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辨析题
• 1.既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因而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 29政治经济学既研究政治关系,也研究经济关系。
• 30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分配关系。
• 31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因而它们具有同样的特点。
• 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相同的商品只能卖相同的价钱。
• 1.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有价格的必有价值。
• 2.商品的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因此,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创造价值。
• 3.在信息经济社会中,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来实现的。
• 4.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 5.利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就能自动地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
• 6.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 94“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相同的商品只能卖相同的价钱。。
• 95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 96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
• 97价值规律就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的规律。
• 98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价格的变化。
• 99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大于求,价格下降。所以价格是由供求关
系决定的。
• 100尽管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但是,无论劳动生产率发生怎样的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 10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 102各种商品的价值所以能相互比较,是因为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 103价格对价值的偏离,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 104信用货币就是纸币。
• 105由于劳动生产率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因而,一个企业只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可以降低商品的价值。
• 106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个别企业就无需提高劳动
生产率。
• 96劳动力的买和卖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 97工人的个人消费在生产过程之外,所以它同资本主义生产无关。
• 98价值增值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 99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使用“机器人”,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因
此,剩余价值不一定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
• 100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劳动力,他和工人之间是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
• 101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
• 102劳动力商品的买卖违反了价值规律。
• 103劳动是一种能按价值出卖的商品。
• 104货币和生产资料都是资本。
• 105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
• 106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
• 107企业兼并实现了资本的积聚,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
• 108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与劳动一起创造价值。
• 109没有不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就不能创造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是由全部资本创造出来的。
• 110流动资本就是处在流通领域中的资本。
• 111超额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追求相对剩余价值的结果。
• 112生产时间就是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劳动制造产品的时间。
• 113固定资本就是不变资本,流动资本就是可变资本。
• 114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 115预付不变资本增加引起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变化,属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 116生产和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发展的基础。
• 117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是公司的迅速发展。
• 118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
• 119金融资本是“银行支配而由工业家运用的资本”。
• 35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 36二战后,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以资本主义的经济性质已经改变
• 37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 38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可以任意抬高垄断价格。
• 39资本主义垄断阶段,股份公司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社会化,意味着资本主义占
有关系的改变。
• 4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 4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垄断代替了私人垄断。
• 42垄断价格的出现意味着价值规律作用的消失。
• 1.劳动力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
• 2.相对剩余价值是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
• 3.股份制形式实现了资本积聚,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额。
• 4.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 5.资本的价值构成决定资本的技术构成。
• 6.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 7.股票价格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
• 8.资本创造利润(利息)、土地产生地租、劳动获得工资。
• 9.个别企业资本的有机构成越高,利润率就越低,两者成反比。
• 10.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土地成了买卖对象,土地价格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 11.股份制改变了企业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性质。
• 13.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均以生产价格为中心,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
• 16.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 75 固定资本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 7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固定资本的更新。
• 78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表明流通过程也可以产生剩余价值。
• 79资本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量有关,与剩余价值量无关。
80资本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81固定资本的损耗实质上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82流动资本是指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
83资本既是一种运动,也是静止物。
84固定资本折旧基金的提取和使用,实际上属于简单再生产范畴。
85的。
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都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因而两者是相同
86资本按其在运动中执行的职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87资本循环的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2.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所研究的问题是相同的。
3.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资本主义整个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5.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的价值可以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并随产品的出售一次性收回,因此属于流动资本。
6.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每一种生产关系都是在一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只有生产力发展受到生产关系的束缚时,才会提出变革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变革生产关系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取决于变革后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性质。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变革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超越生产力发展要求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不仅不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是对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规律的错误运用,是会对生产力带来破坏的,这已为实践所证明。
