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垒璺彗 } { U ¥{7 1)AN 1)Ai 摘要:以马克思劳动异化思想为基 分离。异化最早出现在中世纪的神学 中,说的是人与神相异化。人创造了 点,分析网络异化的概念。网络人际交往异 化的表现主要有网络沉溺、网络孤独感、网 络信任危机、网络人际关系疏远等表现;网 络人际关系异化要求人们回归人的本性,回 神,但是神反过来控制了人,使人的 主体性丧失。人从人的本质中逃脱, 匍匐在神的脚下。人的本质被集中于 神,同时神又反过来通过人给予的力 归到真实的生活,回归到现实的社会中去。 关键词:网络人际交往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最早见之于 量来控制人。费尔巴哈是第一个把异 化和人本主义结合在一起,提出了 “人的本质异化”的理念。异化主体问 题上,费尔巴哈提出了“主体是人”的 观点。他认为只有“感性的、肉体的、 实实在在的人才可以作为主体。” 研 以异化指的是人的本质即人的主体 性的缺失。 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和费尔巴 哈的基础上提出异化思想。马克思 其博士论文中,经过《1844年经济学 哲学手稿》的系统论述,到《德意志意 识形态》成熟。异化理论,特别是劳动 异化理论一直是马克思批判揭露资 本主义制度黑暗的强而有力的哲学 武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 要的组成部分。现代社会中,由于各 种社会环境、条件的改变,异化现象 并没有消失,在现代社会中表现得更 加的明显。 一认为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是从绝对精 神到绝对精神,是唯心主义的异化 观。而费尔巴哈则是用抽象的人代 、人际交往的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的概念来源于对 替了现实中的人,马克思在《1844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认为异化劳动“不 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 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批判。德国古 典哲学家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基点 认为异化是从主体分裂出一个与主 题相对立的客体。而扬弃异化则是 作为一种与他相异的东西不依赖于 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 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 生命是作为敌对的和相异的东西同 他相对立。”②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 消灭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性,从客体 那里返回到主体,从而达到主体与 客体的统一。在这里的主体指的是 绝对精神。他认为整个自然、历史发 展的各个环节的展开就是绝对精神 的自我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过程。在 的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 人的异化表现为:劳动者同他的劳 动产品、他的劳动活动以及他的类 本质相异化,在这三者的基础上,马 黑格尔那里,异化指的是主体(绝对 精神)的客体化。 费尔巴哈对于异化的含义与黑 格尔看法不一样。费尔巴哈在批判宗 教的基础上来阐述异化,因而他的异 化概念带有宗教的性质。他认为异化 有两重意思:一是指人们在祷告时当 精神与肉体相脱离,与上帝合二为 一;二是指圣灵在肉体化时由于顾全 人性,以致人性的丧失,罪人与上帝 2011年第4期■ (总第317期) 克思认为异化的第四个表现是劳动 中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人同自己 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 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 同人相异化。”因为“人的异化一般 的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 过人对他人的关系猜得到实现和表 现。”在马克思那里人际关系的异化 I I I UN YU I=}AN(j I)AI 啜 就是指人与人的异化。 们在越来越多的‘交往快餐’中感受到更多的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异化指的是人通过 活动生产出异己的力量,而这个异己的力量反过 漠、孤独和无聊。”④网络交往中人们仅仅是依靠 网络上的交往而缺乏在现实生活中交往的实 践,很容易造成个人在现实生活交往中的不适 应和焦虑,因而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网络交 往导致现实交往的缺失,使人难以融人到社会 生活中,造成人与人关系的疏远,因而网络孤独 来控制人。这种异己的力量在黑格尔那里指的是 绝对精神;在费尔巴哈那里指的是宗教的神;在马 克思那里指的是资本主义所控制的人的本质的缺 失。其特点就是人的主体性的缺失,人成为人自己 所创造的异己力量的奴隶。异化表现在人际关系 感产生。 上就是人与人的主体性的疏远,人际交往的缺失, 3.网络信用危机。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人对自己的人际关系的逃离。 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的本质 网络是一种社交的手段,一种工具,一种媒 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⑤人的 介。异化现象发生在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网 本质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来说明。传统 络的普及以及网络功能的增多,网络社会也存在 意义上的人际交往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在 人际交往异化的现象。网络人际交往的异化指的 以网络为媒体的网络社会中,网络交往并不是人 是科技的发展创造了网络交往的平台,由于人们 与人之间面对面的,而是人与人之间还隔着中介 过于依赖于网络,致使网络成为主导和控制人的 (电脑机器)。同时这样的交往是以“符号”为形 一种异己的力量。 式的。人际关系整体划一为符号。当人们在网络 二、网络人际交往异化的表现 上进行交流时,是同符号进行直接交流。人只是 1.网络沉溺。所谓网络沉溺指的是一些人沉 隐藏在符号之外的一个控制者。正是由于网络 迷于网络中的信息收集、邮件的阅读和发送,在一 人际交往的符号化,使得在网络上进行交往的人 段时间内被网络中五花八门的信息和新奇的交往 难以判断对方的相关信息。人们在进行网络人 方式所吸引,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网络上, 际交往的时候,没有因为乱说话所带来的现实的 甚至于对其他的事物提不起兴趣,也叫“网络综合 后果,因此他们可以在网络上不顾道德不顾真相 症”。@现代社会中的人工作压力大,理想和现实之 撒谎和欺骗。在网络上虚拟的言论还是被允许 间的差距也让人无所适从。网络成为了现代社会 存在的。“网络可以隐去真实的社会身份,一多 逃离现实世界的有效方式。网络最大的特点是虚 个虚拟的身份进行网上交往,而不需要承担任何 拟性。压力中的人们可以在虚拟的世界里暂时地 责任,这也是很多网民以游戏的心态进行网络交 遗忘自我,在网络世界中重塑理想的自我,因而沉 际。人们对网上人际之间往来充满怀疑,不敢轻 迷网络。特别是网络游戏成为了许多人的选择。沉 易信任,很多网民不得不面临网上网下的角色差 迷网络的表现就是网瘾,而网瘾的本质就是人的 异和冲突,一直产生多重的人格障碍。”