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2017年6月■临床医学

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临床分析

黄金忠,杨志龙,蒋颖,盛世英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科,江苏常州,213003)

摘要:目的分析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患者60例,经检查均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给予介入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60例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手术,手术成功 率为100.00%。术后,血管狭窄程度<20%48例(80.00%) ,20%臆血管狭窄程度<40%12例(20.00%)。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 良反应发生率为5.00%。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的Vs、Vd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采用介 入方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可明显改善脑血管病变情况,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动脉狭窄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1413(2017)17-0031-02

具体的血管病变情况,选择适当的球支架,在血管狭窄部位放 置球支架,动脉狭窄处可全面被支架覆盖即可。进行支架释放 操作时,应缓慢进行,推送器撤移后,在动脉正侧位置下给予患 者造影,复查支架释放情况。椎动脉系统狭窄患者采用球囊扩 张支架,到达狭窄部位后扩张球囊释放支架。手术满意后,详细 询问患者的感觉,并检查患者的意识状况、神经系统定位体 征。术后2耀3

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临床常见病,属于血管疾病的一种,多 发于老年人群,动脉硬化及血管内斑块形成是其常见病因,发 病率及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急性期在溶栓 治疗时间窗内的患者,临床上首选静脉药物溶栓治疗,但对于 存在血管内斑块及血管狭窄患者静脉药物溶栓治疗并不能降 低复发率。近年来,临床上开始广泛采用介入方法治疗缺血性 脑血管病,此种方式创伤较小,患者可快速恢复,并可降低致残 率及复发率,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本研宄分析了缺血性脑血管 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 管病患者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46耀79岁,平均 (61.18±2.93)岁;合并症:糖尿病15例,高血压43例,冠心病心 脏病12例,高脂血症4例;病变血管(共64支)颈总动脉12 支,颈内动脉34支,椎动脉18支。纳入标准:符合缺血性脑血 管疾病的诊断标准者;血管病变情况经数字血管减影造影、CT 检查、超声检查等确诊者;具备介入治疗适应证者;对本研宄知 情者。排除标准:伴有严重心、肝、肾疾病,脑栓塞,脑外伤等疾 病患者;对碘或造影剂、造影器械或金属过敏者。1.2方法

60例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入院后,先接受常规治疗,治 疗药物包括必存、奥拉西坦、丹参川芎、波立维、立普妥。介入治 疗时,采取局部麻醉,颈动脉系统狭窄患者于颈总动脉远端分 叉以下位置放置导管,给予肝素3 000耀5 000 U,在发生狭窄的 血管病变处送入0.014型微导丝,送到颈内动脉颅外垂直部位 后停止,保护伞释放,狭窄段送入球囊测导丝。接着进行球囊扩 张操作,达到理想状态后,球囊迅速抽瘪并退出。仔细分析患者

表1

治疗前、后病变血管

h拔出动脉鞘后按压15min后加压包扎24h。术

后继续予以阿斯匹林、氯吡格雷双抗治疗,结合他汀抗动脉硬 化稳定斑块治疗,并依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相应药物。1.3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介入治疗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发生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测量患者的病变血管(包括颈总动 脉、颈内动脉、椎动脉)狭窄程度,以及收缩期峰流速(Vs)、舒张 末期流速(Vd)。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 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字2检验,以P<0.05表示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介入手术治疗效果

60例患者均成功行介入手术,手术成功率为100.00%。术 后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狭窄程度<20%者48例(80.00%) ;20% 臆血管狭窄程度<40%者12例(20.00%)。术后,3例患者发生不 良反应,其中,血压降低2例,心率减慢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 5.00%,经对症治疗后好转。2.2治疗前、后病变血管Vs、Vd比较

治疗后,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的Vs、Vd均明显低于 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Vs、Vd比较(n=60,cm/s)

Vd

治疗前42.69± 11.2490.18±26.7892.28± 16.17

治疗后22.18± 10.81*46.08±20.66*45.29±21.45*

部位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

注:与治疗前比较,<0.05

Vs

治疗前153.47±26.54240.15±29.87209.94±26.34

治疗后103.21±28.33'*120.33±33.14'*91.22±24.19*

DOI: 10.19347/j.cnki.2096-1413.201717014

作者简介:黄金忠(1973-),男,汉族,江苏扬州人,副主任医师,博士。

-31

-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也被称为脑缺血性疾病,在临床中发病 率较高,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丧失、脑卒 中、脑梗死为主要类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后,脑血流 量明显降低,导致神经功能受损,脑动脉闭塞,短时间内脑组织 严重缺血,造成一系列的功能障碍发生,甚至部分患者出现不 可逆性大脑细胞死亡m。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键在 于快速、准确地作出诊断,并及时治疗,改善患者预后。动脉粥 样硬化斑块形成为脑血管狭窄发生的主要原因,动脉炎、动脉 夹层因素较少。临床实践可知,多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均由动 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引起[2]。目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临床诊 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其可对血管病变位置、血管狭 窄程度做出判断,了解患者病情严重程度[3]。