29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要研究贯穿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中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而政治问题属于上层建筑,不是经济基础的内容,因而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当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在研究经济基础的时候,也不能不考虑包括政治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影响。
30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有: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由谁支配,不仅决定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而且决定着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所以分配关系不是生产关系。
3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与自然
界的物质运动规律即自然规律相比,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与人可以利用自然规律一样,人们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同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又有自己的特点:第一,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而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自然规律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则需要很长的时间。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自然规律的作用,则可以不依赖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中,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因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总会直接涉及某个阶级或集团的阶级利益,所以,不同阶级对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态度是不同的。因此,虽然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但同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有着自己的特点。
1.[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价格、价值的涵义、价格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但是,商品经济条件下,某些并非商品也不具有价值,却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可以买卖,从而具有价格。尽管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但有价格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价值。
2.[考点点拨]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自然物质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是两个源泉,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二重性。
其实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出于资产阶级掩盖其利用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的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3.[考点点拨] 本题考查了考生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价值创造理论的理解和掌握。
(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抽象劳动的成果。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点所在。
(2)但是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
(3)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知识的运用传输处理,以及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都离不开人的作用,价值增殖是通过劳动实现的。
4.[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有关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概念的掌握以及对二者关系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69页知识点三、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答案要点] 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
5.[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73页知识点三、11.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答案要点] 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表现为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生产者的价格的引导和利益的驱动下,必然将资源从投入过多,导致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低、获利减少的部门,向资源投入少,商品供不应求、价格高、获利多的部门转移,从而起到自动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但是,由于价值规律调节(市场调节)具有短期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所以,单纯的依靠价值规律并不一定能够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必须把价值规律的作用与国家的宏观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6.[考点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财富生产与价值创造”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75页知识点三、16.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答案要点] 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却不是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因为,劳动并不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唯一要素。创造社会财富的不但有劳动这一要素,而且土地、设备、原材料等非劳动生产要素也对社会财富创造做贡献,因此,劳动和各种非劳动生产要素共同构成社会财富(使用价值)的源泉。马克思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94【答案要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
定的,商品交换应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因此,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
(2)不同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类商品所用的劳动时间不同,个别劳动时间较低的商品生产者可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商品,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市场供求关系各有不同。因此,商品的价格也不尽相同。
(3)“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的观点是对的,但笼统地认为相同的商品卖同样的价钱是片面的。
95【答案要点】
(1)此观点正确。
(2)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而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由于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质地均匀、易于分割,耐磨蚀、抗腐蚀、容易保存等自然属性,使它们天然适合充当货币材料。所以货币天然是金银。
96【答案要点】
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实体,但它本身并不就是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是商品关系赋予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关系。所以,不是物化在任何劳动产品中的人类劳动都形成价值,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都具有价值。
【答题方法提示】
答题的关键是明确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关系。
97【答案要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这个命题错在混淆了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作用形式、本质要求和表现形式。
应准确地掌握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本质要求以及表现形式。
98【答案要点】
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通过一定量的货币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格的变化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成正比),又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成反比)。当货币价值没有变化时,商品的价值增加或减少,商品的价格就要上涨或下跌。当商品价值没有变化时,货币的价值增加或减少了,商品的价格就要下跌或上涨。当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按同一方向、相同程度变化时,则商品价格并不随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商品价值的变化引起价格的变化是有条件的,离开了这种条件,笼统地这样说是不对的。
关键是正确掌握商品价格的变化既取决于商品价值的变动,又取决于货币价值的变动,由此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99【答案要点】
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按照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的要求,价格应与价值相一致。但市场上一方面是供求关系变动,使价格与价值相背离,另一方面则是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起反作用,使价格对价值不会偏离太远,并使偏离的价格再向价值靠拢。所以,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变动的重要因素。商品市场价格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所以,供求关系只能影响价格而不能决定价格。
【答题方法提示】
解答此题涉及两个方面:价值与价格,供求与价格的关系。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是: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供求关系与价格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影响价格波动和价格波动反作用于供求关系的联系。供求关系只能影响价格而不能决定价格。
100这种说法符合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变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但是,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不创造价值,所以,不论劳动生产率怎么变化,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是不变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和掌握劳动生产率的概念,明确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效率,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不创造价
