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气候变化”到 ‘‘ 应对气候变化” 口李志青/:L “气候变化”和“应对气候变化”两个问题正在逐步发酵,引发全球范围内 的政治动员和经济博弈,受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复杂性的影响,未来的发展仍存在 很多不确定因素,国际气候大会的挫折体现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过高预期 和各国政策思维上的巨大鸿沟,其中,中美两国的态度和对策至关重要。 r I “气候变化”到“应对气候变 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体 或者在病后进行有效的治疗,这样的研 化”,一个科学上的问题已逐步 现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难度。从 究在那时也带动了旅游和休闲等服务业 演变为典型的政治经济学问题,其中涉 当前发展态势来看,2009年12月份哥本 的繁荣,即人们希望通过旅行和疗养来 及的领域颇多,其发展过程堪称人类有 哈根大会以及2010年墨西哥坎昆会议结 改变所处的气候条件,以获得避开疾病 史以来最大规模和范围的国际利益博 束后,近期难以在主要国家间达成强制 或加以治疗的效果。同时,为满足西方 弈和协调,在全球化的时代下, “气候 减排的国际协议,这可视为近年来国际 国家的殖民活动需要,学者们除了要研 变化”作为全球性的环境议题,已经 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重大挫折。由 究欧美本土的气候及其变化问题,还必 前所未有地将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 此,长期地来看,“全球气候议题”的 须对殖民地国家也开展相应的研究,以 家都纳入其应对和解决进程。由此,近 走向并不明朗,前景未必乐观。 期在国际上逐渐形成了“国际气候政 治”、“国际气候经济”这些新的重要 发展领域和方向。同时,在新的国际力 服务于本国侨民的健康需要,如此,随 着殖民活动的扩张,便兴起了全球范围 “气候变化”与“应 对气候变化’’的内涵 从理论上来看,必须厘清的首要 内对于气候问题的大量考察与研究。 以上海为例,在鸦片战争后的半 量对比下,传统的政治经济格局不复存 问题是“气候变化”与“应对气候变 个世纪左右,1904年远东出版社出版了 在,取而代之的是出现了更为错综复杂 化”的各自内涵及其关系。人类社会对 一本《上海气候录:1873—1902》,里 的局面。由“气候变化”引致的“应对 于“气候问题”的大范围研究并非始于 面详尽地介绍了当时上海的温度、温 气候变化”成为新一轮国际政治动员和 现代,最早的广泛关注可以追溯到现代 差、湿度和季节变化等情况,并做了在 经济博弈的主战场,各种政治经济问题 医学发现病菌与疾病间关系的150~200 现在看来仍是极为详尽和科学的分析,交错其中,各方政治经济力量也角力其 年之前,也就是至少始于18世纪,或者 这既是国外侨民的便民手册,同时也为 中。这既表明了“全球气候议题”的复 更早,那时的医学认为气候、气候变迁 当时的医学提供素材。当然,之后随着 杂性,比如,目前在与其相关的科学、 以及与之相关的自然环境是致病的主要 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逐渐揭开了病菌 气候及其变化分析的依赖,自此气候变 政治、经济、技术等诸多问题上都还存 原因,因此分析不同的气候特征与疾病 导致疾病的机理,从而使医学摆脱了对 在诸多的未知领域,各相关问题有着很 之间的关系可以让人们提前预防疾病,环境经济/2011年0g月/总第93期■■■■■■l 化的大范围研究就告一段落。 从人类与气候间的这段发展历 史上,不难看出,“气候变化”并 不是新问题,只不过其表现形式在 不同阶段上有所不同,以前是基于 局部气候问题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现在则是全球气候问题对于整体生 存环境的影响,从本质来看,其内 涵是一致的,也就是,只要波及社 会福利,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体, “气候变化”便是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气候变化”成为了影响 社会福利的问题和挑战,伴之而来 的便是如何应对与处理,从以上的 历史描述中可以看到,尽管当时的 科技水平比较低下,被医学误诊为 气候亚化的方向和影响因幕存在争论。 