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2022学年福建省三明市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2021-2022学年福建省三明市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2021-2022学年福建省三明市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8年1月8日,天津市海河医院“儿科停诊通知”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热传:“尊敬的患者/家属:因我院儿科医生超负荷工作,目前均已病倒,自今日起儿科不得不停诊,何日开诊尚不能确定……”作为一家三甲医院,儿科医生竟然只有3名。否则即便有人染病,也断不至全科“停摆”,可见压垮医生的,除了疾病,更有超负荷工作带来的身心俱疲。而其背后,则是“儿科医生荒”的不争现实。

据《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目前我国城市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生数仅为0.57人,农村为0.47人,而按照《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到2020年每千人拥有0.69名儿科医生”的目标,目前儿科医生缺口已直逼十万大关。随着“二孩”生育高峰期的到来,儿科医生将更显紧缺,“补缺”更不易。据统计,全国医学院校每年仅能培养1800余名儿科医生,但就在这本就不足的“后备军”中,还不乏有人“临阵退缩”,更别说近年来屡有辞职的儿科医生。

(摘编自2018年1月11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毋庸讳言,“儿科医生荒”早就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也比较清楚:一是儿科医生的培养有缺口,二是儿科医生的执业环境有缺陷。我国的医学院校自1999年起,儿科专业停招,代之以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仅仅作为临床医学专业中的一门课程存在。虽然在2016年国家卫计委和教育部开始合作恢复儿科本科招生,但儿科停招18年造成的儿科医生缺口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

医务界常常用“高风险、高负荷、低待遇”来描述儿科医生的执业环境。据了解,目前在各综合性医院中,儿科普遍处于弱势地位。而在专科医院,高负荷的工作节奏则令儿科医生们频生去意。以此次来势凶猛的流感疫情为例,2017年12月,天津市儿科门诊总诊疗人次环比增长4l%,急诊总诊疗人次环比增长68%。与之相应,全市儿科门诊医生每日出诊量增加了42%,儿科急诊医生每日出诊量增加了36%。超负荷应诊让许多儿科医生叫苦不迭。除了工作的高强度,更让儿科医生纠结的是不得不经常忍受无端的指责,承担难以预料的风险。抱怨、指责、谩骂,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这些执业风险是近年来儿科医生不断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2018年1月17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摘编自《调研:中国儿科医生工作现状,你所想不到的几个数据》) 材料四:

医治“儿科医生荒”需开综合药方,从根本上解决儿科医疗服务供需矛盾。除了千方百计稳定儿科医生队伍外,还要完善分级诊疗,增加医疗资源供给。目前,我国只有53.2%的综合性医院有儿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儿科的仅占12.6%。此外,还要加强科普宣传,缓解儿科就诊压力。不少家长一遇到孩子发烧哭闹,就抱着去医院,在治疗过程中也容易因常识和信息掌握不充分而和医生产生矛盾。对此,有关部门要做好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宣传,开通多渠道咨询热线,指导家长从容应对,不盲目扎堆医院,就医期间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治疗。

(摘编自2018年1月11日《工人日报》)

7. 下列关于儿科医生紧缺现状及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儿科医师紧缺的状况十分严重,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医师的人数偏低,这种状况在我国农村尤其突出。

B. 目前需要增加近十万名儿科医生,才能完成国家相关战略计划,但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现状暂时无法满足这一需要。

C. 高风险、高强度、压力大、待遇低等多重因素叠加,造成儿科医生不断流失,这一现状的改变需要多方位的调整。

D. 随着两年内超过三分之一的儿科医生辞职,以及“二孩”生育高峰的到来,儿科医生紧缺的状况还有可能加剧。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天津市海河医院的“儿科停诊通知”说起,引出目前我国“儿科医生荒”这一现象,并通过一系列数据来说明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

B. 材料二指出了“儿科医生荒”两大成因:一是培养机制有问题,造成儿科医生来源不足;二是职业环境有缺陷,造成儿科医生缺口在短时间内难以弥补。

C. 关于儿科医生的职业环境缺陷,材料二先将其概括为“高风险、高负荷、低待遇”三个方面,然后通过翔实的材料对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

D. 材料三中的两幅图具有因果关系:儿科医生中感受到每一项困难的比例均超过55%,这使得他们两年内完全没有辞职计划的还不到50%。

9. 材料中说“医治‘儿科医生荒’需开综合药方”,从材料看,目前可以开出哪些“药方”? 参:

