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田间学校的参与式混农林业技术推广探讨
杨晏平,黄佳聪,董诗凡,杨海,何俊
1
1
1
2
2
(1.云南省保山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保山678000;2.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昆明650204)
摘要:在农民田间学校,应用参与式(PRA)方法进行混农林业技术推广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户主观能动性,
使技术推广部门与农户之间相互了解、沟通能使技术和做法被农户接受并迅速得到传播。收到效好效果,文章以米苏尔基金会资助的项目为例进行介绍和探讨。
关键词:农民田间学校参与式;混农林业技术推广;探讨中图分类号:S7-05文献标识码:B
2参与式培训设计的理由
在大寨进行社会调查中发现:一是海拔不太高,
项目区的保山市隆阳区杨柳乡平掌村委会位于保山城西部、杨柳乡东南部,东经992,北纬251230~2515,距保山城25km,距乡政府15km,国土总面积13804hm,境内最高海拔2251m,最低海拔1569m,地势东高西低,依次呈冷凉、温凉气候类型分布,年降雨量748mm,年均气温9,日照数9h,无霜期265d;土壤多为沙土,肥力较低;植被由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组成,森林覆盖率达35%,水资源严重不足,河流基本呈东西走向,境内仅有啊嘎寨河一条较小河流,但地势太低,农业灌溉利用率低,种养业是平掌村的经济支柱,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村。平掌共辖5个自然村、11个村民小组,是杨柳乡贫困面大、贫困程度较深的一个村。2005年末村内人均纯收入在925元,贫困状况突出表现在人均纯收入低,生产生活设施极其落后,医疗卫生条件差,教育文化水平低等方面。从2005年开始,在德国米苏尔基金会(MISEREOR)的资助下,世界混农林业中心、保山市林业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开始在杨柳乡共同实施促进以社区为主导的农村可持续发展项目(FCDSD),目标是通过农业和林业技术推广和革新,改善山区农村群众的生活水平,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在FCDSD项目中,通过提高当地群众的生产技术,保护生态环境,项目实施范围在隆阳区的杨柳乡,包括平掌行政村,茶山行政村和杨柳行政村,涉及林业,农业等多个方面,本案例主要实施地点在平掌村大寨自然村。
收稿日期:2010-12-23
基金项目:由德国米苏尔基金会资助(335-031-1015Z).作者简介:杨晏平(1980-),男,四川省人,工程师.
2
1项目背景
约1500m左右,但山高坡陡,夏季炎热,缺水现象突出,主要农作物为玉米、小麦,水稻,基本还是雨养农业,靠天吃饭,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和支柱产业;二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改善生态环境,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平掌村区域内陆续地种植了许多核桃,新植的核桃普遍存在着栽植水平低,放任不管,核桃的成活率很低,即使成活也基本上没有挂果,核桃对于农户增收没有实际帮助。三是林业部门开展的核桃技术培训时间短,培训主要是现场授课,往往以种植技术为主,对于管理方面涉及少,系统性不强,农户接受差。四是大部份农户对核桃产业项目持反对态度,认为本地缺水,土质粘性大,石头多,不适合种植核桃,所以项目初时,好多农户不愿意种植。项目组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决定开展以农户主为主要参与者的核桃栽培管理技术示范项目,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带农户外出参观与之环境相似的地点进行学习,增加发展信心;选择适合本地发展的核桃品种进行示范栽培,技术人员按种植管理规程分步骤进行技术培训,培养当地技术明白人;通过复层种植方式,以耕代抚,促进核桃生长和增加农户短期收入,推广核桃栽培,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以核桃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的经济收入来源方式。
3应用参与式方法在核桃栽培管理技术项目中的实践
52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年
3.1转变项目中各自扮演的角色
