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教师评价模式,缓解教师职业倦怠
摘要:职业倦怠特指在助人行业中个体的体力、精力和能力因无法适应工作要求而产生的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对教师本人、学生、学校和社会均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行教师评价方式的不合理,所以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是改革教师评价模式,实施发展性的教师评价。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发展性教师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
一、我国目前正经受着教师职业倦怠的严重影响
1 教师职业倦怠的含义及其表现
1974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首次提出了“职业倦怠”这个概念。职业倦怠特指在助人行业中,个体的体力、精力和能力因无法适应工作要求而产生的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伴随长期高强度的压力体验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据有关调查,我国中小学教师目前面临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有92.7%的中小学教师有轻微的职业倦怠表现,58.8%的中小学教师有较严重职业倦怠表现,还有23%的中小学教师有极为严重的职业倦怠的表现。教师的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有:1)情绪衰竭。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常常会出现容忍度低、烦躁易怒、敏感紧张等情绪反应,因而对教育教学工作丧失热情和积极性,对生活冷漠、悲观。2)去人格化。经受职业倦怠的教师通常会逃避社会交往,会以消极、麻木、否定的态度对待他人,对同事无端猜疑,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有意减少接触学生的机会或拒绝接纳学生,甚至迁怒于学生或视学生为宣泄的对象。3)个人成就感降低。有职业倦怠症状的教师,当自己的工作所带来的诸如个人收入、学生赞同或社会认可程度等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时,就会产生这份工作不再值得去做的想法,或者倾向于自我贬损,将工作中的不成功归咎于自己能力不足,从而变得不思进取、厌学和厌教。
2 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教师的职业倦怠对教师本人、学生、学校和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1)个体方面。高职业倦怠的教师,常会出现疲乏、失眠、头痛、胃肠功能紊乱、胸痛等身体健康问题,出现自尊水平下降、抑郁、易怒、焦虑及无助感等心理问题,进而还会影响他们与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致使家庭矛盾和冲突增多。2)教学方面。高职业倦怠的教师,缺勤率高,工作绩效差,离职意愿高,无心也无力于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品质低劣。3)社会方面。职业倦怠对教师的身心危害,使得国家培养出的人才无法胜任工作,实质上也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流失,甚至还会因此引发出其他一些社会问题,如增强了他们对医药和其他社会支持服务系统的依赖等。
二、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现行教师评价体系的问题
国内学者研究发现,在职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四类因素中,学校内部组织因素与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程度最高,而作为学校组织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教师评价,更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现行的教师评价,以奖励和惩处为最终目的,它存在很多弊端。
1 评价目标功利化
目前的教师评价强调对教师的管理和领导者的权威,注重教师的干劲、成就、效率和效果的考查,容易形成这样一种价值判断——能够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教师就是好教师,能让学生取得好成绩的教学才是高效率的教学,从而导致了评价目标的功利化。在应试教育思想横行的社会环境下,它更使得教师只注重如何使学生掌握与考试相应的学科内容,只注重改进学生的应试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实现学校的教学管理目标,而无暇顾及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和知识的深度,无暇顾及真正的教学科研,提升个人素质。这种丧失个人发展需求的工作状态。最终导致了教师消极倦怠。另一方面,过于功利化的评价模式也容易使教师产生惧怕心理,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对其产生抵制和厌恶情绪,长期处于压力之下,就难以激发出其积极开展工作的热情。
2 评价内容片面化
教师劳动从其本质而言是一种知识再生产和精神再生产的过程,它比物质生产过程的机械运动要复杂得多,由此也就决定了教师劳动绩效的复杂性、综合性以及劳动成果显现的长期性。而现行的奖惩性评价却忽视了这些特点,即不顾教师其他的教育效果,仅重视教学绩效,片面地将学生一时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引入歧途,就会伤害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状况。更何况,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也并非教师单方面能左右的,它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家庭环境等均有关系。如果把所有责任都归于教师,还以此来区分教师水平高低和工作优劣,就很容易给教师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造成教师情绪低落和低成就感。
3 评价标准僵硬化
现行的教师评价标准笼统划一,僵硬化,很多学校仅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来对教师进行评价,而且许多指标界定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同时,考评时又过分强调教师间的比较,忽视了不同学科教师群体各自的特点、教师年龄的差距以及教师个体的差异,企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教师,所以它也是一种不公平、不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导致许多教师看不到自己的工作绩效,从而对教育教学失去信心和热情。其中一种典型的现象,就是老教师熟悉了教学常规,年复一年地重复使他们日益倦怠;新教师由于对教学不熟悉,却要用评价老教师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也让他们倍感压力与焦虑。
4 评价主体单一化
