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ning Polytechnic ool墨》ooo 2006年第11卷第1期 20O6 V01.1l No.1 中西月艮饰审美意识差异 石 晶 /口 日目 张育香 ’ 月’ 462002) (1.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漯河【摘要】通过对中西服饰审美意识的差异及其产生根源的深入探索,使我们更好地立足干本民族 的文化,把握西方服饰的精髓,树立国际化审美意识,以尽快融入到国际服装大潮流中。 【关键词】审美;意识;差异;根源 【中图分类号】TS94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 1009-3621(2006)01—0016-03 Differences of Aesthetic C0nsci0us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1othes SHI Jing ZHANG Yu~xiang (1.Luohe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Luohe 462002,Hena,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has fully studied the differences and origin of aesthetic con- scious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lothes.It will help US,based on the national culture,to grasp the essence of western clothes,to establish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and to try to join in the cycle of international clothes. 【Key words】aesthetic;consciousness;difference;origin 西方服饰文化状态之间的差别是不言而 服饰审美意识的研究与比较,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更 好地继承本民族的传统,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另一 方面也有助于我们主动把握新世纪的国际时尚。 喻的,这种差别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原因。 但2O世纪以来,整个国际时装舞台逐渐 呈现出一种东、西文化相融合的局面,宽衣文化窄 衣文化相互借鉴,并且这种借鉴与融合仍有不断深 化的趋势。在某种程度上已经预示了未来国际时装 一、中西方服饰审美意识差异 (一)遵循协调美、自然形式法则关的不同发展 主线 自古以来中国服饰笼罩于协调美之下。《易 潮流的走向,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服饰审美意识不 再是各自单一的传统,而是以满足时代感、流行性 和满足当代社会结构为主流。因此,深入对中、西方 【收稿日期】2005—12一l4 【作者简介】石晶(1973一),女,河南漯河市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服装教学研究。 张育香(1971一),女,河南漯河市人,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服装教学研究。 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石晶 经・系辞》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每朝 每代几乎都会规定新的、条文繁复、规格严明的冠 服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衣着行为,无论尊卑贵贱、 男女老少、仕宦商农,必须按照各自的规范去穿 着,不允许有任何的不一致,否则就是对协调的破 坏。《礼记》中明文规定:“天子龙衮,诸候如黼,大 夫黼,士玄衣裳,天子之冕,朱绿藻,十有二旒,诸 候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以此人为责也。” 宋代朝服形制规定,朝服衣身为绯色罗的袍和裙, 里面衬以白花罗的中单,腰部束以罗大带,又以革 带系以绯色罗的蔽膝,佩挂以玉剑、玉佩、锦绶等, 朝服之冠有三种进贤冠、貂掸冠、獬豸冠,脚着白 绫袜和黑皮履。可见穿着者的服装不仅自身的配 套穿戴上要协调一致,而且要与社会环境协调统 一,必须与穿着者的身份、地位、性别、年龄以及职 业等相协调,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故中国传统着 装注重协调美,注重伦理内容与协调美,而淡化个 性,呈单一性。 西方服饰的发展则一直以追求自然法则美为 主线,呈丰富性、创新性。早在古希腊,基于对自然 美、人体美的重视并受古典风格的影响,其“缠身 型”服装具有韵律美,和谐美的风格特征。在中世 纪宗教神学对人体的禁锢,使得服装把人体融人 各种筒式大衣之中,形成“罩壳型”服装外观,但仍 然能从形形色色的点、线、面之间、从色彩的对比 与调和之间探得其对比例和对比组合的重视,对 于形式美的追求。直至今日高级成衣发布会上,在 那些无与伦比的服装大师作品上也无不折射着比 例、对称、平衡、律动、节奏、强调等等形式美法则 的运用,倘若看不到形式美法则的运用,似乎就失 去了激情。 (二)追求精神关、突出人体关的不同侧重 oooooo 中国服装注重追求表现人的精神、气质、神韵 之美。认为形是俗的,而形而上的精神才是美的最 高的境界。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日:“质胜文则 野,文胜质则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道家的披 褐怀玉,在着装上主张力求自然、脱尘、朴实、纯真 的清新之美,甚至认为外在修饰会破坏内在精 神。至于人体的形是否完美、匀称不重要,不予表 现。为了追求高于形的精神运用夸张大袖、宽襟、 衣带帔帛来造成飘逸的感觉,否定和超越形的存 在,已进入理想的精神世界。此外还调用服装的各 个要素色彩、图形、纹样,来表现强烈的精神美。如 中西服饰审美意识差异 龙袍下端,斜向地排列着许多线条,名为水脚,水 脚之上还有许多波涛翻滚的水浪,水浪之上,又有 山石宝物,它除了表示绵延不断的吉祥含意外还 隐喻着“一统山河”“万世升平”的精神寓意。 