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第9期 总第111期 福 建 建 筑 N09・2oo7 Vol・111 Fuiian Architecture&Construction 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在软基处理中的应用 卢勇胜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摘350003) 要:通过S-程实例,介绍了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处理软基的设计和施工技术,经静载实验检验加固效果良好,为类似工程的 设计与施工提供借鉴经验。 关键词: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软土地基 设计计算 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4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35(2007)09—0065—03 Application of CFG Pile in Soft Foundation Processing Lu yongsheng (Fuzhou Planning and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Fuzhou 350003) Abstract:Take some engineering practice for example,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chniques of CFG pile that trea— ted the soft soil foundation.The treatment result has been proved perfect by the static loading test.The method could be used to similar projects. Keywords:CFG pile soft soil foundation design calculation constuctrion technique l 引言 随着工程建设的飞速发展,地基处理手段也日趋多样化, 复合地基由于充分利用桩问土和桩共同作用的特有优势和相 对低廉的工程造价,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水泥粉煤灰 碎石桩是由水泥、粉煤灰、碎石、石屑和砂加水拌和,用各种成 次为: ①素填土:土黄、褐黄色,可塑,主要为粘性土填土。回填 土很湿,欠压实,厚度为1.8~3.6m,桩周侧阻力特征值 18k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为85 kPa。 ②淤泥:深灰、灰黑色,流塑,饱和,岩芯手捏有滑腻感,具 臭味,含腐植物,层厚10.0~15.6m,含水量66.1%,孔隙比 1.47,塑性指数为20,压缩系数为1.43MPa~,粘聚力为 3.7kPa,内摩擦角2.8。。桩周侧阻力特征值15kPa,地基承载 力特征值为50kPa。 ③粘土:褐灰、褐黄色,可塑为主,局部软可塑,很湿,岩芯 切面光滑,粘性强,含少量细砂,层厚1。8—7。1m。桩周侧阻 力特征值50kPa,桩端端阻力特征值1600 kPa,地基承载力特 征值为180kPa。 桩机械制成的高粘结强度桩,桩身强度等级为C5一C25之 间,简称CFG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和桩问土、褥垫层一起 形成复合地基,通过褥垫层与基础连接,无论桩端落在一般土 层还是坚硬土层,均可保证桩问土始终参与工作。由于桩体 的强度和模量比桩间土大,在荷载作用下,桩顶应力比桩间士 表面应力大。桩可将承受的荷载向较深的土层中传递并相应 减少了桩间土承担的荷载。这样,由于桩的作用使复合地基 承载力提高,变形减小,再加上CFG桩不配筋,桩体利用工业 废料粉煤灰作为掺和料,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由于该技术 具有施工速度快、工期短、质量容易控制、工程造价低廉等特 ④中砂:褐灰、浅灰色,稍密状为主,局部中密状,饱和,主 要由中粒石英砂组成,局部为粗砂,层厚2.7~9.7m。 点,目前已成为全国各地普遍应用的地基处理技术之一…。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处理软基 的具体设计和施工技术。 3水泥粉煤灰碎石桩设计 根据地质勘察资料,桥头位置为软土地基,为避免路基沉 陷产生“桥头跳车”不良影响,决定采用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技 术进行软基处理。 3.1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间距及其布置:水泥粉煤灰碎石桩 直径为0.4m,三角形布置,水平间距为2m,竖向间距为2m, 2工程概况及场地地质条件 某道路工程,路线全长约6km,所经地带属冲海积平原地 貌,地势平缓。线路跨越一河道,设置大桥一座,桥梁长度 180m,桥宽32m,桥梁两侧原为农田、菜地、池塘,已填土平 整。根据设计纵断标高,在现状场地条件下,桥头填土平均高 度为3.8m。 该地段地质条件差,根据地质勘察结果,地层自上而下依 作者简介:卢勇胜,1971年生,男,地质勘察专业,工程师,从事岩 见图1。直径及间距由多次计算确定。 3.2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长度:软土层较厚,设计要求桩底 穿透淤泥层,进入粘土层1m,单根平均长度为18m。桥头填 土平均高度3.8m,水泥粉煤灰碎石桩软基处理宽度为45m, 处理长度为桥头两侧各90m。 