101【答案要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而计量劳动量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商品的价值量应由劳动时间的长短来决定。然而,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注意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有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区别,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
102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所以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金或银)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它本身也包含一定的价值。但是,各种商品的价值所以能相互比较,并不是因为有了货币,而是因为它们本身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具有相同的质,因而它们本身就是可以相互比较的。只是因为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才统一由货币来表现和衡量。所以说,“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的价值尺度即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商品的价值之所以能相互比较,并不是因为有了货币,而是因为它们本身都是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具有相同的质,因而它们本身就是可以相互比较的。只是因为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才统一由货币来表现和衡量。
103
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客观要求价格与价值相一致。但是,在现实的商品交换中,一方面,价格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经常与价值不一致,往往会偏离价值;另一方面,由于价格变化对供求关系的反作用,使价格对价值又不会偏离太远,并使偏离的价格再向价值靠拢。因此,从较长时间看,商品价格虽然涨落不定。但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波动。这种状态,不但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价值规律强制贯彻其作用的表现。
解答此题的思路是抓住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供求与价格的关系以及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就不难得出正确结论。
104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自身没有价值,只是代表金
属货币主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在纸币广泛而大量流通的同时,出现了信用货币。信用货币也称存款货币,是指可用于转帐结算的活期存款。信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证券。信用货币体现着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信用关系。信用货币不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而常常是由银行和企业签发的。各种信用货币如银券、支票、汇票和期票等的流通加速了资金周转,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加深了商品经济运行中的矛盾。
此题测试考生对纸币和信用货币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二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是否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信用货币不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而常常是由银行和企业签发的。
105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
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如果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不变,只是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不能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商品社会价值,只能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如果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企业可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首先回答什么是劳动生产率。其次,关键是明确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尽管不能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商品的社会价值,但会使企业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
106【答案要点】
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里的劳动生产率指的是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因为整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会使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从而使商品的价值量减少。
然而就一个部门内部来看,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使该企业的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市场上,仍然是按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商品,由此该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
【答题方法提示】
答题的思路是从劳动生产率的定义入手,关键是明确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单个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会使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获得更
多的利益。
96【答案要点】
(1)此观点正确。
(2)劳动力商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即劳动。
(3)劳动力的买卖,就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占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取得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使用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二者之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付给工人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相应取得劳动力的使用价值,通过劳动力的使用创造出剩余价值。由此看来,劳动力的买卖并不违反价值规律。
97【答案要点】
(1)以上观点是错误的。
(2)工人的个人消费,如孤立地从一次生产过程看,好像完全是他自己的事,与资本主义生产无关,但从再生产过程看,情况就不同了:①工人的个人消费是资本主义再生产不可缺少的一环。工人的个人消费对于资本主义再生产来说,不只是使工人的脑力和体力得以恢复,它是为了再生产出可供资本家剥削的劳动力,为资本主义再生产创造条件,因而工人的消费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要素。②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只能用于
维持工人的个人消费及家庭消费。工人在个人消费之后仍将一无所有,因而工人的个人消费虽在生产过程之外,但他的劳动力早已隶属于整个资产阶级了。③工人的个人消费使生产消费品的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得以实现,因而也是社会再生产得以继续进行的一个条件。所以工人的个人消费,与资本主义再生产关系密切,而不是无关。
以上观点的错误在于把资本主义生产看作一个孤立过程,而没有从再生产角度加以分析。
98 (1)在资本主义社会,雇佣工人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资本家支付劳动力价值。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活劳动创造出劳动力价值。
(2)价值增值过程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3)如果工人的劳动时间到此为止,就不会有剩余价值产生,仅是价值形成过程。如果劳动时间超过这一点延长下去,便会产生剩余价值,价值形成过程就成为价值增值过程。
解答此题的关系是正确理解: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劳动时间,超过了这个一定点延长下去,就会产生剩余价值。
99 “机器人”实质上是一种机器,仍然是不变资本,是生产工具。它在生产过程中只能按其消耗程度转移价值,而不能增加价值和创造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用劳动创造的,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那部分价值。使用“机器人”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同样时间内可以生产更多的使用价值量,但不能增加价值量。个别企业使用“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超额剩余价值,整个社会
普遍使用“机器人”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产生相对剩余价值,但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产生的,都依然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而不是“机器人”创造的。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机器人”仍是一种机器,属于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能将其自身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不论是相对剩余价值还是超额剩余价值都是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对延长而产生的,是由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100 劳动力的买卖是在流通领域中进行的。在流通领域中,从表面上看,资本
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但事实上是不平等的。这种“平等”是以不平等为前提的,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一无所有,被迫只有靠向资本家出卖劳动力为生。一旦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剩余价值,被掌握着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因此,即使资本家按照等价交换原则购买劳动力,工人仍然遭受资本家的剥削。所以,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实质上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而不是自由的、平等的关系。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所创造价值和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是两个不等的量,其差额就是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
