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货币银行整理

货币银行整理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货币银行学期末重点

一.名词解释

1. 2. 3. 4. 5. 6.

价值尺度:货币在表现商品的价值并测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时候发挥的一种功能。 流通手段: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起媒介作用时发挥的职能。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独立形态进行单方面转移时所发挥的职能。

信用货币:代替金属货币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信用凭证。 存款货币:可用于转账结算的活期存款。

格雷欣法则:是指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但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必然被人们融化、收藏或输出而推出流通,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反而充斥市场。 7. 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以赊销或预付贷款等形式提供的信用形式。

8. 银行信用: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是商业银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9. 消费信用:工商企业和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来满足其生活消费方面货币需求的信用。 10. 股票: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表示其股东按其持有的股份享受权益和承担义务的可转让凭证。

11. 债券:是一种确定债务债权关系的凭证,或者说是借款人向贷款人出具的对长期债务承担还本付息义务的

凭证。

12. 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踢出了预期通货膨胀以后的真实利率。

13. 浮动利率:是指在融资期限内融资利率不固定,每过一段时间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重新确定利率。 14. 金融市场:是指货币资金融通和金融资产交换的场所。 15. 金融工具:一切代表未来收益或资产合法要求权的凭证。 16. 货币市场:指专门融通短期资金的场所。

17. 资本市场:指专门融通期限在一年以上的中长期资金的市场。

18. 商业票据:是一种短期无担保的在公开市场上发行的期票,它代表了发行公司应付的还债义务。

19. 商业银行: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账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

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

20. 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核心。专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统一管理金融活动并代表政府协

调对外金融关系的金融管理机构。

21. 政策性银行:一般是指有政府设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不以盈利为目的,不以

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

22. 投资银行:是指专门对工商企业办理投资和长期信贷业务的银行。

23. 资产业务:是指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集聚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

24.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筹措资金、借以形成资金来源的业务,它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和其他业务的基础。 25.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自己的资金,而是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它委托事项,并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

务。

26.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而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 营活动。 27. 原始存款:是指由客户存入的现金和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在贴现而形成的存款。 28. 派生存款: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而形成的存款。

29. 流动性陷阱:是指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至非常低的水平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非常大。

30. 基础货币:是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的总和,是中央银行

的负债。

31. 货币乘数:是货币供给的扩张系数,是货币供给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

32.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数量和货币价格,进

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33.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

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实现政策目标的业务。

1

二.简答

1. 说明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和实质?

内容:货币需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实质:商品流通是第一性的,货币流通是第二性的,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货币流通数量必须适应商

品流通的规律。

2. 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有何区别?

狭义货币:流动性最强、主要承担流通手段职能的那部分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存款货币。

广义货币:除现金外,还包括各种非现金货币。凡是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以及由此而发展的支付手段

职能的信用流通工具或金融资产。也就是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任何形式的货币及货币替代物,都可以列入广义货币的范围。

3. 货币制度的内容?

(1)规定货币材料。 货币材料是规定用何种材料制成货币,它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

(2)规定货币单位。随着本位币币材的确定,必须相应的规定货币单位,包括两个内容:规定货币的名

称,规定单位货币的价值

(3)规定各种通货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 (4)储备金制度 4. 纸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流通中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等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份值量等于流通中货币需要量除以纸币发行量。

5. 信用工具有哪些特征?

(1)偿还性:又叫期限性,是指金融工具的发行者或债务人到期向债权人偿还金融工具上所记载的应偿债

务的特性。

(2)流动性: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在即刻转换现金时,其价值不致蒙受损失的能力。 (3)风险性:风险性指投资于金融工具的本金是否会遭受损失的风险。

(4)收益性:收益性是指金融工具能定期或不定期给持有人带来收益的特征。 6. 列举股票和债券的不同点?

(1)持有者权利不同。

债券所有人是公司的债权人,无权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股票持有者即股东是公司的所有人,对公司的事务具有参与经营决策的权利。 (2)期限不同。

债券一般有明确的还本付息期限;而股票则无还本期限,股东只能通过转让出售方式收回本金。

(3)收益稳定性不同

债券的还本付息受到法律保障,且利息率是固定的,故收益较为稳定;而股票特别是普通股收益与公司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4)分配和清偿顺序不同

公司债券的债息支付是作为费用销售收入中扣除,在税前列支;而股息不属于费用支出,它属于净收益分配,在税后利润中支付。在公司经营不善倒闭时,债券的清偿顺序总是位于股票之前。

7. 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间的关系?