疾病主因是局部性气候问题,因而人们 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强大的科技力量, 和产业等系列领域都实现一定的成果, 通过旅行和疗养等手段积极地进行规避 《斯特恩报告》较为乐观地认为科技发 但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在科学 性应付。而在当前,我们面临的是全球 展在以前是影响了气候变化,未来则可 认知与整体应对上还是有着极大的不确 整体的气候变化,人类已无处可以逃 以改造气候变化,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 定性和内在矛盾。 遁,只能采取主动的应对。因而,与 发展。 其一,气候变化的方向和影响因 以往不同的被动性应付相区别,目前的 总体而言,当前全球气候议题是 素存在争论。尽管从国际主流声音来 主要方向是利用科技手段,通过生产和 循着“人类活动”一“气候变化”一 看,特别是在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 生活方式的转变,对气候变化过程进行 “福利受损”一“应对气候变化”的逻 候变化组织)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 积极的“干预”,干预的手段包括两 辑主线在发展,所有的国际政治和经济 告发布后,气候朝着变暖变化的方向 方面:科学认知与整体应对。自1992年 活动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展开的,这其实 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 联合国里约热内卢全球环境峰会上首 也为未来进一步理解和解决气候议题提 移,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这个观点, 次提出气候变化议题后,近2O年里,我 供了不同的可能选项,比如除了目前的 尤其是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举足轻重的大 们在科学认知与整体应对上取得了不 主动干预对策外,是否还需发展出适应 众舆论,也出现转向的迹象,根据最近 少进展。尤其是在2007年英国出版《气 “气候变化”的被动应对方案,以及比 美国的一项民间问卷调查,认同变暖观 候变化经济学》(即著名的《斯特恩报 照历史上的教训,也就是将疾病误解为 点的比例已经下降到50%左右,而在一 告》)后,社 各界对于气候变化以及 气候问题的结果,我们是否有可能再次 年前,这个比例还高达70%,我们当然 应对气候变化两个问题有了较为全面的 犯同样的错误?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 可以进一步探究出现如此变化的不同原 认识,争取民意、得到大众的关注、理 讨和研究。 因,但客观上IPCC本身也并没有得出 解和支持实际上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 “全球气候议程”的 1 00%的肯定结论,说明在气候变化方 重要一步。另一个重要进展便是逐步从 不确定性和内在矛盾 向以及影响因子等问题上还是有待科学 社会政治经济各个领域获得了具体的行 我们将“气候变化”和“应对气 的进一步论证,并非已经盖棺定论。这 动支持,具体体现在科技进步上,与历 候变化”归纳为全球气候议程,发展到 一潜在的舆论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关注, 史相比,尽管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气 今天,已有一定的成绩,包括了从组织 在大部分的西方发达国家,大众舆论的 候挑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拥有了比以 结构、全球共识、国际会议以及到技术 意见往往会左右国内政治风向,并进而 和党派在“全球气候议题”上 球产生的政治和经济压力,又可以在短 变化应对策略的走向变得极不确定。从 态度,显然这也是西方发达国 期创造出产值和就业,造就新一轮的经 政策选择来看,控制气候变化影响因 近期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 济繁荣,稍加注意就可以发现,这些措 素的手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命令与 倒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施在气候变化问题本身的解决上却收效 控制(Command and Contro1),另一种 人类采取相应手段主动应 甚微,甚至是无能为力。