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 第6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Academic Journal ofSuzhou University rPhilosophy and Social ̄ienee) NOV.2o06 No.6 新世纪《水浒传》作者、成书与版本研究综述 何红梅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111东济南250014) 摘要:2O世纪《水浒传》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问题的探讨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各种分歧的认识、观 点、说法等。进入21世纪,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仍不减以往,仅我国出版发表各种有关论著就达30多篇 (部),其中不乏新的见解与资料。对近6年来的有关研究予以综述,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分歧在新世纪《水浒传》研 究中的延续与演变。 关键词:新世纪;《水浒传》;作者;成书年代;版本 中围分类号:I207.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过去的2O世纪中,《水浒传》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 不一的情况。他认为,《水浒传》的创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 历史过程。凡是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阶段性成果的每一个 问题的探讨~直是研究的热点之一,有各种分歧的认识、观 点、说法等,已由近年新出若干种相关学术史著作所梳理总 结,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方便。但是,这些分歧在新世纪《水 浒传》研究中的延续与演变,尚未受到及时的关注。而进入 2l世纪自2000年至今六七年中,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仍不减以往,仅我国出版发表的各种有关论著就达3O 人,都有署名的资格”。但是否真正的作者,不能以此为据。 《水浒传》累世创作而成,“没有一个固定的作者”,因此给 “书商的编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借口”,从而“钱塘施耐庵的 本,罗贯中编次”就幸运地“成了家喻户晓的事实”。陈先生 的说法自有道理,但他断言“署上名的必不是真正的作者”, 似乎太过。…持相近观点的还有侯会先生。他从《水浒》艺 术水平的前后反差考察,认为‘《水浒》的最后写定,恐怕非 一多篇(部)。其中不乏新的见解与资料,现为之综述如下。 一、关于<水浒传>的作者 明清间有罗贯中说、施作罗编说、施作罗续说、施耐庵 说等。2O世纪又出现了施作罗改说、罗作施改说、山东罗贯 中说、明中叶同名小说家说、罗著某续说、非罗非施说、累 时之功、一人之力。参与写定的作者,既不排除郭勋门客, 也不应排除民间卖文为生的‘自由撰稿人’,或受雇于书坊 的书会才人” ]292。 世成书说、文人独创说等。新世纪以来,学者们对累世成书 还是文人独创给予了较多的关注。 力主累世成书说的有陈松柏先生。他认为此说“基本接 近其成书的历史真实”。其理由是:‘《水浒传》并非一时一 地一人创作的结晶,她的成书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她始 主文人创作说者具体主张不一。马成生先生认为《水浒 传》作者应该是一位南方人。他就江苏盐城兴化的施彦端是 否即《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争议发表文章,认为“施彦端 与施耐庵难以‘关联”’;从《水浒传》所描写地理、气候、语 自北宋末年宋江其人的简单史实,植根于民间的生动传说. 