3.3土工格栅及砂砾垫层的设置:台后回填砂性土,竖向间 土工程勘察工作。 收稿日期:2007—07—11 距0.5m加设一层土工格栅,土工格栅采用¥20双向格栅,延 伸率不大于1 1%,抗拉强度20kN/m,土工格栅对称于路中线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第9期总第111期 卢勇胜・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在软基处理中的应用 : ・—— 一/I_I1 ——0 -一— 『 /I J!—=一—・4—{ 一l- 一— 目目i 图1(单位:cm) 布设,砂砾垫层厚1m。 3.4设计计算 . ①基础底面处承载力计算 在荷载作用下,假定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和软土地基在刚 性基础下,刚性基础埋深为0m,仅计3.8m填土的自重,基础 底面压力fk=76 kPa。 ②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0 n R = g 1+qpAP 式中:R。为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kN),“ 为桩的周长 (m),q 为土层桩周侧阻力特征值(kPa),1 为土层厚度(m), q。为桩端端阻力特征值(kPa),Ap为桩的截面积(m )。 R。=3.14 X 0、4 X(18 X 3.8+15 X 13.2+50 X 1.0)十 3.14×0.2 X1600 计算得:R。=598.6kN ③桩间土的承载力 }Ik:} 式中 为处理后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 为天然地基 承载力特征值85 kPa。 =85.0 kPa ④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mR。/A。十卢(1一m 式中厶为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m为面积置换率,卢 为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取0.8。 m=3.14 X0.22/8=0.016,A =3.14 X0.2 =0.1256m =。 0.016 X598.6/0.1256+0.8×(1—0.016)X 85 计算得 ^=143.2kPa> =76 kPa,满足设计要求。 4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施工 本桥台基下砂垫层在施工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前进行摊 铺,砂砾垫层施工采用装载机配合自卸车运输,压路机碾压, 并抽水进行水沉法进行砂的密实度处理。 4.1 机械设备准备:采用振动沉管机,沉管与地面垂直,确保 垂直度偏差不大于1%。 4.2建筑材料准备与配合比设计:施工前进行水泥粉煤灰碎 石的配合比试验,本工程进行了配合比组成设计试验,测定不 同的水泥、粉煤灰剂量的7天及28天抗压强度,以确定满足 桩体设计强度的水灰比。采用水泥+粉煤灰占总量的15%、 20%,以水灰比0、6、0.7、0.8分别进行试验。具体试验数据 如表1,经比较,选用水灰比为0.6。成桩后的桩体强度控制 在C6~C10之间,碎石和石屑杂质含量不大于5%,混合料塌 落度控制在3—5cm之间。 表1 配合比组成设计试验 水灰比水泥用量粉煤灰用量水7d抗压强度 28d抗压强度 4.3施工工艺顺序:在饱和软土中成桩,桩机的振动力较小, 但当采用连打作业时,由于饱和软土的特性,新打桩将挤压已 打桩,产生严重的缩颈和断桩,应采用从中心向外隔桩跳打, 不得采用四周转圈向内施工 。 4.4过程控制 ①一次换浆控制:在钻进结束后,要仿佛来回拉动钻头, 使孔内沉渣随泥浆排出,由于碎石桩施工主要是采用清水钻 进,所以,在第一次清孔时,控制孔内沉渣尤为重要。 ②下注浆管:根据孔深,注浆管离孔底高度一般要小于 30m。 ⑧投石子:在二次清孔的同时向孔内投放石子,在这过程 中,要注意使石子均匀落入孔内,避免石子大量涌入卡在孔 中,出现断桩现象。 ④灌注水泥浆:采用双控标准,即:第一、控制水泥用量每 米不小于45kg,第二、当孔内水泥浆溢出后方可停止第一次 注浆。 ⑤二次复注:在第一次注浆结束后30min提拔注浆管至 桩长的1/2处进行复注,这样,一方面,可以补充因为水泥浆 的沉淀而导致桩的上部空缺,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桩的密实 度。 ⑥拔除注浆管:拔除注浆管后再在桩头部位添加适量的 石子,以填补拔除注管后桩体的下沉。拔管速率:拔管速率太 快可能导致桩径偏小或缩颈断桩,而拔管速率太慢又会又造 成水泥浆分布不均,桩顶浮浆过多,桩身强度不足和形成混合 料离析现象,导致桩身强度不足。故施工时严格控制拔管速 率,拔管速率为0,7—0,8m/min。同时,拔管过程避免反插: 在拔管过程中若出现反插,由于沉管垂直度的偏差,容易使土 与桩体材料混合,导致桩身掺土,影响桩身质量。 4.5设置保护桩长:桩顶标高应高出设计桩顶标高0.5m,即 设置保护桩长。将沉管拔出后,用插入式振捣棒对桩顶混合 料加振3—5秒,提高桩顶混合料密实度。 4.6加强施工监测:在施工过程中,加强施工监测。施工前 测量场地标高,测点要有足够的数量和代表性。施工中随时 测量地面是否发生隆起,因为断桩常与地面隆起有关;随时测 量已做桩桩顶标高的变化,对于桩顶标高变化较大的桩必要 时可以“跑桩”,即在桩体达到一定强度后,逐桩快速静压,静 压时间为3min,静压荷载以保证使断桩接起来为准。 (下转第52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第9期总第1 1 1期 林水通・福建省厦门市杏林湾地热资源特征及其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52・ 400个。