传统林业项目中,特别是进行科学实验、示范项目,科技人员作为项目实施的绝对主体,对科学研究的项目申报、方案编制、实施以及最后验收鉴定,都是一手承担,农户在项目中所扮演的角色只是协作,或者是劳工的形式出现,对于项目的组织实施及过程并不了解。为此,项目组在项目开始的半年时间里,首先,组织农户到漾濞、耈街等传统核桃老产区及柯街等一些新种植区,和当地农户相互沟通,树立农户的发展紧迫感和信心。回到社区后,项目组和当地村民一道对本地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分析,找出发展核桃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种植地点、品种、栽培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技术人员长期地在社区蹲点,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利用晚上农闲时间,召集农户开展多形式的交流,充分地倾听、了解社区各种群众的不同看法,特别是困难农户、妇女和老人的看法,项目组尽可能站在他们的角度、知识和观点来认识和理解他们所做的分析和决策,技术人员以组织者、协调者和学习者身份创造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使他们能够充分地、自由地表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使农户对技术人员产生信任,角色转变让项目人员从农民那里学习他们所掌握的传统知识,以及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了解地实际情况以及他们的真实需求,对今后制定相应办法有了较强的针对性,同时,角色转变使项目人员和社区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此外,由于与项目人员自由的讨论及充分提出意见和看法,使社区农户的自信建立,便于促使他们主动参与项目。3.2参与示范地块和和栽培品种的选择
项目组在进行了充分的调查和听取农户的建议后,选择了云新系列早实核桃和传统栽培品种的大泡核桃作为栽培品种,选择5户作为技术明白人,种
2
植133hm作为示范基地进行种植,从2006年开始,从打塘、栽植、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的全过程,5户作为项目主要参与者进行管理并对生长情况进行记载,技术人员在每个生长节令,组织农户对相关的技术进行培训,2006~2007年共培训15期,培训人数达500人左右,2007年,项目组把推广种植面积推广到40hm(项目补助种苗),到2010年,全村
2
种植核桃13333hm。通过这样的建立示范林,在田间分批举办技术培训,农户自己进行生产管理并观察生长情况,定期与其它农户进行分享经验,充分发挥他们参与项目的主观能动性,既尊重当地农户的本土知识,又向他们推荐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2
3.3参与技术培训和种植技术的研究
在这个项目中,技术人员没有像传统技术培训一样,发点资料,然后自己作为主讲人进行讲说,而是在示范地上先和示范户先做,之后召集广大农户,由示范户进行操作过程及要点的演说,技术人员只是从旁边进行补充和说明,每培训一个部分,农户都要动手,对讲过的过程按要求在示范地块内操作一遍,加深印象,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讨论改进。
在种植技术研究方面,首先由项目组的技术员和专家系统的介绍种植管理技术和各个阶段的种植要求和注意事项,再请示范农户介绍他们在实际栽种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他们采取的方法,最后组织农户讨论制定出种植的规范工作程序以及每一阶段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方法。通过讨论,使科技人员和农户都有所收获,把实际种植技术结合到当地的实际情况,从而保证了栽种的成功。3.4参与经营管理与技术推广
在建立田间学校示范基地的过程中,示范农户从技术人员那里得到了种植和管理的技术,并在具体管理的实践中对于核桃的生长习性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如根据土壤特征制定补水方式,根据核桃叶片颜色判断是否缺肥,还是病虫害的影响等,制定控制虫害发生时间表。由于玉米枝体高大,对核桃生长不利,一些农户把原来套种的玉米种换掉,改种豆类作物,发现病虫害更少,树体长势更快。在对核桃的经营管理,定期召开技术讨论会,对种植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把从核桃种植传统技术与农户分享,并听取农户对这些方法采用的可能性做出评价,对这些技术采取的可能性做出取舍。在核桃种植经营管理技术的推广过程中,项目组专家和成员注重当地乡土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项目组成员确立了重在交流与讨论、传授以集体讲授与个别交流相结合,强调以农户个人和项目的示范作用带动群体,也通过农户群体影响个别农户核桃种植经营技术提高的工作理念、方法和模式进行核桃种植技术的推广。4问题与讨论
举办农民田间学校,为核桃栽培及技术管理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从整体上为农户和科技人员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从项目的最初决定,项目栽培品种,技术探讨、项目应用推广的全过程,参与式方法都贯穿其中,提高了项目成功的机会,也为后面进行推广应用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