盛行于流行- ̄,-t的说书人、唱戏人口头。张扬于书会才人的 言及人事风物等推究。其作者并不熟悉江北地区,而只能是 长期生活于江南,主要是钱塘(杭州)一带。… 陈四益先生则以为“考据之学,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 代,《水浒》作者也当有新的结论”。他对历来或施耐庵或罗 话本、传奇.一步步成熟于一代代文人的整理加: .她的故 事涵盖数省,溶汇了宋元明置个历史朝代的有关现实生活、 朝野轶闻,因此。要探讨她的作者,又岂能局限于一人一地 ~贯中的说法均不表赞同,而认为作者的大名镶嵌在《水浒》 第一页引诗之中。“纷纷五代乱离间”句,“五代”居中是“石” 姓,“草木百年新雨露”句,木旁着水是“沐”字,“寻常巷陌 陈罗绮”句,“罗绮,此皆丝也”,此丝合璧是“紫”字。所以, 《水浒》作者姓石名沐紫。这当然是基于“我们已经有了靠一 种食品或几个词儿定《金瓶梅》作者的大作,有了靠一首诗 时呢P”他认为从累世成书的角度看,“那许多似乎在某 片面的论点下不好理解的问题,一旦放置在《水浒传》成 一书全过程的辽阔的大背景下,其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诸 如不同的地域特色问题等。关于明清版《水浒传》作者署名 收稿日期:2005~12—10 作者简介:何红梅(197O一),女。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5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的‘解密’确定《西游记》作者的宏论,有《红楼梦》隐括一 场宫廷谋杀案的专著,岂可让《水浒传》独罹冷遇”的“最新 考据学”的调侃 ,虽别出心裁,但不足为据。 丁一清不赞同累世成书说。他说:“世代累积型作品内 容恒定,是史书、话本和戏曲等艺术因素长期沉淀积累的产 物,成书之前有较漫长的艺术积累过程。”据他考查,“从宋 江本事的发生到《水浒传》小说的出现,相隔久远,在文献 资料中既无具体的史料作品传世,也无系统的话本作品流 传,所出现的水浒故事杂剧其主体内容与小说水浒分属两 个系统,看不到故事内容的演化和艺术因素积累的过程。” 相反,“无论是从语言艺术、叙事技巧还是从作品内容、思 想立意考查,小说《水浒传》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明显 表现出了作家创作的特点。”但是,此人为谁,丁文避 而未谈。 二、关于《水浒传》的成书年代 2O世纪形成的主要观点有“元末说”、“元末明初说”、 “明代说”。“明代说”又有成书于洪武年问与成书于嘉靖年 问的分别等。新世纪有关此一问题持续地讨论,诸家之说 如下。 石昌渝先生认为,《水浒传》成书元末明初“只是一种 推论而已”。他举“一、嘉靖前没有人知道有《水浒传》其书; 二、《水浒传》所描写士兵是正德以后的情状;三、《水浒 传》写人们交易广泛使用白银,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在正统 (1436---1449)之前,很可能在弘治 正德之后;四 《水浒 传》描写的腰刀是明代中期才有的新式兵器,而凌振使用的 子母炮,则是正德末才出现的新式火炮。” 以证《水浒传》 成书不可能是明初,只能是嘉靖初年。 张培峰先生不赞同石昌渝的看法,著文对其所举内证 进行商榷。关于宋、元、明三代的“士兵”,认为“自来至明 一直有士兵,但形态多样,更替复杂,且‘战时’和‘平时’ 的职能有所区别。《水浒传》所描写的士兵当属‘平时’的状 态,隶属于州县,确实‘形同皂隶’,但这一点丝毫不能证明 必定属于明代正德年间以后的情形,用来判断《水浒传》的 创作年代是证据不足的”;关于交易使用白银,认为‘《水 浒传》中并非只是使用银子交易,也使用纸币和铜钱。这种 状况恰好就是《货币史话》一书中所谓‘几种货币平行的时 期’即南宋、金、元时期的真实写照”;关于“腰刀”和“子 母炮”.认为“元朝人也早已使用‘腰刀’这个词……腰刀绝 非什么明代中后期才有的‘新式兵器…,“如果石文所言《水 浒传》中‘子母炮’就是‘佛郎机铳’,也不能证明它一定产 生于正德末,因而将这一条作为《水浒传》创作年代的证据, 同样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张文认为石文所列举的几条证明 《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的证据.