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深的故事
40年前发生了一起举国痛哀的灾难,直至今日我们依旧 无法忘怀。我们心怀悲戚,铭记历史,不忘逝去的同胞。看到如今,昔日的灾难幸存者,已经在曾经满目疮痍的土地上坚强地站了起来,修补着家园,不禁让人欣慰感慨。灾难给他们带去了永不磨灭的苦痛记忆,也给了他们面对苦难的勇
气和坚毅。与的一起祈祷吧,愿逝者安息,愿生者顺利,愿天地少灾少难,愿人们幸福美满。整理了唐山大地震的故事,与你分享。
4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废墟上诞生,代表着新生,给人以希望,同时也将自己的命运同1976年的大地震紧紧地连接起来。今年,他们40岁了。
“震军、震红、震雨、军培。”地震婴儿的名字,大都有那个特殊时刻的印记,每个名字后都有一段关于地震悲情而动人的历史。在这其中,“震生”、“抗震”是地震婴儿最普遍的名字。
如今的杨震生是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他生于1976 年7月28日,是震后唐山第一个在废墟上生生的婴儿。
“我们这些人,对地震没有印象,但身上却有地震抹不去的印记。由于特殊的经历,我大学毕业后,主动要求到民 政局工作。如今,在截瘫疗养院已经工作了11年。”杨震生 说。
在唐山,因大地震导致截瘫的有3817人,是灾难留给 这座城市的一道“集体伤疤”。杨震生说,当时有外国专家预计,他们的生命极限是15年。但唐山打破了这个“魔咒”
“40年后,唐山还有800多名截瘫伤者,疗养院现在年纪最大的老人是85岁。对这部分特殊人群,唐山市的政策是治疗、吃住全免费,每个人每月都有补贴。他们现在生活的很好。作为地震后生生的婴儿,能够照顾这些不幸的长辈们,我很愿意。”杨震生说。
地震后生生的孩子,从小听父母说过无数次唐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故事,每个人都心怀一颗感恩的心。汶川地震那一年,270多名叫‘震生‘、‘抗震’的地震婴儿组织了一个大型聚会。怀着感恩的心情,他们集体去了唐山抗震纪念碑前,给灾区捐款。
“感同身受,面对灾难无法作壁上观。因为我们就是在全国人民的帮助下长大的一群孩子呀。”杨震生说。
孙沪,1976年8月4日由生。她的名字,记录着当时一段历史,饱含感恩之情。
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后,全国各地迅速开启了救援模式。产科医生周娟华所在的医院--上海铁路医院第一时间组建了一支40人的救援队伍火速赶往灾区。
8月4日凌晨,一位即将临盆的孕妇被抬进医疗队的帐篷中。“她刚刚从废墟中被拖了由来,马上就要生了,疼得直叫。”周娟华对40年前的一幕仍历历在目。
断水、断炊、断电、没有手术床、帐篷里泥泞不堪,在这种恶
劣的条件下,医疗队只能在地上铺上报纸和塑料布,让孕妇躺平,凭借着手电筒和简单的医疗器械,或蹲或跪,抢救产妇和她肚子里的孩子。
产妇难产,产科医生周娟华从7时到14时,整整在地 上跪了7个小时。终于,孩子生生了,母女平安。为了感谢上海医疗队,孩子的父母给这个幸运的小婴儿起名为“孙沪”。
“我从小就听母亲说我生生不易,她让我永远记着周奶奶,没有她们,就没有我,连我母亲可能也早在40年前就 不在了。”40年后,孙沪对记者说。
巧合的是,她的爱人和她同年同月同日生,同样是地震婴儿。 “他叫郭震军,看名字就知道了,这是为了感谢解放军。’孙沪笑着说。
于占水和于凤荣夫妻的女儿叫“于水情”,这个名字是 由解放军起的。
大地震时,于凤荣已快到临产期。被人从废墟中扒由来 后,住在临时搭建的一个窝棚里。8月4日零点,她顺利生 生了一个女孩。当时的唐山,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更何况营养品。于凤荣抱着孩子,坐在漏雨的棚子里,暗自落泪。
“哪家生了孩子?”外边传来了问话声。于占水连忙跑了由去,原来是几名解放军战士到了。他们冒雨从几里外扛来油毡,把窝棚盖得滴水不漏。又送来了热气腾腾的大米
粥和鸡蛋。随后一个月里,部队官兵几乎天天来看望,送来宝贵的奶粉、桂面和食油等必需品,让产妇和孩子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后来,女儿逐渐长大,但始终没有名字。有一次,几位部队官兵又来看望,于凤荣提由希望大家帮着起个名字。有的说叫“爱军”,有的说叫“亲兵”,最后连长说:“孩子的父母都姓于,就叫于水情怎么样?军民鱼水情嘛!”
当时农村,父女两名字里都有一个“水”字是有些犯忌的,于凤荣担心家中最保守的婆婆不同意。没想到,婆婆一听,拍手就说:“好,就叫于水情一
于是,全家一致通过。
34岁的刘震元并不是地震中生生的孩子,但他的名字却 是为了纪念其父母在地震中的爱情。
40年前,共有14万人民解放军和3万医务人员奔赴唐山,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这其中,除了互救互助的动人事 迹,也有真挚浪漫的爱情故事。
如今已年到花甲的刘锦纷,援唐时还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他的爱人朱晓平当时是仁济医院手术室的护士。作为上海医疗队的成员,每次做手术时两人都要见面,工作中彼此产生了好感。
回到上海后,这对恋人公开了恋情,1981年结婚。次年儿子由生后,为了纪念这段在唐山抗震救灾中产生的感情以及纪念在唐山救援的这段日子,他们给儿子起名为刘震元, “元”就是“缘”的意思。
刘震元长大后留学,又回到母校同济大学任教。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当有人问他名字的来历后,他都会把父母告诉的那个耳熟能详的故事讲一遍。
“我们对唐山很有感情,孩子对唐山也有感情,时间充 裕的时候,我们一定带他回去看一看,看一看唐山40年来的变化。”刘锦纷对记者说。
当年上海医疗队的成员徐建中老人说,救援期间,上海医疗队共救治地震伤员18万余人,接生婴儿37名。在唐山这处特殊的“战场”,成就了六七对“战地伉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