactors[J].JournalofChildPsychologyandPsychiatryBookSupplement,1985(4).

[17]Luthar,S.S.ResilienceandVulnerability(Adaptationinthe

ContextofChildhoodAdversities)——ResearchonResilience:AnIn⁃tegrativeReview[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

[18]Kumpfer,K.L.Factorsandprocessescontributingtoresilience:

Theresilienceframework[M].NewYork:KluwerAcademic,2002.resiliencemodel[J].HealthEducation,1990(31).http://www.chinahrd.net/.

[19]Richardson,G.E.,Niger,B.L.,Jensen,S.&KumpferK.The

[20]首份中国“工作倦怠指数”调查报告.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12]李海垒,张文新,张金宝.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HKRA)的修[21]CavanaughM.A.,BoswellW.R.,RoehlingM.V.Anempirical

examinationofself-reportedworkstressamongUSmanagers[J].Journalofappliedpsychology,2000(85).

[22]Hildisch,A.K.,Froese,F.J.Employeeresponsestoacross-borderacquisitioninSouthKorea:Theroleofsocialsupportfromdifferenthierarchicallevels[J].AsianBusiness&Management,2015(14).

[23]PazyA.,GanzachY.PayContingencyandtheEffectsofPer⁃

andcompetenceinchildren:Abuildingblockfordevelopmentalpsy⁃chopathology[J].ChildDevelopment,1984(55).

ceivedOrganizationalandSupervisorSupportonPerformanceandCom⁃mitment[J].JournalofManagement,2009(35).

ThePathofImprovingtheProfessionalWell-being

ofPreschoolTeachersundertheTheoryofPsychologicalResilience

LIJuan

ZHANGXiaoyong

(1.ZaozhuangUniversity,ShandongZaozhuang277160;

2.DepartmentofEducationShandongNormalUniversity,ShandongJinan200014,China)

Abstract:Occupationalhappinessisthesatisfactionandhappinessthatindividualsgetinacertainprofession.Theparticularityof“fragile”and“sensitive”.Psychologicalresiliencereferstoaphenomenoninwhichindividualsshowgoodadaptationanddevelopmentinpreschooleducationdeterminesthatbeingpreschoolteachersisahighlyemotionaloccupation,andtheirprofessionalhappinessisespeciallyadversity.Throughtheanalysisofthemechanismofpsychoelastictheory,wearemoreconvincedthat“difficultyislikeaspring,andthestrongeryouare,theweakeritis.”Theteacherswithhighpsychologicalflexibilityhavebetteradaptability,self-regulationabilityandself-efficacy,andtheirprofessionalhappinessisalsostrong.However,severalfactorshaverestrictedtheoptimizationofpreschoolteachers’whichneedtobeimproved.Basedonthetheoryofpsychologicalelasticity,thereisanurgentneedforfurtherdevelopmentfrompsychologicalstructuretoenhancepreschoolteachers’professionalhappiness.

professionalhappinessincludinglowself-efficacy,insufficientprofessionalcompetence,imperfectorganizationalsupportandsocialculture,construction,professionaldevelopment,environmentalatmosphere,organizationalsupportandsocialculture,andoptimizetheinternal

Keywords:PreschoolTeachers,PsychologicalFlexibility,ProfessionalWell-being,PromotionPath

(责任编辑:戴燕玲)

1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