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语言哲学视角下的罗素摹状词理论概述

语言哲学视角下的罗素摹状词理论概述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23卷第4期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V0l_23 No.4 2011年l2月 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ec.201l 语言哲学视角下的罗素摹状词理论概述 原 慧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罗素从研究意义指称论出发,对语句结构进行深入的逻辑分析,提出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这不仅成功地 解决了哲学史上的语义学三大难题,而且对逻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仅就这一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三大 语义学难题、理论内容及其对三大难题的解决进行概述,同时指出了该理论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言哲学;摹状词;专名;三大难题;指称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09(2011)O4—0001—03 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1872—1970)是一位伟大的逻辑学家和数学家,他在现代数理逻辑 的建立和按照逻辑主义的方案研究数学的基础问题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的摹状词理论就是以数理 逻辑为工具,精细地分析了语言表达式,从而构成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的重要内容。 一、罗素摹状词理论提出的理论渊源 语言哲学的中心问题是意义问题。就意义问题,语言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对其进 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意义理论。罗素摹状词理论的提出就是源于意义理论的研究,尤其是个 体词的涵义与指称间的关系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罗素是指称理论的坚持者,他通过严格区分个体词 的特殊形式——专名和摹状词,提出了著名的摹状词理论。而提到罗素摹状词理论,首先要从迈农的对 象理论和弗雷格的指称理论谈起。 1904年,奥地利哲学家迈农(A.Meinong)发表了《实在论和现象的背景》,并在文中提出了一个完 全实在论的观点,即思想中的事物都指称现实世界中的对象。比如“金山”、“圆的方”这些名词都指称 对象,那么就得承认被这些名词所指称的东西也是对象。然而现实中,“金山”、“圆的方”并没有指称, 并不存在这类东西。对此,迈农做出了解释,认为尽管那些在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东西,在某个特殊领 域中却存在着,即非存在或超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在谈“金山”时,已经将它作为思考的对象,即使它 是非存在的,说话者却已经在潜意识里赋予了这个“金山”存在的属性。迈农的这个对象理论不能让罗 素满意,因为这个理论使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实体,人们可以臆想出形形色色的不存 在的东西。 在这种情况下,弗雷格(Gottlob Frege)引入空类试图来解决迈农的被思考的非实存的对象问题。费 雷格主张人工造一个对象来作为这类对象的指称者,即空类,也就是不包含任何元素的类。在弗雷格看 来,像“金山”、“圆的方”既有涵义又有所指,它们的所指为空类,这样,似乎就可以有意义地谈论“金山 不存在”这样的命题了。但罗素认为这种人造的理论并不能对问题作出精确的分析,而且作为弗雷格 方案之基础的涵义与指称的区分也是不恰当的。 二、语义学三大难题 迈农的对象理论和弗雷格的方案都不能使罗素满意,最主要是因为它们都不能解决哲学史上语义 收稿日期:2011—06—07 作者简介:原慧,女,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2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 学三大难题。这三大难题是: (一)非实体不存在难题(存在悖论):否认任何事物在观念上存在就会产生矛盾。也就是说,当人 们说“某物不存在”往往引起矛盾。如“上帝不存在”这个命题,如果有人反问“不存在的是什么”,我回 答道“是上帝”,表面上看,似乎“不存在”是“上帝”的一种性质描述,但因为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上 帝”这个实体,这就必将导致自相矛盾,造成“上帝”在观念上存在实际上却不存在的矛盾局面。再比如 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世界上有鬼吗?既然没有,怎么能说出“使鬼推磨”之类的话呢?虽然这句子语 法结构正确,但与其逻辑结构却并不一致,一个不存在的“实体”却成为一个命题的主词,这必将导致存 在悖论。 (二)同一替换难题:根据同一替换原则,如果a=b,那么在一个语句中,凡是a出现的地方,我们都 可以用b来替换a,同时又不改变该语句的真值。例如,给出两个语句: (1)林语堂是《京华烟云》的作者。 (2)林语堂是当代著名文学家。 如果根据同一替换原则,我们就得出了句子(3)当代著名文学家是《京华烟云》的作者。这显然是 荒谬的。 (三)排中律难题:根据排中律,a是b,或a不是b,二者必居其一。通俗点儿说,如果一个人是女 的,那就肯定不是男的;如果这个人不是女的,那就肯定是男的(当然这得把变性人排除在外)。比如 “劈山救母的沉香是杨戬的外甥”与“劈山救母的沉香不是杨戬的外甥”这两个命题,如果按照排中律, 它们必有一个是真的。但不管杨戬有没有外甥,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杨戬”、“沉香”这样的人物,也没 有这样的指称,也就会造成排中律失效的难题了。 三、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及其对三大难题的解决 在语言中,指称某一单独对象的语词有两种:专名和摹状词。罗素认为导致三大难题的主要原因就 在于假定了限定摹状词和专名具有相同的属性,因而他首先对专名和摹状词作了严格的区分。那么二 者是如何区分的呢? 专名是指通过实指某一单独对象的语词,如“苏格拉底”、“白宫”、“鲁迅”等等。专名(1)是没有内 部结构的简单符号,直接指称一个个体,这个体就是它的意义;(2)所指称的对象存在;(3)所指称者为 说话者所亲知的对象。(张祥龙2005:142) 所谓摹状词,又译作描述(短语),是对人或物做出特征性描述的短语,分为两类。一类是非限定性 摹状词:一个某某(a so—and—SO),比如一双筷子、一把雨伞等等;另一类是限定性摹状词:那个某某 (the 80一and—so),比如那把雨伞、《京华烟云》的作者、当今美国总统等等,我们通常所说的摹状词理论 是就限定摹状词而言的。