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时,方法较多,如药物治 疗、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等,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前 两种治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采用药物治疗时,患者需要 长时间服药,治疗效果很大程度上受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影响, 而且药物对斑块己经形成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差,不能有效地降 低患者病死率,而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时,尽管疗效可得到提升, 但手术的创伤比较大,且适应证少,降低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范围[4]。近年来,临床上越来越肯定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疾 病的疗效,采用介入治疗可减小患者的创伤,并能提升治疗效 果,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中,将支架安放在发生阻塞的 血管内部,血管被支架直接开通,恢复局部血管的血液循环,发 挥有效、快速改善脑缺血症状的目的[5]。介入治疗中,通过造影 技术的辅佐,明确具体的血管阻塞位置、血管狭窄情况,可以准 确地对血管进行再通,提升治疗效果。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的数 量不断增加,提升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且该疾病逐 渐向着年轻化发展,部分患者在临床接受治疗时,无法耐受创 伤比较大的外科手术,或因外科手术、药物治疗效果比较差,即 可采用介入方式治疗。治疗后,不仅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而且 其生活质量也可明显提升[6]。介入治疗中比较常用的为腔内支 架术,该种手术可有效减少颅内斑块脱落造成的栓塞,继而改 善脑灌注压力。

临床采用介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时,还应在治 疗前给予患者相应的药物治疗,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介入治 疗成功率。临床上,常用的药物包含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立普 妥、必存、奥拉西坦、丹参川芎等。必存的通用名为依达拉奉注 射液,主要用于改善急性脑梗死导致的功能障碍、神经症状等; 奥拉西坦可减轻脑损伤程度,并缓解记忆障碍、智能障碍情况; 丹参川芎注射液属于复方制剂,主要用于治疗闭塞性脑血管疾 病;阿司匹林、波立维的主要功能为抗血小板高聚集,改善血液 循环障碍状况;他汀类药物立普妥属于降脂稳定斑块、抗动脉 硬化药物1^。应用上述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可改善患 者的功能障碍情况,降低血脂、血压,预防血小板高度聚集,减 少介入治疗风险,并提升介入治疗效果。

采取支架介入方式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过程中,应 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各项操作,对于术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医护 人员要能够立即察觉,并给予对症处理,在降低手术风险的同

-32

-

2017年6月

时,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至最低。但治疗中应注意以下问 题:介入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创伤性,要求医护人员具有较高 的技术操作水平;手术设备、器械等也应满足一定的要求,目 前,部分医院开展介入治疗的条件尚不足,不可盲目开展介入 治疗[9]。实际上,传统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被介入治疗取代,药 物治疗依然具备一定的治疗优势,但也应该认识到,介入治疗 的部分优势是其他治疗方法所无可比拟的,介入治疗中,脑部 动脉狭窄情况可清晰地显示出来,并能反映出脑血液动脉的血 液流动情况,可指导治疗的准确开展,提升治疗效果。同时,经 介入治疗,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减轻了患者治疗期间所承 受的痛苦,术中麻醉时采取局部麻醉,降低了麻醉药物对患者 的影响,加之术后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病情,减轻患者 的功能障碍,促进患者康复[|01。

在本研宄中,60例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治疗后,无1例 失败患者,手术成功率达到100.00%。术后,通过血管造影检查 结果可知,80.00%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低于20%, 20%的患者 血管狭窄程度在20%耀40%,提示治疗效果较好。此外,术后3 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血压降低2例,心率减慢1例,不 良反应发生率为5.00%,经对症治疗后好转,说明患者术后不 良反应发生率也比较低,安全有效。由此研宄可知,采取介入方 式治疗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良好。治疗后,患 者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的Vs、Vd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P<0.05),说明介入治疗可明显降低缺血 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收缩期峰流速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具有较 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时,药物治疗、 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应 用介入方式治疗后,可有效减轻血管狭窄程度,减少治疗后的 血管残余狭窄量,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复发,促进病变部位血液 循环的恢复,减轻脑组织的损伤程度,促进患者康复,并改善患 者预后,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参考文献:

[I] 龙振钊,林耀波,陈汉威,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

床研宄[L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423-424.

2]王月银.80例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J].中国

卫生产业,2013,11(23):63,65.

[3] 蔡成仕,黄立军.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 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6(3):58-61.[4] 刘婉婷,许治强,关海涛,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手术治疗的回顾 性分析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4,18(3):215-218.[5] 张海涛.缺血性脑血管病单纯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术的临床观 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80):60,63.

[6] 王猛.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手术治疗临床效果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6):2179-2180.[7] 郑大勇.缺血性脑血管动脉病溶栓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 医疗,2015,35(2):66-67.[8] 刘双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 标准管理,2015,6(7):70-71.[9] 蒋世杰.介入治疗脑血管病患者凝血功能改变与临床效果分析[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1):1319-1321.[10] 黄少文.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分 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6(22):44-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