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五上第7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本单元四篇课文涉及三首古诗和三篇散文,它们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不同时间和地点的自然景物。教学中。借助对课文内容的学习、理解,结合具体景物的描写,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培养学生的文学品鉴能力。教学设计过程中基于语文素养的培育,立足于整体关照,整合单元内容,在环环相扣中带领学生赏四时之景,感动静之趣。
〔内容简介〕
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四时景物皆成趣”,围绕这一主题,教材精选了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还设置了一篇习作和语文园地板块。几篇课文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表现出了景致的情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统编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单元内的这几篇课文,都有比较鲜明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通过学习,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中去感受跳跃的生命与涌动的激情,激发学生灵动的想象,从而品味语言美,并学习描写景物变化的写作方法。
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关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句子,并品味和积累;“词句段运用”第二题引导学生在仿写中进一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这次习作是在“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进行由学到用、由读到写的训练。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已
学习过“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能够较有条理地观察并描写景物,本单元进一步提出写出景物变化的要求。
〔单元目标〕
一、核心目标
1.品析重点语句、语段,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和静态写,感受四时之趣。
2.学习抓住变化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下观察所得,完成本单元的习作。
二、常规目标
1.学习本单元字词,学会重点字词的音、形、义,初步感知散文和古诗的内容,初步感受诗文之美。
2.有感情朗读课文,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和文学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
3.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从古诗和现代散文中体会不同的语言美。
4.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和景物的变化描写,掌握抓住变化来表达的方法,建构语言。
〔总体构想〕
教科书教学主要进行单元教学内容整合,以达到精讲高效的目标。例如,整体学习
字词,感知单元内容;围绕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分别进行《四季之美》《鸟的天堂》教学;将略读课文《月迹》与“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整合起来;把《古诗三首》和“日积月累”中的《渔歌子》整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设计力图扎实落实语文要素,引导学生感受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给人带来的情趣。将习作与“词句段运用”1结合起来,让学生按照顺序,描写身边景物的动静变化,引导他们关注生活,感受美好。读整体书阅读教学,引入《巴金作品精选》,一篇篇精美的小文章便于学生在感受生活之美的过程中,发现写作的密码。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聚美集”设计,通过摄影图片与文字介绍的形式,让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科书教学设计
模块(一)预习交流(1学时)
学习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5个字,会写2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4篇课文。
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本单元的4篇课文,根据生字表把诗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畅。
2.识字音,记字形,悟词义。
二、整体阅读单元文章,在读中巩固生字新词的识记理解。
三、根据导学单,进行效果监测。
模块(二)整体感知 (1学时)
学习目标:
1.阅读导语页,了解本单元重点学习内容。
2.初步感知《四季之美》《鸟的天堂》和《月迹》的主要内容。
3.按照课后习题,自主阅读初步了解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学习过程:
一、(一)阅读导语页,明确本单元学习重点。
二、自主阅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
三、小组交流,集体讨论,对单元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四、浏览课后习题,自主阅读初步了解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模块(三)主题阅读——《四季之美》(1学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静物的动态描写。
3.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破题导入,介绍作者
1.看到课题,你了解到什么?
2.介绍作者清少纳言。
二、深入文本,感悟“美”
1.默读课文,思考:四季的什么时候最美?画出重点语句。
2.同桌合作练读课文,指四组同学每组读一个自然段,思考:这四个自然段在构段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3.用概括句说说全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读文字,感受情趣
(一)共学感云趣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自己觉得写得有趣的句子,将感受批注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填写表格。
3.集体交流:
(1)感受云颜色之美:鱼肚白——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
(2)感受变化之动:一点儿一点儿——染上——飘着
小结:围绕春天最美是黎明,写了黎明时分云的颜色变化,这是一种柔和的动态美。
(二)自学感乐趣
1.按照表格提示,自学二至四自然段。
2.集体交流。
萤火虫:
(1)交流表格内容:第2自然段描写了萤火虫在夏夜里翩翩起舞的情景,这光的精灵给漆黑漆黑的宁静的暗夜带来了光的灵动。
(2)有感情朗读萤火虫在夏夜飞舞的情景。
(3)想象:夏夜的雨后还有哪些有趣的情景?
