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伞运动心理应激反应分析与对策
摘要:跳伞作为一项特殊的运动形式,对跳伞人员的生理和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跳伞应激状态下心理素质的优劣往往成为决定和主导跳伞员技术动作发挥的关键,甚至影响跳伞的成败。开展跳伞教学应根据跳伞员心理活动的特点,抓住跳伞各阶段人员心理应激反应的成因和特点规律,综合运用思想教育、心理疏导、模拟感受、氛围引导等方式,在熟练各种动作和操纵规定的基础上,调整出学员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跳伞; 应激反应; 心理活动; 对策
心理学认为,一定的刺激条件必然产生一种心理反应。跳伞心理应激反应是指在跳伞实施过程中,跳伞员由于害怕、胆怯、恐惧所表现出来的一些本能的,但违反跳伞动作要求和规定,甚至是影响跳伞安全的外在表现。因此,分析研究跳伞运动心理应激状态及防治措施,确保跳伞的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构成跳伞应激反应的主要因素
1.伞高度刺激
人类长期生活在地面,当站在较高的悬崖或乘坐飞机时,就会产生一种紧张、害怕、恐惧心理,高度越高,这种心理就越严重。对初学跳伞的人员来说普遍存在着这种对高度恐惧的现象,但由于不同的人在胆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恐高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在这种高空恐惧心理的作用下,一些新跳伞员常常会出现无意识的手扒机门、拉抓投放员、身体碰撞机门、双腿无力等现象,进而导致跳伞特殊情况的出现。如伞衣倒翻、伞绳绕伞衣顶、伞绳缠拧等。甚至有的因为离机瞬间姿势保持不好,出现肢体缠挂伞绳、脸被伞绳或操纵带抽打、身体穿操纵带等问题,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伤。
2.跳伞安全刺激
跳伞不同于其它运动项目。虽然需要进行了大量的地面训练和理论学习,但由于无法进行“真实”的模拟,跳伞员感觉不到跳伞过程的真实性,所以导致跳伞员对跳伞过程、跳伞安全认识处于一种自发和被动认识状态。特别对跳伞的安全,尽管教员对跳伞装备从包装到使用进行多道程序的检查,但仍有少部分人员存有顾虑,信心不足,担心能否顺利跳离飞机?降落伞能否顺利张开?空中一旦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否正确处置等等,从而限制了跳伞员水平的正常发挥。
3.跳伞离机刺激
跳离飞机是跳伞员面临的一个难点,也是引起跳伞员心理变化的一个关键时刻。在接收准备离机信号开始,到跳离飞机瞬间,跳伞员心理应激变化达到了一个新的“突变”,并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状态:一是盲目莽撞。跳伞员自己给自
己壮胆,在离机时猛然加力,做事考虑不周,顾此失彼,出现撞机门现象。二是胆怯软弱。身体偏软,动作无力机械、行为被抑制,思维和知觉较为迟钝,身体前俯后仰,左右倾斜。这些反应直接对开伞产生影响,容易出现各种特殊险情。
4.跳伞压迫刺激
当跳伞员开始背伞、登机,并随着飞机噪音的出现、飞机的起飞、爬升、气流颠簸、舱内气压变化等,以及跳伞的不断临近,跳伞员特别是初次跳伞人员心理会感受到一种一个接一个的压迫,进而导致高度紧张、持续紧张、心率加快。在这种压迫下,一些跳伞员表现出不知所措,表现出缓、错、忘、漏现象,如肢体不受支配,动作程序混乱,甚至大脑空白和短暂性晕厥等。造成特殊情况处置不到位、不正确,甚至因意志崩溃而错过处置的时机,造成重大事故。
总的来看,由于受上述因素的影响,在整个跳伞过程中跳伞员心理素质的好坏往往成为主导动作发挥的关键。因此,必须把加强跳伞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纳入跳伞训练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加强心理锻炼。
二、高跳伞应激适应能力的对策
1.想教育,以“沟通”减少应激心理
一是从培养勇敢精神,顽强的意志和积极的训练情绪入手,进行充分的思想发动,调动学员的参训积极性和完成任务的思想准备。二是积极实施思想疏导工作,对跳伞训练心理压力大,有思想包袱的学员,要善于明查暗访,找准根源,有目的地做好思想工作,为学员解决训练的困难和矛盾,引导学员用坚强的意志克服困难,增强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以正确的思想、轻松的心态自觉投人到跳伞训练中去。
2.强心理教学,以“疏导”认识应激心理
跳伞训练的心理教育是以培养跳伞员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根本目的,运用心理学科的相关知识,结合跳伞训练的实际心理状况,传授和普及心理知识,有针对性的开展与解决跳伞员心理问题相关的教育活动。通过教员与学员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答疑解惑,让学员从生理角度知道产生应激反应的原因,可能带来的影响,从源头上打消学员“胡思乱想”苗头, 并指导学员学会克服不同情况下心理障碍的方法,让学员的自我“指导”和感受中树立跳伞信心。
3.提高,以“模拟”适应应激心理
按照跳伞的组织程序,让学员从不同的环节感觉不同的刺激。一是进行模拟离机训练。如在地面离机训练中,可将学员按实际跳伞架次编组。让学员熟悉机上设备、跳伞信号,并用机上的音响信号指挥学员多次练习离机准备动作和离机动作。还可利用训练器械,进行攀岩、速降器、过高空独木桥等辅助性训练,体验空中感受及失重的感觉,克服高度不适应引起的心理紧张。二是进行暗示训练,
以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学员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使学员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意见、采取行动。运用语言信息或某种特定方式来主动地调控自身的心理状态。三是系统情绪脱敏。通过让学员观看别人的动作、跳伞情况,使他们自己诱发出紧张情绪,当这种紧张情绪达到一定强度时,再回忆自己比较轻松愉快的训练或自己跳伞的场面,用积极的情绪代替消极情绪。
4.造良好环境,以“氛围”引导应激心理
通过组织经验交流、评比竞赛、表演等活动,营造勇敢、安全、科学的跳伞氛围,让学员在积极参与培养团结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消除学员对跳伞的恐惧和紧张情绪,并以一种自然平衡的心态对待跳伞训练,达到调整心理平衡的目的。平时应重视加强学员整体意识、纪律意识、团结协作意识以及适应完成任务集体进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于保证跳伞任务安全顺利完成十分重要。在跳伞训练过程中,应根据跳伞人员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要求,有计划进行一些心理调节,在训练间隙适度开展有意义的放松性活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