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二班班级自主管理》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班主任每天有上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写不完的笔记,处理不完的班级事务,搞不完的活动,开不完的会……每天披星戴月的忙碌着,但晚上回到家里,累得趴在床上,想着一天的收获,却总是说:“忙忙碌碌一天了,却碌碌无为,课没有上好,作业没改完,一堆的杂事没干完,明天还需继续忙碌。”有人戏称班主任是高级免费保姆,这种保姆式、警察式的班级管理模式,过多地强调了班主任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意识,淡化了学生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窒息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摆在了重要地位,作为班主任,在管理班级方面,也应该有所创新,因此,我们顺应时代的发展,提出了“小学生自主管理班集体”这一研究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陶行知认为:自主管理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利于良好集体的建设。
现实意义:
1、引导小学生自主管理班集体,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2、引导小学生自主管理班集体,促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用,使他们在更好的班级环
境中接受教育。
3、引导小学生自主管理班集体,可以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有利于儿童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
三、课题研究内容
1、目前班级管理的现状调查。
2、影响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因素分析。
3、学生班级自主管理能力测评。
4、个人对自己的管理,主要指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行为。
5、个人对他人的管理,主要指小学生对他人的行为干预。
6、个人对集体的管理,如:班干部对小组,班级活动的协
调作用,培养自主管理能力。
7、集体对个人的管理,如:通过集体舆论转变后进生,纠
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品质。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1、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班集体,可以提高他们自我教育的
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班集体,促其内部因素发挥积极作
用,使他们在更好的班级环境中接受教育。
3、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班集体,可以培养儿童独立的个性,有利于儿童认识自我,了解他人,明确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
五、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我班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打破保姆式的班级管理,让“小皇帝”,“小公主”自理,自立,自制,克服以我为中心的缺点,学会合作,做班级的小主人。
研究对象:三年级二班全体学生
研究方法:
调查法:通过对实验班学生的访谈,了解学生自主管理意识的强弱;通过问卷搜集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水平资料。
观察法:建立学生小组档案,对研究前后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发展进行观察,建立小组长加分制,针对学生一天的表现进行合理的加分。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和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5、3—2015、5)
完成课题研究方案,对课题成员进行培训,明确分工。
(二)实施阶段(2015、6—2015、9)
1、针对学生分别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分析现有管理模式的利弊,了解学生自主教育的愿望与实效。我们这样做,是想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在班级管理中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影响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对于班主任,我们想了解,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做了什么,做的效果如何,对学生管理能力的认知怎样,在引导学生自主管理班级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2、以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分年级段,科学制订自主
管理活动的操作办法。
(1)教师可将班务工作进行分解,每个同学承包一项或两项,以培养责任心,并逐步发现培养一批能起带头作用的骨干。到一年级下学期可尝试班长竞选制,然后培养他们对工作有困难的班干部进行帮助。
(2)逐步完善各项常规管理制度;实行小组目标管理;完善班干部竞选制度;建立班务工作评价机制。照章办事,责任明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3、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小学生自主管理班集体的能力。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培养自主管理
能力的重要渠道。活动中要指有严密的活动计划,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管理的机会,加强对活动的后效管理。以民主和谐为原则,师生共同开展自主管理班集体的活动研究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5、10—2015、12)
在前两个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反思研究过程,总结研究成果,
初步形成以学生自主管理为核心的班级管理模式。
八、预期研究成果
结题报告、个案分析、班级文化活动资料、班级制度、班队活动方案、学生作品等。
活动资料集(照片、加分统计表、最佳小组奖状)
九、课题组成员
课题组长:和瑞娟: 负责研究设计、计划、检测、总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