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审核签字:
2012年 月 日
学科组 高二语文组 课 题 《鹏之徙于南冥也》 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学 设想 主备人 李文明 课 时 执教人 第二课时 时 间 2012.12、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的准确含义,加强文言知识积累。 2、引导并培养学生把握文旨的能力。 3、进一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重点:1、体会文章对比手法的运用。2、了解寓言体的特点。 难点:理解孟子超乎寻常的想象力。 学法指导:讲解法、诵读法、引导法 教 学 程 序 与 策 略 个性化修改 1、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2、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是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幻灯片显示】: 1.这一段可分几层? 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 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 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 世为例,说明小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 “大年”与“小年”的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 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一、回顾复习:【指名学生回答】 问棘”一段话与第1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且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1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2、小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三、课文探讨【幻灯片显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教师补充明确】: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作者用众多的比喻所描写的物和人是不是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呢?第1段中哪些句子描写飨鹏之大? 明确:鲲之大,。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3、提问:形体硕大无比的辊鹏如何飞上九万里高空的?《齐谐》书里如何写的? 明确:“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4、提问:这说明鲲鹏上九万里,非逍遥,有所待。有所待的是什么? 明确:是海运时的六月巨风。 5、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 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6、蜩学鸠是怎样嘲笑大鹏的?作者是怎样解释的? 明确: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至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作者反驳:“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区之二虫又何知!” 7、提问:蜩与学鸠“枪榆伤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明确;照样讲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8、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编站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 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9、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10、提问:第三段作者提到的两个人说明什么? 明确:所提到的宋荣子、列子,同样说明两人也还未逍遥。 11、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12、要求学生读后回答: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哲理,这个哲理是什么? 庄子散文有时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有时像万搬源泉,随地涌出,汪洋恣肆,先破后立,善用比喻,想象奇特。但是《逍遥游》中所表达的思想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是不满现实的自我超腿的空虚。他企图以此达到逃避现实、保存自己的目的。实际上这种境界是不存在的,只能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幻想。 四、文章的现实意义: 我们青年人应该抛弃一切私心杂念,勇于面对生活,敢于挑战生活,要去拼搏,去创造更好的明天。 五、课堂小结: 1、通过对本节课内容回顾,归纳写作方法,先破后立,从而明确庄子散文善用比喻、想象奇特的特点。(由学生概括、归纳,最后再由教师明确。) 2、体会庄子散文的特点。 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六、布置作业 1、熟背课文。 2、课后练习三做在作业本上。 3、写一篇短文,说说你对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思想的认识。 【板书设计】: 鲲鹏 ———依赖巨风(六月息) 世间万物有所待: 野马、尘埃 ——— 也有所待生物气息 大舟、草芥 ——— 借水而行 庄子 蜩与学鸠 也有所待 地 小知不及大知 自然界有小大之辨: 小年不及大年 教 后 反 思
领导审核签字:
2012年 月 日
学科组 高二语文组 课 题 《鹏之徙于南冥也》 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学 设想 主备人 李文明 课 时 执教人 第二课时 时 间 2012.12、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句的准确含义,加强文言知识积累。 2、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科学答题的良好习惯。 3、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答题。 重点:巩固掌握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难点:如何准确快速答题。 学法指导:练、讲结合 教 学 程 序 与 策 略 个性化修改 随堂复习检测【ppt展示】 【基础点击】 1.下列词语中,黑体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齐谐(xiã) 鲲(kūn)鹏 坳(ào)堂 迁徙(xǐ) B.北冥(mínɡ) 夭阏(â) 沮(jǔ)丧 晦朔(shuî) C.榆枋(fānɡ) 舂(chōnɡ)米 泠(línɡ)然 D.蓬蒿(hāo) 翱(áo)翔 数数(shuî)然 决(juã)起 2.下列每组黑体字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百里者,宿舂粮 B.常以身翼蔽沛公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C.乃重修岳阳楼 未有知其修者也 D.夫列子御风而行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3.下列对课文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逍遥”,是一个复音词,是指悠游自得的样子;“游”,是逍遥的式样。故“逍遥游”即指悠然自得、绝对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 B.《逍遥游》一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绝对自由。 C.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D.本文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课内巩固】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4.解释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的含义。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___________
(2)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_ (4)其远而无所至极邪?____________
5.下列各句中的“名”与“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中的“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圣人无名
B.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C.名之者谁? D.则题名其上
6.从选段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鲲鹏之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选段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奇大无比的大鹏形象,联系全文,请你说说作者对大鹏的态度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延伸】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选自《庄子·秋水》)
8.请从上文中找出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河:黄河。 B.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殆:疑惑。
C.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欣然:高兴的样子。
D.河伯始旋其面目 旋:掉转、改变。
10.下列各句中“于”的用法与“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C.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11.请从以上选段中提炼出两个常用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读了上文,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A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B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C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D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13.“‘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句是从上文中抽出来的。请你说说这一句应放在上文A、B、C、D处的哪一处?( ) 14.上面材料中有一个病句,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
1.D(“决”正确读音为“xuâ”)2.A(适:到„„去。B项第一句为名词作状语,像鸟翅膀一样;第二句是名词,翅膀。C项第一句为动词,修建;第二句为形容词,长。D项第一句为动词,驾驭;第二句为动词,抵挡、控制。)3.C(是道家不是法家)4.(1)传说中的大鱼。(2)怒:奋发,这里指鼓起翅膀。(3)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4)尽头 5.D(A.名望;B.说出;C.命名;D.名字、名称,与例句的意思相同。)6.从鲲鹏的体积、脊背的长度、双翅的大小等。7.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8.“泾”:通“径”,指河之宽度。“辩”:通“辨”,指分辨。9.A(殆:危险。)10.C(此句中的“于”和例句中的“于”都是“被”
的意思。)11.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12.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大,就难免贻笑大方。13.B 14.有语病的一句是: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改正: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附】参考译文: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地浩渺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教 后 反 思
领导审核签字:
2012年 月 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