最典型的案例 是总量与交易(Cap and Trade),前者 气候变化,其效果和作用并不 便是年年出现、并愈演愈烈的气象灾 依赖于政府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后 目前为止,尽管在气候变化的 难。气象领域可以说是气候变化所带来 者主要依赖于市场交易,并辅之以环境 没有形成国际上的统一认识和 的最直接后果,对某些特定地区造成的 税(Environmental Tax),无论是哪一 各国都或多或少地肯定这一方 损失甚大,说明我们在全力找寻应对和 种,在其执行之后,都会直接对企业生 经在众多领域里采取了相应 解决气候变化源头(即碳排放)的各种 产和居民生活产生影响,会提高生产和 化应对和干预手段,包括从法 方法时,却在其最直接影响的应对和干 消费的成本,这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是无 、经济、社会、技术等角度出 预上束手无策,这似乎是在证明当前气 法承受的。尤其是低收入国家和地区, :了迈向理想中可持续发展的强 候变化应对策略的某种盲目性,或者是 受其较低的环境偏好约束,很难让其在 但实际上,除了由此而在政治 无效性。由此,我们也似乎很难得出一 满足和提高基本生活水平之前来支付改 带来一些收益外,比如新能源 个关于当前气候变化应对和干预策略必 善环境的成本,这在逻辑和实践上都是 有利于转移国际金融危机在全 定有效的结论,目前的科技很难确保已 行不通的。另外,即使是在中高收入的 有策略能在20年、50 国家和地区,人们对于社会福利的要求 年乃至1O0年后产生 有着天然向上的刚性,如果应对气候变 预期的干预效果。 化意味着牺牲生活水平和质量,那就很 其三,在国际 难得到大众的认同。以“总量与交易” 政治经济错综复杂的 的管制方法为例,尽管这种方法已经在 体系中,作为一个非 欧洲地区执行了数年,但其在减排上的 强制性的松散型政治 效果并不理想,而在美国、中国等主要 议题,全球气候议题 碳排放国家的推广和应用更是显得步履 既吸引了各国和地区 维艰。在此情况下,即便欧盟以各种手 的关注,同时也无法 段向中美施压,比如在航空领域对进入 对各国和地区的政策 欧盟的飞机航班设定碳排放标准等措 形成强制性制约,从 施,但这种单边的气候变化应对政策在 而带来政策行动上的 多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根本是很难 随机性和无序性,表 发挥作用的,也不可能得以长期维持, 现为各国和地区的态 只有双边或者多边之间进行协调才能真 度和政策极不协调和 正将减排政策落到实处,因而,历经了 统一,国家行为的外 多次全球气候大会的国际问气候政策协 部性程度依然很高。 商,在屡受挫折后很可能会出现倒退的 这必将在很大程度上 趋势,各国和地区的政策前景并不乐 抵消了已有正面政策 观。和努力的治理效果, 其四,作为有史以来影响范围最 进而削弱了这些政策 广,影响程度最深,影响规模最大的全 和努力向未来继续延 球环境问题,气候变化与由外部性引起 取相应手段主动应对和干预气候变化,其效果和作用并不确定。 伸的可能性,使气候 的一般性环境问题相区别的是,它在根 本上挑战人类发展对于资源和物质永无 的意思非常明显,各国都在向对方喊 不利于中国又不利于美国的道路,其结 止境的开发和利用。上个世纪的70年代 话,希望其他国家在全球性气候变化上 果自然可想而知。因而,接下来国际社 知识界曾经反思人类社会在物质上的 做出更大贡献,而把自身置于观望的有 会可能会加以调整的策略便是揪住中美 无穷欲望和对地球自然资源的掠夺性 利位置。这种做法在利益至上的国际政 之间的某一方穷追猛打,以此来拉拢另 开采,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出版了 治经济博弈中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 《增长的极限》(The Limits to growth, 一方的支持。这在欧洲各国对奥巴马政 无论气候变化是否确实,在全球范围内 府政策的一些迎合里看到迹象,同时他 1972)的系列著作,论证了地球资源无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却是没错的,我 们也开始采取某些行动。比如碳关税的 法支撑社会经济快速增长的各种表现和 们还是要找寻能够实质性地推动这一发 议题,又比如之前提到的航空业碳排放 因素,这直接推动了人们对于资源保护 展的可操作方法和途径。 问题的认识,并导致20世纪80年代国际 社会提出和接受“可持续发展”概念, 收费问题等。