参与式培训可以加强在农户与(下转第95页)
第4期刘宏伟等:对伊春林区人工促进野生食用菌栽培的探讨95
用推广,1987年开展林下种植食用菌取得成功。为完成野生食用菌丰产技术的研究积累了种质资源及其足以保障项目实施设置基础条件,为人工栽培品种林地回栽野生化,建立野生食用菌原生态产业奠定了基础。
3野生食用菌生长条件和采取主要措施
食用菌以其白色或浅色的菌丝体在含有丰富有机质的场所生长。条件适宜时形成子实体,成为人类喜食的佳品。菌丝体和子实体是一般食用菌生长发育的两个主要阶段。野生食用菌种类繁多,生态习性各不相同,有的生长在枯树干或木段上,如木耳、猴头、金顶侧耳和亚侧耳等;有些生长树根上,如蜜环菌、韧黑伞、多脂磷伞等;还有的生长在草地上,如口香白蘑、牛肝菌等。以上特性也决定着各种野生食用菌在自然生态条件中的分布。食用菌在菌丝生长阶段并不严格要求潮湿条件,但在出茄或出耳时,环境中的相对温度则需在85%以上,而且需要适合的温度、通风和光照。
根据伊春林区的资源状况,了解野生食用菌分布,选择人们喜爱又经常食用的品种,如金顶侧耳、亚侧耳、蜜环菌、口蘑等几种珍稀的野生食用菌。掌握其生活史及生物生态习性及野生食用菌菌种分离选育;充分利用采伐迹地的树头、树枝、枯草、落叶采伐剩余物作为野生食用菌生长基质材料,进行人工
(上接第52页)科技人员、推广人员的关系密切性,并
栽培品种天然化,建立野生食用菌生态产业,提高野
生食用菌产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小兴安岭伊春生态功能区作用,促进伊春林区经济转型一项具体技术经济措施。
4预期可达到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分析
近几年被食用的野生食用菌不仅品种少,而且数量也十分有限。经市场调查,今年带岭镇内上市的野生三大菇在200~300kg内,主要采自带岭施业区内4231hm林地内,平均公顷产量0.03kg。利用采伐迹地采伐剩余物、枯草、落叶等地被物处理接种可以大幅度提高野生食用菌产量,每公顷即获得3000~4500元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同时发展野生食用菌栽培可以安置下岗人员就业,利于社会稳定。应用采伐迹地可用作种植基质的采伐剩余物及地被资源,建立野生食用菌栽培基地,有利保护野生种植质资源,不仅无三废排放,而且有利加速菌木循环,加速资源转化,改善林地生态条件,提高林地的生产力。
总之,伊春林区林地广阔,发展食用菌空间很大,又时值生态功能区建设,城市经济转型的新时期,符合资源利用再生利用循环经济政策。食用菌是森林资源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参与物质能量循环,保持系统的稳定的同时为人类提供健康食品,人工培育是发展林区经济致富之路。
发挥社区的经验。针对社区特征,将林业科学研究和推广项目与扶贫结合,能够为当地创造收入,从推广形式上,至上而下转变横向,多渠道传播,导致社区带动效应,辐射周边地区的影响力更大。农户参与项目研究,能够从多方面进行技术探讨,技术成果简单易行,传播推广速度更快。
2
强调农户的自主能力,增强农户在项目的信心,成为科技人员与农户交流的纽带。农民田间学校,使项目工作人员长期驻守在地块,更容易了解到项目开展中基层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利用农户的传统知识,寻求更好的解决的方法和手段。通过这种相互学习,培训和交流,更注重多方面的合作,充分参考文献:
[1]何丕坤,何俊.热带社会林业[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3,8.
[2]李建友,何丕坤.中国林业转型期的社会林业[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8.
(上接第93页)种用途林中的母树林、实验林、环境保没。林业融资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面广、政策性强,没有相关部门特别是金融部门的支持配合,形成合力,工作是无法开展的。投资林业,不仅风险较
小,而且有丰厚的利润回报,还有巨大的社会效益,是商业利益和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好融合。金融部门投资林业,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满足了林农的生产所需,又拓展了自身业务,是一个双赢的选择。
护林、风景林;未取得林权证的森林、林木和林地;国家规定不得抵押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6林权证抵押贷款的意义
林农对开放林权证抵押贷款非常欢迎,认为这是继林权改革之后,政府为农民办的又一件大好事、大实事,让农民手上的林权证活了起来,为林业开发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证,对林业产业化发展功不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