“均存在史实错误甚至是 常识性的错误”,根据这些“内证”推出‘ 水浒传》成书于嘉 靖初年”的结论是不能成立的。川虽然张文没有明确成书时 问,似乎有认其早于嘉靖初年的意思。 石昌渝针对张文的质疑作“续考”回应指出.“一切以 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其实都是作者所处时代的当代小说。因 此,我们总可以从这样的作品的叙事中.特别是在那些作者 不经意的书写中发现他自己所处时代的信息。《水浒传》写 了武松身边服侍他的士兵,写了买卖中使用碎银子,写了好 汉们在江湖行走时挎着腰刀,写了火器专家凌振的子母炮, 这些事物都有它的时间标识性,据此可以推断《水浒传》成 书当在嘉靖初年。张文列举的种种反证还不足以动摇这个 论断’哪 。 沈伯俊先生针对石文第三条论据提出一些探讨.“在 《水浒传》写到的日常消费中,银、钱并用,而以白银为主。 这种情况,与大多数元代话本小说、元杂剧相类似。因此, 以元代至明初朝廷明令推行纸币,禁止白银作为货币流通, 而小说情节中人们却广泛使用白银为依据,证明《水浒传》 成书于嘉靖初年,未必可靠。”而“小说有关人们在生活中广 泛使用白银的描写,却可以成为《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 的重要依据”。在文章最后,沈先生强调仅此不足以完全否 定石先生的观点,意在提醒古代史、古代文学研究中,朝廷 律令与实际生活的差距值得注意。 马成生则不同意元末明初说,他认为“把《水浒传》与 史料对照一下,分明可以看出,《水浒传》中‘征方腊’的某 些部分,是以朱元璋征张士诚的某些事迹为素材而加工起 来的”。那么《水浒传》成书当在明洪武十八年(1385)之后。 又“从现有的《水浒传》版本看来,只有‘征辽’部分的写出 才是其全书的完成。细细想来,白朱元璋建国到《水浒传》 作者的插话‘直至如今’,再加E‘征辽’部分的写作时间, 很可能是超出‘洪武十八年’后的若干时间呢”。所以,联系 有关作者的争论,他认为“某些专家把苏北那个死于明洪武 j年的施彦端说成是施耐庵亦即《水浒传》的作者,由此推 断《水浒传》成书于明洪武i年之前,实在与事实大相径庭。 至于当前一些权威性著作,笼统地把《水浒传》的成书断定 为‘元末明初’,也不够确切” 。 王丽娟别辟蹊径,她从李开先《词谑》最早记载嘉靖文 人对《水浒传》的评论人手,通过考证崔铣、李开先等评论 《水浒传》的时间,论定《水浒传》成书时间的下限,应不晚 于嘉靖九年(1530),从而认为所谓《水浒传》成书“不早于 嘉靖十一二年”的说法不能成立。通过对杨慎《词品》、钱希 言《戏瑕》、高儒《百川书志序》有关记载的分析,并溯及杨 慎与崔铣、文徵明之问的关系,推论《水浒传》成书时间的 上限应不早于嘉靖三年(1524)。同时指出。‘《水浒》在嘉靖 初年成书与嘉靖初年的社会状况相契合”:“嘉靖一朝…… 接连不断的给《水浒传》作者提供了‘官逼民反’的极 好素材.社会的动荡也给文人‘乱世出英雄’的企望提供了 现实基础”;“世宗崇道也是嘉靖朝一个显著的特点……在 以前的水浒故事中,我们还没发现它和张天师有什么关联, 而《水浒传》中一开头就是‘张天师祈攘瘟疫,洪太尉误走 妖魔’,明显带着时代的印迹。正是在嘉靖初年这样的时代 背景下,《水浒传》中的宋江才被塑造成忠义的化身,《水浒 传》才会以‘官逼民反’和‘忠义’的主题将流传了数百年之 久的宋江故事演绎得慷慨悲壮”¨。 。该文论证严密,层层推 进,有较强的说服力。 王丽娟叉另文对成书研究的方法发表意见认为,“关于 ・5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水浒传》的成书时间,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 依据作者。二是通过版本。由于作者真伪难辨,原始版本未 曾发现,所以从作者或版本来考察《水浒传》成书时间最终 都陷入了僵局。新时期研究者们开始探索新的研究方法: 或从文本出发,寻求成书时间的内证;或从传播与接受的 角度去探讨成书时间。前种方法颇有说服力,但也存在局限 性。