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比我多,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韩愈《师说》文体
“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 也可以记事, 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
《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师说》、《黄生借书说》就属这一文体。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他是中华五圣之首——文圣,是继孔孟之后又一伟大的文学家。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治学名联)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
·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第一个“而” 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第二个“而”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第三个“而”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第四个“而”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
2.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踮起后脚跟站着 跂 qì xū yú
我曾经整天发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3.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mànlì 伫立等待
耐心地久立远视,盼望皇帝能亲自驾临。望幸:盼望皇帝到来。幸,封建时代称皇帝亲临为幸。
4. 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问说》
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
5.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宦官掌权,天下乱起,天下之大,哪些不改变志向的当官人,又能有几人。
6.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哪有象我们这样的国君,我们哪能不战死在疆场上呢?
7.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 宋· 苏轼《石钟山记》
我慢慢地去察看,发现山下都是石洞石缝,不知有多深
8. 余知而无罪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我知道你是没有罪的
9. 提刀而立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庖丁解牛
提刀在该句中表示“立”的状态、方式,而不是顺接的两个动作,因此为修饰,如“跂而望矣”表示望的状态是提起脚后跟,因此也表修饰。
翻译: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为这一成功而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10.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子产诵》 子产死了,谁来继承呢?
例一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吾人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我进入关内,一丝一毫都不敢取,等级官吏和人民,把仓库封存起来等待将军你的到来
承接关系 鸿门宴
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老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tián 过秦论上
于是(秦皇)让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来抵御藩篱
于是令蒙恬在在北方筑起长城以保护疆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