101劳动力是存在于健康人体中的一种劳动能力,即脑力和体力的总和。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是人们运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是劳动能力的耗费和发挥。劳动的存在必须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为条件。所以,劳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成为商品。劳动能够创造价值,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科学地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工资本质的关键,不能把两者混为一
谈。
关键是明确区分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劳动则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成为商品。
102 (1)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就是劳动力商品的所有者让渡劳动力商品的使用权,即劳动,取得劳动力的价值;工资即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资本家通过付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获得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即劳动。
(2)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差额就是剩余价值,为资本家无偿占有。虽然这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但资本和劳动力的交换并没有违反价值规律。
资本家按照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属于资本家所有,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全部新价值,包括剩余价值,也就归资本家所有。剩余价值正是在劳动力卖和买的基础上产生的。劳动力是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买卖的,商品交换的规律,没有被破坏。但是,通过劳动力的买卖,为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提供了前提条件。
103 劳动是人们运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劳动不能成为商品,劳动能形成价值,但它本身没有价值。这是因为,首先,当工人和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发生关系时,劳动并没有开始,而当工人进入工厂开始劳动时,是在资本家的监督管理下进行的,已不能被工人作为商品出卖。其次,如果说劳动是商品,有价值,那么劳动的价值由劳动来决定,是同义反复。最后,如果工人能按价值出卖劳动,资本家按工人全部劳动创造的价值支付工资,则资本家就得不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也就不能存在。所以,说劳动是一种能按价值出卖的商品是不正确的。
此题实际上就是论述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原因有三个方面。
104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是采取货币、商品、原料、机器等物的形式存在的,但是,货币和生产资料等本身并不就是资本。只有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才转化为资本。货币和生产资料只有成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才成为资本。所以,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答题的思路是:掌握资本的定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105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资本积累具有客观的必然性。首先,这
是由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的。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婪,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其次,是由资本主义竞争规律决定的。在激烈竞争中,要保住自己,打败对手,只有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增强自己的实力。竞争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可见,资本积累是由资本主义客观经济规律决定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节欲”不创造价值,不会增加社会财富。如果不是依靠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再“节欲”、“省吃俭用”,也不会使手中的资本越来越多。资本越积累,资本家就越是能享受与挥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资本家的享受同他的资本一同增加。
【答题方法提示】
资本积累之所以有客观的必然性,一是追逐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二是竞争的外在压
力。
106剩余劳动是劳动者生产自己和家属生活必需品的必要劳动以外的劳动。剩余价
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剩余劳动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与社会形态无关。但剩余劳动的占有状况则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是凝结了剩余劳动,是剩余劳动的特殊表现,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从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的定义入手,可以得出剩余劳动的出现和发展与社会形态无关,但剩余劳动的占有状况体现了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范畴。
107 企业兼并是市场竞争的产物,它把分散的资本合并成为一个更大的资本,实现的是资本的集中,而不是资本的积聚。资本集中只是改变了社会资本总额在资本家之间的分配,本身并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资本积累而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因而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
正确理解和掌握资本积累和资本集中概念,就可以得出正确结论。
108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都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它们和劳动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作为生产要素的土地与其它要素不同,它本身不是劳动产品,没有价值。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是劳动产品,有价值,但它们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造价值。只有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关键是运用劳动二重性理论,明确原有价值的转移过程和新价值的创造过程,是同一
劳动引起的两种不同结果。生产要素是生产得以进行的物质条件但不创造价值,劳动创造价值并转移价值。
109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生产要素形式存在。马克思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只是借助于工人的具体劳动将其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价值量没有发生变化,因而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由于劳动力的使用不仅创造出自身价值而且创造出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关键是正确理解和掌握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概念。马克思正是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及价值增值过程中作用的不同,把它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生产的。
110【答案要点】
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及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是生产资本的一部分,是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为划分依据。流通资本是指处于流通领域中的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它是与生产资本相对立的资本形式,而不是与固定资本相对立的流动资本。因此,两者不能混淆。
答题的关键是正确掌握流动资本和流通资本的概念。
111【答案要点】
(1)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差额。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个别资本家为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所有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是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从而商品价值和劳动力价值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使资本家普遍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相对剩余价值是在个别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或者说相对剩余价值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从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入手,进而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两者的因果关系。
112 生产时间是资本处在生产领域的时间。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自然力对
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劳动制造产品的时间是劳动时间,它是生产时间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时间,只有劳动时间才创造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它不是生产时间的全部,不能把生产时间等同于劳动时间
113 此观点不对。生产资本可以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又可以划分为不
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种划分的依据、内容和意义是不同的。
首先,划分的依据不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固定资本的价值是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逐步收回。而流动资本的价值是经过一个生产过程就可以全部收回。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的,不变资本不会改变自己的价值,可变资本可以创造新价值,包括剩余价值。
其次,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固定资本只包括劳动资料。可变资本单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包括劳动力和劳动对象。
