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的嬗变
作者:张梦梦 唐礼勇
来源:《经营管理者·上旬刊》2017年第02期
摘 要:近年来,由广场舞引发的矛盾冲突不断,成为亟需解决的社会治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广场舞引发的冲突实质上是利益相关者对公共资源争夺博弈的结果。本文通过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由广场舞导致公共空间“私人化”的博弈演变过程,就如何化解“公私冲突”、如何使矛盾冲突相关者之间达到利益的动态平衡、如何有效治理该问题,进行相关的治理机制研究。
关键词:公共空间 私人空间 哈贝马斯 广场舞 社会治理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公众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在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过程中,老年人也开始关注个人的身心健康,广场舞由此发展而来。然而,公共场地的使用问题、扰民问题等广场舞相关的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从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一新兴的运动方式在席卷整个中国的同时,“广场舞大妈不满跳舞场地被占,划花停靠车辆引纠纷”、“广场舞扰民再惹纠纷,一家人大打出手头破血流进警局”等新闻也层见迭出。其问题的本源是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碰撞所产生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如何寻求平衡点从而使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动态平衡是本文所探讨的主题,这也是社会治理机制研究的范畴。 一、“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嬗变的原因
公共空间是一个不限于经济或社会条件任何人都有权进入的地方,其本质属性是公共性、全民性,它属于全体公民。其主要场地包括广场、公园、社区等地。然现如今,我国公共空间逐渐向私人空间嬗变,其原因从相关主体者分析,主要分为设计者规划设计不当、使用者公共意识薄弱与管理者管理方式欠妥三类。
1.“公共空间”设计者规划设计不当。公共空间的设计与规划应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充分满足人的自身需要。可以说,从大区域上对公共空间进行合理规划建设是彻底解决广场舞矛盾的核心。然而,在新的大规模社区纷纷诞生后,住房条件得到较大改善的同时,公共空间的设计却不尽人意。比如说,浙江省临安市绿城文化广场的设计就存在较多问题。第一,地理位置尴尬。绿城文化广场位于临安市中心,与临安市图书馆比邻,且已被各类店铺包围。广场和街区的喧闹与图书馆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广场舞分贝高容易扰民,音量正常及以下又会被街区淹埋。第二,“身份”不明。现如今,绿城文化广场中心部分被开发商开发成居民楼,过去可供老年人的习舞之所大大减少。当空间越来越逼仄,广场舞的空间必然被一再挤压,摩擦也会随之而来。
2.“公共空间”使用者公共意识薄弱。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使用者在空间中进行不断的交流、互动,他们的广泛参与对公共空间有直接的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响。从公共领域的起源与划分来看,哈贝马斯认为公共性即初始的理性启蒙与反思。只有经过“私人性的天生经验自我启蒙过程”,才能具备相关的主体意识、建构“他者”观念,依此才能够产生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划分。此外,他还认为这种公共性在原初状态就是开放而非封闭的,最起码在它的沟通交往领域内是公之于众或是开放的。因而公共空间的使用者应该具备对公共与私人本质的分辨能力,且接受公共领域的开放性。阿伦特说过:“公共首先意味着,在公共领域中,展现的任何东西都可为人所见、所闻,具有可能最广泛的公共性。对于我们来说,展现构成了存在”。因而人们有了公共意识之后,并将这种意识付诸公共行动当中,才能真正实现人作为公共主体的存在。然经调查发现,临安市绿城文化广场的广场舞者均不认为广场舞会占用他人利用公共资源的权利。在他们看来,文化广场原本就是为人们活动建造的,且他们的活动时间不长,并不耽误他人使用。再则,他们认为音乐的音量并不大,没有达到给他人造成困扰的地步。然而对于不跳广场舞的人员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干扰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因此,使用者公共意识的薄弱是造成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
