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类型 大气 污染 物 排放源 (编号) 污染物 处理前产生浓度及名 称 产生量(单位) NH3 H2S 8.46×10-7kg/h;7.41×10-6t/a 1.73×10-6kg/h;1.51×10-5t/a 排放浓度及排放量 (单位) 8.46×10-7kg/h;7.41×10-6t/a 1.73×10-6kg/h;1.51×10-5t/a 50/60mg/L;26.025t/a 污泥干化池 厌氧发酵池 CODcr 200mg/L;104.098t/a 水污 染物 生活污水 4.79×105t/a BOD5 SS 氨氮 固体 废物 格栅截留物 污泥干化池 栅渣 脱水污泥 100mg/L;52.05t/a 10/20mg/L;5.205t/a 150mg/L;78.074t/a 10/20mg/L;5.205t/a 25mg/L;13.014t/a 14.6t/a 374.79t/a 5/8mg/L;2.603t/a 0 0 主要噪声为潜污泵噪声,噪声声压级Leq约为50~60dB(A))。 噪声 经采用盖板隔声、绿化等治理措施并经距离衰减后,厂界噪声可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2类标准限值要求。 主要生态影响(不够时可附另页) 项目建设用地主要为荒地、废地以及坑塘、洼地,污水处理采用一体化设备,占地面积较小,对各村庄用地造成冲突影响较小。 项目建成后,彭村湖、黄竹河及梅江河水质得到改善,水体内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饵料生物数量和品种的增加,有助于彭村湖建成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生态农业生产和宜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园区。 本项目的建设实施对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卫生质量,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条件具有积极意义。 7、环境影响分析
7.1项目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 施工期环境影响主要是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固废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项目施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7.1.1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1、施工废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本项目施工机械设备的冲洗废水,施工机械的润滑油、机油、柴油等滴漏若被雨水冲刷,产生的油污将会对水体造成局部石油类污染。机器养护水大多被吸收或蒸发,泥浆废水以及雨水对开挖土方、建筑材料等冲刷产生的废水中悬浮物浓度较高,会对水体造成局部污染。建议建设单位施工期采取以下措施,减少施工废水对环境的影响。 (1)应在污水处理站施工场地修建临时的沉淀池和隔油池,经处理后排放。建议污水经处理后直接回用于施工场地喷洒。 (2)水泥、砂、石灰类的建筑材料需集中堆放,尽量减少物料流失、散落和溢流现象,并采取一定的防雨措施,及时清扫施工运输过程中抛洒的上述建筑材料,以免这些物质随雨水冲刷污染附近水体。 (3)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避免在雨季施工,以减少因雨水冲刷,造成的泥沙流失入周边溪流。 (4)禁止施工人员随意将施工弃渣等扔入溪流或堆置在岸边。 (5)严格施工管理、文明施工,加强对机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防止发生漏油现象。 2、生活污水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本项目不单独建设施工营区,施工人员租住在项目附近村落,施工期产生施工人员生活污水纳入附近村落现有污水排放系统,对地面水环境影响较小。 7.1.2施工期大气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根据评价单位现场勘察,目前项目用地尚未开工建设。 施工期将使用到各种机动施工机械,其动力大来源大都为燃油机动,这些施工机械在使用过程中将排放一定的大气污染物,但这些机械主要在项目施工早期使用,时间段,对该地区大气环境影响不大。施工期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为施工扬尘,施工扬尘属无组织排放,很难定量,本评价只对其进行简单影响分析。 (1)污水处理站施工扬尘影响 建筑施工期间产生的扬尘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影响范围主要在工地围墙外150内,在扬尘点下风向0-50m为重污染带,50-100m为较轻污染带,100-200m为轻污染带,200m以外影响甚微。 项目施工时应重点采取降尘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该项目周围环境的影响。施工扬尘的影响将随着施工结束而结束,在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后,可有效的减轻施工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管网施工扬尘影响 根据管网铺设的范围和其施工特点可知,管网施工地点大多数在镇区、村庄道路两侧,其施工过程中车辆行驶产生的路面扬尘,施工场地内开挖路面时产生的扬尘将不可避免的对道路两侧的敏感点产生影响。 在不利的气候和路面状况较差的条件下,道路扬尘、管网布设路面开挖产生的扬尘对其附近的敏感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大。扬尘经过大气扩散运输增加空气的浑浊度,特别是环境空气中的可吸性颗粒物浓度增加,经过人的呼吸系统进入人的肺部,从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综上,建议施工期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施工期现场设置围栏,以减少扬尘扩散范围。 2)尽量缩短土方开挖的工期,对挖掘的泥土要及时清运;风速过大时,停止施工作业。 