现行教师评价的评价主体往往只是少数领导和专家,评价的结果也主要是他们的意见和认识,教师作为被评价者,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对评价结果只能接受,根本无法通过评价正确认识自己,因而造成了自身效能感的下降,所以就难以调动起他们参与教学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在这种评价中还缺乏民主和平等的交流,评价人员难免会以居高临下的心理状态或挑剔的眼光来对待被评教师,使教师产生抵触心理。被评价者一旦产生被“审”的感觉以后,工作就很难积极主动,甚至造成评价与被评价双方关系的不协调;被评价者还可能因此产生迎合心理和应付态度,从而使评价达不到其所要达到的目的;更有甚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个别评价者之间还可能勾心斗角,从而产生评价者之间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凡此种种,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使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
三、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途径——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
1 发展性教师评价简述
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以实现学校奋斗目标为导向,以面向未来为着眼点的一种新型的教师评价方式。发展性教师评价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注重动态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强调把交流与研讨贯穿于评价的全过程,因而也能兼顾到教师的个体差异。
发展性教师评价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被引入我国,近几年来,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和不断推进,目、前已成为教师评价改革的一种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应“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该《纲要》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评价改革指出了方向,即应由传统的奖惩性教师评价转变为发展性的教师评价。
2 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是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现象的有效手段
第一,发展性教师评价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发展性需求。发展性教师评价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施行发展性教师评价,将平时考核与定期评价结合起来,面向未来。突出评价的诊断、激励与的功能,最终目的不是对教师进行优劣排序,而是发现他们工作中的优长和不足,给予反馈和建议,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这种将一般要求与奖惩脱钩的评价方式,有助于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起自己的发展愿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和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第二,发展性教师评价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个人成就感。目前的评价方式会挫伤教师的自信心,使教师丧失成就感。发展性评价强调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不再仅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而是根据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注重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并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对教师的工作
进行多指标、多方位的分析和评判,力求更科学、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教师工作的真实情况。同时,发展性教师评价的评价标准还具有层次性和多元性,能兼顾教师发展的不同需求,能尽可能地使每位教师都拥有与自己的个性特长相符的广阔的活动空间,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可见,发展性教师评价不仅注意发现被评教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而且还注意被评教师的优长,可使教师全面地认识自己,看到自己工作的成绩和取得的进步,从而大大提高教师的个人成就感。
第三,发展性教师评价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发展性教师评价以教师自评为主,使每个教师都能成为评价的参与者,而不再仅仅是被评价的对象。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的发挥,在评价实施前,评价的目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等都要向所有参评教师公开,以增强评价活动的透明度。评价过程是一个双方互相沟通、互相交流与协商的过程,评价结论也不是由评价者单方面地做出,而是通过评价双方的沟通和协商,是渗透了教师的自我评价和反思后而达成一致的意见,这些部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为,与外在的评价相比,教师最了解自己,最清楚自己的工作背景、对象以及工作中的成绩和失误。教师只有充分参与到评价中,才能真正通过评价找出自身的不足和问题的根源,获得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第四,发展性教师评价有利于达到教师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性教师评价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主张采取全体教师民主参与、共同进步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评价。它注重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及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所以能促进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之间的相互了解,能有效改善教师与学校、教师与教师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尤其是教师参与对其他教师的评价,不仅能帮助对方改进工作,客观上也有利于自己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有利于促进自身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