• (1)商业信用始终是信用制度的基础。

(2)只有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银行信用。 (3)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完善。

(4)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各具特点,各有其独特的作用,二者之间相互促进,不能彼此替代。

8.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1) 商业信用规模受产业资本规模的限制。 (2) 商业信用具有严格的方向性。 (3) 商业信用期限受到限制。

2

(4) 商业信用受企业信用能力有限性的限制。 9. 银行信用的特点?

(1)广泛性: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不仅具有很高的社会信誉,而且由于其提供信贷的对象是货币,

因此银行发行的债权凭证具有普遍接受的特征,凭证的来源和运用没有方向性。

(2)间接性:银行信用具有间接性是因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信用活动的中间环节,而货币资金的所

有者和需求者之间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

(3)灵活性: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分散的小额货币聚集成巨额的资金供给,以满足对资金的需求。 10. 货币市场特征和子市场(子市场举例四个以上)?

特征:(1)交易期限短,金融资产的交易期限短的只有一天,长的也不超过一年,一般以3—6个月的

居多。

(2)交易的目的主要是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一般是用来弥补流动资金的临时不足。

(3)交易的金融工具流动性强且风险小,可以在市场上随时出售兑现,具有“准货币”的特点。 子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贴现市场,国

库券市场,回购协议市场。

11. 为什么说信用中介职能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

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职能,也是最能反映其经营特征的职能。商业银行在经营货币信用业务的过程中,一方面动员和集中社会一切闲散货币资金,成为其重要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又通过信用形式将动员集中起来的货币资金贷放出去,满足借款人的贷款需求。在这里,商业银行既是借者又是贷者,在货币资金的初始供给者和货币资金最终需求者之间充当中间媒介人,并从各项资产业务的收入和各项负债业务的成本差额中获取利差收入,形成银行利润。

12. 简要介绍商业银行业务构成?

(一) 负债业务。

(1)商业银行资本。包括一级资本,二级资本。

(2)各项存款。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中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储蓄存款和定期

储蓄存款。

(3)借入款。包括向中央银行借款,银行同业借款,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发动金融债券。 (4)在途资金占用。 (二) 资产业务。

(1)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放同业存款,同业往来中的应收款。 (2)盈利资产。包括贷款,贴现,证券投资。其中证券投资包括政府证券,公司证券,股票。

(3) 固定资产。

(三) 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

(1)汇兑业务

(2)代理类业务。包括代理收付款业务,代理承销和兑付业务,代理买卖业务。 (3)信托业务。

(4)银行卡业务。包括信用卡,支票卡,记账卡,智能卡。 (5)票据发行业务。 (6)贷款承诺。

13. 简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一) 安全性。

是指商业银行资产、收益、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的条件免遭损失的可靠程度。商业银行之所以要坚持安全性原则,是因为: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存在影响安全的风险因素;商业银行自有资本较少,承受风险能力较弱;商业银行经营条件特殊,尤其重视安全性。

(二) 流动性。

是指商业银行能随时随地应付客户予以提存和告贷的能力。商业银行之所以要坚持流动性原则是因为:从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角度看,其构成大部分是存款和借入款;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角度看,虽然存款在此存彼取、此取彼存中,会形成可用于放款和投资的一个稳定的

3

余额。

(三) 盈利性。

是指商业银行活动中获得利润的能力,或者说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所取得的并作为其自身活动的内在动力的利润的程度。商业银行之所以要坚持盈利性是因为:商业银行的企业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追求盈利为基本经营目标;银行业的激烈竞争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重视自身的盈利状况;商业银行坚持盈利性原则还取决于资金的增值性;商业银行的盈利是提高其承担风险能力的必要条件。

14. 简述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要求?

统一发行银行券的需要;集中办理全国票据清算的需要;

为商业银行提供最后的资金支持的需要;代表政府管理全国金融业的需要。 15. 试述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性质:(一)地位的特殊。

(二)业务特殊。首先,从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特点看,它是特殊的金融机构。

其次,从其经营目的看,它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实现整个社会的某些目标。 再次,它是拥有行政管理权的银行。 职能: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政府的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16. 央行资产负债业务的构成?

