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学法指导浅谈
作者:梁宝玉
来源:《新校园·中旬刊》2015年第04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许多教育学家也提倡向学生“授之以渔”,即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我在尝试学法实验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的必要性。
“学法”作为重要内容被引进课堂后,从思想上把学习的主动权彻底还给了学生,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摆脱了当前教学上的两种弊端:一是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久而久之,养成了学生依赖教师才能学习的惰性;二是教师设计的提问、认知方式是教师的思路,存在着成人与儿童认识规律的差异,其中难免有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成分。因此,我们根据儿童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单元的具体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有计划地训练,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预习、识字、阅读、分段等学习语文之“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从整体上看,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四个突出的变化:即由被动学到主动学,由盲目学到有目的地学,由死学到活学,由厌学到乐学。其次,学生的实际识字水平、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了普遍的提高,特别是在良好的自学习惯养成上,成效更佳。再次,它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与解决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养成了自觉求知、举一反三的习惯。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呢? 一、确立因学设教的观念
理论是行为的先导。教师要明确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由记忆型转化为创造型,在研究教法的同时研究学法;侧重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确立因学设教的备课思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中心,去钻大纲、研教材。
二、实践中使学生领悟学法、实践学法、迁移学法 1.明示学法
对于背诵,过去学生苦无良策,一味靠死记硬背。现在,教师可向学生传授“总体把握、掌握顺序、想象情境、串联成诵”的方法,许多学生都可沿着这条思路练习,比过去少用时便可背诵课文和精彩片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又如:在指导中年级学生学习分段方法时,可以告诉学生这篇课文是按某种顺序分段的,学生按照这种方法给课文划分段落,从中领悟到教师明示的方法,并在今后的分段练习中反复应用,形成了按“时序法、地序法、空序法、事序法”等给文章分段的能力。 2.相机渗透方法,适时小结归纳
教师良好的教法往往会潜移默化地转变为学生的学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把正确的学习过程呈现给学生,便于他们模仿参照,以形成适合自己的学法。如遇到结构类似的段落,教师可重点讲一段,总结出方法,让学生依法自学其他段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实践运用学法。
如学习《桂林山水》二、三段时,要指导学生编写段意的方法。教师可重点讲解第二段,先让学生找出统领本段大意的中心词、中心句,然后将这些词句抽出来就是本段的大意,即桂林水“静、清、绿”的特点。并归纳小结出:这种总结段意的方法叫“摘句法”。最后让学生运用此方法自行总结出第三段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 3.注重迁移,掌握学法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了某种具体的学习方法后,要使学法真正根植于心,教师还必须通过有计划地重点训练来帮助学生学会迁移学法。如怎样理解文章题目,怎样分段、概括段意,怎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教师要创设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阅读实践的机会,只有多尝试,才能运用自如,使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独立阅读的效果。 三、定期总结,交流学法
教师要定期总结和交流个人悟出的学法,使全体学生受益,帮助学生总结自己已有的学习方法,学习借鉴他人的学习方法,形成富有个性特点的学法。可供交流的学习方法,可以是教师指导的,也可是自己课外掌握的,这样,学习方法不拘一格,延伸了课堂。
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在尝试渗透“学法”时收到了成效。不仅培养了学生优良的学习品质,训练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了学生全面学习的能力,还坚定了自己开展学法实验的信心。记得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教育必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适合学生学情特点,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技能,让他们成为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和应用知识信息能力的人,这是时代赋予当今教师的使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