最后,划分的意义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其意义在于揭示它们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并进而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于预付资本量和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其意义在于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114 商品的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都是商品生产所不可缺少的,但不同的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作为财富的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设备、原材料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商品使用价值生产的物质要素和基础,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但是,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不包含任何具体的物质成分,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对象是活劳动的吸收器,劳动资料是人的器官的延长,并增强人的器官功能,它们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和载体。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并不创造新价值,它本身的价值在必要耗费范围内由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劳动者是商品生产中的决定因素,通过劳动,不仅生产出使用价值,而且创造出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耗费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不同的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土地、设备、原料等生产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使用价值的源泉。
115 资本有机构成可以从物质形式和价值形式两方面考察,从而分为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做资本有机构成。但是,促使预付不变资本增加,从而引起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变化的,可以有多种原因。例如,因不变资本物质要素价格上涨而不是由于生产技术进步而引起的预付不变资本的增加,则只影响资本的价值构成而不影响资本有机构成。所以,不能笼统地把任何价值构成的变化都看成是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
116国际分工是社会分工超出国界而形成的国与国之间的国际生产专业化。国际分工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第一次产业而迅速发展,到第二次产业后才最后形成。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发生的第三次产业以及80、90年代以来高科技的发展,将资本主义分工体系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国际分工的发展过程,同时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过程。因此,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国际分工的发展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
战后,由于第三次科技的推动和垄断资本向外的扩张和渗透,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国际化。而生产和资本进一步国际化的突出特点和表现是产业资本的国际化,产业资本国际化集中表现在垄断资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增加。正是随着产业资本国际化的迅速发展,一种新的国际垄断组织形式——公司应运而生,并得到广泛而迅速的发展,成为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该命题的错误在于颠倒了生产和资本国际化与公司发展的因果关系。
118 近年来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科技的发展对生产力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随着科技的成果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加速 ,使得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过程的时间大大缩短,各国在生产和技术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资本能够更便利地在各国之间流动和转移。这就在实际上推动着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加速发展,进而形成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格局。因此,可以说,没有现代科技就没有当今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如此迅速的发展。资本无限增值的本性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动因,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是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条件。
【答题方法提
答题的关键是明确该命题正确即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
119【答案要点
金融资本是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金融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该命题的错误在于没有指出垄断这个重要内容,或者说没有指出金融资本的垄断实质。
35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36二战后,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以资本主义的经济性质已经改变。
37垄断不能消除竞争。
38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可以任意抬高垄断价格。
39资本主义垄断阶段,股份公司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社会化,意味着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改变。
4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4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垄断代替了私人垄断。
42垄断价格的出现意味着价值规律作用的消失。
35生产集中是指社会各部门的生产日益集中在少数大企业手中,它们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份额日益增大。生产集中是垄断形成的物质基础,垄断是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这是因为,一方面企业规模大,数目少,容易达成协议;另一方面势均力敌的大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为避免遭受重大损失或两败俱伤,也会妥协联合,形成对一个部门生产和市场的控制,这就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
36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本质。这是因为,第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没有改变生产资料资产阶级占有制,而且使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发展到顶点。垄断资产阶级不是一般地掌握生产资料,而是掌握整个国民经济命脉和控制了国家政权;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完全是为垄断资本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和维持垄断资本统治服务的,为垄断资本家获取高额利润创造条件和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37
从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垄断,了自由竞争,但不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上,与之并存。这是因为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客观规律,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必然存在竞争;同时不存在囊括一切部门的绝对垄断,从而在同一部门的各垄断组织之间,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非垄断组织的中小企业之间就必然存在竞争。正是垄断和竞争这两个互相矛盾的原则的结合,才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
垄断没有消除竞争,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垄断并没有消除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二是不存在囊括一切部门的绝对生产。
38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获得垄断利润的一种市场价
格,它等于成本价格加垄断利润。垄断价格可以由于垄断组织凭借垄断地位规定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而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但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而随心所欲地规定垄断价格。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垄断价格过分脱离商品的价值可能会导致在竞争中失败。垄断价格也受到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和支付能力的,价格过高,会影响销售,妨碍获得垄断利润。
从垄断价格的定义入手,明确由于激烈竞争、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以及支付能力的,迫使垄断组织必须对市场的容量、价格与需求的关系等进行估测,而不能任意定价。
39
股份公司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它使企业资本的形式由个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使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分离;它顺应了资本主义生产进一步
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社会化。但“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财产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企业的雇佣劳动制度的性质没有改变。股份公司的控股权掌握在大资本家手里。资本主义垄断阶段,股份公司是有利于垄断资本控制和支配中小资本和社会各阶层货币收入,为垄断资本利益服务的企业组织形式。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明确尽管股份公司的发展带来了种种变化,但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性质。股份公司的控股权仍掌握在大资本家手里。
40【答案要点】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尽管存在国有企业,实行宏观经济,制定并实施经济计划,但这都不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私人垄断资本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础;私人垄断资本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也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本质和内部的阶级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取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基础,不具有社会主义因素。
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入手,明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进而得出它不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结论。
4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私