7. D 8. C

9. ①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扩大儿科医生培养规模;②完善分级医疗,增加医疗资源供给;③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儿科医生人身安全和职业尊严;④改善儿科医生工作环境,降低儿科医生劳动强度;⑤提高儿科医生工资待遇,增强儿科医生职业吸引力;⑥加强医疗科普宣传,指导家长理性就医。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本题D项,“随着两年内超过三分之一的儿科医生辞职”已然未然混淆,据材料三图表二,两年内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儿科医生有辞职计划,但并不代表他们一定辞职。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本题C项,“然后通过翔实的材料对这三个方面分别加以说明”错误,“高负荷的工作节奏则令儿科医生们频生去意……”“ 除了工作的高强度,更让儿科医生纠结的是不得不经常忍受无端的指责,承担难以预料的风险。抱怨、指责、谩骂,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这些执业风险是近年来儿科医生不断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材料最翔实的是“高负荷”,其次是“高风险”,但是没有提到“低待遇”。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定向信息的整合和对定向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确定答题区域,再借助关键句子进行概括。据材料一“目前儿科医生缺口已直逼十万大关。随着‘二孩’生育高峰期的到来,儿科医生将更显紧缺,‘补缺’更不易”和材料二“我国的医学院校自1999年起,儿科专业停招,代之以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仅仅作为临床医学专业中的一门课程存在”可概括出“改革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扩大儿科医生培养规模”;据材料四“除了千方百计稳定儿科医生队伍外,还要完善分级诊疗,增加医疗资源供给”可概括出“完善分级医疗,增加医疗资源供给”;据材料二“目前在各综合性医院中,儿科普遍处于弱势地位”“除了工作的高强度,更让儿科医生纠结的是不得不经常忍受无端的指责,承担难以预料的风险。抱怨、指责、谩骂,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这些执业风险是近年来儿科医生不断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可概括出“改善儿科医生工作环境,降低儿科医生劳动强度”;据材料二“医务界常常用“高风险、高负荷、低待

遇”来描述儿科医生的执业环境”可概括出“提高儿科医生工资待遇,增强儿科医生职业吸引力”;据材料三图表一“中国儿科医生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可概括出“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儿科医生人身安全和职业尊严”;据材料四“还要加强科普宣传,缓解儿科就诊压力……不盲目扎堆医院,就医期间更好地理解和配合治疗”可概括出“加强医疗科普宣传,指导家长理性就医”。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提到“工匠精神”,也许我们会首先想到德国、瑞士、日本这些国家。其实,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也是非常突出的。《诗经》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玉器等一样,切了还要磋,琢了还得磨。这里体现的对工艺精细程度精益求精的追求,与西方工业精神中从 99%到99.99%的追求不谋而合。这说明,不论区域和文化有着怎样的差别,在追求精美、卓越、典雅等这些能充分反映人类文化审美创造力的艺术特征方面,东西方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它代表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

基于文化的属性和发展的形态不同,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表现样式上又存在着一定差异。西方侧重于对刚性要素的重视,要求必须确保每个部件质量上乘,无论是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以最高标准要求,并对最终的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测。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对产品质量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以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如英国航海钟发明者约翰?哈里森于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航海钟,天只慢了5秒,远比法案规定的最小误差(2分钟)还少,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的问题。

相比较而言,中国则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在设计和制造上,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多强调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孜孜不倦。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把对自然的敬畏和观察体验、揣摩感悟,倾注于一双巧手,让中国制造既体现出精益求精的功能特点,也展现出典雅优美的审美特点。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在设计和建造中既追求实用功能,也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北宋徽宗时烧制的汝瓷“似玉非玉而胜玉”,让人顿生“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的感慨。中国的“工匠精神”附着于精美绝伦的作品,世代相传。天工开物,随物赋形,是中华民族对制造业的价值取向共识。如果我们承继这种东方智慧,并学习西方对产品刚性要素的重视,应该会带来东方诗意和西方精准的美妙融合,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心浮气躁,制造业普遍追求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带来的即时利益,工匠精神少有用武之地。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人的消费观念也正在由“生存消费”转向“品质消费”,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工匠精神”。

《周礼?考工记》有言:“知者创物,巧者速之守之,世谓之工。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对应于现代语境,“知(智)者”可以理解为产品的设计者、科技的创新者,而“巧者”便是将设计与创新转化为优质产品的工匠。对于我国正在开疆拓土、万马奔腾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这二者缺一不可。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追求“精益求精”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但因为文化属性和发展形态不同,两者在具体的表现样式上又有差异。