(4)配乐朗读,再现夏夜之趣。
鸟儿:
(1)抓住黄昏时鸟儿们的表现,随学生交流,进行指导
出示句子,比较异同:
夕阳西下,乌鸦归巢。
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第二句写出了夕阳西下时的状态和高远的天空上归鸦急飞的情景,让人读来,脑海中会浮现出广大背景之下生动的画面。
(2)有感情朗读,聚焦“点点归鸦”和 “急急匆匆”想象画面,体会画面的动态美。
(3)自由朗读,想象成群的大雁比翼而飞,耳边风声、虫鸣交织的情景。
火:
(1)冬天给你怎样的感觉?(寒冷、渴望温暖)
(2)骄阳似火写出了夏天的炎热,人们避之不及。而此时,严冬的早晨手捧温暖的火盆,穿过走廊,望着粉妆玉砌的世界,或是什么事情也不干,就享受这温暖,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舒服、惬意)指导学生读出舒服、惬意的感觉。
(3)这段描写中,你从哪感觉写得有趣了?
熊熊的炭火给肃杀的冬天带来勃勃生机,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力量。
(三)总结全文,体会动态美
(1)梳理表格,了解每个自然段作者描写的景致。
(2)借助表格练习背诵课文。
(3)如果让你根据课文内容给四幅扇面配上图,你会怎么选择?
(4)小结:作者抓住每个季节中有代表性的景物,着力对他们进行了动态描写。使文章充满情调而且具有极强的画面感。在今后自己的写作中可以尝试运用。
四、读写结合,创造美。
1.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处难以忘怀的景致,学习课文的对景物进行动态描写的方法,结合课后选做题写几句话。
2.同桌互说,评议,然后动笔写下来。
3.集体交流,评议、修改。
4.总结:在作者的笔下,春天的早晨是柔和的,夏夜是的迷人,秋天的黄昏令人心旷神,冬天的早晨是温馨、闲逸的。细细品味课文的语言,作者那份细腻真挚,那份溢于言表的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感染了读者。让我们和作者一样带着这份热爱再来朗读课文吧。
模块(四)主题阅读——《鸟的天堂》(2学时)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知道作者为什么说“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2.能说出“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特点,初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用不同的语文和节奏朗读相关段落。
学习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二、重点研读,体会静态美
1.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自由读进行批画。
2.集体交流分享。
(1)结合重点句,感受榕树之大
句子一: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一个朋友说那里只有一株榕树,另一个朋友说是两株。
句子二: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句子三: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①抓住关键词“不可计数”感受榕树的大。
②出示课文插图,感受独木成林的壮观景象。
③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榕树之大
(2)聚焦重点段,感受榕树的茂盛。
①自由读第8自然段,说说大榕树给你怎样的感觉?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想象画面,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3.小结:作者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没有看到一只鸟,只看到了一株卧在水面上的大树,,它是那么大,那么茂盛,宛如一幅风景画陈列在读者面前。这部分的描写也与《四季之美》对景物的动态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它叫静态描写。
4.自由练读,配乐朗读,体现榕树的静态之美。
三、自主研读,体会动态美
1.小组合作学习10至13自然段,
(1)学习要求:
①画出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小组内交流其特点。
②练习朗读,读出特点。
(2)交流指导。
①从“静寂、热闹”两个词,感受画面由静到动的变化。
②抓住三个“有的”感受鸟的姿态不同。
③从两个“到处”,“大的,水的,花的,黑的”,“应接不暇”、“这”“那”“另”感受鸟的数量多、品种多。
(3)小结: 作者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了与第一次去截然不同的景象,突出对鸟的声音、所在位置、动作等方面进行了细致描写,体现了大榕树动态之美,这种写法就是动态描写。
(4)有感情读出鸟的天堂热闹的景象。
四、总结全文,拓展阅读
1.对比朗读第一次和第二次去“鸟的天堂”看到不同景象的段落,进一步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互品评是否读出了景物或作者心情的特点。
2.聚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两个鸟的天堂意思一样吗?
(2)练习读出作者的赞叹之情。
3.本课的描写方法与《四季之美》有什么不同?(动静结合)
模块(五)主题阅读——《月迹》+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2(1学时)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月亮的足迹都出出现在哪里。
2.有感情朗读自己觉得有趣的语句,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解题:你怎么理解题目的意思?