人垄断资本仍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基础。私人垄断资本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尽管普遍采取股份制形式,但控股权始终掌握在少数大垄断资本家手中。国有经济成分是资产阶级国家所有制,国有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是为私人垄断资本服务并为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提供必要条件。因此,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来维护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42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在垄断条件下,为争夺市场占有率的竞争,为防止产品的积压,迫使垄断组织必须对市场的容量、价格与需求的关系等进行估测,而不能任意定价。
垄断价格的出现,使一些商品的价格经常高于或低于商品的价值或生产价格。但这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第一,垄断价格不可能完全脱离价值。第二,垄断价格并没有完全改变全社会商品价格和价值总额的一致性。第三,垄断价格的制定和变化,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及其变化。可见,垄断价格的出现,价值规律并没有消失,只是其作用形式有所改变。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稳定和发展,表明现代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正在消失。
7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相对稳定和发展的局面,但资本主义私有制依然存在,无产阶级没有摆脱被雇佣受剥削的地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存在,使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的趋势也未改变。
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不改变,它所固有的矛盾就决不会消失。
1.[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特殊性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76页知识点一、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答案要点] 劳动力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2.[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78页知识点一、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答案要点]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企业首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又按社会价值出售而获得的。由于资本家普遍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下降,从而劳动力的价值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3.[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以及对二者关系的分析和运用,还涉及到对股份制的认识和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0页知识点一、13.资本的积聚和集中;第83页知识点一、20.股份资本和股息
[答案要点] 股份制是一种资本组织方式。股份制形式借助竞争和信用两大杠杆,把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实现的是资本集中,不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只改变社会资本的组合,不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积聚是个别资本通过积累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
4.[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76页知识点一、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
[答案要点] 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销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
5.[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有机构成中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之间关系的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79页知识点一、12.资本有机构成
[答案要点] 对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可以从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两方面加以分析和考察。
从实物形态上看,任何资本家的资本都是由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部分组成。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家的资本由不变资本和可资本两部分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资本价值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能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
6.[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的条件以及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条件。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0页知识点一、1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第81页知识点一、16.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答案要点]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但这并不直接导致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只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才转化为生产价格。
7.[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股票的属性、股票价格的实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3页知识点一、20.股份资本和股息
[答案要点]股票是投资者投入股份公司的实际资本的代表,本身没有价值。但由于股票能获得利息收入,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进行买卖,才有一定的价格。从理论上说,股票的价格不等于股票的票面额,也不是股票价值的货币表现,而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
8.[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了考生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理解,即对工资、利润、地租实质的认识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77页知识点一、6.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
[答案要点]这是马克思批判过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提出的“三位一体”的“资本主义生产分配公式”。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客观存在的假象的反映,它的错误不在于描述了分配的现象,而在于它混淆了社会经济的现象和本质。它认为资本、土地、劳动三要素共同创造价值,进而否认劳动是价值即这三中种收入的唯一源泉,否认利润、地租是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工人的劳动是创造新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所有者实际上凭借各自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分别占有了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三位一体”公式的要害,就在于混淆了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关系,否认了资本主义剥削。
9.[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内容包括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利润率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资本有机构成与利润率的关系。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79页知识点一、12.资本有机构成;第80页知识点一、14.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答案要点]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能够造成利润率下降的因素是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因为只有整个部门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了,才有可能因为资本所剥削的雇佣工人的减少而减少剩余价值,从而使利润率降低。
如果同一部门中个别企业因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而提高了资本的有机构成,不仅不会使利润率降低,反而使利润率提高。因为随着这些企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品的个别价值会低于社会价值,从而使它得到超额剩余价值或超额利润。
10.[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内容包括价值的实质、土地价格的实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5页知识点一、22.土地价格
[答案要点]土地和山脉、河流一样,都是天然存在的自然物,而不是人类劳动的产品。因此,它本身并没有价值,也没有价格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土地成为买卖的对象,因而也就有了价格,但由于土地没有价值,因此,土地的价格并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土地私有制条件下,土地占有者可以凭借土地所有权取得地租收入,土地所有者出卖土地,实质上是出卖获得地租收入的权利。因此,土地的价格实际上是土地提供的地租的购买价格。也就是说,土地所有者把出卖土地获得的货币存入银行所带的利息,必须和地租收入相等,否则,他就不会出卖土地。所以说,土地价格实质上是地租收入的资本化。
土地价格的决定,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地租额的大小,二是银行存款利息的高低。土地价格同地租额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土地价格=地租额/利息率
11.[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股份制本质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3页知识点一、20.股份资本和股息
[答案要点]
(1)股份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合资经营企业。它是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信用的发展而出现的,从历史的进程看,股份公司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化、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