B. 中国工匠“依天工而开物”“法自然以为师”,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取法于自然的思想,使中国的传统建筑既讲究实用,又追求天人合一的审美功效。

C. 西方的工匠精神比较重视影响产品质量的刚性要素,其产品在设计、用材、生产流程、质量检测等各方面始终都有统一的严格标准。

D. 在当下重提“工匠精神”,一方面要吸纳我国古代工匠“天工开物,随物赋形”的智慧,另一方面也要学习西方工匠追求精准的精神,如此才能成就中国制造业的独特风韵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诗经》中的“切”“磋”“琢”“磨”四字描述了当时人们对玉石等的精细加工,而《周礼·考工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则高度评价了我国古代工匠们创造的作品。

B. 东西方在区域和文化方面存在着差异,但他们都追求工艺设计和制造上的精美、卓越和典雅,因为这样做是为了共同提高人类文化的审美创造力。

C. 改革开放以来,“工匠精神”在我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这与功利化的社会风气和停留在满足生存需要层面的消费理念等有一定的关系。

D. 对我国的制造业和文化产业而言,要想让巧妙设计和科技创新转化为具有现实价值的优质产品,还必须依赖工匠的锤炼琢磨和精工细作。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工匠为追求完美和极致,常常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反复揣摩,虽说是慢工出细活,但也可能造成生产效率的低下,这与现代工业追求效率的价值取向是不太一致的。

B. 在德国、瑞士、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他们的工业产品质量能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一致认可,所以,在这些国家,“工匠精神”得到了很好的发扬。

C. “哈氏4号”航海钟以精准度高而著称,北宋徽宗时的汝瓷则以巧夺天工、精美绝伦著称,两者的差异体现了西方和东方“工匠精神”的文化属性和发展形态不同。

D. “工匠精神”在一些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而缺失,但只要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不破灭,它就不会消失。

参:

1. C 2. B 3. B

1. 试题分析:C始终都有统一的严格标准”说法有误,原文的表述是“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后,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对产品质量提出了统一的严格标准”。

2. 试题分析:B“为了共同提高人类文化的审美创造力”原因分析错误,正确是原因是“因为它代表

了人类追求极致和完美的美学理想”。

3. 试题分析:C“两者的差异正是西方和东方对工匠精神的不同理解造成的”理解错误,两者的差异主要是“东西方的‘工匠精神’在具体表现样式上又存在着一定差异”,西方侧重于对刚性要素的重视,而东方侧重于对柔性要素的重视。

3. 名著阅读

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却说贾政出门去后,外面诸事不能多记。单表宝玉每日在园中任意纵性的逛荡,真把光阴虚度,岁月空添。这日正无聊之际,只见翠墨进来,手里拿着一副花笺送与他。宝玉因道:“可是我忘了,才说要瞧瞧三妹妹去的,可好些了,你偏走来。”翠墨道:“姑娘好了,今儿也不吃药了,不过是凉着一点儿。”宝玉听说,便展开花笺看时,上面写道:

娣探谨奉

二兄文几:前夕新霁,月色如洗,因惜清景难逢,讵忍就卧。时漏已三转,犹徘徊于桐槛之下,未防风露所欺,致获采薪之患。昨蒙亲劳抚嘱,复又数遣侍儿问切,兼以鲜荔并真卿墨迹见赐,何痌瘝惠爱之深哉!今因伏几凭床处默之时,因思及历来古人中,处名攻利敌之场,犹置一些山滴水之区,远招近揖,投辖攀辕,务结二三同志盘桓于其中,或竖词坛,或开吟社,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娣虽不才,窃同叨栖处于泉石之间,而兼慕薛、林之技。风庭月榭,惜未宴集诗人;帘杏溪桃,或可醉飞吟盏。孰谓莲社之雄才,独许须眉,直以东山之雅会,让馀脂粉。若蒙棹雪而来,娣则扫花以待。此谨奉。

宝玉看了,不觉喜的拍手笑道:“倒是三妹妹的高雅,我如今就去商议。”一面说,一面就走,翠墨跟在后面。刚到了沁芳亭,只见园中后门上值日的婆子手里拿着一个字帖走来,见了宝玉,便迎上去,口内说道:“芸哥儿请安,在后门口等着,叫我送来的。”宝玉打开看时,写道是:

不肖男芸恭请

父亲大人万福金安。男思自蒙天恩,认于膝下,日夜思一孝顺,竟无可孝顺之处。前因买办花草,上托大人金福,竟认得许多花儿匠,并认得许多名园。因忽见有白海棠一种,不可多得。故变尽方法,只弄得两盆。大人若视男是亲男一般,便留下赏玩。因天气暑热,恐园中姑娘们不便,故不敢面见。奉书恭启,并叩

安。 男芸跪书。

宝玉看了,笑道:“独他来了,还有什么人?”婆子道:“还有两盆花儿。”宝玉道:“你出去说,我知道了,难为他想着。你便把花儿送到我屋里去就是了。”一面说,一面同翠墨往秋爽斋来,只见宝钗、黛玉、迎春、惜春已都在那里了……

黛玉道:“既然定要起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先把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改了才不俗。”李纨道:“极是,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则雅。我是定了‘稻香老农’,再无人占的。”探春笑道:“我就是‘秋爽居士’罢。”宝玉道:“居士,主人到底不恰,且又瘰赘。这里梧桐芭蕉尽有,或指梧桐芭蕉起个倒好。”探春笑道:“有了,我最喜芭蕉,就称‘蕉下客’罢。”众人都道别致有趣。黛玉笑道:“你们快牵了他去,炖了脯子吃酒。”众人不解。黛玉笑道:“古人曾云‘蕉叶覆鹿’。他自称‘蕉下客’,可不是一只鹿了?快做了鹿脯来。”众人听了都笑起来。探春因笑道:“你别忙中使巧话来骂人,我已替你想了个极当的美号了。”又向众人道:“……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李纨笑道:“我替薛大妹妹也早已想了个好的,也只三个字。”惜春迎春都问是什么。李纨道:“我是封他‘蘅芜君’了,不知你们以为如何。”探春笑道:“这个封号极好。”宝玉道:“我呢?你们也替我想一个。”宝钗笑道:“你的号早有了,‘无事忙’三字恰当的很。”李纨道: “你还是你的旧号‘绛洞花主’就好。”宝玉笑道:“小时候干的营生,还提他作什么。”探春道:“你的号多的很,又起什么。我们爱叫你什么,你就答应着就是了。”宝钗道:“还得我送你个号罢。有最俗的一个号,却于你最当。天下难得的是富贵,又难得的是闲散,这两样再不能兼有,不想你兼有了,就叫你‘富贵闲人’也罢了。”宝玉笑道:“当不起,当不起,倒是随你们混叫去罢。”

……

9.下面加点字的注音与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花笺:jiān,书信 B.数遣:shuò,屡次 C.盘桓:héng,徘徊 D.棹雪:zhào,划动

10.阅读探春和贾芸的书信,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两条古人写书信的基本格式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11.诗社中人人都有别号:林黛玉为“潇湘妃子”,李纨为“稻香老农”,宝钗为“蘅芜君”,宝玉为“绛洞花主”,请任选黛玉、李纨、宝钗、宝玉中一人的别号,结合《红楼梦》文本,分析人物与别号之间的关系。(不少于100字)

参:

9.C

10.信件开头有敬称、正文中大量使用谦称、信件结尾有祝辞或敬语

11.林黛玉住在潇湘馆。有种竹子叫做“潇湘竹”或“湘妃竹”, 娥皇、女英,中国古代传说中尧的两个女儿。也称“皇英”。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姐妹同嫁帝舜为妻。舜父顽,母嚣,弟

劣,曾多次欲置舜城死地,终因娥皇女英之助而脱险。舜继尧位,娥皇女英之其妃,后舜至南方巡视,死于苍梧。二妃往寻,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称“潇湘竹”或“湘妃竹”。二妃也死于湘江之间。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被演变成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后世因附会称二女为“湘夫人”。因为黛玉要还泪给贾宝玉,所以林黛玉别号叫“潇湘妃子”。

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及意思。盘桓:héng ——huán。

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分析概括。概括出两条古人写书信的基本格式,主要从信的称呼、开头、结尾、语言等方面分析。

点睛:古人书信结尾时,对收信人表示祝愿、钦敬或勉慰的短语,如“即颂近安”、“此致敬礼”、“祝你进步”之类。其中,“即颂”、“此致”、“祝你”等词,紧接正文末尾书写;“近安”、“敬礼”、“进步”等词,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如果祝颂语的文字较多,也可占行,空两字写起,不必分拆成两部分。如果信笺下方余地充分,或者为了突出祝辞,也可将“祝”、“颁”、“此致”等宇样独占一行,空四格书写,而将“安”、“好”、“敬礼”等另行顶格书写。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文言文阅读,(15分)