这是当前国际应对气候变 因此,今天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虑 化进程可能出现的新动向和变数,如果 的重点已经不是近期发展,而是中长期 中美两国中的某一方被孤立起来,那么 然后在2004年罗马俱乐部又推出《增 里国际社会应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历史 他就非常被动了,必将在国际气候政治 长的极限:3O年后的更新》(Limits to 已经告诉我们,在主要国家没有真正做 和经济的博弈中处于不利位置。在此, growth:the 30一year update,2004),对 好各种准备的情况下,任何短期的时间 如果出现这种局面,中国加以化解的最 原有的数据进行了调整,认为考虑技术 表是缺乏实际意义的,那么在2012后的 有效手段便是联合美国,共同进退,这 进步因素后,地球资源或许还可以支撑 “后京都议定书”时代里,应对气候变 其实对中美双方都是有利的,从更宏观 更久的时间,但对未来的发展态势并不 化会出现哪些变数和新的挑战?我们又 的政治经济层面来看,由于中美两国在 乐观。这些报告都是在地球资源环境相 应如何转变当前策略加以应对呢?经过 气候变化议题之外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 对稳定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尚未把气 两次气候会议的挫折之后,各国可能都 乃至共同利益,任何一方如果受气候变 候变化改变地球资源环境的因素考虑进 会从中吸取教训,尤其是充当应对气候 化问题干扰而利益受损的话,最终是会 去。实际上,在气候变化挑战下,石 变化急先锋的欧洲社会更应值得反思。 油、煤炭等资源的利用程度将大打折 对另一方产生连锁反应的。比如,中国 首先,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政 要付出巨大减排成本,必将给经济、金 扣。因此,地球资源的实际可用时间还 治经济议程中,中美两国的态度至关重 融、能源、环境等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可能短于这些报告的预测结果。在资源 要,这不仅是与他们在碳排放中所占的 然后又通过产品、服务、汇率、外汇储 日益紧缺,而人类的发展却又毫无节制 比例有关,更是与他们在全球经济总 备等因子传导到美国社会经济。反之, 的矛盾中,气候变化问题很难实现解 量中所处的位置有关,在任何有关全球 如果美国受影响,也会通过各种因子传 决。当然,人类自身也在做不断做自我 发展进程的政治社会经济议程中,可 递到中国社会经济。总之,在气候变化 约束和调整,在目前的情势下,结果仍 以没有中国或者没有美国的参与,但 问题上中美之间博弈的基础是合作,而 甚难预料。 他们却不能同时缺席,同时缺席就意味 不是互争。 无法获得“多数票”,京都议定书之所 第二,探究近期两次主要气候会 “全球气候议程”未来 走向的政治经济分析 以能在美国缺席的情况下取得一定程度 议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的原因,表面上似 经历哥本哈根会议和坎昆会议 的成绩,正是因为考虑了中国的客观情 乎是中美两国的态度和政策问题,但实 后,国际社会始终没有达成碳减排的最 况而赢得了中国的支持,在京都议定书 际上却是两国国内社会经济基础的问 终协议,无法拿出有实际价值的协议文 开始执行的5年后,中美两国在全球的 题。从美国来看,奥巴马政府首先必须 本,只是形成了各方妥协下的政治性 影响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大、更深, 得到国会的批准,才能在国际社会上做 宣言。这既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进程 这一点欧洲社会应通过哥本哈根会议深 相应的承诺。而美国国会的态度至今还 的巨大打击,同时也折射出一个值得注 刻体会,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中美两国 未明朗,根据其工作时间表,对于气 意的事实,那就是,以往的气候变化应 目前的态度其实就是在告诫欧洲:应对 候立法的审议最早都要等311201 1年乃至 对策略在国际社会只有“道义上”的市 气候变化是没有中间道路的。哥本哈根 2012年,从中可以看出奥巴马政府早就 场,而没有“执行上”的市场,其背后 会议的最大失败其实就在于走了一条既 注定在国际气候会议上是无所作为的。 那么国会的理由是什么呢?