一. 资产业务

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是中央银行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各种债权。主要包括再贴现、贷款、证券买卖和黄金外汇买卖业务。 二. 负债业务

(一) 中央银行的存款业务

1. 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性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2. 其他存款:(1)政府存款(2)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存款(3)外国存款(4)特点机构和

私人部门的存款(5)特种存款

(二) 货币发行业务

(三) 中央银行的其他负债业务

1. 发行中央银行债券 2.对外负债 3.资本业务

17. 怎样理解央行作为国家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主要是指:(1)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进行监督。(2)中央银行代表国家政府参与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3)中央银行为政府代理国库,提供各种金融服务。这一职能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具体表现:代理国库。代理国家债券的发行。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信贷支持。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包括外汇、黄金和其他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达到稳定市值和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等目的。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 18. 怎样理解央行作为银行的银行的职能?

这样银行指银行的银行是指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是商业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特定的政府部门。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仍具有银行固有业务的特点,中央银行为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他们的管理者,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三个方面:集中存款准备金。充当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组织参与和管理全国的清算。 19. 分析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

(1)收入水平或者财富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微观经济主体的收支都以货币形式进行。如果收入水

平提高,则说明社会财富增多,支出就会相应扩大,因此也就会需要更多的货币量。由此可以看出,收入水平与货币需求呈正相关,并且同方向变动。

(2)价格水平。价格水平和货币需求特别是与交易性货币需求呈正相关,并且同方向流动。 (3)利率水平。利率水平的变动与货币需求量呈负相关。

(4)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需求负相关,反方向变动,而且二者之间的变动存在着固定

的比例关系。

4

(5)金融资产的收益率。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较为复杂,因为它是一种资产选择行为,

因而包含着人们对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权衡,并非单纯追求盈利。

(6)预期物价变动率。对通货膨胀预期较高时,居民、企业的交易性好吧需求增加,投机性货币需求

减少。当物价稳定时,居民、企业的预防性货币需求增加。

(7)财政收支状况。当财政收大于支且略有结余时,一般意味着对货币需求的减少,因为社会产品中

有一部分不需要货币去支配和使用,从而减少了一部分交易性货币需求。反之亦然。

(8)其他因素。如信用的发展状况,心里偏好等等。 20. 简述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1)法定准备金率。此比率的变动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中央银行的货币意向;商业银行的负债

结构;非银行社会公众的某些行为。

(2)定额存款比率。影响定额比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定期存款利率,其他金融资产的收益率,

收入或财富的变动。

(3)通货比率。影响通货比率的因素主要有四个:社会公众的流动性偏好度;其他金融资产的预期收

益率;收入或财富的变动;其他如信用发达程度、心理预期、突发事件、季节性因素等。

(4)超额准备金率。影响超额准备金率的因素主要有三个:市场利率,预期存款的流出量。预期存款

流出的不确定性。

21. 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

基础货币虽表现为中央银行的负债,但其负债是由其资产业务决定的。央行的资产业务主要有三类:国外资产、对政府的债权、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基础货币都是通过央行资产业务的渠道投放出去的。 1、国外资产由外汇、黄金和央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资产构成。其中,外汇和黄金是央行用基础货币收购来的。 需看央行是否追求/放弃稳定汇率的目标来看央行该项业务的被动性/主动性。 2、对政府的债权表现为央行持有政府债券和财政透支或直接贷款。

央行如果对政府债权增加,就意味着把相应的基础货币注入了流通领域;若减少对政府的债权,就意

味着收回相应的基础货币。

3、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央行增加对商业银行的债权,主要通过办理再贴现或发放再贷款的业务,直接增加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存款,并必将导致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相反,则反之。 基础货币的投放和回笼与央行的资产负债业务紧密相关,因此从理论上分析,央行应该能够对基础货币进行有效的控制。 22. 货币供给的特征?

(1)货币供给形成的主体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2)两个主体各自创造相应的货币。中央银行创造现金,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

(3)银行系统供给货币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①实行完全的信用货币流通 ②实行比例存款准

备金制度 ③广泛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

23. 简述货币政策的定义和构成要素?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政策工具调节和控制货币数量和货币价格,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各种方针和措施的实施。由三大因素构成: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货币政策工具。

24. 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的标准是什么?