一般意义上的摹状词也有三个特点:(1)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名字,而是有内部 结构的复合符号;(2)它所指称的对象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3)说话者对他所指称的对象不必亲 知,就可正确地使用这类词。(张祥龙2005:141) 在罗素看来,摹状词和专名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要想理解专名的意义,必须亲知它所代表的对 象,而要想理解摹状词的意义,则无需亲知它所描述的对象(事实上也不一定存在它所描述的对象),而 是可以把摹状词这个复杂的符号分解成不同的组成部分,从而确定它的意义。比如说我们要了解“鲁 迅”,就专名意义上我们难以把握,因为这个人虽然存在过,但现在已经不在,我们无法去亲知他,而实 际上我们了解到的是“《狂人日记》的作者;笔名周树人;著名小说家”等等这些摹状词的属性。这样,罗 素就将摹状词和专名区别开来了。那么怎么用他的摹状词理论来解决语义学三大难题呢? 先看第一个难题即存在悖论。根据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上帝不存在”中的专名“上帝”可以看作摹 状词“神话传说中能主宰上天的神灵”的缩略形式,而“神话传说中能主宰上天的神灵”是不存在的,我 们可以分析为:对于任何变项x来说,并非有一个x,那个x是神话传说中的并且是能主宰上天的。这 样分析后的命题包含变项x,没有预先假定某个对象的存在,也就是说,没有预先假定“上帝”的指称 物,于是也就不存在该命题有没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有一个x,那个x是神话传说中能主宰上天的神 灵”是假的,所以整个分析便是真的,于是命题“上帝不存在”既是真的又是有意义的。 原慧:语言哲学视角下的罗素摹状词理论概述 3 对第二个难题,根据摹状词理论,“林语堂是《京华烟云》的作者”可解释为“有且仅有一个实体C写 《京华烟云》,而林语堂与这个实体C等同”,在改写后的句子中,摹状词“《京华烟云》的作者”不见了, 它根本不是句子的真正指称表达式,因此在“林语堂是当代著名文学家”中不能用“林语堂”这个专名来 代替“《京华烟云》的作者”这个摹状词。这样一解释,同一律依然有效。 而对第三个难题,根据摹状词理论,“劈山救母的沉香是杨戬的外甥”就可以改写为“有一个d,他是 劈山救母的沉香且是杨戬的外甥”,其否定命题就成了“不存在一个d,他是劈山救母的沉香;或是存在 一个d,他不是杨戬的外甥”。因此,通过这种改写的形式,即构造否定命题的方法,就可以发现排中律 依然有效。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罗素通过分析句子和它们表达的命题在结构上的不同,借助消解摹状词的方法,即 将含有摹状词的语句分解为几个以不定专名“x”为主语的几个句子的集合(存在一个“x”,且只有一个“x”, “x”是……),换言之,是将包含摹状词的语句转化为存在语句的方法而成功地解决了三大难题。 四、罗素的摹状词理论的哲学意义 罗素借用语言分析的方法研究哲学,他的摹状词理论不仅对逻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哲学界 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他的摹状词理论明确区分了句子的语法形式和逻辑形式,以特别鲜明的方式揭示了日常用语 中易被误解的逻辑关系,倡导用经过数理逻辑技巧处理过的分析型的逻辑语法研究句子。 其次,他的摹状词理论提供了解决某些长期存在的重要哲学问题的逻辑分析方法。不可否认,其不 但成功地解决了哲学史上的语义学三大难题,而且一定程度上将弗雷格的“涵义与指称”问题向前或向 更复杂的方向推进了一步。 再次,他的摹状词理论将逻辑与哲学在现代意义上结合了起来。许多含混不清的哲学概念和命题 都可以借助现代形式逻辑的技术,从逻辑学的角度去分析、去评判其价值,从而更清楚、更细致地解释出 来,使哲学能够把注意力放到更能产生积极成果的研究上去。 总之,罗素的摹状词理论是二十世纪哲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分析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即使后来受到一些哲学家的批评,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解决方案,但它毕竟为我们的哲学研究提供 了新途径,它所强调的分析的精确性、无歧义性的思考理念,给了逻辑学和哲学以重大启示。 参考文献: [1]A.P.马蒂尼奇编.语言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004. [2]钱冠连.钱冠连语言学自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钱伟量.语言与实践——实践唯物主义的语言哲学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张庆雄,周林东,徐英瑾.二十世纪英美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张祥龙.当代西方哲学笔记(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An Overview of Russell ̄Description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sophy of Language YUAN Hui (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Henan,453007,China) Abstract:Bertrand Russell went into the depth of the logic analysis of sentence structur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ense and reference,and then proposed the well—known Description Theory.It not only successfully solved the three major problems in semantics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but also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0n logic and philosophy.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origin of this theory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heory,three diifcult problems in semantics,theoretical content and solution of these three diffi— cuhies.Besides,it points ou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theory. Keywords:Philosophy of language;description;special name;three major semantic problems;referenc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