后种方法立足于现有的有关《水浒传》传播与接受的材 料,力图使讨论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无论从实践上.还是 从理论上,无疑都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这一建议值 得重视。 三、关于《水浒传》的版本 《水浒传》版本在我国古代通俗小说中为最复杂者之 一。2O世纪,《水浒传》版本研究主要集中在简本与繁本的 关系以及诸版本的流变,包括其祖本与金圣叹“腰斩”《水 浒》问题。 关于《水浒》版本的演变,黄傲成先生描述说:自《水 浒》成书以来的6OO多年间,版本经历了极其复杂的衍变。 形成了数十个系统,经历了5次重大衍变。第一次衍变: 罗贯中编次,《水浒》扩大传播;第二次衍变:插图本、批 评本行世;第三次衍变:武定侯郭勋刻书,《水浒》豪华善 本行世;第四次衍变:删省正文,增插田王事;第五次衍变: 百回本增事,形成文事俱繁百二十回本;第六次衍变:腰 斩断刻。“贯华堂本的出现,结束了《水浒》版本系统的衍 变史。”【J JIm 帅至于《水浒》祖本,黄先生认为祖本在历史 上确实存在过,当出现在元末明初,但早已失传。至于1975 年发现的《京本忠义传》残页,“从‘京本’二字看来.该残 页必另有所本……故称为祖本显然不妥”,但“是现存最早 的《水浒》版本,是没有争议的”。… 李金松先生认为,“繁本《水浒传》的版本流变依次应是 祖本、郭勋本、天都外臣序本(由此派生出简本系统)、容与 堂本(四知馆本以此为底本)、百二十回本、大涤余人序本 等。金圣叹的‘七十回本’乃由百二十回本出。”¨ 在版本问题讨论中,发生于2000年的张国光先生指已 故著名学者罗尔纲先生的“两截《水浒》说”是从他的“两种 《水浒》说”蜕化而出.并不是什么独树一帜的“新说”的说 法 ,最引人注目。对此。罗尔纲先生的哲嗣罗文起著文反 驳.认为“张国光评论《水浒》是以为金圣叹翻案作为出发 点和归宿的。他接受郑振铎等人《水浒传》祖本即百回《忠 义水浒传》的说法.称经金圣叹腰斩后的《水浒传》把投降 主义的主题改为鼓吹武装斗争到底的主题。而罗尔纲研究 《水浒传》有着与张国光完全不同的出发点、立论基础、研 究方法以至结论。如果硬说相同.那就是张国光的主要观点 同罗尔纲几十年前曾有过的观点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李 万寿先生参与了这场讨论,他支持罗文起的观点.认为“罗 尔纲先生考证《水浒传》,其论据、论证都是紧紧同绕着有 无七十回《水浒传》原本展开,他根本不理睬什么‘两种《水 浒》’、‘两截《水浒》’之说。他研究《水浒传》,就是要打破 框框,推翻金圣叹腰斩《水浒》的翻案,恢复《水浒传》七十 回本原貌”… 。 ・58- 《水浒传》的无穷会藏本,长期以来不为国人所知。孙 楷第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日本东京所见小说书目》. 马蹄疾(陈宗棠)的《水浒书录》,都没有提到此书,而由范 宁先生最先公诸学术界。无穷会藏本原为日本学者织 田小觉(1858--1936)的藏书,原本没有刊行者的任何标记, 称织田小觉(或织田确斋)藏本、织田藏本。后归无穷会,改 今称。实际上,织田文库所藏的《水浒传》不止一种,有中国 刊本,也有日本刊本。对这一版本的考证,有刘世德先生通 过对《水浒传》第七十二回的分析认为:“一、无穷会藏本的 底本。不是天本、容本、钟本(或它们的底本),也不是袁本、 芥本(或它们的底本)。二、从版本系统的血缘关系上说,无 穷会藏本亲于袁本、芥本,而疏于天本、容本、钟本。三、从 第七十二回的眉批可知,皇宫屏风上的题字,‘四大寇’乃 是原文,‘三大寇’则是改文。‘淮西王庆、河北田虎’乃是原 文,‘蓟北辽国’则是改文。四、第七十二回的引头诗证明, ‘四大寇’乃是无穷会藏本的底本的原文。五、从纸张、墨 色看,无穷会藏本和明代万历年间刊本的距离很大。六、李 卓吾序言中的四个字,‘夷狄’被改为‘边陲’,‘犬羊’被改 为‘时势’,原因是避讳。只有刊行于清代,才可能出现这样 的现象。七、无穷会藏本是清初顺治年间的刊本。它的‘弦’ 字、‘弘’字并不避讳。”¨ 谈蓓芳先生对刘世德的考证持不同看法。认为“要真正 说明无穷会藏本的价值,其实光谈第七十二回是不够的”, 其考证不仅对无穷会藏本的描述“有不甚准确的地方”,在 “与其他本子作校勘时也存在着大量的错误”,直接影响了 对无穷会藏本价值的判断。