(2)股份公司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它自身范围内的局部调整,表明资本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即由社会资本代替了单个私人资本。但是,企业的资本主义所有制性质并没有改变,股份公司仍然是资本家所有的建立在对雇佣劳动剥削基础上的资本主义企业。
12.[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股份公司本质的认识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3页知识点一、20.股份资本和股息
[答案要点]资本主义垄断阶段,股份公司是一种新的集资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它使企业资本形式由个人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使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它顺应了资本主义生产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资本社会化和生产社会化。但“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占有关系的性质。实际操纵股份公司的仍然是大资本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股份公司是为垄断资本服务的企业组织形式。
13.[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价格运行的基本特征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8页知识点二、6.垄断价格
[答案要点]商品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上下波动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资本主义垄断阶段,垄断组织控制了大部分的生产与销售,了资本的流动,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发生障碍。垄断组织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垄断价格,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使垄断价格长期、稳定地背离了生产价格以至价值,使价值规律进一步改变了表现形式。
资本主义垄断阶段,也存在非垄断价格,竞争依然存在。因此,商品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的表现形式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14.[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金融资本及其实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86页知识点二、3.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答案要点]金融资本是在生产集中和垄断成长过程中,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生长而成的,它不是由银行支配,工业家运作的一种资本,而是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互相渗透的资本。金融资本是帝国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它不同于垄断前的银行资本或工业资本。
15.[考点点拨]本题考查了考生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页知识点二、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答案要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尽管在宏观上采取了某些调节经济的和手段,但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它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阶
级本质和内部的阶级关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保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为社会主义提供物质准备,不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认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社会主义因素是错误的。
16. [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的目的和实质。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页知识点二、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答案要点](1)资产阶级国家直接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之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加深,迫使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凭借国家的力量来加以缓解。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2)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丰厚的利润。
75.【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第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走出危机准备了物质条件。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推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恢复和发展,工人就业增多,工资增长,又推动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第二,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着物质条件。随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社会生产迅速扩大,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过剩人口增多,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生产
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又必然爆发新的经济危机。所以,固定资本的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76.【答案要点】
此观点不对。
因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根本不同。
(1)划分的依据不同,前者的划分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固定资本的价值是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逐步收回,而流动资本的价值是经过一个生产过程就可以全部收回。后者则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划分的,不变资本不会改变自己的价值,可变资本可以创造新价值,包括剩余价值。
(2)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固定资本只包括劳动资料。可变资本单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而流动资本包括劳动力和劳动对象。
(3)划分的目的不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生产资本的构成对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为了揭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从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77.【答案要点】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资本主义不能消除它自身固有的各种矛盾,因而也就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所谓固定资本更新,是
以厂房、机器设备等物质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由于磨损或其它原因而用新的物质形式来更新。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与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联系在一起,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固定资本更新只是周期性危机的物质基础。
该命题的错误在于混淆了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和物质基础。
78.【答案要点】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这是因为,加快资本周转,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次数增加,导致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增加,而剩余价值是由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带来的,因而加快资本周转可以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在流通中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并不表明流通中会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还是在生产中产生的,但说明流通对资本主义生产有反作用。
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带来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并不表明流通中可以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由雇佣工人创造的。
79.【答案要点】
资本周转是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运动的速度。资本周转速度与预付资本量有关,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在生产规模一定的条件下,周转速度越快,预付资本的数量就越少,反之就越大。
资本周转速度也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能带来的剩余价值的大小。加速资本周转
速度,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
解答的思路是从资本周转的定义入手,分析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一方面会影响所需要投入的预付资本量,另一方面会影响一定量资本在一年中生产的剩余价值量。
80.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根据资本周转方式的不同来区分的。由于流动资本既包括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又包括购买原料燃料等一部分不变资本,所以这种区分抹煞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使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不是揭示而是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作用的不同来区分的。这种区分进一步证明,只有可变资本才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和掌握生产资本根据资本周转方式的不同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种区分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而生产资本根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作用的不同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种区分揭示了只有可变资本才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81.【答案要点】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固定资本物质损耗即有形磨损是指厂房建筑、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物质要素由于生产中的使用或受自然力侵蚀而造成的损耗,它不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固定资本的精神损耗即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物质要素在其有效使用期内,由于科学技术进步而引起的价值贬值所造成的损失,无形磨损实质上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首先回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其次明确固定资本按其磨损的原因不同,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无形磨损实质上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