@人际交 主体性的丧失,人在网络的世界迷失了自我,失去 往需要以信任为基础,这不仅是交往的起点,也 了方向。人与机器的对话(人机对话)成为了人与 是交往的终点。信任不仅能够更加完善人际关 人之间交往的替代品,沉迷于网络的人是被网络 系,更是人类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追求,因为 控制主导的人。 被信任的基础是诚信。 2.网络孤独感。网络在虚拟的空间内可以将 4_网络人际关系的疏远。网络为人们打开了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联系在一起,形成强大 了解世界的一扇窗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 的“人际关系网”。但是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是虚 关系开始疏远。首先,由于网络世界的丰富多彩, 拟的,网上看似热闹,网下还是要自己去面对自 消磨了人们短暂的空余时间,使得人们见面相聚 我。“如果过分依赖网络交往,则会忽视日常的 的时间变得少。中国是传统的熟人社会,见面多就 社会交往。有深度、面对面的交往就会减少,人 相当于熟人,见面少就相当于陌生人。因此,人际 (总第317期)■姗2011年第4期 堡垒叁 l l UN YU堇)AN( 1)Af 关系开始疏远,特别是当代社会“宅文化”的兴起, 更加使网络成为人们的依赖。其次,网络为人们提 供沟通的新途径,但是这种途径把“举止言谈转化 成二进制的语言,人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方式在 屏幕上传播,人成了数码化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 交流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流,感情的直接交流越 一步追问,人为什么要逃离?因为人对自身的不满 意。因而需要外界的刺激。但是现代社会是一个原 子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因而人与人 之间很难彼此之间的沟通,现代的人们在现实中 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但是在虚拟的网络世 界中可以找到,因而人们甘愿被束缚在网络,沉溺 于网络。消除网络人际关系的异化的最重要的是 要人能直视自我,自己面对自己,在现实的世界中 重现找回自我。 2.回归生活。回归生活就是要回归生活的本 来越少,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逐渐被人对网络 的依赖关系所取代。”⑦人的情感流失在虚拟的二 进制、电脑屏幕上。网络人际关系的疏远使人与人 之间感情淡化,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加感到冷漠、 孤独和无助。 质。生活是美好的,但是同时又是不美好的。生 活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看到生活的美好的人, 能很好地融人生活,能自由自主地选择、安排、 享受生活。而只看到生活的不美好的人,则可能 会对现实抱有极端的心态,而网络则成为了发 泄的理想之地。回归生活要求人的主体性,能直 三、网络人际关系异化的消除 马克思在《l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异 化劳动的产生是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而使 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只供资本家享受,而劳动者(工 人)则只能得到“赤贫”。因此马克思提出消除异化 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 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 视生活中的美好与不足,把生活作为人生的宝 贵的资源库,虚拟的网络交往并不能代替现实 的交往。 3.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本质就是要回归社 会。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人组成了社会,而社会又 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复归, 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的发展的全 部财富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 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 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本质、对象化 是人的社会。社会与人是密不可分的,这是马克思 唯物主义历史观早就告诉我们。人不能离开社会, 只能在社会选择,人际关系也必须在社会生活中 合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 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结合,而且知道自己就 是这种解答。”⑧ 在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得出共产主义是扬 弃异化劳动的方式,因而提出要消灭私有制,是符 才能存在。 参考文献 ①郑悦.关于马克思异化思想研究o1.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0年第7期第28页 ②⑧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合当时的历史条件的,也是符合社会需要的。但是 在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的条件,消 灭私有制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但是马克思的 异化思想,要求人性复归的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中 ③苏醒.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伦理困境探析【『】.齐齐 哈尔大学学报,2009 ̄1 ,g 174 ̄ ④尼高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湖南出版社,1996年第 15页 的网络人际关系异化仍然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首 先,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的思想为我们分析网络人 际关系的异化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其次,其人性的 复归理想为我们指明了消除网络人际交往异化的 方向。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一卷『C】.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⑥李志江,姜靖,齐超.关于网络人际交往的思考Ⅱ】.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8fl第78页 ⑦汪清,张启平.对网络人际交往的伦理思考Ⅱ】.吉林广 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五期第58页 1.回归人的本性。网络人际交往的异化是由 于人们逃离现实逃离生活而产生的。我们可以进 2011年第4期■ ■f总第317期)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 、 责任编辑:龙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