其根据纸张白新、墨色浅淡、字 迹模糊、有异文以及不避讳等事,推断无穷会藏本“是清初 顺治年间的刊本”,有误判之处,如序言异文纯属挖改,其 他也不足据,恰证明无穷会藏本是明刻清初重印本。谈蓓芳 通过校勘第七十二回,还发现“无穷会藏本的实际情形与刘 世德先生所校勘的结果相去甚远”:“第一,无穷会藏本异 于天本系统而同于袁本系统的例子是43条.无穷会藏本异 于袁本系统而同于天本系统的例子为l6条,二者的比例并 不像刘先生所说的那么悬殊;第二,无穷会藏本除了少量 刻错的文字外。属于刘先生所说的因‘改文的出现’而产生 的异文,仅是关于‘四大寇’与‘大寇’名单的那一条,那是 袁无涯刊本的底本特意恢复的,并不能证明其底本不出于 无穷会藏本一系的本子。”又结合其他回目的校勘.谈先生 认为“天都外臣序本在前,无穷会藏本在后”,“袁本系统应 该出于无穷会藏本”。谈文还进一步论述了无穷会藏本的刊 行年代及其在《水浒》版本演变史上的地位 。 金圣叹是否“腰斩”《水浒》为《水浒传》研究积年公案。 金圣叹“腰斩”的事实,经鲁迅等学者的考证已为学界认同。 2(1世纪末周岭先生发表长文提出质疑,认为《水浒》七十回 本是“金圣叹出生以前就已经存在的本子”。崔茂新先生著 文商榷,在“无论是对《水浒传》主题意蕴、美学倾向的揭 示,还是对版本沿革、传播过程的考察,都与‘腰斩’问题有 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的认识前提下,提出6条证据肯定金 圣叹“腰斩”一说的成立,认为金圣叹的“腰斩行为本身使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金圣叹头脑中的封建思想和《水浒传》本文中的离经叛道倾 向在相互妥协过程中同时被弱化.小说本文的审美价值与 艺术技巧则吸引了读者与批评家绝大部分的注意力,从而 获得了置于前景的突出地位。这一过程同时也是‘文载道’ 意义。 吴兴人先生则以金圣叹“腰斩”《水浒》为出于政治上的 考虑。他说:“金某如此作为.恐怕是为清代皇帝讳”。因为 金圣叹批《水浒传》的时代,“正是当局反对‘强盗’主抚派 失势之时”.如果金圣叹“居然肯定招安‘强盗’的章节,那 ‘诗言志’的传统文学观被迫让位于以审美趣味与艺术技巧 为价值体现的新文学观的过程”,“腰斩突显了《水浒传》作 为经过加T的民间创作狂欢化的复调思想价值”,充分肯定 了金圣叹腰斩《水浒传》的文学价值。并指出“为了给金圣 叹做政治性翻案文章,便不顾基本事实而断然否认其有‘腰 就很不合时宜,因此,便一刀砍掉拉倒”。 近来郭英德先生著文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版本研究发 表意见.以《水浒传》为例指出:“研究版本的目的不是恢复 一书问世之初的文本‘原貌’,而是致力于恢复一书的不同 斩’《忠义水浒传》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 张国光也主张“鲁 版本或不同版本系统的文本‘原貌’。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 迅等定谳的金圣叹‘腰斩’《水浒》一案不能翻”,认为周岭 看,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不同版本或版本系统对正文文字内 一文的问题是“不仅考据欠妥,而且多有抄袭他人之嫌”。 “ 容的不同处理,不仅有其各自的合理性而且也有其各自的 周兰桂先生也认为.“可以肯定,如果依金氏所说‘削 价值。”应该尊重“一书多本”的现象,通过不同版本的研究 忠义而仍《水浒》’以存耐庵的‘书’与‘志’;就算他没有腰 去探讨各个时期社会思想、审美观念、价值观念、道德观念 斩耐庵之《水浒》,也是腰斩了罗贯中的《忠义水浒全传》的。 的变迁,为古代小说史研究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这一立 因此.腰斩的事实是不容否定的” ;“金圣叹评点并腰斩 论客观上肯定了《水浒传》版本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水浒传》的释义本质.标志着中国古典白话小说批评理论 综上所述.