晁错传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上善之,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错上言兵事,文帝嘉之。后诏有司举贤良文学士,错在选中。由是迁中大夫。错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虽不尽听,然奇其材。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爰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支郡。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喧哗。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上初即位,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公何为也?”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后十余日,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上问爰盎曰:“今吴、楚反,于公意何如?”对曰:“不足忧也,今破矣。”上问曰:“计安出?”盎对曰:“吴、楚相遗书,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削夺之地,以故反,名为西共诛错,复故地而罢。方今计,独有斩错,发使赦吴、楚七国,复其故地,则兵可毋血刃而俱罢。”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召错,绐载行市。错衣朝衣,斩东市。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为将。还,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为反数十岁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不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箝口不敢复言矣。”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

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节选自《汉书》)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B、今贼臣晁错擅适诸侯 适:通“谪”,贬谪。 C、绐载行市 绐:欺骗。 D、吾亦恨之 恨:痛恨。

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晁错死因的一组是( ) (3分)

①请渚侯之罪过,削其支郡

②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臣多不好错 ③错父遂饮药死

④吴、楚七国俱反,以诛错为名 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 ⑥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因而受到文、景两代皇帝的器重,许多法令都按照他的意见更改修定,他也因此遭到同僚的妒忌。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主张削弱诸侯,还就更定法令等事数十次上书,文帝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他的意见,但很赏识他的才子。

C、晁错得到景帝信任,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不料却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维护了朝廷的利益却使自己遭到杀身之祸。

D、汉景帝听信爰盎的话错杀了晁错,其危害是不但替诸侯报了仇,还从此堵住了忠臣直言进谏的路,可惜醒悟得太晚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是时匈奴强,数寇边,上发兵以御之(3分)

(2)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之(3分)

参:

4、D (“恨”在句中是遗憾的意思。)

5、D ( ③错父“饮药死”不是导致死亡的原因 ⑥是错死时状况不是原因) 6、C (“终于达到削弱诸侯的目的”这个说法不符合文意。)

7、⑴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他们。关键词“是”“ 寇”(3分) ⑵晁错担心诸侯强大,无法加以控制,所以请求削减他们的土地。关键词“患”“削”(3分)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皇帝看重他,于是任命他做太子家令。那时候匈奴强大,屡次骚扰边境,皇上派兵抵御。晁错上书就战事发表意见,汉文帝很赏识他。后来命令有关负责举荐贤良文学士,晁错在人选之中。由此他升任中大夫。晁错又进言议论应该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法令可以更改修定的地方,一共上书三十篇。汉文帝虽然没有完全听从他的意见,但是认为他是个奇材。当时,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爰盎等大功臣大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任内史。许多法令都(按照晁错的意见)更改修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支系亲属的封地。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之多,诸侯一片哗然。晁错的父亲得知此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皇上刚即位,你当权处理政务,侵害剥夺诸侯利益,疏远人家骨肉之情,招致许多责难怨恨,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该如此。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离开你回去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自身”。后来过了十几天,吴、楚七国全都造反了,名义上是说要诛杀晁错。皇上问是盎:“如今吴、楚谋反,依你的意见怎么办?”爰盎回答说:“这件事不值得忧虑,现在就可以解决。”皇上问道:“怎样定计呢?”爰盎回答说:“吴、楚送来书信,说高祖皇帝的分封子弟为王各有领地,如今贼臣晁错擅权眨谪诸侯,削夺他们的土地,因此才反叛,名义是共同向西来诛讨晁错,恢复原有的封地也就作罢。如今谋划对策,只有斩杀晁错,派出使者赦免吴、楚七国(造反的罪过),恢复他们原有的封地,那么不必动用武力就完全可以平息叛乱。”皇上沉默许久没有说话。后来就派中尉去叫晁错,骗他乘车在街市上走。晁错穿着朝服在东市就被杀害了。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叛乱平息了没有?”邓公说:“吴地谋反几十年了,(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借诛讨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且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的是诸侯强大了无法控制,所以请求削弱他们的势力,借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实施,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一来)在朝廷之内堵住了忠臣的嘴,在朝廷之外替诸侯报了仇,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5.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智伯伐赵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提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1. 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 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B. 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C. 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D. 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

