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理与事功之间的徊徨》之读书笔记 一、曾国藩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为数不少的矛盾人物,他维护传统又超越了传统,他保守旧物却突破了旧物,他是“自强新政”的提倡者,但又不自愿为西方以技术为先导的文化开了先河,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代表,因而也被容闳称之为“旧教育中之特产人物”。1曾国藩以镇压太平天国而成为儒学士大夫的出类拔萃之辈,如果说聚集在洪秀全不切实际的天朝理想之下的众多农民显示了小农精神世界的一半,那么,追随于曾国藩之后的众多同样的农民则显示; 小农精神世界的另一半。一方是国内动荡不安的社会,另一边是帝国列强的不断侵扰,内忧与外患在并发之中,也一次次冲击了曾国藩的内心世界,使他感到莫名的彷徨与抵牾。为了寻求自强,曾国藩从船炮着手,这一方面表现了他对西学的认识程度,另一方面也放映了他实利主义的选择标准,从制造船炮,再到翻译、西学教育、近代外交、留学,这也反映出了他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入,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传统士大夫的他能够担当起传统制度一系列制度文化的变革,也使得他成为颇具争议的人物之一。
曾国藩曾师从桐城派宗师姚鼐,求取因文见道的家法,他之后也接受了宋学的性命义理之学,他出入于汉学和宋学之间,由汉学以通“经”;由宋学以通“理”,这也使他对儒学精神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义理以“立德”为事,经济以“立功”为事,曾国藩置词章之学与两者同序,则志在“立言”。2“立德”者未必能够“立功”;“立功”者未必能够“立言”,而曾国藩将义理、经济、考据、词章在礼学中汇为一体,贯通了久已变为儒学内外两端的道德与事功、、经与史、道与文,曾国藩的“内圣外王”精神也使他成为晚清思想史上留下重大影响的人物之一。作者使用了“拙诚和智术”、“侠动和淡泊”、“百结忧悒”等词
1 2
杨国强着,《义理与事功之间的淮煌》,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页 杨国强着,《义理与事功之间的淮煌》,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1页
语来形容曾国藩的多重人格,另一方面,曾国藩新开西学东渐的风气,把经世之学作为应对西方列强的盾牌,也成为了走在时代浪潮前列的争议人物之一。
二、李鸿章
李鸿章与曾国藩相比,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无论就当时还是现在而言皆是如此。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中心人物,但是却始终未能成为洋务运动的精神领袖,这与他自身的文采功底有关,他虽然起家于翰林,在清秘堂带过一阵,但是他却并未参透义理、词章、考据之类,因此方面,他也经常成为其他士大夫的争议对象。与文化学术功底相对应,李鸿章更倾向于事务,他性格偏向于刚毅与血性,在朝廷对北洋舰队不看好之际,他一人扛起重担,“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国之师”。3
李鸿章虽然作为洋务派人士,但是他与后起的维新派之间也存在些许的共同之处,他们都主张效仿西方,一个是器物,一个是制度,虽然不属于同一个路上的人,但是李鸿章对维新派还是有同情之心的,其深知朝廷士大夫的顽固,也知道维新派最终的大致走向,但是他依然会在维新派危难之时发声,明是非、知善恶,在新旧之争中显示出一生中最后的谔谔之气,就像日落之前西天的一片明亮余晖。4李鸿章一生心仪曾国藩,曾国藩虽然生于乱世,但是却心向义理,他所产生的道德感召力,使他周围能够汇聚起一个影响中国历史的群体,而李鸿章却很难参透曾国藩所信仰的义理之乐。从李鸿章的任用也可以看到其任用或者看重的不同之处,而被李鸿章所任用的人却缺少传统文人士大夫所具有的“精神”或“气节”,所以当李鸿章离开之际,却没有留下为后世所称道的人才。
三、不失本色与时俱进
3 4
转引自《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第二卷,天津《大公报》社印行,第121页 杨国强着,《义理与事功之间的淮煌》,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68页
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变革的过程,这种变革体现在内外两个方面,于外部而言,同时代的世界各国经历工业革命后,生产方式与生产力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本质是不同于中国传统经济生产方式,当两种截然不同的生产方式相遇时,伴随的肯定是摩擦、冲突、相容和改变。对传统中国社会而言,西方的各种器物、文化、制度等等都是颇为新鲜的,当在冲突之中败下阵来时,也必然会有一些有识之士尝试去学习,以曾国潘和李鸿章为代表,两者都是学习西方的代表人物,然而相比之下我们却可以发现许多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有些是他们本身,有些是他们学习的内容。
曾国藩是深受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熏陶之下的经典代表人物,一方面他对于儒学义理的造诣颇高,另一方面他学习西方;李鸿章虽然也深受传统思想文化熏陶,但是他对儒学义理并未参悟,他内心是倾向于事功的,所以他所做的也是围绕着事功开展的。不过他们都不曾深入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静态的存在,是保守型的;西方新型资本主义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存在,是扩张型的,当传统士大夫引入西方文化时,其后果也将是一直扩张的,最终也一步步冲击传统文化的存在。但是新时代是由旧时代一步步而来的,旧时代所存在的东西也必然影响着新时代,因而这也要求我们妥善的处理好这传统与现代冲突,这也是我们所说的既不失本色又与时俱进,不失本色的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的去接受现代,这样在未来的路上我们才不会迷失,不会徊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