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滨海湿地旅游资源的术语和定义、类型划分、调查和评价的技术与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滨海湿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旅游规划与建设、旅业管理与旅游资源信息管理等方面。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1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DB35/T686-2006 数字林业 森林经营区划代码与用户命名规则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滨海湿地
低潮时水深6m以内的海域及其沿岸湿地,包括海洋及海岸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其中:海洋及海岸天然湿地包括永久性浅海水域、珊瑚礁、岩石性海岸、沙滩、砾石与卵石滩、河口水域、滩涂、盐沼、红树林沼泽、海岸淡水湖、海滨岩溶洞穴水系等类型;人工湿地主要包括水产池塘、农用泛洪湿地、盐田等类型。 3.2 滨海湿地旅游资源
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滨海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以滨海湿地为主体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3.3 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指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分类的基本单位。 3.4 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
可作为观赏或利用的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单独个体,包括“型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和由同一类型的单体结合在一起的“集合型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 3.5 滨海湿地旅游资源调查
按照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分类,对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研究和记录。
3.6 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共有因子评价
按照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所共同拥有的因子对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进行的价值和程度评价。 4 类型划分
依据滨海湿地旅游资源的现存状况、形态、特性、特征划分8个主类、32个亚类、171个基本类型,见本标准附录A表A.1。 5 调查 5.1 基本要求
5.1.1 了解和掌握《湿地公约》和我国规定的滨海湿地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全面情况。 5.1.2 对全部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进行调查,提交“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 5.2 调查准备
5.2.1 成立由湿地、林业、野生动植物、旅游等行业的专家或专业人员组成的调查组。 5.2.2 制定调查技术方案和实施细则,进行调查技术培训。
5.2.3印制“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调查表”、“ 滨海湿地主要动物调查表” 、“滨海湿地主要植物调查表”、“滨海湿地植被调查表”,格式见本标准附录B表B.1、表B.2、表B.3、表B.4。
5.2.4 准备GPS、测量、观测、影像等仪器、设备。 5.2.5 收集资料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与滨海湿地旅游资源调查区有关的各类文字描述资料,包括地方志、旅游区和旅游点介绍、规划与专题报告及林业、海洋渔业、环保、旅游、气象、水利、文物、统计等部门积累的专业系统性资料。
b) 与滨海湿地旅游资源调查区有关的各类图件、遥感影像资料,重点是反映滨海湿地生态环境与旅游资源的专题地图。
c) 与滨海湿地旅游资源调查区和滨海湿地旅游资源调查单体有关的各种照片、图片、影像资料。 5.3 调查小区确定
5.3.1 调查区可划分为若干“调查小区”。
a) 按照行政区划分;
b) 按照现有或规划中的旅游区域进行划分。
5.3.2调查线路按照实际要求设置,一般要求贯穿调查区内所有调查小区和主要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所在的地点。 5.4 调查对象
选定下述单体进行重点调查:
a) 具有旅游开发前景,有明显生态、社会、经济、科学、文化价值的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
b) 集合型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
c) 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科学、美学价值的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 d) 代表调查区域形象的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 5.5 调查方法
5.5.1 湿地旅游资源调查以现地调查方法为主,结合历史资料收集法和访问法等。 5.5.2 主要动植物调查在充分利用历史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补充调查。 5.6 调查内容
5.6.1 生态环境与保护状况包括调查单体所在区域内影响单体的温度、湿度、日照、降水、风等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情况。 5.6.2 旅游资源性质与特征
a) 外在形态与结构: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的整体状况描述,包括单体的外形、性质、结构、色彩、群落、物种等,单体各组成部分的排列组合和搭配关系,构成单体主体部分的细节状况。