3)车辆装载不能过满,尽量采取遮盖、密闭措施,减少沿途抛洒,定时洒水压尘。运输车辆进出要选择合适的运输路线,尽可能减少运输扬尘对工地附近居民的影响。施工车辆途经居民区附近的地方应设有限制车速的标志,防止车速过快产生扬尘污染环境,影响人群健康。 4)在晴天干燥天气情况下,要求对易引起扬尘和逸散尘的施工作业表面、施工运输道路及主要施工出入口每天洒水3~4次,以减少车辆行驶经过时产生扬尘污染。作业面的工人采取配戴防尘口罩等防护措施。 5)特别注意管网建设时管路开挖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合理安排作业时间,控制开挖面到最小,并及时覆盖。不随意堆放弃土。对影响较大的管段采取先进的技术,尽量减少对周围的影响。 6)管网铺设时因其主要在交通道路两侧铺设,所以必须做好安全防范工作,严 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铺设,设置防护栏和标志等,尽可能减少管网铺设造成的影响,避 免因管网铺设造成交通堵塞及安全问题。 建设单位能采取以上措施,能将施工扬尘对附近居民的影响降至最小,且单个污水处理设施施工期较短,影响将随着施工期结束而消失。 7.1.3施工期噪声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根据噪声污染源分析可知,由于施工场地的噪声源主要为各类高噪声施工机械,这些机械的单体声级一般均在75dB以上;污水处理设施为一体化设备,施工过程为开挖清理之后将一体化设备放入,之后进行填埋。施工工序主要为土石方开挖及设备的安装,土石方阶段场界的昼、夜声级按经验进行估算,具体见表7-1。 表7-1 各施工阶段昼、夜声级估算值 单位:dB(A) 场界噪声估算值 施工阶段 昼间 土方阶段 75-85 夜间 75-85 由上表可知,项目施工场界噪声一般不能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昼间一般超标5-15dB,夜间超标10-20dB。施工机械除运输车辆外,一般可视为固定声源。将项目施工机械噪声作为点源处理,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情况下,施工场界噪声预测模式如下: 式中:Li—距声源Ri(m)处的施工噪声预测值,dB; L0—距声源R0(m)处的施工噪声预测值,dB; 经预测,项目施工噪声衰减预测结果见表7-1。从表中可以看出,项目施工噪声对距施工场界80m范围内影响较大,在各个施工阶段,距施工场界80m以内区域噪声声级均超过《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 表7-2 施工噪声在不同距离处的噪声级 [dB(A)] 施工阶段 土方工程 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声环境2类标准 距施工场界距离 50m 80m 100m 120m 150m 200m 53.1-63.1 49.0-59.0 47.1-57.1 45.5-55.5 43.5-53.5 41.0-51.0 昼间70 夜间55 昼间60 夜间50 昼间可能对80m以内的居民产生一定影响。为避免施工噪声特别是夜间施工噪声扰民现象的发生,建议建设单位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从声源上控制:建设单位在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应要求其使用的主要机械设备为高效率、低噪声机械设备。 2)加强施工管理,合理组织施工,在夜间22:00~6:00和中午12:00~14:00休息时间段禁止施工,以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影响。确因工艺需要需在限制时段施工,应先征得当地环保主管部门同意,并告示周围民众。 3)保持车辆良好工况,严禁车辆超载超速,途经居民区时禁止车辆鸣笛。 4)建设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施工场地的噪声管理,施工企业也应对施工噪声进行自律,文明施工,避免因施工噪声产生纠纷。 5)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施工进度,尽可能缩短施工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6)确保施工噪声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要求。 建设单位采取以上措施能将施工噪声对居民的影响降低,另一方面,敷设管道和建设单个污水站的时间较短,不对居民造成长时间影响。 7.1.4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分析及防治措施 本项目工程污水处理站建设及管网铺设,挖方量较少,可用于场地平整及回填,实现土石方内部平衡,无需设置取土场及弃土场。 此外项目固体废物还有施工场地的废弃的建筑垃圾。建筑垃圾若处置不当,将直接影响周围人群的生活和出行,沿途堆置垃圾等还会孳生细菌、蚊蝇,垃圾堆放产生的恶臭还将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影响周边景观环境。 项目建设产生的多余的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堆放,并压实处理,可减少该部分固体废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7.1.5生态影响分析 (1)生态环境现状 根据对项目各工程点现场环境调查分析,项目建设区内现状主要为杂地及农田,主要种植水稻及菜地,植被较少,区域内无国家珍稀保护物种。 (2)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工程建设引起水土流失,若不采取防护措施,不仅影响工程建设进度,而且流失掉的泥沙作为一种废弃物和污染物排向施工场地以外的环境,会影响污水处理设施附近的局部生态系统或公共设施。以下是本工程产生的水土流失可能产生的几方面影响。 1)对周边水质的影响:污水处理设施施工场地靠近各水体沿岸,由于地表扰动,泥砂易散落进入水体,对水体扰动较大,产生土方流失量也较大。一般来说,施工过程中散落的泥沙,粗颗粒的部分沉降速度较大,将迅速的沉降到施工区附近水域。细颗粒则易随水流悬浮在水中,增加悬浮物含量,造成水体浑浊。 2)对村庄卫生的影响:施工时产生的砂土在雨天也会随水流漫流到周围,被车流、人流“拖泥带水”带到各处,影响了村庄卫生,也以此对居民的出行和生活产生影响。 