虽然6年来《水浒传》的作者、成书时间及 开创了系统化的审美范本,标志着小说审美文本与批评释 版本问题的研究,与20个世纪的如火如荼的情况相比,显 义文本的本体差异,标志着‘语言暴力’的道德与审美诉求, 得都是些“老”问题,也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推进。但总体上 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文化习惯” 。这一论述深化了 仍有进步.某些新的发现、新的认识、新的思路等都自有其 金圣叹腰斩《水浒传》对中国小说理论乃至中国文学批评的 重要价值,并将成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松柏.《水浒传》作者研究八说[J].南都学坛,21")00(5 [2]侯会.《水浒》源流新证[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 [3]马成生.《水浒传》作者及成书年代论争述评[J].中华文化论坛,2001(1 [4]陈四益.《水浒》作者新考[J].语文建设, 2001(3 [5]丁一清,论《水浒传》的成书类型[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o5(2 [6]石昌渝.《水浒》成书于嘉靖初年 考[J]_卜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5 [7]张培峰.关于《水浒传》成书时间的几个“内证”考辨[J].贵州大学学报.2004(2). [8]石昌渝.《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续考——答张培锋先生[J].文学遗产.2005(1 [9]沈伯俊.文学史料的归纳与解 读——元代至明初小说和戏曲中自银的使用[J].文艺研究,2005(1), [10]王丽娟.《水浒传成书时间新证[J].湖北大学 学报,2001(1 [I1]王丽娟.关于《水浒传》成书时间研究方法的思考[J].湖北大学学报,21304(3 [12]黄傲成,《水浒》 版本衍变考论[J],扬州大学学报,2001(1).施耐庵与《水浒》[M].|: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3]黄傲成.20世纪《水 浒》版本的研究[J].复印资料,2001(8 [14]李金松,郭勋“移置阎婆事”考辨[J].中 典籍与文化,2001(2 [15] 张周光.“两种《水浒》说”与“两截《水浒》说”,究竟谁是谁非?[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16]罗文起.评 张国光《“两种(水浒)说”与“两截(水浒)说”=》[J].中国礼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3 [17]李万寿.读《两种(水浒) 说与两截(水浒)说》[J].古籍整理 版情况简报,2000(1l [I8]刘世德,《水浒传》无穷会藏本初论——《水浒传》版本 探索之一[J].文学遗产,2000(1 l [19]谈蓓芳.也谈无穷会藏本《水浒传》[C].中国文学研究:第二辑//南昌:江西教育 }}j版社,2000.[20]崔茂新.从金评奉《水浒传》看“腰斩”问题[J].齐鲁学刊.2000(5 l [21]张国光.鲁迅等定谳的金圣 叹“腰斩”《水浒》一案不能翻[J].湖北大学学报.2001(1). [22]周兰桂.释义与循环——金吊叹腰斩、评点《水浒传》的 释义语境及历史后果[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OO2,(3 [23]周兰桂.金圣叹评点并腰斩《水浒传》的释义本质[J] 广西 社会科学.2OO3(4l [24]吴兴人.《水浒传》作者对我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2. [25】郭英德.中同古代 通俗小说版本研究刍议[J].文学遗产。2005(2). (责任编辑:王英志) ・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