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 ・5l8・ No.3 2010 IVIEDICAL INTORMATION J当床集锦 儿医师,产科医师及助产士。②未做会阴侧切立即侧切,增大操 保持沟通,并取得配合与理解,及时作好各种记录,尽量减少和化 室间,防止软产道撕裂。③McRorb—err(屈大腿法)使耻骨联合向 解纠纷。 头侧转,并使用腰椎伸直,增大骨盆人口平面,可松解嵌顿前肩。 ④耻骨联合上加压或旋肩法使双肩径转到斜径上来。⑤娩后肩 法:如果旋肩法不能松解嵌顿的前肩,可试图先娩出后臂:一只手 放入阴道在肘前窝处加压曲肘,抓住胎手沿胸将手和前臂牵出阴 道分娩出后肩再娩出前肩。通过以上方法可解决多数肩难产。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148—149. [2] 马炎辉,胡继芬.肩难产的诊、治、防.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0,9(1):1. 总之,肩难产是一种发生率很低难以预料的产科紧急情况。 迅速的诊断和熟练有较的处理非常重要。同时要与家属及产妇 食管鳞癌合并腹腔恶性淋巴瘤误诊1例分析 朱龙金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河南--f]峡472000 【关键词】食管鳞癌;腹腔恶性淋巴瘤;多源发癌;误诊 恶性淋巴瘤(ML)在我国发病率并不高,许多外科医生可能 是一类在体内外多种有害因素作用下,不同阶段免疫细胞被转化 对其更是认识不够,所以当外科医生在临床上遭遇恶性淋巴瘤 或机体正常机制紊乱而发生的异常分化和异常增殖性疾病。 时,难免会出现处理不当的情况,尤其是多源发癌,更容易延误病 病毒和细菌感染、免疫缺陷、环境致癌物、电离辐射和遗传倾向等 情。这里举一个临床少见的实际病例,以加强对恶性淋巴瘤的认 均可能是恶性淋巴瘤的发病原因,但其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 识,同时可以总结教训,积累经验。 1.临床资料 未完全阐明。 恶性淋巴瘤在临床表现方面包括以淋巴结肿大为主的局部 男,46岁,因“上腹不适20天,伴吞咽不畅5天”入住胸外科。 表现和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恶性淋巴瘤好发于淋巴结,绝大多 住院前外院胃镜发现距门齿25cm处食管粘膜病变,活检怀疑为 数首先发生在颈部、锁骨上淋巴结,也可发生在腋窝、腹股沟、纵 恶性,入院后复查胃镜,见距门齿23cm和27cm两处粘膜病变,活 隔、腹膜后、肠系膜等部位的淋巴结。部分病例可首先侵犯结外 检为鳞癌,另见胃后壁粘膜改变,活检为可疑恶性细胞。诊断为: 淋巴结或器官。HD极少原发于结外淋巴组织或器官,NHL则较 食管癌合并胃癌。腹部超声检查,腹腔未发现异常。充分术前准 多侵犯结外淋巴组织或器官。本例则是属于后者,首发于腹腔淋 备,行结肠代食管手术,术中见食管中上段多处肿瘤,侵透肌层; 巴结,直接侵犯胰腺和胃等。 胃后、胰前有一直径大小约10cm肿块,侵犯胰腺、胃后壁大块、脾 恶性淋巴瘤治疗方面目前多采用化学治疗(化疗)、放射治疗 脏及肠系膜,质脆易烂,肝脏及盆腔末发现其他异常。遂行食管 (放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即根据不同肿瘤、不同病理类型及亚 癌切除,胃后胰前肿瘤切除,胃大部切除(3/4),并游离一段结肠, 型…、不同生物学行为、不同病期及发展趋向、不同机体的行为状 保留血管蒂及血管弓,经胸骨后上提至颈部,上与食管残端吻合, 态及重要脏器功能,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现有的各种治疗手段, 下于残胃行端侧吻合(结肠代食管手术)。手术顺利。术后病检 以期最大限度地保护机体、最大限度地杀灭肿瘤细胞,达到提高 结果为食管鳞状细胞癌,胃后胰前肿瘤为恶性淋巴瘤,分型为非 治愈率,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霍奇金淋巴瘤。术后2周左右渐出现上腹部撑胀不适,并有恶 恶性淋巴瘤在我国发病率并不高(上海市1978年一1989年 心。术后20天时腹内可触及肿块,复查腹部超声,发现腹腔多发 本病发病率男性为5.27/10万,女性为3.43/10万,分别占恶性肿 低回声(肝门、胰体、胰尾、胰周等)最大已达8cm×7cm,考虑为腹 瘤1.87%和1.64%) ,尤其是本例所述同时合并食管鳞状细胞 腔内复发、多发恶性淋巴瘤,立即请肿瘤科会诊,转入肿瘤科给予 癌者,更是罕见。本例患者既有上腹不适症状,又有吞咽困难症 解救化疗。以后每天查体,腹内包块增长较快,再过数天后上腹 状,胃镜检查发现食管鳞状细胞癌,胃后壁为恶性细胞,但不能确 部已隆起,质硬,触诊肿块已较前明显增大。 2.讨论 定其类型,这时并未考虑到并发恶性淋巴瘤,只是侥幸地认为胃 部为普通胃癌。手术后病理报告证实后,也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淋巴结或淋巴结外组织或器官的一种恶 没能认识到恶性淋巴瘤可能的预后,只是病人出现了腹部症状, 性肿瘤,来源于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的恶变。棍据临床和病理特 才去进行检查,发现肿瘤已复发扩散。 点不同分为二大类,即霍奇金病(HD)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结合本例患者,我们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如下:1.术前胃部活 HD为一单一疾病,经过合理治疗,有较好预后。