而西方服饰则突出表现人体美。早在距今三 四千年的克里特男子的胯裙,首先给人强烈印象 的是那体育健儿一样的比例匀称,肌肉发达的人 体美,而并非用服装来表现社会地位和身份差别。 随后的历代宫廷贵妇的服装,“内塑形体”“外露肌 肤”,根据不同时期的要求,去强调、夸张人体的不 同部位,或胸、或肩、或背、或臀等,在表现人体美 上大做文章。如哥特式时期的科塔尔迪样式由上 半身胸口的袒露和紧身胸衣的使用,与下半身庞 大的裙子形成对比,表现出胸、腰、臀三位一体的 女性特有的性感特征;20世纪初的S形式样,运用 紧身胸衣在前面把胸高高托起,把腹部压平,把腰 勒细,在后面紧贴背部,把丰满的臀部自然地表现 出来,从腰到下摆,裙子像小号似的自然张开,形 成喇叭状波浪裙,从侧面观察时,挺胸收腹翘臀, 整个外形宛如纤细、优美、流畅的S形。发展至近代 表现人体美越演越烈,1946年,三点式的泳装比基 尼的诞生;20世纪6O年代,英国设计师玛丽・奎 恩特发明的超短“迷你裙”;90年代,意大利设计师 范思哲强调炫耀女性身体美的性感设计,利用 “透”和“露”的款式,使女性美妙曲线突显无遗,引 领着时装界在全球销售着露脐、露背装、低腰裤、 无腰裙及高开衩、细吊带装,甚至突显性别敏感地 带的种种夸张细节。可见,追求人体美是西方服饰 永恒不灭的性感定律。 (三)含蓄、意味深长和明朗率直、夸张求异的 不同表现手法 含蓄深沉,讲究意境和韵昧是中国人独特的 审美表现手法。无论是文学上,还是艺术上,极少 “直来直去”,最好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表现 在服装上,形成了“形残而神全”的中国服饰写意 体系。通过服装很难判定腰、胸、臀的具体尺寸和 人体美,服装采用了意象的结构,衣身只有前后两 片,衣服适体又不完全合体,在遮体的隐约之中含 蓄地显现了流畅婉约,就像中国画的“笔情墨趣”。 男子以宽适、贯通、畅达的服装样式,以顺畅的褶 皱表现胸怀坦荡、浩然正气、铮铮铁骨、潇洒脱俗, 如水墨画中之松、竹。女子则以顺畅造型、精巧的 弧形袖口、弧形摆线、精湛的工艺和自然的褶皱表 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nioooooo ng Polytechnic 现端庄、高雅、美丽的神韵,寓意其纯洁、秀美和自 然,如梅、如兰,如花似玉。 在西方,对美的事物,往往明朗率直、夸张求 异的表现出来,形象具体生动,令人一目了然,一 览无遗。从古希腊的多利安式希顿发展至今的露 脐、露背装、比基尼等都会对女性丰腴的胸,或优 雅柔美的颈,或坚柔相间的背,或圆润的臂不加遮 盖,直接裸露,直白的表达对人体美的追求。西方 这种对美的坦白直率表达与中国的含蓄表达是截 然不同的。 二、中西服饰审美意识差异根源 中西服饰审美意识差异根本上是由中西不同 的传统思维方式、古代哲学观造成的。 中国的审美意识一直以主、客体统一的“一元 论”思维方式和哲学为思想基础,集中体现了“天 人合一”的主张。认为人是形和神的统一,即肉体 与精神的统一,认为人与自然统一,人与自然遵循 统一的法则,人亦不可破坏自然规律,天地自然也 具有人的社会属性,同时又包含了与人事相关的 伦理道德,表现在审美意识上是偏感性的。这势必 使中国人当自己是天地间的匆匆过客,渴望人与 万物等列,追求精神,追求融于自然、社会的境界, 鄙弃狭隘的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而服装正是体现 人与物之间的审美和谐和自然表现形式的外化, 这种审美意识倾向外露于服装也是要合乎“自然” 之道的。故中式服饰运用含蓄自然的造型、意味深 长的吉祥图案表现人的精神美,注重人与人、人与 自然、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美,从不刻意表现人体 美,也不深入探求自然规律和张扬个性。 而西方审美意识是建立在“主、客体”两分的 “二元”对象化思维方式和“二元论”哲学基础上 的。认为人与自然万物、心灵与环境是对立的,表 现在审美意识上偏理性的。这势必使他们把自己 当成是世界的主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以自我为 中心,竭尽全力地挖掘人的力量,释放人的潜能, 主张拼命竞争,使私欲膨胀,在服饰上则大力表现 个性,强调夸张人体美,标新立异。并使他们习惯 用理性思维观察世界和探讨规律,形成一种追求 。 2006年第11卷第1期 2006 Vo1.11 No.1 自然法则以获得真理的传统,表现在艺术上则是 对客观实在的美以及自然规律的承认和探索,那 么服装势必表现出对客观形式美、人体美的追求 与认同。 中西服饰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异,然而正是这 种差异成为新奇感和吸引力,从而成为设计师们 相互借鉴的原动力。 20世纪30、40年代的旗袍、中山装、连衣裙等 将中方的“含蓄、精神美”与西方的“形体美”很好 的融合到了一起,成为“洋为中用”的典范。同样, 在西方,从保罗波烈东方风格的孑L子式大衣,到巴 伦夏加具有东方美学观念的丘尼克多莱斯;从安 德烈库雷热强调平面构成的几何式样,到三宅一 生所运用的直线裁剪,无不是在融入吸纳中国服 饰的审美意识元素,“中为洋用”。 时至今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 进步,世界经济贸易的全球一体化带来了生活方 式的同质化。服饰潮流也在这一大趋势下日益”趋 同”,而人们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眷恋,以及对异国 情调的追求让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互补服饰再次成 为流行时尚。这不能不说是作为东方最大文化古 国的中国对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服饰、对西方服饰 再认识再发展的好机会。 我们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更深入了解本 民族、其他民族的服饰,以此帮助我们超越自身的 局限。面对全球市场,对古今东西的服饰有所选 择,有所借鉴,从而使中国服装业尽快摆脱盲从与 无序,以自己独特的风貌更好地参与到国际大循 环中去。 [参考文献】 lI J 楼慧珍,吴永,郑 彤.中国传统服饰文化【M】.南 京:东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冯泽民。齐志家.服装发展把教程IM】.北京:中国纺 织出版社.2002. f31 史林.高级时装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oo2. 【责任编辑:曾广春】 [责任校对:蒋玉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