b) 内在功能与价值: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内在的功能与价值,包括其所蕴含的科学、文化、观赏价值、生态功能、实际用途等。
c) 规模与几率: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所占据的空间数值,包括占地面积、体积、容积等;个性数值,包括高度、宽度、深度、数量、生长期、丰度等。
d) 环境背景: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所处的周围生态环境,包括具体位置、影响单体的主要自然与人文因素、影响单体存在的社会环境。
e) 关联事物:与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形成和存在有密切关系的历史事件或人物。 5.6.3 旅游开发与进出条件,包括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所在地区的具体位置、进出交通状况、区域措施、与周边主要景点的关系、单体的知名度、开发状况等。 5.6.4 主要动植物
5.6.4.1 动物:种类、数量级、遇见率、保护等级、出现时间、分布等。
5.6.4.2 植物
a) 主要植物:种类、面积、株数、起源、胸径、高度、冠幅、保护等级、分布等; b) 植被:植被类型组、植被类型、群系、面积、层次、高度、郁闭度或盖度、起源、分布、是否形成入侵等。 5.7 调查成果编制 5.7.1 调查成果组成
滨海湿地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正文,附表,附图,影像资料(DVD、影集等)。 5.7.2 调查报告正文
编写各调查区的滨海湿地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正文,基本篇目如下: a) 前言;
b) 第一章 调查区滨海湿地旅游环境; c) 第二章 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开发历史和现状; d) 第三章 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基本类型; e) 第四章 滨海湿地旅游资源评价;
f) 第五章 滨海湿地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 g) 主要参考文献。 5.7.3 附表
5.7.3.1 调查区滨海湿地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结束后,由调查组填写调查区实际资料表。 5.7.3.2 填写内容:调查区基本资料,各层次滨海湿地旅游资源数量统计,各主类、亚类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数量统计,各级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数量统计,极品级、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名录,调查组主要成员,主要技术存档材料。具体填写内容见本标准附录C。 5.7.4 附图
5.7.4.1 “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分布图”,表现五级、四级、三级、二级、一级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 5.7.4.2 工作底图
a) 等高线地形图和遥感影像图:比例尺视调查区的面积大小而定,较大面积的调查区为1∶ 50000 ~1∶200000,较小面积的调查区为1∶5000~1∶25000,特殊情况下为更大比例尺;
b) 调查区政区地图。
5.7.4.3 在工作底图的实际位置上标注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部分集合型单体可将范围绘出)。各级滨海湿地旅游资源使用图例见表1。
表1 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图图例
旅游资源等级 五级旅游资源 四级旅游资源 三级旅游资源 二级旅游资源 一级旅游资源 图例 ■ ● ◆ □ ○ 使用说明 1、图例大小根据图面大小而定,形状不变。 2、自然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分类表中主类A、B、C、D)使用蓝色图例;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分类表中主类E、F、G、H)使用红色图例。 5.7.4.4 单体符号一侧加注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代号或单体序号。 5.7.5 影像资料包括景观光盘(DVD)、主要景观影集等。 6 评价 6.1 评价对象
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 6.2 评价体系 6.2.1 生态环境条件
评价指标包括下列内容: a) 生态环境质量; b) 生态环境保护。 6.2.2 旅游资源条件
评价指标包括下列内容: a) 资源价值; b) 资源奇特度; c) 资源完整度; d) 资源脆弱度; e) 规模、丰度、几率。 6.2.3 旅游开发条件
评价指标包括下列内容: a) 知名度; b) 区位条件; c) 适游期;
d) 区域经济背景; e) 措施。 6.3 等级评价 6.3.1 项目分值
采用100分制,满分100分。各评价项目所占分值为: a) 生态环境条件25分; b) 旅游资源条件50分; c) 旅游开发条件25分。
各评价项目的评价指标及档次分值,详见本标准附录B表B.5。 6.3.2 评分:依据本标准附录B表B.5逐项进行分档评分,并统计汇总。
6.3.3 分级:依据滨海湿地旅游资源单体综合评价总分,将其分为5级,从高级到低级为:
a) 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 b) 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分; c) 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 d) 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 e) 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 f) 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29。 6.3.4 评价
a) 五级旅游资源评为“极品级旅游资源”; b) 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评为“优良级旅游资源”; c) 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评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