根据对本工程水土流失影响的调查和分析,水土流失影响阶段主要是施工期,而且多是在下大雨后,对于污水处理设施工程而言,要合理安排施工时段,避免在雨季进行基础开挖和回填,大雨时采取覆盖等措施可减小水土流失影响。 (3)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1)合理安排施工时段,尽可能避开暴雨季节施工,以降低雨水对水土产生的水力侵蚀。如无法避开雨季施工,则应和气象部门保持联系,降雨前即对施工区加以覆盖,减轻水土流失。 2)在靠近湖泊、水塘、河流一侧的施工场地,采用挡墙、坊墙的等措施,防止场地沙土进入水体。 3)作业区做好排水系统设计,保持排水畅通。临时堆放的土方应布置在远离湖泊、水塘、河流的地方。污水处理站场地在开挖前应先开挖截洪沟或排水沟以减小集雨面积和地表径流(在作业区下方的不同标高处设置挡土墙或等高拦沙沟)。 4)施工时应在雨前压实填铺的松土;争取土料的随运,随铺、随压,减少松土的存在。 5)建议施工单位对开挖的表层土,应移至专门地点存放,并在四周修建挡土墙,以免造成剥离土冲刷流失,该部分土可用于开挖后绿化恢复过程。在开方场四周设防洪沟、下游设置挡土坝和沉淀池。 7.2项目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7.2.1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25个自然村共建设57座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经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后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1一级A标准或《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1一级B标准后排放。本项目25自然村建设的57座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量为1401t/d,污水处理前后污染负荷见详见表7-3。 表7-3 污水处理前后污染负荷一览表 污染物名水来源 称 水量 生活污水 CODcr BOD5 SS NH3-N 污染物产生量 浓度mg/L 300 150 150 45 产生量t/a 153.410 治理措施 污染物排放量 浓度mg/L 50/60 10/20 10/20 5/8 排放量t/a 26.722 6.267 6.267 2.903 污染因子排放增减量 0 -126.688 -70.438 -70.438 -20.109 1.825×104 57座污水处理76.705 设施 76.705 23.011 1.825×104 由表7-3可知,提高周边水环境质量,降低对水环境的影响。本项目实施后,有助于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可明显减少水污染物的排放,对彭村湖生态环境起到改善作用,有效恢复农村河网的自净能力,村庄污水能达标排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同时对黄竹河和梅江河的水质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对水环境状况会起到正面的作用。 综上,本项目属于农村污水整治项目,总体是改善农村环境的,运营后可改善附近水体水质。 7.2.2大气环境影响分析 在污水处理站运行过程中,由于微生物、原生动物等新陈代谢的作用,将产生H2S、NH3等废气,可能给周围大气环境带来恶臭影响,恶臭产生点为调节池、缺氧/好氧区和沉淀池等。 1、污水站主要恶臭物质 恶臭物质种类很多,通常可分为三大类:硫化物、氮化物和碳氢氧化物。来源于污 水类物质的恶臭成分主要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厌氧和好氧过程的产物或不完 全产物。我国《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了8种污染物,其中污水处理厂(指二级生化处理工艺)排放的污染物有氨、硫化氢。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恶臭污染物中氨浓度最高,其次是甲硫醇,而人们对恶臭感受阈值甲硫醇0.0001μg/g,其次是硫化氢0.0005μg/g,氨0.1μg/g。 2、污水处理站恶臭影响分析 (1)恶臭污染物 污水处理站在运行期间会产生恶臭污染物,主要为恶臭污染物有:NH3、H2S等。氨具有强刺激臭味,硫化氢为腐坏鸡蛋的臭味,这些污染物不仅能刺激人的嗅觉器官引起人们的不快,长期生活于恶臭污染的环境中还会引起厌食、失眠、记忆力下降、心情烦躁等功能性疾病。根据对工程所采用的污水污泥处理工艺分析,本工程恶臭主要发生于格栅调节池、一体化设备和污泥干化池等。 (2)恶臭强度评价标准 在污水处理站的运行过程中,将产生H2S、NH3等废气,可能给周围的环境带来恶臭影响。恶臭为嗅觉污染,根据北京市制定的恶臭强度分类法(见表7-4),来推断恶臭物质的浓度,并参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4的厂界(防护带边缘)废气排放最高允许浓度的二级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表7-4 恶臭强度分类及各级恶臭强度的恶臭物质浓度 单位:mg/m3 恶臭强度 0 1 2 3 4 嗅觉对臭气的反映 未闻到任何气味,无任何反映 勉强闻到气味,不易辨认臭气性质 能闻到有较弱的气味,能辨认气味性质 很容易闻到气味,有所不快但不反感 有很强的气味,很反感,想离开 NH3浓度 <0.1 0.1 0.6 2.5~3.5 10 H2S浓度 <0.0005 0.0005 0.006 0.02~0.2 0.7 (3)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恶臭产生量极小,远小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标1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H2S浓度标准限值(0.01mg/m3)和NH3浓度标准限值(0.2mg/m3),对周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本环评建议在各污水处理设施周边加强绿化,建成绿化隔离带,优先选择吸附恶臭能力较强的植物,有利于减少恶臭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可美化了周边环境。