NHL有完全不同 检怀疑恶性而又不能明确诊断时,应尽可能再次取样活检 ,或 于HD的病理和临床特点,具有高度异质性,由不同病理亚型、恶 结合其他检查手段Hj,以明确诊断,不能存在侥幸心理。2.若术 性程度不同的疾病组成。 前已明确为食管癌合并腹腔恶性淋巴瘤,则应根据具体情况重新 恶性淋巴瘤起源于人类免疫系统细胞及其前体细胞,本质上 考虑治疗方案。3.发现术后病理报告为恶性淋巴瘤时,应及时告 医学信息 临床集锦 MEDICAL INFORMATION 出版社,2004:224. No.3 2010 ・519・ 知患者该病的预后,并及时请肿瘤科会诊,尽早进行综合治疗,避 免复发。 参考文献 [3] 邹江,马荣,张国梁,等.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内镜诊断-9 临床分析.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7,22(3):20. [4] 王旦,黄磊,吴建胜,等.cT联合内镜检查对胃肠道恶性淋 巴瘤的诊断价值.中国内镜杂志,2007,13(2):182. [1] 朱雄增.恶性淋巴瘤病理学检查对治疗和预后的意义.内科 急危重症杂志,2008,14(1):7. [2] 孙燕,周际昌.临床肿瘤内科手册.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 儿童龋齿的病因分析及预防 陈桂琴 石棉县妇幼保健院。四川石棉625400 【摘要】目的:正确引导儿童进行牙齿的合理保健、促进儿童健康生长。方法:通过三年来对城区五所幼儿园、三所学校学前班7岁 内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发现儿童患龋病人数呈上升趋势。结果:分析引起龋齿的原因、指导正确保护牙齿的方法。结论:从小养成良好 卫生习惯保持口腔清洁可以减少腐蚀机会,可大大降低儿童患龋齿的发病率。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龋齿;防治 龋齿是牙齿硬组织逐渐被破坏的一种疾病。发病开始在牙 2.饮食 冠,如不及时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形成龋洞,终至牙冠完全破坏 在龋齿形成过程中,饮食是细菌的重要作用物。食物中含有 消失。未经治疗的龋洞是不会自行愈合的,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 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这些物质既供给菌斑中细菌生活和活动 牙齿丧失。龋齿是细菌性疾病,因此它可以继发牙髓炎和根尖周 能量,又通过细菌代谢作用使糖酵解产生有机酸,酸长期滞留在 炎,甚至能引起牙槽骨和颌骨炎症。儿童龋齿影响口腔的咀嚼功 牙齿表面和窝沟中,使釉质脱矿破坏,继之某些细菌又使蛋白质 能,引起儿童营养吸收的不足,造成儿童生年等,因此,在幼儿中 溶解形成龋洞。致龋的糖类很多,最主要的是蔗糖。 及时开展对龋齿的防治工作十分重要,也是我们儿保工作的一项 3.牙齿 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牙齿的形态、结构和位置与龋齿发病有明显的关系。牙齿咬 目前现状:2006年、2007年、2008年三年来,我们对本县城区 面的窝沟是发育过程中留下的缺陷,深窝沟内容易滞留细胞和食 内五所幼儿园,三所小学的学前班7岁以内的儿童进行了全面儿 物残屑,而且不易清除掉,容易诱发龋齿。矿化不足,特别是钙化 童体检,体检中发现儿童龋齿呈年上升趋势,体检情况如下: 不足的牙齿,釉质和牙本质的致密度不高,抗龋性低,容易患龋 齿。氟在牙齿矿化结构中的含量虽然很微少,但对增强牙齿的抗 龋性很重要。牙齿中含适量氟就不易发生龋齿。乳牙和年轻恒 牙的结构和钙化程度都还不够成熟,因此容易受致龋因素的影 响,患龋率高。龋齿的预防: 3.1正确刷牙减少或消除病原刺激物,减少或消除牙齿上 保持口腔清洁条件,是防龋的重要环节, 说明城区内3岁以下儿童龋齿发病上升,必需要进行龋齿知 的菌斑,改善口腔环境,最基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刷牙和漱口。正确刷 识的宣传。引起龋齿的病因:龋齿是多因素疾病,主要包括三个 要做到这一点,有效减少菌斑的形成。幼儿 方面:细菌、饮食、牙和唾液,三者相互关联,缺少一个方面都不能 牙,可以清除口腔中的大部分细菌,发生龋齿。 1.细菌 还无法刷牙的时候,可由家长用柔软毛巾或绒布帮助擦洗牙齿。 正确的刷牙方法是竖刷法,即顺着牙龈边缘“上牙由上往下刷,下 龋齿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细菌在龋病发病中起着主导作 牙由下往上刷”,“里里外外都刷到”,还须特别注意刷后牙的咬 仔细把牙缝和各个牙面上的食物残渣刷洗干净,刷牙后要漱 用,因此,近年来国际上公认龋病是细菌病致龋的细菌种类很多, 面,千万不要横刷,横刷很容易损伤牙龈,也无法刷净牙缝里的 最主要的是某些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这些细菌与唾液中的 口;粘蛋白和食物残屑混合在一起,牢固地粘附在牙齿表面和窝沟 残渣。 中。这种粘合物叫作牙菌斑或菌斑。菌斑中的大量细菌产酸,造 3.2健康饮食减少或控制饮食中的糖份。以谷类作为主食 想控制饮食中的碳水化物来防龋是很难的,随着 成菌斑下面的釉质表面脱钙、溶解。临床调查证明口腔中菌斑多 的国家和民族,的儿童龋齿也多。 糖制食品和各种饮料显著增多,因此对另一个主要致龋因素—— 糖的控制,尤其重要。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普及预防知识,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