3.“公共空间”管理者管理方式欠妥。设计者、使用者、管理者都是各个领域的直接干系人,所以把管理者也作为一个具有自我利益追求的博弈参与方也许更有助于我们分析了解公共领域的治理问题。公共行政学领域学者认为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组织的目的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满足组织外部而非组织内部的人们的需要。广场舞纠纷问题的层出不穷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未满足人民需求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也说明社会管理存在漏洞。目前,临安市相关公共空间管理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方面。(1)管理程序不够简要。临安公安局接到报警电话,将事件进行分类分派给派出所处理,然派出所再与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进行分工,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又分为各中队,经过一系列流程才会落实到具体的处理人身上,这加长了管理者处理纠纷事件的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双方纠纷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性。(2)管理者预防意识不足。处理广场舞纠纷案件的政府部门虽多,但这些部门几乎都未起到预防作用。因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使用公共领域的条件以及广场舞地域、人数的限定,包括解释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区分、如何正确有效使用公共空间等的宣传教育等在内的预防工作均未开展。仅在出现纠纷时再采取规劝、引导的方式是难以达到抑制纠纷发生的效果。作为利益博弈的参与方,管理者在没有法律的保护下,“害怕”用预防手段引起公愤,再者重新规划城市布局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大规模的改造显然不现实,广场舞纠纷也因此愈演愈烈。 综上所述,公共领域设计者、使用者和管理者的“过失”共同导致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出现重叠的现象。按照哈马贝斯的公共领域模式的理想化状态来看,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是严格分离的。而现实社会中政府与公民、公民与公民之间会因利益冲突围绕公共空间产生不同形式的争夺。我们认为,要做到公共与私人空间“完全分离”,需要从相关主体入手,从“人”的角度抑制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嬗变的脚步。
二、社会治理机制:约束公共空间私有化的脚步
上文论述中公共空间不断私人化,使得公共与私人领域发生重叠的现象导致冲突不断。这一现象就是广场舞在社会治理体制框架下未有效开展或者说偏离该框架而开展的产物。社会治理机制改进社会治理的方式,约束公共空间私有化的脚步需要社会治理机制的推力。相对于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管理来说,社会治理强调让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提高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从政府单方面自上而下的领导,转变为基层社会组织共同治理的方式,从时间、资源等多方面实现成本节约。它通过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等各种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实现共同协商、共同治理的目的。我国现已开始重视推进社会治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机制的改革新思路,从“社会管理”转变为“社会治理”,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广场舞的活动开展空间主要是广场、社区等公共领域,活动参与主体为全体公民,如此,广场舞管理本质上是属于社会公共领域治理范畴。在处理广场舞公共空间的私有化纠纷这类新兴社会矛盾问题上,更加迫切地需要国家改进治理体系与方式,从而实现新型社会问题能被针对性解决的格局。在新社会治理体制下,公众参与成为最重要的手段之一。社会治理机制带来强大的社会力量。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社会治理机制促进公民形成“我的社会我的家”的意识,公民参与会更加广泛深入,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国人口基数庞大,若单凭政府的管理,容易导致政府压力过大、效率不高等问题的出现。就像BOT、BOOT等模式的出现缓解了政府压力,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样,将广场舞纳入社会治理机制、将社会力量带入管理平台后,社会组织、公众的多方参与分担了政府的压力,这也有效约束了公共空间私有化的脚步。例如在监督管理方面,社会公众“无处不在”,能第一时间发现广场舞活动开展中包括时间、地点、音量等在内的不恰当之处,也能第一时间把小纠纷事件处理完毕或直接“扼杀在摇篮里”。 三、广场舞纠纷的社会治理现状
2015年,文化部、体育总局、民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各地将广场舞活动纳入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依法管理、场地管理单位配合、社区及相关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的管理机制。在年轻的社会治理机制下,广场舞会如何表现? 1.广场舞社会冲突类型多元。广场舞社会冲突有所缓解,但仍时有发生。其类型可分为以下三类:一类是发生在舞者之间,一类是发生在舞者与市民之间,第三类是舞者与政府之间发生冲突。临安市绿城文化广场的广场舞社会纠纷以前两类冲突为主。