及时清理格栅所截留的固废,在未进行清理格栅渣及污泥时段,保证一体化设备的密封性,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采取以上措施后,项目运营期产生废气周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7.2.3声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水泵为潜水泵,位于水下,经水体隔声后,噪声值为50-60dB(A)。现以潜水泵的噪声60dB(A)为最大源强,对污水处理站边界及各污水处理设施最近居民点的噪声影响根据下式进行噪声预测: Lp=LP0-20lg(r/r0)-△L 式中:Lp——距离点声源r处的声压级; LP0——参考位置r0处的声级; r——预测点与点声源之间的距离(m); r0——参考点处与点声源之间的距离(m); △L——附加衰减量,指噪声从声源传播到受声点,因传播发散,空气吸收,阻挡物的反射与屏障等因素的影响,会使其产生衰减。 共同作用的总等效声级Leq总按下式计算: Leq总=10lg10i1n0.1Leqi Leqi—声源至基准预测点的声压级,dB(A)。 厂界的噪声预测结果见表7-5。 表7-5厂界环境噪声预测表(单位:dB(A)) 预测点位 东边界(5米) 昼间 夜间 背景值 (最大值) / / 噪声 贡献值 46 46 噪声 预测值 46 46 标准 2类标准(昼间60dB(A),夜间达标情况 达标 达标 南边界(5米) 西边界(5米) 北边界(5米) 虾公岭监测点位1(50米) 虾公岭监测点位2(100米) 盐坡村监测点位1(50米) 大村监测点位1(80米) 新屋村监测点位1(75米) 酒铺监测点位1(50米) 后岭监测点位1(5米) 后岭监测点位2(50米) 长久坡监测点位1(50米) 长久坡监测点位2(30米) 长久坡监测点位3(30米) 长久坡监测点位4(30米) 袂喃监测点位1(60米) 公庙监测点位1(65米) 金岗监测点位1(60米) 金岗监测点位2(40米) 金岗监测点位3(45米) 黄竹村监测点位1(50米) 黄竹村监测点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 / / / / / 48.5 42.0 46.5 41.2 50.8 43.3 46.1 40.9 47.3 42.7 47.4 42.2 49.1 43.4 49.9 43.3 49.4 43.5 47.9 42.6 47.0 42.1 46.6 41.5 45.9 40.8 48.0 41.6 52.0 43.2 53.1 42.2 48.6 41.4 50.8 42.3 53.5 46 46 46 46 46 46 26 26 20 20 26 26 22 22 22.5 22.5 26 26 / / 26 26 26 26 30.5 30.5 30.5 30.5 30.5 30.5 24.5 24.5 23.7 23.7 24.5 24.5 28 28 26.9 26.9 26 26 26 46 46 46 46 46 46 48.5 42.1 46.5 41.3 50.8 43.4 46.1 41.0 47.3 42.8 47.4 42.3 49.1 43.4 49.9 43.4 49.4 43.6 48.0 42.9 47.1 42.4 46.7 41.8 45.9 40.9 48.0 41.7 52.0 43.3 53.1 42.3 48.6 41.5 50.8 42.3 53.5 50dB(A))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位2(50米) 黄竹村监测点位3(5米) 黄竹村监测点位4(50米) 山根村监测点位1(50米) 山根村监测点位2(40米) 山根村监测点位3(5米) 山根村监测点位4(40米) 蔡屋监测点位1(100米) 龙舟坡监测点位1(65米) 龙门口监测点位1(50米) 龙门口监测点位2(40米) 龙门口监测点位3(5米) 龙门口监测点位4(5米) 白沙村监测点位1(85米) 茅郎监测点位1(50米) 江塘监测点位1(60米) 余屋村监测点位1(50米) 尾仔村监测点位1(50米) 龙均坡监测点位1(5米) 龙均坡监测点位2(50米) 龙均坡监测点位3(50米) 龙均坡监测点位4(40米)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43.0 46.0 40.4 46.8 41.7 47.5 42.0 47.2 41.9 50.6 42.0 49.1 42.0 53.4 43.0 48.0 41.6 48.3 42.2 49.0 41.2 47.2 40.9 47.5 41.3 48.3 42.0 47.0 41.5 52.3 43.1 50.2 42.1 47.5 42.0 49.2 42.3 50.2 43.3 51.0 42.6 49.3 42.0 26 / / 26 26 26 26 28 28 / / 28 28 20 20 23.7 23.7 26 26 28 28 / / / / 21.4 21.4 26 26 24.5 24.5 26 26 26 26 / / 26 26 26 26 28 28 43.1 46.0 40.4 46.8 41.8 47.5 42.1 47.3 42.1 50.6 42.0 49.1 42.2 53.4 43.0 48.0 41.7 48.3 42.3 49.1 41.4 47.2 40.9 47.5 41.3 48.3 42.1 47.0 41.6 52.3 43.2 50.2 42.2 47.5 42.1 49.2 42.3 50.2 43.4 51.0 42.7 49.3 42.1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龙均坡监测点位5(5米) 罗六监测点位1(60米) 罗六监测点位2(50米) 北界罗监测点位1(50米) 北界罗监测点位2(50米) 北界罗监测点位3(5米) 北界罗监测点位4(5米) 北界罗监测点位5(5米) 旺桐监测点位1(25米) 旺桐监测点位2(5米) 旺桐监测点位3(45米) 旺桐监测点位4(30米) 旺桐监测点位5(65米) 禾里境监测点位1(45米) 禾里境监测点位2(40米) 禾里境监测点位3(30米) 禾里境监测点位4(5米) 彭村监测点位1(50米)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昼间 夜间 49.7 41.1 47.6 40.6 46.8 41.0 48.0 41.2 48.2 42.0 47.0 40.9 50.2 42.5 47.3 40.6 46.6 40.7 51.7 42.2 49.0 41.7 49.0 41.0 53.0 42.5 51.2 41.4 48.9 41.3 54.2 42.6 49.7 40.5 50.9 42.0 / / 24.5 24.5 26 26 26 26 26 26 / / / / / / 32 32 / / 26.9 26.9 30.5 30.5 23.7 23.7 26.9 26.9 28 28 30.5 30.5 / / 26 26 49.7 41.1 47.6 40.7 46.8 41.1 48.0 41.3 48.2 42.1 47.0 40.9 50.2 42.5 47.3 40.6 46.8 41.3 51.7 42.2 49.0 41.7 49.1 41.4 53.0 42.6 51.2 41.5 48.9 41.4 54.2 42.9 49.7 40.5 50.9 42.1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达标 由上表可知,本项目运营过程中,潜水泵产生的噪声经水体隔声和距离衰减后,到四周边界和附近居民点的噪声昼间、夜间贡献值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要求(昼间60dB(A),夜间50dB(A))。