(1) 可控性。即是否可为货币当局所控制。

(2) 相关性。即是要求作为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的指标要与最终目标变量之间有比较稳定的函

数关系。

(3) 可测性。一是指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有关中介目标的准确数据;二是有比较明确的定义

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

(4) 抗干扰性。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常会受到许多外来因素的干扰。

25. 货币政策工具的构成?

一.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一般性政策货币工具即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三大法宝:在贴现政策、存

5

款准备金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特点是:对金融活动的影响是普遍的、总体的,没有特殊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一般性政策工具的实施对象是整体经济,而非个别部门或个别企业。 二.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选择性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针对个别部门、企业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政策工具,这些政策工具可以影响商业银行体系信贷资金运用方向及不同信用方式的资金利率。主要有以下几类:优惠利率,证券保证金比率,消费信用管制,预交进口保证金制度,房地产信贷管制。 三.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

(一) 直接信用工具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

的控制。如规定利率最高限、信贷配额。

(二) 间接信用指导

它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和金融检查等方法,度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变动方向和重点进行干预。

三.论述

1. 什么叫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实现的必要条件和市场化的次序?

b) 利率市场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二是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方式影响

市场利率。

c) 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需要最多条件,如相对稳定的宏观环境,发达的货币市场,稳健经营的

银行业,有效的金融监督体系等,因而它只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d) 利率市场化的次序:

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应当降低利率管制的范围和程度,逐渐提高利率水平。 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要先于存款利率的市场化。 长期存款利率市场化要先于短期存款利率市场化。 大额存款利率市场化要先于小额存款利率市场化。

2. 我国当前金融体系的构成?

一. 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务院领导的、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职能部门,是国家机关。基本职能有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保持币值的稳定;货币发行;金融监管;经营国库;经济调统、分析、预测;反洗钱等。中国人民银行机构设置为总行、分行、城市中心支行和支行。 二. 政策性银行

(一) 国家开发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设总行和部分分支机构,信贷业务由建设银行代理。资金来源:国家财政部拨付的资本金,发行金融债券,向中央银行再贷款,境外筹资。

(二) 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只设总行,设营业性分支机构。

(三)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资金来源有财政拨款,开户企事业单位存款,发行金融债券,境外筹资,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

三. 商业银行

(一) 国有商业银行

1. 中国工商银行。是以城市工商企业、机关团体和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有商业银行。 2. 中国农业银行。是我国办理农村金融业务的国家银行。 3. 中国银行。是我国的国家外汇、外贸专业银行。

4. 中国建设银行。是我国管理固定资产投资、经营投资信贷业务的国家银行

(二) 新兴商业银行。包括交行,中信实业银行,招商银行,深发展,浦发展,光发行,华夏银

行,恒丰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

四. 非银行金融机构

6

1. 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 2. 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和城市信用合作社。 3. 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4. 国际外汇管理局。 5. 证券公司。 6. 财务公司。 五. 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代表处、营业性分支机构。

3. 论述商业银行信用货币创造的基本原理以及制约因素?

1. 在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基本区别在于商业银行是唯一可以经营活期存款(支票

存款)的机构,活期存款是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通过经营活期存款,又创造出派生存款,从而创造了货币,这个过程成为信用创造。

2. 现代银行采用部分准备金制度和非现金结算制度是商业银行信用创造的基础。

(1) 部分准备金制度是指根据法律规定,商业银行需将存款的一定比例交存于央行作为准备的

制度,留存法定准备金之后,其余部分可用于放款,若准备金率是100%,则商行不可能有资金用来创造存款,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准备比例越大,信用创造的规模越小,信用创造的规模越大。

(2) 非现金结算制度下,人们无需用通货进行支付,如果完全用现金进行结算,银行就不可能

以转账形式去发放贷款,一切贷款必须付现,则产生不出派生存款,银行也就没有创造信用的可能,所以非现金制度也是商行创造信用的前提条件。

3. 商业银行不可能无限制的进行信用创造,需要以下三个因素制约。

(1) 要以存款为基础。

(2) 要受央行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及现金漏损率的制约。

a.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法律决定。

b. 现金漏损率又称提现率,流出央行之外的现金与央行存款之比。

c. 超额准备金率指超额准备金占全部活期存款的比率,它主要取决于商行个性化的经营

管理水平,并非央行所能完全控制。

d. 反映商行信用创造能力的指标是存款扩张的倍数,其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

率和超额准备金率之和的倒数,商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与上述比例成反比。

(3) 要以有贷款需求为前提。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