案例一:舞者争吵事件。围绕临安市绿城文化广场有一圈空地,傍晚来临,附近广场舞大妈大伯们就会在此跳持续2-3小时的舞蹈以锻炼身体。每日不断的广场舞,也吸引了更多的中老年人参与其中。某日,某位大妈因不满其在队伍的靠后位置,与前排舞者发生冲突。争吵声不断,中断了广场舞,引发其他舞者的不满情绪。解决方式及分析:领舞的人对双方进行调解,通过协商解决了排位的问题。该类问题在各个队伍之间发生的激烈程度一般不高,团队内部基本能够解决。广场舞具有广泛性,所有群众均可参与,但是主团队的建设要注重和谐发展。队长可以建立位置轮换、处罚奖励等制度,在广场舞“随性”特性的基础上加以管制,遏制团队小争吵事件的发生,促进队伍的团结建设。
案例二:居民泼水事件。某年高考临近,绿城文化广场的广场舞者依旧在老地方跳舞。音乐持续不断,一名高考生的家长怕影响孩子复习、静心,从楼上往距离不远的队伍泼水,淋湿了部分舞者。舞者气愤不已,冲上楼想向居民辩解讨个说法,但居民反锁房屋,拒绝交谈。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奈之下,舞者们报警,希望通过政府来调解。然尽管警方派人过来,居民仍拒门不出。解决方式及分析:双方当面调解不成,警方只能进行单独谈话。警方劝诫居民不要做出过激行为,也希望舞者们控制跳舞的时间,在特殊时期尽量减少跳舞时长或者不跳。政府相关部门出面调解是线下解决广场舞纠纷的主要途径之一,政府的权威性与强制性对大部分群众来说还是有威慑力的,不然上述案件中的居民也不会害怕惩罚而拒绝开门。但这类做法容易引起民众的逆反心理,从公众真正接受广场舞的效果来说是大打折扣的。
2.广场舞社会治理机制与实际脱节。广场舞社会治理机制出生不久,现处咿呀学语的时期,制度与实际才刚开始接洽,主要模仿的原型来源于西方,而西方的理论与中国实际之间仍有很大的磨合空间,导致“广场舞”社会治理机制存在体制的缺陷和制度的脱节。所谓体制的缺陷主要指的是组织职能和政府社会组织间责权的调整与配置不当。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机制的执行者,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社会组织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且发展过程中社会组织繁杂,成功的组织较少。在组织职能方面,以临安市为例,广场舞队伍遍布在各个广场、小区,而管理组织、协调组织除了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等政府部门,其它的社会组织似乎没有发挥集体力量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功效。另外,在政府与社会组织间权责方面,双方的权责配置并不恰当。就拿广场舞管理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需建立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等广泛参与的广场舞活动管理机制来说,提出多方共同管理的举措有着全民参与的表象,但实际反而是仅有政府管理,政府尚未“真正放权”。而广场舞这类群体性活动,若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没有权力的支撑,就容易“吃力不讨好”,导致其参与的积极性大大削弱,责任和权利又自然重新回到政府。但每个城市广场舞队伍数量只增不减,试问政府如何有精力将广场舞矛盾化解在萌芽时期?
广场舞社会治理机制存在制度脱节的问题。可以说,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及任何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关于广场舞的规定尚未完善。基层社会治理贴近民生是目前我国社会治理机制发展与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到目前为止,《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中关于解决广场舞问题的举措是最具权威性的政策规定。但对广场舞跳舞群体的规范、广场舞的限定、冲突纠纷的处理协调上,仍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这也是一些城市的执法者在面对这种问题的时候,往往显得束手无策的原因之一。另外,该通知中提出为广场舞提供方便的活动场地,然现实中由于规划等问题,真正“属于”广场舞的地方少之又少,基本上舞者依旧会在就近空地上活动,由此产生的纠纷也是数不胜数。总而言之,广场舞基层社会治理的利益调节、诉求表达、矛盾调解等制度尚未健全,人们的公共服务需求难以有效满足。 四、缓解“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冲突的思路
从公共空间到私人空间的嬗变过程来看,双方利益不断进行博弈导致冲突的发生,虽说利益的纠纷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却也可以从规划公共领域、完善社会治理机制等路径去缓解这一难题。
1.规划公共领域,改善公共空间资源供给。由于历史欠债问题,公共空间资源供给的改善将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上文论述中也有提及公共空间的设计不尽如人意,在要改善公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空间供给问题上,运用建造广场等方法直接增加公共空间是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但该方法耗时较长,也比较耗人力、物力、财力。笔者提倡在适当扩建公共领域的同时,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行规划,间接增加公共领域可用资源。例如开放体育馆,在公园、广场、小区空地等处重新划分出休闲娱乐用地,令市民日常生活区域与休闲娱乐区域进行分离,在保证广场舞舞者的基本健身需求的同时,减少对周围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
