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洛阳桥碑刻
“洛阳桥”古称“万安桥”,始建于1053年,蔡襄两知泉州时主持兴建。
桥上历代有关“洛阳桥”的碑刻,包括现今的文保碑有24方,摩崖题刻3方。作为桥的附属文物,桥上碑刻弥足珍贵,对于研究洛阳桥的建造历史,以及各个时期的社会情况,都有重要的价值;对于研究我国的书法艺术和雕刻艺术,也具有重要意义。
现今的“洛阳桥”,其实是由两部分(两段)组成的,在离桥南2/3处有一座小岛---中州岛(其实是个有一些个小礁石组成的较高处垒砌填成小岛),“海内第一桥”祠堂就位于岛上。祠堂外碑林有序排放,从宋代到,到新中国,证明历朝历代对洛阳桥维护修理都非常重视。这些碑刻汇聚成“碑林博物馆”,且是如假包换的原物古董,是游览洛阳桥的一大“靓点”。
“碑林”中最老的碑是“万安祝”碑,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立,距今900多年。最新的碑是1999年立的“国家级洛阳桥保护碑”。当然,与“洛阳桥”有关的更早的北宋碑刻都被立在桥南的“蔡襄祠”里了。如此这般,宋、明、清、,当代的各朝保护重修碑都有了,独缺元朝。是元朝时期桥无损坏,还是朝廷不关心民生,或许是后者吧?!
纵观历代重修碑,遍览桥的历史---“洛阳桥”自北宋嘉佑年间建成,900年以来,历朝先后组织过17次修复工程。大修有宋绍兴八年(1138年),飓风,桥坏,邵守赵思诚修复;明宣德间(1426-1435年)桥址下沉,潮至,桥梁俱没,知府冯桢命郡人李俊育(李五)增正淳,增高三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地震,桥梁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礼修复;清雍正八年(1730年)秋,桥崩,知县王之琦修复;二十年(1932年)蔡廷
锴军长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公路桥,桥面增高2米。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严重破坏;1993年3月—1996年10月,国家拨出600多万元专款,实施洛阳桥保护修复工程。现北桥长742.29米,宽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桥墩、5个扶栏、104只石狮、l座石亭、7座石塔,所以现在的洛阳桥已经是1996年新建的“仿古桥”了。
下面罗列主要摩崖碑刻:
(1)摩崖题刻---“江襟海帶”:
“海带江襟淮锁钥,吴头楚尾越咽喉。”说的是南通这个江淮要冲,题于“洛阳桥”比拟之意再妙不过。
(2)摩崖题刻---“萬古安瀾 明萬曆戊申歲冬長主日(1608年) 南海李待問 題”:
查阅资料---广东佛山明朝是有个李待问( 1582-12 年),万历年进士,大器晚成,56岁仍出任户部尚书,晚年上奏28次才得告病还乡,专致家乡公益事业。如修建通广州的大路、重修通济桥等。其人时间性格行为似乎很符,未知是否?
(3)石碑---“晉邑令尹鄭公愛民父母 旨 弘治壬戌歲仲秋既望合邑耆民立 公名怡字光德江西臨江府清江縣人”:
典出刘向《说苑·政理》,姜太公回答周武王“治国之道”的问策---“故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善于治国的人对待民众,就像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兄长爱护自己的兄弟一样,听到他们遭受饥寒,为之感到哀伤;见到他们劳苦的状态,为之感到伤悲。
(4)“西川甘雨”,“明泉太守西川方公甘雨碑亭 崇禎庚午菊月吉旦 晉江令姚孫榘重建典史許應X同造”:
明代泉州知府方克祈雨时留下的碑刻。西川,安徽人方知府的字号,代表官府祈雨成功留名。明嘉靖年间,泉州府一带久旱无雨,方克听说洛阳江神灵应,步行前往祈雨,一时困倦,倚石而眠。梦见金甲神人捎话,午时三刻见背有“七”字者,可乞之雨。方细观路人,见一人肩横扁担,背挂镰刀,恰似“七”字,于是跪求增雨。那人说,本去西川降暴雨以惩戒,今分数滴与你解旱,顿时天降甘雨。方家小厮持一树叶来告,上写“西川”二字。方连夜上奏,求将西川改为四川,以免雨神受罚。玉帝因此免于惩罚雨神。泉人遂建亭纪之,并刻“西川甘雨”碑竖于亭中,成为历代祈雨处。
(5)清代万正色重修洛阳桥碑刻:
“忠惠蔡公始造萬安橋,曆今七百有餘載......康熙二十三......溫陵中痷万正色记”。