最主要的一 果给各国带来悲观的情绪和消极的影 转变等等,随着温度的升高,生产和生 个理由就是“缺乏对于气候变化的科学 响,当然这也是与之前人们的过高预 活方式也得进行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 认识以及无法厘清采取气候政策后带来 期有关,各种与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的 的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与“低碳化”的改 的社会经济影响”,解读这句话的意思 衍生概念、产业、技术、产品、服务 变有所区别,其中也会派生出众多的技 就是应对气候变化不能仅仅参考已有的 都有可能因近期的挫折而遭受打击,术、产品和服务需求,在长期的应对气 “高温发展”也应是国 科学发现和研究成果,还需在科学认知 从而损害社会经济发展利益,这是值 候变化策略中, 上做进一步努力,同时一旦采取了气候 得我们预防的趋势。实际上,这些领 际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选项。 法案,会不会对美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 域在近年的发展已脱离常规的轨道,总之,看《后京都议定书时代》, “全球气候议程”将更深入社会经济各 负面影响,其中也包括对企业国际竞争 出现某些狂热的病态,如果再不进行 力的相对影响,这里面需要验证的内容 适当调整和规范的话,未来的危害将 个领域,给各国的发展带了新的挑战和 非常复杂,也有很大的难度。 会更大,就此意义上来说,让人们明 机遇,我们应在“气候变化政治学”、 “气候变化经济学”等新兴领域开展综 合研究,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找到更理想 的道路。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 此外,从中国的角度来看气候变 白应对气候变化是长久之计,并非已 化应对,其核心并不在于政府的表态, 时之功,更非某次会议的一蹴而就, 而是资源、劳动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是具有长远意义的。在此次调整后,怎么去承受碳减排的压力。有观点认 有些不成熟的概念、产业、技术、产 为我们可以借此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 品和服务可能就此被市场淘汰,应对 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留学基金 型,但如果压力过大的话,可能是既实 气候变化也将走向常规化,即使以后 资助)一 现不了转型,又使传统产业失去其原有 我们还会有类似的国际气候大会,社 的国际竞争力,出现这种结果既不利于 会和经济界可能都会变得更加理性。中国的发展,也必有损于国际社会的福 在此,还需要特别 利。因此,中国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 强调的是,应对气 责任”为自身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实际 候变化不应只有 李志青,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 究中心副主任。 上是在保护本国产业和经济的同时,也 “低碳发展”的应 在对国际社会负责,这是应予以阐明的 对,也要有“高温 正确立场。针对中美两国的这些情况, 发展”的应对,当 目前已有相关研究提出,是否可以转换 前人们的注意力往 人们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角度,如 往集中于碳减排问 果还是以气候变化为由采取应对的政 题上,以实现低碳 策,那么焦点还是集中于气候变化本 的生产和生活方 身,这显然不利于政策的推进。我们也 式,这固然没错,可以从经济和就业的角度来认识气候变 但十年或者数十年 化问题,比如为了克服国际金融危机, 的低碳发展是无法 发展新能源产业,带动就业,这就是一 改变几百年来长期 个新的角度和方法,尽管初衷不在于应 高碳发展的气候变 对气候变化,但客观结果却是朝着改善 化结果,我们必须 气候的方向发展,诸如此类的措施应在 去学会适应越来越 更大范围内推广,这将比较容易得到中 明显的“高温时 美两国社会的理解和认同,也比直接推 代”,包括应付气 动气候变化立法来的更为简单和可行。 象灾难、海平面上 愈演愈烈的气象灾难可以说是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最直接后果。 第三,国际气候会议的有限成 升以及季节特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