2.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促进广场舞健康成长。哈贝马斯认为,公共性具有促成建构规范化制度和法律框架的动力功能。公共领域“既能帮助政治建立起自我理解,又能帮助特殊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在法律上得以制度化。”公共性能促进建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同样社会治理机制的完善也能反作用于公共领域,推进广场舞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以基层政府、社会组织、经济组织和公民为治理主体,减少管理层级,推动社会管理和服务结构合理化。当然,将广场舞纳入基层社会治理机制这一大框架体系里是毋庸置疑的,但广场舞涉及人员较广,需因类而议,不可全然套入基层管理的制度中。就如从场地使用者上看,广场舞舞者人数、使用频率、占据面积均是其它社会活动的N倍,该特点注定了广场舞需要社会的“特殊照顾”。笔者认为可以由政府组织主导,对空地进行进一步规划,实行分区域管理,适当集中该公共空间附近舞者,舞者们推选区域负责人及监督管理的社会组织,协商制定一些区域文明规范等制度,保证责任到人,减少纠纷的发生,促进广场舞的健康成长。可以说,加强对公共领域范围的宣传、采取措施提升民众的公共意识、简化解决纠纷的处理流程等都是广场舞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所需要改进的范畴。
3.重视“公众参与”,全方位监管广场舞。新兴社会力量的出现和成长是重大的社会进步,要实现高水平发展,还须依靠人民发展新形式联合的能力。因而我们需要全民参与,团结社会力量通过合法的程序组成具有自主性、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并以该形式进入体制当中,对广场舞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以便于公众日常生活与广场舞健身娱乐的和谐共处。实现全民参与的首要条件在于广场舞社会治理机制的制度规范,广场舞管理者、管理部门进行明确权责分工,公众需要有立足于法律的社会治理权限。其次,组织实施监督管理的过程及结果应公开、透明,避免舆论走向偏离事实轨道。关于广场舞的报道大多是负面的,群众也“习惯”接受广场舞扰民的新闻,破解“刻板印象”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将整个过程结果公开,用事实、用数据“说话”。最后,公民的主体意识仍需提高,应把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当作自身的一种权利和义务,主动将这项权利握在手中并将其全面发挥,把广场舞活动监督好、管理好,共同实现广场舞治理体系“政府主导、组织配合、全民参与” 的蜕变。 五、结语
广场舞的出现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新型的简易娱乐平台,也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大有裨益。广场舞的兴起,应该说利远大于弊,我们应该支持它的发展。公共资源欠缺是现下发生各类摩擦的主要原因,当务之急是要对公共领域进行规划、扩建,给广场舞留有充足的展示空间,给“老龄社会”留有充足的娱乐空间。当然,群众的公共意识培养、社会治理机制的完善与创新也是化解“公私冲突”十分必要的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张信思,“广场舞矛盾”与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规划管理[J],中国园林,2014,112. [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35. [3][德]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8.
[4][美]亨利·尼古拉斯, 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第八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2.
[5]傅永军,公共领域与合法性——兼论哈贝马斯合法性理论的主题[J], 山东社会科学,2008,8.
[6]曹志刚,公共性、公共空间与集体消费视野中的社区广场舞[J], 城市问题,2016,102. [7]《关于引导广场舞活动健康开展的通知》[EB], 重大文化活动,通知http://zwgk.mcprc.gov.cn/auto255/201509/t20150907_30418.html.
[8]陈晓宏,广场舞冲突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5第十二期,71. [9][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北京:学林出版社,1999,4.
[10]张再生,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机制与模式研究[J],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5.4, 7-13. 作者简介:张梦梦(1995-),女,浙江台州人,浙江农林大学法政学院13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主要从事公共管理研究;唐礼勇(1978-),通讯作者,男,浙江台州人,浙江农林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等。
※基金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项目“从“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的嬗变——“广场舞”社会治理机制研究”(2016R41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