建议项目采取以下措施,降低对周边声环境的影响。 (1)选用低噪声电机与设备,优化设备及其零部件的装配质量。 (2)对产生噪声的设备如水泵,采取隔振、减振处理。 (3)加强机械设备的定期维护检修,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减少因机械故障等造成的振动及声辐射。 (4)搞好站点绿化,特别要在厂界种植一定宽度的绿化带,以利用其起到隔声降噪的屏障效果。 本项目运营时,通过以上环境保护措施,站点设备噪声对周边环境影响很小,从声环境角度分析,本项目是可行的。 7.2.4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本项目主要固废为污水处理站营运期产生固体废物,主要有栅渣、污泥。栅渣的主要组成与生活垃圾较类似,栅渣产生量约为14.6t/a,根据实际产生量定期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对环境影响很小。污泥产生量374.79t/a。经污泥干化池处理后,为非流质,统一运输至城市垃圾处理场处理,对环境影响较小。 7.2.5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1、土地利用变更的影响 项目建设用地主要为荒地、废地以及坑塘、洼地,污水处理采用一体化设备,占地面积较小,对各村庄用地造成冲突影响较小。 2、对水生生态的影响 彭村湖周边农村现有的生活污水大多未经处理达标直接排入排水沟,加之农村对排水设施基本没有维护管理,严重影响了排水能力。一遇大雨天气,雨、污水到处漫流,影响周边环境。并且部分没有排水沟渠或者排水沟渠淤积严重的村庄,污水沿地面漫流,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村庄形象。 本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污水处理工程设计服务范围内的生活污水收集进入管网,实现彭村湖周边农村的生活污水截流,将改善彭村湖的水体水质,对小东江流域环境综合治理的目标任务的完成起到推动作用。本项目对彭村湖和梅江河水生生物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浮游生物的种类多样性和丰富度,使浮游生物结构趋于稳定,为水体内的淡水生物提供丰富的饵料,形成良好的水生生物链,为无脊椎动物如软体动物、两栖动物等提供良好的水环境栖息地,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 因此,项目建成后,彭村湖、黄竹河及梅江河水质得到改善,水体内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饵料生物数量和品种的增加,有助于彭村湖建成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生态农业生产和宜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园区。 3、社会环境影响分析 居民居住地卫生是衡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提高彭村湖周边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农村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附近的排水沟,加剧水体污染,对周边环境构成不利影响,并威胁周边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彭村湖周边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的建设,有助于改善当地居住环境和建设彭村湖附近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本项目的建设实施对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卫生质量,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条件具有积极意义。 7.2.5环境风险分析 1、污水处理系统维修风险分析 工程运行期风险主要是在维护污水系统正常运行过程中发生。因污水管道的损坏,会产生泄露溢流等情况:当格栅被杂物堵塞而不及时清理时,会影响污水的收集和排放。此时需操作人员进入一体化设备内操作。因污水内含有各类污染物质,有些污染物质以气态形式存在,如H2S等,若操作人员遇到高浓度的有毒气体,则会造成操作人员的中毒、昏迷、直至丧失生命。 根据统计资料,在维修时时常有工作人员因通风不畅吸入污水管道中的有毒物质而感到头昏,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死亡。 对进入一体化设施内工作人员,采取如下措施: (1)填写下池操作表,对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 (2)戴防毒面具下井,一感不适立即返回地面;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将工程的风险性降到最低。 2、事故排放风险分析 污水处理站的建成后由于管网渗漏、破裂、暴裂及处理设施发生故障等事件的发生,会造成大量的污水泄漏,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同时影响公共卫生和景观。 