清道光版《晋江县志》载,万正色字惟高,号中庵,泉州东郊浔美人。万正色曾官至水师总兵、水师提督、陆路提督,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立下大功,是清代康熙年间泉州籍的一员骁将。碑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福建总督姚启圣,提督万正色组织重修洛阳桥:“糜金伐石八百六十松杉半之......重修石梁二十有八......”。碑则是在二年后的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由“溫陵中痷萬正色記”,万正色是施琅攻台时的福建水师提督,修桥富有军事意义。
(6)“万安祝 嘉熙二年冬十月初四日”:就是祝万安。嘉熙是南宋理宗年号。嘉熙二年是1238年,戊戌年。这不是重修碑记,应该是某人游历洛阳桥留下的墨宝。这是洛阳桥上年代最久远的石碑,距今900多年历史了。
(7)“亘海长虹”:碑上无落款纪年。“亘海长虹,万古安澜”。似乎已经成为赞美“洛阳桥”的美句,又有“两翼石栏扶海出,三秋水月渡空行。”在文人与政客的笔下,桥已经成为灵感喷薄的来源,政绩优劣的标志之意。不一而足。
(8)“重修泉州府万安桥碑记”:明朝嘉靖年间碑记,字迹模糊,碑记不清。
(9)“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庚申三月碑”:
撰文人“赐进士出生浙江布政司XXXX”。碑载---总兵万民英嘉靖三十七年,筑城抗倭。万民英是保定易州人,明代海防守将,屡建奇功,保桥卫泉。“蔡公祠”后人们又建“万公祠”。
(10)“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重修万安桥碑记”:
泉州太守延陵人姜志礼撰写。万历三十五年秋(1607年)地震,桥坏,重修开工日“始戊申春”,竣工日“终己酉夏”。万历年戊申年是1608年,己酉年是1609年,工程耗时一年余,造价“金千三百”,主事者“李呈春、张翰臣等七人”,整修桥墩三十五座,整补扶栏五百,增修镇风塔一座等等,两碑是残碑,下半截缺损。
(11)“清乾隆七年(1742年)壬午年重修万公祠碑”:撰文人“长白嘉谟”,乾隆年间象棋名家---施嘉谟,泉州知府旗人,主持乾隆二十六年的洛阳桥重修工程。
(12)“清同治三年(18年)重修万安桥碑记碑”:中宪大夫福建候补知府署理泉州知府事山右李庆霖撰写。重修工程“始于庚申九月迨壬戌十一月而工竣”,“始于庚申九月”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九月开工重修,“壬戌十一月而工竣”是清同治元年(1862
年)竣工。耗时26月,泉州知府李庆霖在工程竣工两年后撰文褒扬出资者之善举。
(13)“三十四年(1945年)六月十五日立碑”“重修洛阳桥木板记”:
撰写人林骚(1874~1953年),字醒我,又名叔潜,晚年号半邨老人,清末泉州人。生于同治十三年。父林霁,县廪生,素好书法,去世时林骚未满两岁,家道贫寒。光绪卅年(1904年)进士,授镇江知县,因无意仕途,告假归里,致力吟咏,为一代诗人。著有《半邨诗集》。
二十年(1931年)蔡廷锴修桥铺设木板,三十四年(1945年)再修。
二十一年(1932年),19路军入闽,蔡廷锴以蔡襄后裔自居,改建洛阳桥。因福厦公路经桥,遂筑以钢筋水泥,将桥面增高2米、拓宽至7米,以利汽车通行。1933年竣工。此举除江中桥墩、桥上4尊石将军和桥边数座残塔外,已失洛阳桥原貌。
1939年抗日战争爆发,为遏敌,桥被炸断二大段六孔。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王梦古立桥南蔡襄祠的诗碑中,有“名桥已共劫灰尽”之叹。
1940年间,桥南刘惟鹄、桥北张浪平见两岸来往行人攀爬铁条上桥下桥非常危险,发动群众献工,把断段中孔填平,建四张斜面木板梯桥,架断桥处两端。
1945年,木板梯桥朽蚀,小修。《木板记》曰:“寇氛迫,断遏贼,崩溃若谷者数段,砌以薄板。木久腐蚀,上下不可以级,风雨特潮时,老者、少者、妇者、负重者岌岌危,有失足死者。”
1947年夏,国民重修洛阳桥。拆掉1945年修的木板梯桥面,在原桥墩上砌上
混凝土横通,每孔架铸有“英国伦敦制造”工字大钢架4根,上面架枕木打牢,两侧翼以木扶栏。
1949年8月中旬.退经洛阳桥,焚烧桥北木架桥梁,应急抢修。
1950年8月初,派机轰炸,桥断二小段,予以复修。
1963年桥北塌方,在其两侧砌石护桥。
20世纪60年代,上游百米处另建桥闸和公路桥代替古桥交通。
(下图来自网络,是某位泉州摄影家在永春县某古民居里拍摄到的木版画,显示了当年洛阳桥的盛况,借来以飨读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