其余各岛用于建各国花卉博览园,规划中两座温泉 宾馆共有850个房间,连同温泉游泳池等温泉保健娱乐设施 项目,总计使用地下热水量2000m /d。 4.2.2集美镇 根据集美镇远景规划(1994年)集美区人口将发展到l0 万人,预测宾馆、温泉疗养院、休养所等1000个床位,房地产 开发居民使用温泉住宅按6000户计,预计地下热水供应量约 2500m。/d。 4.2.3杏林镇 杏林镇主要为厦门工业区,近年已发展成厦门市的卫星 城,城市人口增长迅速,预计可达l0万人,根据其地理位置可 引地下热水供应居民住宅小区和旅游宾馆,按5000户居民使 用地下热水,预计地下热水供应量约为2000m /d。 4.2开发利用前景 根据厦门市远景规划,厦门将由传统的海岛城市向海湾 型城市过渡,岛外集美、杏林、海沧等成为新市区,杏林湾地热 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水量,使其具良好的开发前景。 除在杏林湾内开发利用外,还可将地热输往集美、杏林和厦门 岛北部地区。 4.2.1杏林湾中洲岛 目前杏林湾中洲岛已规划建设世界园博园,将中洲岛重 5结语 厦门市杏林湾地热资源水温大于90℃,水量大于 10000m /d,位于市区范围内,是宝贵的新能源,同时又是宝 贵的旅游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应认真做好远景开发规 划制定管理办法、加强资源保护,充分利用地热资源优势,为 厦门地区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福建南方地热矿泉研究院《厦门杏林湾地热开发利 用可行性论述与规划方案》 [2]厦门地质工程勘察院《厦门杏林湾地热资源勘查报 告》 新改造成十多个岛屿,各岛之间舟桥相通,中间修建一条南北 向园博园大道。其中温泉出露的H岛上建两座宾馆和两个 游泳池,总用地面积212700m (其中建筑面积1 1800m )建筑 密度15~20%,建筑限高l5—20m,绿地率50~60%,停车位 (上接第66页) 值R =560kN,桩问土的承载力特征值94.4kPa,代人公式得 5加固效果检验 5.1静载试验 k=145.6 kPa与计算值143.2kPa接近。 6结语 总之,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桩体材料可以掺人工业废料粉 煤灰、不配筋以及充分发挥桩间土的承载能力;其受力和变形 类似于素t昆凝土桩,具有地基承载力高、变形小、稳定快、施工 简单易行、工程质量易保证等优点,工程造价一般为桩基的 1/3—1/2,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因此具有十分广泛 的应用前景。为检验CFG桩施工工艺、机械性能及质量控 制,核对地质资料,在工程桩施工前,应先做不少于2根试验 为检验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加固软基的效果,了解单桩及 复合地基相关的强度和变形指标,本试验对CFG单桩及复合 地基进行现场静载试验。 ①因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数量较多,为保证试验成果充分. 并有代表性,静载试验作了6处,均作在桩长为18m的地段。 因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并非完全的刚性桩,压板实验对其影响 深度是有限的,所以分不同的深度作试验,为了检验桩距的合 理性,相邻四桩中间的桩间土也应作试验。具体试验点位选 择如下:淤泥厚和淤泥管的地段各3处,其中桩顶2处,桩间 土1处;桩顶的试验深度可分别取4-0.0和一0.5—1.0m,桩 桩,并在竖向全长钻取芯样,检查桩身混凝土密实度、强度和 桩身垂直度,根据发现的问题修订施工工艺。在施工时只要 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加强设计及施工质量管理,就能较好保证 间土作在4-0.0m的深度。 质量,充分发挥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技术性能和经济效果,促 进更广泛的应用。根据以上工程实例和工程经济比较表明, 采用CFG桩加固软弱地基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加固效果十分 明显,经济效益显著,是值得推广应用的地基加固技术。 ②从水泥粉煤灰碎石桩静载试验Q—s曲线和lg【~s曲 线上看,加载至640KN时,桩体沉降显著增加,桩体从弹性工 作状态转为非弹性工作状态,桩体趋于破坏状态,取破坏前一 级荷载560KN为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③从桩间土的静载试验Q~s曲线和lg【~s曲线上看, 第一拐点Q:240KN,第二拐点Q=320KN。静载试验承压板 参考文献 [1]徐至钧,伍曙光.水泥粉煤灰碎石桩复合地基[M] .为直径1.8m的圆,换算成桩间土的承载力特征值94.4 kPa。 5.2复合地基承载力验算 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 =mR /A +p(1一m) , 将静载试验所得的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6. [2]JGJ 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 [3]郑俊杰.地基处理技术[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 出版社,2004.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