为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在污水站运行过程中应加强对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并制定应急预案,在发生事故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按照预案组织抢修,将污染和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3、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1)污水站运行过程中应加强对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杜绝事故性排放,使出水水质达标; (2)加强收集管网的维护和管理,保证管网畅通,最大限度的收集生活污水,一旦出现管道破裂、渗漏事故及时进行抢修; (3)污水处理站四周设置绿化带。 7.3环境管理及环境监测 7.3.1环境管理 区(县级)人民政府是农村生活污水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制定具体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方案,明确管理架构,组织落实运行管理单位,统筹养护经费,编制管理制度和考核制度。 图7-1 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机构图 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负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具体组织实施;鼓励村民自治组织在区县或乡镇人民政府的指导下进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日常管理工作。 在各乡镇成立环保工作站,由各乡镇环保工作站负责本乡镇各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管理、监督及考核。 各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在各自然村内推选1名环保管理员,负责自然村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运行和维护,做好运行、监测等日常管理记录,原则上由各自然村副村长或村委员担任,推选1名环保监督员,负责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维护的监督,原则上由村长担任。 农户庭院内设施,原则上由农户负责其日常运行管理,并接受村委会的指导和监督。 除了按上述的组织机构进行行政管理外,还必须加强技术和管理: (1)加强队伍建设。各乡镇要统筹安排设施管护队伍建设,加强指导和服务,对具体负责设施日常运行管护人员开展培训,提高管护人员的业务水平。 (2)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群众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引导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参与到设施建设和管理中来。 (3)建立监测制度。各乡镇要开展农村生活污水等处理设施运行情况监督性监测,乡镇不具备监测能力的,上级部门应给予支持。 (4)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组织开展对已建成设施的考核验收,对未通过考核验收的,提出整改要求;对通过考核验收的,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设施运行情况抽查查,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提出限期整改要求,逾期未整改到位的,应约谈相关领导或通报批评。 (5)完善奖惩机制。建立设施运行管理、治理成效与预算安排联动机制。对于设施稳定运行的地区,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于设施运行情况较差或无法正常运行的,将根据情况采取通报批评、核减资金、追缴已拨付资金等措施;对滞留、挤占、挪用补助资金的,要按照相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7.3.2环境监测 由于乡镇不具备监测能力,本项目主要委托当地有资质的监测单位进行监测。常规环境监测计划见表7-6。 表7-6 常规环境监测计划 监测项目 废水 废气 噪声 固体废物 环境资料整理归档 监测项目 监测负责监测频单位 次 监测点位 BOD5、COD、SS、氨氮、TN、TP、污水处理站进水口、出水委托监测 1次/年 pH、流量 口 NH3、H2S 等效连续A声级 收集、合理处置 / 厂界上风向1个,下风向委托监测 1次/年 2~4个 委托监测 2次/年 委托监测 建设单位 / / 厂界 站点 / 7.4经济损益分析 7.4.1经济效益 污水处理采用微动力一体化设备工艺,能耗小,经过处理之后的尾水可以灌溉农田、浇洒绿化和道路,减少对干净淡水资源的使用,同时也能降低脏乱差的环境造成疾病带来的损失,对当地经济有积极促进作用。 7.4.2环境效益 污水工程实施之前,农村污水横流,破坏居民生活环境,影响流域生态环境。污水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环境、改善了流域水生态环境,还能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 7.4.3社会效益 污水工程实施后,改善了周边环境,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在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上都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7.4环保投资估算 根据项目为环保工程,拟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情况如下: 表7-7 项目环境保护竣工验收“三同时”及环保投资一览表 污染源 环保措施或设施 执行标准或要求 投资金额(万元)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敷设管网,建造污水处理生活污水 (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或一级B设施 标准 采用一体化密封设备,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恶臭气体 