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
摘要介绍了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总结了其防治方法,以期为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油菜菌核病;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发病条件;防治方法
油菜菌核病又称菌核软腐病,俗称白杆、空杆、麻杆、烂杆、霉蔸等,是由油菜菌核病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1-2]。
1发病症状
该病在油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3]。苗期发病,基叶与叶柄出现红褐色斑点,后扩大转为白色,组织被腐蚀,长出白色絮状菌丝。病斑绕茎后,幼苗死亡;成株期叶片发病时病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心部灰褐色或黄褐色,中层暗青色,外缘具黄晕,在潮湿情况下迅速扩展,全叶腐烂;结实期发病最重。茎、叶、花、角果均可受害,茎部受害对产量影响最大。茎部染病初现浅褐色水渍状病斑,后发展为轮纹状的长条斑,边缘褐色,湿度大时表生棉絮状白色菌丝,偶见黑色菌核,病茎内髓部烂成空腔,内生很多黑色鼠粪状菌核。病茎表皮开裂后,露出麻丝状纤维,茎易折断,病部以上茎枝萎蔫枯死。叶片染病病斑上有时轮纹明显,湿度大时长出白色绵毛状菌丝,病叶易穿孔。花瓣染病初呈水浸状,渐变为苍白色,后腐烂。角果染病初现水渍状褐色病斑,后变灰白色,种子瘪瘦,无光泽。重病者全株枯死,轻病者部分枯死或提早枯熟,种子不饱满,降低产量和含油率。油菜旺长倒伏时,病害加严重。
2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
油菜菌核病病菌以鼠屎状的菌核混在土壤中或附着在采种株上、混杂在种子间和病株残体中越夏、越冬。当年10—12月,土壤湿度较大时,少数菌核可以直接萌发,生出菌丝侵染油菜幼苗,并以菌丝在幼苗内越冬;翌年2—4月,当春季旬平均气温超过5 ℃以后,随着气温回升和雨水增多,土壤中的菌核在土壤湿润条件下陆续萌发。当旬平均气温达到8~14 ℃时,土壤中的菌核大量形成子囊盘。子囊盘释放出大量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远的可达数里。子囊孢子在植株表面萌发产生菌丝可直接从表皮细胞间隙、花瓣侵入,或通过伤口、自然孔口侵入。田间传播过程主要靠子囊孢子大量侵染花瓣,感病花瓣大量脱落到叶片上引起叶片发病;叶片病斑扩展蔓延至茎上或病叶腐烂后贴附茎上,从而引起茎杆发病。另外,已发病的茎杆、枝叶与无病的茎杆、枝叶接触也可以引起病害的再侵染。
3发病条件
菌丝生长发育和菌核形成适温为0~30 ℃,最适温度20 ℃,最适相对湿度85%以上[4]。菌核可不休眠,5~20 ℃及较高的土壤湿度即可萌发,其中以15 ℃最
适。在潮湿土壤中菌核能存活1 年,干燥土壤中可存活3年。子囊孢子在0~35 ℃均可萌发,但以5~10 ℃为适,萌发经48 h完成。生产上在菌核数量大时,病害发生流行取决于油菜开花期的降雨量,油菜菌核病的发病程度除了与菌源基数、品种抗病有关外,还与油菜的长势和田间管理密切相关。早春油菜遭受冻害和渍害、油菜田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长势差的油菜,以及氮肥过量、长势过旺的油菜田,田间通风透光差、湿度大的油菜田发病相对较重。然而,引起油菜菌核病大面积流行则主要是油菜花期的气候条件,如果花期遇高温多雨天气,可使得油菜菌核病重发。在油菜开花期,当旬降雨量超过50 mm时,发病重;小于30 mm则发病轻;低于10 mm难于发病。此外,连作地或施用未充分腐熟有机肥、播种过密、偏施过施氮肥的地块易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或湿气滞留、植株倒伏、早春寒流侵袭频繁或遭受冻害的地块发病重。
4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上,实行稻油轮作或旱地油菜与禾本科作物进行2年以上轮作,可减少菌源;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抓住下雨间隙和雨停时,及时清沟排水,力争做到雨停田干,降低田间湿度;结合田间管理,及时摘除病、黄、老叶,随即带出田外作饲料或集中沤肥,减轻病菌蔓延危害;每年9月选好苗床,培育矮壮苗,适时换茬移栽,做到合理密植,杂交油菜栽植15万~18万株/hm2为宜。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倡施用沤制的堆肥或腐熟的有机肥,避免偏施氮肥,配施磷、钾肥及硼、锰等微量元素,防止开花结荚期徒长、倒伏或脱肥早衰,及时中耕或清沟培土,防止病菌蔓延,改善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减轻发病。药剂防治上,在初花期和盛花期各喷1次药防治效果最好。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125~1.500 kg/hm2,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2.25 kg/hm2,或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750 g/hm2,或25%咪鲜胺乳油600~750 mL/hm2,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任选1~2种配合,对水750 kg均匀喷在植株中下部茎、枝、叶和上部花序上。提倡在2次施药时加入适量速乐硼或持力硼及磷酸二氢钾喷施,防治效果更佳,并且可以同时防治油菜“花而不实”,提高油菜结荚率及籽实饱满率。
5参考文献
[1] 何祖传,钱屹松,周健.油菜菌核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8):87.
[2] 陈茂林,刘才南,杨代凤,等.油菜菌核病病原及流行规律的确定[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0(S1):165-167.
[3] 胡昌高.油菜菌核病、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4):184-185.
[4] 陈士华,吴兴泉,唐乐尘.油菜菌核病综合治理咨询系统[J].河南农业科学,2005(10):55-5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