12.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的一组是( ) ①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 ②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③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 ④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 ⑤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 ⑥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A. ①②④ B. ①③⑥ C. ②③⑤ D. ④⑤⑥ 13. 下列对原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智伯率韩、魏围困晋阳,赵形势危急,赵襄子找张孟谈问计。张孟谈提出了游说韩、魏,共谋对付智伯的计策。

B. 张孟谈先打消韩、魏二君的顾虑,再晓以利害,最终说服了韩、魏二君,为了三家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打击智伯。

C. 赵氏掘开大堤,水淹智伯,韩、魏攻其两翼,赵襄子正面进攻,终于大败智伯的,杀死了他,并瓜分了他的土地。

D. 赵襄子赏有功之臣,首先奖赏的不是张孟谈而是高赫,臣子们不解。赵襄子解释说,笃行忠义比“战胜存亡”更可贵。 14. 翻译下列句子

(1)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2)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参:

11. B 12. C 13. B

14. (1)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2)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智伯之为人也”判断句,排除A项、D项。“智伯”“我”“事”名词或代词,做主语或宾语,“为”“少”“谋”“泄”“败”作谓语,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C项。故选B。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全都表现张孟谈胆识谋略”可知本题考查人物形象,①是群臣为张孟谈请功时的话,侧面反映了他的胆识谋略;②张孟谈请求前往作说客,是他胆识谋略的直接表现;③是他游说韩、魏二君的说词,晓之以利害,是能说服 韩魏二君的关键;④是赵襄子的行为;⑤张孟谈的胆识谋略保证了谈判成功;⑥是作者引《老子》的话,表明高尚品德的重要。故选C。

点睛:文言文阅读信息筛选题解题技巧:审清题干,排除干扰。题干信息是我们筛选文中信息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给我们筛选信息指明了方向。只有把握了应对指向,才能行之有效地筛选信息。回归原文,揣摩用意。选项所给的信息句都是孤立的,但我们绝不能孤立地去妄加揣测,一定要把信息句回归到原文的语境中去揣摩句子的意思,从而把握人物事件的来龙去脉等。其实,在阅读时就应该对文章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去粗存精;然后就可以将信息句在文中迅速准确地定位,并能够很好地把握住其信息指向,以便我们筛选出正确的信息。比较遴选,去伪存真。所给的信息选项中总会掺杂一些迷惑性很强的错误信息,要想筛选出正确的就必须对所给信息句进行认真比较,仔细遴选,明白每一个信息句之所以对或之所以错的原因,从而筛选出正确的信息。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原文是先晓以利害再打消顾虑,无“为了

三家共同利益”的信息。故选B。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可以”(古今异义词);“可”,可以;“以”,以为、凭借、依靠、使用;“市”,动词,取得、博得;“尊”,尊重;“行”,德行;“加”,超过、胜过。(2)“成”,成全;“相死”,生死与共;“其”,副词,还是;“图”,思考、考虑;“之”,代词,它。 【点睛】参考译文:

智伯率领韩、魏攻打赵,围困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全,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批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二家君王,和他们商谈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君王,劝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今天智伯率领你们两家攻伐我们赵家,赵家就要灭亡了。赵家如果灭亡,你们两家就是下一个(要被灭亡的)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很快就要落到你们两家头上了。韩、魏两家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进入到我耳中,谁还会知道?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二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提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军营,智伯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打得大败,杀死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奖赏有功人员时,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的时候,我的国家危难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未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战胜敌人,挽救国家(存亡:使(将要)灭亡的保存下来),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年十五,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高祖曰:“若能从我乎?” 曰:“愿尽力。”於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徙其家长安中戚里①,以姊为美人故也。

其官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及孝景即位。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

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於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②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改之,乃许。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长子建为朗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甚惶恐。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举宗及兄建肉袒,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坐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於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注] ①中戚里:长安城内住皇帝戚属的一条街。 ② 路马:皇帝的车马。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高祖与语,爱其恭敬 语:交谈 B.因长老肉袒固,改之,乃许 许:赞许 C.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 虽:即使 D.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 策:鞭子

5.下列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万石君“恭谨无与比”的一组是 ( )(3分) ①号奋为万石君。

②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 ③上时赐食於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 ④乃谢罢庆。

⑤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 ⑥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万石君出身低微,当时家中亲人也只有失明的母亲和姐姐了。但是因为性格的恭敬谨严无人能比,虽无什么才能却受到高祖喜欢。