内种植对恶臭气体有较(GB18918-2002)表4中厂界(防护带强吸收的植物 边缘)废气排放最高允许浓度二级标准 设备噪声 选用潜污泵降低噪声 厂界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 符合环保要求 3326.70 / / / 固体经污泥干化池处理后,外废物 污泥 运城市垃圾处理场处置 栅渣 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 8、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内容 类型 大 气 污 染 物 排放源 (编号) 施工期 运营期 施工期 运营期 施工期 扬尘 机械废气 污染物 名称 TSP SO2、NOX、CO 污染防治措施 加强管理、洒水降尘、设置围栏等 自然稀释扩散 密封的一体化设备减少恶臭散发 污水经沉淀池、隔油池处理后回用于洒水降尘 预期治理效果 《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第二时段无组织排放标准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4中厂界(防护带边缘)废气排放最高允许浓度二级标准值 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1一级A标准或一级B标准 对项目所在地环境影响不大 恶臭 氨、硫化氢 水 污 染 物 施工废水 SS 污水处理设施出水 CODcr、BOD5、57座污水处理设SS、TN、TP、施 NH3-N 生活垃圾 环卫部门清运处理 运至指定地点堆放 经污泥干化池处理后运至城市垃圾处理场处理 运至城市垃圾处理场处理 加强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时间,选择低噪声机械设备 施工场地 建筑垃圾 污泥 固 体 废 物 运 营 期 对项目所在地环境影响不大 污水处理站 栅渣 对项目所在地环境影响不大 噪 声 施工施工机械 期 设备噪声 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营噪声主要来自潜污泵的噪声,经过水体隔声能够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运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 期 生态保护措施及预期效果 项目建设用地主要为荒地、废地以及坑塘、洼地,污水处理采用一体化设备,占地面积较小,对各村庄用地造成冲突影响较小。 项目建成后,彭村湖、黄竹河及梅江河水质得到改善,水体内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饵料生物数量和品种的增加,有助于彭村湖建成集生态保护、休闲娱乐、生态农业生产和宜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园区。 本项目的建设实施对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环境卫生质量,改善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条件具有积极意义。 9、结论与建议
9.1项目概况 彭村湖周边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位于彭村湖周边26个自然村,项目总投资3934.93万元,其中环保投资3326.70万元,环保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84.54%。本项目包含26个自然村污水收集和污水处理工程,污水处理设施设计处理能力为1401m³/d,拟建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57套,拟建污水管管径DN150~DN300,污水管道总长约51670米。 9.2国家产业政策相关性分析 项目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1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及《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1第9号令)中鼓励类“三十八、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中“15、“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9.3环境质量现状结论 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表明,SO2、NO2、TSP、PM2.5、PM10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要求;特征因子氨和硫化氢满足《工业企业卫生设计标准》(TJ36-79)中一次最高容许浓度值要求。 2、项目附近水体部分水质指标超标,未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Ⅳ类水质标准要求,其余水质指标达《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Ⅳ类水质标准要求。 3、声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表明,项目各污水处理设施附近噪声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符合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限值,项目所在区域声环境现状较好。 9.4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9.4.1施工期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1、施工期大气影响分析 施工期将使用到各种机动施工机械,其动力来源大都为燃油机动,这些施工机械在 使用过程中将排放一定的大气污染物,但这些机械主要在项目施工早期使用,时间短,对该地区大气环境影响不大。 项目施工时应重点采取防尘降尘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该项目周围环境的影响。