2.阅读课下学习提示:思考:月亮的足迹都在哪呢?默读课文,找出答案。
二、自主阅读,集体交流
1.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小组汇报、相机指导
(1)交流月迹:中堂——院中——河边
(2)发现情趣:
①体会月迹的变化,在朗读中感受月亮的可爱,以及孩子们观察的仔细。
②在朗读中感受月亮的样子、颜色的静态美。
③引导学生品读文字,想象画面,读出寻找月迹之趣,感受月迹的无所不在。
4.小结:月亮就像一位女子,时而沉静,时而好动,就在这一动一静之间,越发显得她的可爱。它既是你的,也是我的。
三、总结交流,仿写画面
1.月亮在贾平凹的笔下是淘气可爱的孩子,其实,在本单元中,作者描写事物是具有
共同点的,我们看交流平台,它们是怎样写的呢?
分析例句的写作方法。
2.从整个单元来看,《四季之美》侧重在动态描写;其他三篇课文是动静描写相结合。同学们写作时可以根据需要有所侧重。
3.完成词句段运用第二题,说说例句是怎么写具体的,从三个句子中选择一两个写具体。其他的作为家庭作业
4.交流仿写句子,谈学习收获。
模块(六)主题阅读——《古诗三首》+日积月累(2学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朗读三首古诗词,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2.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3.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学习《山居秋暝》
(1)读读古诗,分类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2)讨论:诵读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注意把动态画面表达清楚。
(3)思考:诗人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表达意境美的?
(4)有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二、学习《枫桥夜泊》
(1)诵读古诗,想象诗中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找一找诗中的景物在发生哪些变化,自由谈一谈。
(3)有感情朗读,想象画面,体会作者愁苦,练习背诵。
三、读《渔歌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四、学习《长相思》
1.自学《长相思》。说说它与三首古诗有什么不同?结合《清平乐·村居》了解《长相思》是一首词,分上阙和下阕,句子也有长短之分。
2.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情感。
3.巩固背诵和默写《枫桥夜泊》
模块七 交流表达(2学时)
学习目标:
1.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并把题目补充完整。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3.学习宣传语的拟定以及仿写训练。
学习过程:
一、出示本次习作要求
1.明确习作题目要求。
2.解题。
3.提出写作要求。
二、根据习作要求自行完成习作。
1.出示习作例文,进行示范评价。
2.明确评价标准:
(1)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段落结构是否清晰?
(2)作文的语言是否通顺流畅?
(3)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是否写具体?
3. 集体交流。
4. 结合小组修改、自己修改成文。
5.在生活中,我们除了要关注身边景物的动静变化,更要关注我们沸腾的生活。出示:词句段运用一
出示海报图片:
(1)比较两张同一内容的海报异同。
(2)了解宣传语的特点。直白型;设置悬念型。
(3)图画设计(要与内容相关)
(4)小组合作进行宣传语和图画设计、组际间交流。
(5)完善设计,评选最佳海报。
读整本书教学设计
《巴金作品精选》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链接”导入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通过比较阅读,感受作者笔下景物的动静之美。
3.对阅读篇目进行分类阅读,初步发现作品的写作特点,尝试写出自己生活中发现的动静之美。
学习过程:
导读课(1课时或自主阅读)
一、自由读《鸟的天堂》课后“阅读链接”,进入整书阅读。
二、根据目录,初步对所写内容进行分类。
三、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阅读,并进行阅读记录。
交流分享课(1课时)
一、小组依据表格,交流阅读收获
二、选择典型范例,进行点拨交流
1.小组汇报表格填写内容。
2.阅读相同内容的同学进行补充交流。
3.总结。作者在写景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地点的变化(如:《繁星》《月迹》)和时间的推移写出景物的变化。在描写过程中可以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让自己所写的景物活起来。
4.读一读自己喜欢的语句,进一步感受景物之美。
语文实践活动设计(1课时)
学习目标:
1.观察生活,用多种方式记录美景。
2.自主查阅资料,扩充自己对观察事物的了解。
3.交流记录所得,进行成果发布。
学习过程:
一、出示名言,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二、介绍自己的观察成果(图片、文字介绍或视频资料)。
三、小组内在交流的同时,提出修改建议。
四、在班级群或微信圈进行成果发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