B.无论是归老家居后的自己,还是对自己的子孙,万石君都严格要求。“恭谨无与比” 是对他一生

的性格特征的概括

C.万石君的长子建,在朝廷上面见皇帝时,就像不会说话一样;平时则畅所欲言,甚至敢于指出皇帝批阅奏章中的笔误,但事后也很害怕。

D.司马迁认为石奋虽不善言谈,但却敏于行事。因此他的教化不苛刻而成功。他值得称为是行为忠厚的君子长者。 7.翻译句子。

(1)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5分)

(2)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5分)

参:

4.B(许:许可,答应)

5.C(①为皇帝与石奋开玩笑的话,是说石奋一家荣耀无比④对子教育管理严格,也即为侧面写万石君的恭谨的性格⑥间接写万石君的性格特征)

6.C(①“平时则畅所”不对,应是私下和皇帝言事时畅所欲言。②有笔误的是长子建)

7.(1)他的子孙做小官。回家来拜见他,(万石君)一定穿着朝服来接见,不称呼名字。(谒:拜见;补出省略的主语:万石君;朝服、名:名词作动词。各1分,句义1分)

(2)他担任齐国相,全齐国的人都仰慕石庆家的好品德。不发表什么意见,齐国就很太平(被治理得很好),给石庆建造了石相祠。(为:担任;举:全;大治:很太平或被治理得很好;“为”后补出宾语。各一分,句义一分) 参考译文:

万石君名叫奋,姓石。(当时)十五岁,做小官吏,侍侯高祖。高祖和他谈话,喜欢他的恭敬,问他说:“你还有什么人?”回答说:“我只有母亲,不幸失明。家里贫穷。还有一个姐姐。”高祖说:“你能跟随我吗?”他说:“愿意尽力效劳。”于是高祖召他姐姐来封为美人,让石奋任中涓,把他家迁到长安城里的中戚里,这是因为姐姐做了美人的缘故。

他做官靠积累功劳当上了大中大夫。没有文才学问,但恭敬谨严没人能比。到孝景帝即位。石奋的长子石建,二子甲某,三子乙某,四子石庆,都因为品行善良,孝敬父母,办事谨严,做官做到了二千石。于是景帝说:“石君和四个儿子都是二千石,作为臣子的尊贵光宠竟然集中在他一家。”称呼石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晚年,万石君回家养老,每年根据定期作为大臣参加朝会。经过皇宫的门楼,万石君一定下车快步走,看见皇帝的车驾,一定俯身按着车前横木表示敬意。他的子孙做小官。回家来进见他,万石君一定穿着朝服来接见,不称呼名字。子孙有错误,不谴责,因此而不坐正座,面对食案而不吃。然后儿子们互相责备,通过长辈的帮助说情,光着上身坚决地,改正错误,才答应。皇上

时常给他家赏赐食物,他一定跪下叩拜俯伏着吃,好像就在皇上眼前,子孙遵循他的教导,也和他一样。万石君一家凭着孝敬谨严而闻名于各郡各国,即使齐、鲁地方那些儒生的虔诚庄重的行为,都自认为比不上他。

长子石建任郎中令,小儿子石庆任内史。石建有事应该向皇帝说,避开别人,畅所欲言,说的恳切,到了朝廷上进见就好像不会说话一样,因此连皇帝也尊重他。上书奏事,奏章经皇帝阅后发回。石建读它,说:“写错了‘马’字下面脚连尾应该五笔,如今只有四笔,少一笔。皇帝会谴责我,我活不成了。”十分害怕。他的谨慎,即使是别的小事也这样。小儿子石庆喝醉了回家,进入外门没有下车。万石君听说了,不吃饭。石庆害怕,光着上身去请罪,没有许可。全族的人和哥哥石建都去衣露体请罪,万石君责备说:“内史是显贵的人,进入乡里,乡里的长辈都走开回避,而内史坐车中很自在,正是理所当然!”于是让石庆走开。。石庆任太仆,为皇帝驾车外出,皇上问驾车的马有几匹,石庆用鞭子一匹一匹地把马数完。举起手说:“六匹马”。石庆在儿子中是最简略随便的了,尚且这般谨慎。他任齐国相,全齐国的人都仰慕石庆家的好品德。不发表什么意见,齐国就很太平,给石庆建立生祠。