施 工扬尘的影响将随着施工结束而结束,在采取必要的治理措施后,可有效的减轻施工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施工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设备冲洗废水产生量5t/d,主要污染物为SS、石油类。这些废水若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可能对区域地表水环境造成污染。要求在施工场地经隔油、沉淀处理后循环回用或作为场地抑尘洒水用水,不外排,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项目施工人员主要为附近村民,生活污水依托自然村现有污水处理设施。 3、施工期噪声影响分析 项目施工噪声对距施工场界80m范围内影响较大,在各个施工阶段,距施工场界80m以内区域噪声声级均超过《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施工噪声在昼间对周围声环境质量的影响比夜间对周围声环境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在夜间,当项目施工噪声预计可造成施工场界200m范围内噪声2类超标。 为避免施工噪声特别是夜间施工噪声扰民现象的发生,施工单位应严格控制施工作业时间,高噪声设备禁止夜间施工,并合理布置施工场、点,必要时对距离施工场地及管网沿线较近的敏感点采取隔声措施,以保证周边居民及学校有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 4、施工期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 本项目工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管网铺设,挖方量较少,可用于场地平整及回填,实现土石方内部平衡,无需设置取土场及弃土场。 项目建设产生的多余的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到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堆放,并压实处理,可减少该部分固体废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9.4.2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1、大气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本项目污水处理量最大的站点通过计算氨和硫化氢源强可知,50t/h污水处理站氨和硫化氢产生量较小,氨和硫化氢可在大气中稀释扩散,对大气影响较小。 本环评建议污水处理站四周种植绿化带,以抑制恶臭影响。在未进行清理格栅渣及污泥时段,保证格栅调节池的密封性,以减少对周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采取以上措施后,项目运营期产生废气周边大气环境影响较小。 2、水环境影响分析结论 彭村湖周边各村庄目前没有完善的污水管网系统,村庄产生的生活污水由各户化粪池、污水池或直接排出,经排水沟排入附近水体,本工程拟通过对26个自然村生活污水进行整治,将生活污水收集至污水管内(虾公岭和后岭部分区域接入市政管网),然后引至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1一级A标准或一级B标准后排放。可明显改善各自然村生活污水排放对水体的影响,提高彭村湖、黄竹河、梅江河及附近水体的水环境质量。 3、噪声影响分析结论 本项目潜污泵噪声经水体隔声和距离衰减后,四周厂界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标准要求(昼间60dB(A),夜间50dB(A)),故本项目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大。 4、固体废物影响分析结论 污水处理站营运期产生的主要固体废物主要有栅渣、污泥。栅渣产生量约为14.6t/a,根据实际产生量定期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污泥产生量360.19t/a,经污泥干化池脱水后,由运输车辆送至城市垃圾处理场处理,对环境影响很小。 9.5综合评价结论 本项目属于环保工程,符合国家现行的产业发展政策,项目选址合理,经济技术可行,采取的污染防治措施有效可行。在满足本报告表提出的工程措施前提条件下,对环境影响可接受,可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工程的建设可以提高彭村湖周边自然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率,提高彭村湖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居住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因此本报告认为,在该项目认真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及报告中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的前提下,该项目的建设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是可行的。 预审意见: 公章 经办人:年月日 下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意见: 公章 经办人:年月日 审批意见: 公章 经办人:年月日 注 释 一、本报告表应附以下附件、附图: 附图1项目地理位置图 附件1 营业执照 附件2监测报告 附件3 审批登记表 二、如果本报告表不能说明项目产生的污染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进行专项评价。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和当地环境特征,应选下列1—2项进行专项评价。 1.大气环境影响专项评价 2.水环境影响专项评价(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3.生态影响专项评价 4.声影响专项评价 5.土壤影响专项评价 6.固体废弃物影响专项评价 7. 环境风险分析专题评价 以上专项评价未包括的可另列专项,专项评价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中的要求进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