82.【答案要点】
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按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投在劳动力上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值,是可变资本,但就价值周转方式来讲,这部分资本又同投在劳动对象上的资本一样,属于流动资本。不能因此混淆两种不同划分方法,把流动资本看作是生产过程中其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
解题的关键依然是正确理解和掌握资本按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资本按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83.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的增值。要带来剩余价值,不仅要经历生产过程,由雇佣工人生产剩余价值,还必须经历两个流通过程: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出售商品,实现剩余价值。所以资本只有不停地从流通过程进入生产过程,再从生产过程进入流通过程,周而复始地反复运动,才能为其所有者带来剩余价值。一旦运动停止,就不能再带来剩余价值,资本的生命也就终结了,就不成其为资本了。所以,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
从资本的定义入手,明确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
增值。资本的运动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84.【答案要点】
折旧基金是按照固定资本损耗程度而逐年提取的货币准备金。折旧基金是用来补偿己经损耗掉的劳动资料的价值,替换已经磨损了的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的。所以,折旧基金的提取和使用实际上属于简单再生产的范畴。但是,由于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即劳动资料在其平均使用年限内,在物质形态上总是存在和发挥作用的,不到全部损坏,不需要更新。因而,逐年提取的折旧基金,可以起积累基金的作用,用于扩大再生产。
【答题方法提示】
从折旧基金的定义入手,可以知道折旧基金的提取和使用实际上属于简单再生产的范畴,但是由于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在全部磨损之前,无需更新,因而,逐年提取的折旧基金,可以起积累基金的作用,用于扩大再生产。
85.【答案要点】
剩余价值率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反映了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由于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直接受可变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一般说来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只有当预付可变资本年周转一次,从而预付可变资本与实际发挥作用的可
变资本量相等时,年剩余价值率才会和剩余价值率相等。因此,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是两个不容混淆的概念。
【答题方法提示】
此题测试考生能否区别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率。答题的思路应首先回答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率的概念,然后指出二者在含义及数量上的区别。
86.【答案要点】
产业资本在其循环的不同阶段,分别执行不同的职能而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根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前者是资本循环考察的对象,其意义在于揭示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后者是资本周转考察的对象,其意义在于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这是资本的两种不同的划分方法,不能混为一谈。
【答题方法提示】
解答的关键是明确产业资本在其循环的不同阶段,分别执行不同的职能而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中,只有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87.【答案要点】
产业资本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执行资本的三种职能,使价值增值,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全部运动,
就是资本循环过程。其中,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生产阶段属于生产过程。所以资本循环的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2.[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内容是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的异同点。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2页知识点一、3.资本周转
[答案要点]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研究个别资本的运动,但是它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资本循环侧重研究个别资本经过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条件;而资本周转侧重研究资本运动的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可见,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研究的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个别资本运动和社会资本运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掌握和理解。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4页知识点一、9.社会总资本运行的核心问题
[答案要点]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的联系与区别:
(1)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的联系表现为二者的运动具有某些共同点,具体表现在:从运动的内容上,都包含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消费。从运动的形式上,都采取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从运动的过程上,都经历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从运动的目的上,都是为了价值增殖。
(2)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又存在着重要的区别。具体表现在:在数量和规模上,社会总资本运动比个别资本的运动要大得多,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个别资本运动
只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不包括生活消费和一般的商品流通。社会总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和资本流通,而且还包括生活消费和一般的商品流通。
4.[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1页知识点一、1.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答案要点]产业资本运动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单个资本再生产必须经历三个阶段,相应地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相继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生产阶段属于生产过程。所以资本主义整个再生产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5.[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是流动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转移形式。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2页知识点一、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答案要点]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与劳动对象具有相似的价值周转方式,可以随产品的出售一次性收回,因而属于流动资本。
但用来购买劳动力商品的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商品中去,而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劳动把这部分价值同剩余价值一起生产出来,添加到新商品中去。
因此,用于劳动力的资本属于流动资本,劳动力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并随同产品的出售一次性收回。
6.[考点点拨]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包括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率两个概念。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3页知识点一、8.资本周转速度对商品生产和价值增殖的影响
[答案要点]年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首先,它们是从不同的方面来表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率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其次,一般来说,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只有当预付可变资本周转为一次,从而预付可变资本与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数量相等时,年剩余价值率才会和剩余价值率相等。
7.[考点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内容链接]见《参考书》第96页知识点一、1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周期性
[答案要点]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走出危机准备了物质条件。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推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恢复和发展,工人就业增多,工资增长,又推动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固定资本大规模更新,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着物质条件。随着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社会生产迅速扩大,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过剩人口增多,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日益尖锐,又必然爆发新的经济危机。所以,固定资本的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