太史公说:孔子有句话说“君子言语要迟钝,行动要迅速”,说的大概是万石君吧?因此他的教化不急而成功,不苛刻而安定。这可以说是行为忠厚的君子了。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我们见过许多这样的读书人:他们不断得借书、买书、藏书、读书,但是如果你问他们,这么多年读下来最喜欢哪几本书,最敬畏哪几本书,对自己的人格学问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位作家,他①_________。倘使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类四处点头握手、广散名片的人物,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②_________,莫过于此,这样读书,有何快乐?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千万不要滥读,对不爱读书的人,我劝他多读,而对爱读书的人,③________。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参:

(1). ①往往答不出来 (2). ②读书的无效和无聊 (3). ③我劝他精读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涉及语法、修辞、逻辑等诸多方面,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整合和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做这类试题,要能联系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上下文和语体特点等内部语境,以所提供的语言材料的对象、场合、目的等外部语境(即语言交际的情景)作为切入点,运用发散思维进行合理的续写。

本语段的中心话题为“读书”。第一处空格,内容上与“但是如果你问他们”相对应,所以应该是填“回答的情况”,再根据“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类四处点头握手、广散名片的人物,他们

没有知己、没有深交”进行思考,即可推知“他往往答不出来”;第二处空格,根据“莫过于此”,便知此处填“读书”的情况,再根据前面交际场中的表现以及“这样读书,有何快乐”,便可推断“读书的无效和无聊”;第三处空格,根据“我劝他多读”确定句式,根据“郭沫若和胡适说过的话”推知内容,便知劝爱读书的人“精读”。

8.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在全球化的今天,守护文化多样性,是关涉人类文化发展未来的大问题。在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要倡导有创建的交流、理解与对话。这种文化理解是一个双向承认的过程: 。前者是自觉、内省,后者则是宽容礼让、平等开放。

A.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

化。

B.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

文化。

C.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了解“自身”文化,然后是认识“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

文化。

D.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认识“他者”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理解“自身”

文化。

参:

B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排序题中的选填一句话(选择题)。首先要分析语段结构,把握语段话题(陈述对象)。依据话题一致、陈述角度一致、感情色彩一致的原则,结合语境,分析前后语句的逻辑关系选择。具体可关注标点符号、关联词语等。比如本题中,横线上的内容与前面是总分的关系,与后面是照应的关系,应抓住这些关系进行选择。

9.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有的高中学生写作文总是喜欢装出一副老气横秋的姿态,动辄用大话套话官话吓唬人,这种文风必须改变。

B.先生一生爱书,终身以书为伴,走进他的房间,可说家徒四壁,除了满架满架的书,别无一件摆设。

C.在13届罗马世界游泳锦标赛上,张琳在男子800米自由泳决赛中夺得中国男游历史上第一个男子世界冠军,当人们问他有何感想时,他竟然出言无状,脸憋得通红,只是说:“感谢我的教练,感谢所有支持帮助过我的人。”

D.进入8月,沪指连续四周下跌,很多被套股民备受煎熬,想尽快弥补巨额亏损,因此一度消失的非法“代客理财”又东山再起。

参:

A

试题分析:“老气横秋”可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用在A句中是恰当的。B家徒四壁:表示家里穷,用错对象。C出言无状:说话超越本人的身份.地位,放肆,没有礼貌。句中误作为遇事紧张,不会说话。不合语境。D.东山再起,泛指失势后重新得势。此处应为贬义词“死灰复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0.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 杨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C. 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蓬革生辉。 D. 由于路上堵车非常严重,我赶到约定地点的时候,对方早已恭候多时。

参:

A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

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

A项,“舍弟”,谦辞,用于指自己的弟弟。此处指自己的弟弟,“舍弟”用在此处符合语境。 B项,“高足”,敬辞,指对别人的学生的敬称。此处指自己是杨老师的学生,“高足”使用对象不当。

C项,“寒舍”,谦辞,指对人称自己的家。此处是自己称别人的家,“寒舍”使用对象不当。 D项,“恭候”,敬辞,恭敬地等候别人。此处指对方等待自己,“恭候”使用对象不当。 故选A。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日日走过的荷塘,在满月的光里,朱自清看到的,是别样的荷香月色;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普普通通的一株株枣树,郁达夫感受到的,是故都的清、静、悲凉;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陆蠡发现的,是生的欢喜,是向往光明的自由的心……熟悉的地方有风景,习以为常的地方常常蕴含着一个个你我都容易忽视的美丽。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联想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注意规范书写,注意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

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