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东北亚安全困境成因及其解决途径
作者:宋海洋
来源:《人民论坛》2014年第23期
【摘要】“安全困境”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用来解读国际紧张局势、对立乃至冲突现象的一个基本理论框架。冷战结束后,东北亚成为世界上安全困境表现最突出的地区之一,有朝韩对峙、中美矛盾、美朝矛盾、中日矛盾、日俄矛盾等。导致这些矛盾的原因可归结为地缘战略争夺、大国竞争、安全合作机制缺乏、历史遗留问题等。 【关键词】东北亚 安全困境 安全机制 战略东移 亚太再平衡 【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A 安全困境理论
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国际社会处于无政府状态中(Anarchy),无政府状态会导致“安全困境”(Security-dilemma),或称之为“安全两难”,国家间的“安全困境”现象相当普遍地存在。
“安全困境”所描述的状况我们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城邦国关系:“雅典权力的增长以及由此引起的斯巴达的恐惧使得战争无法避免”。①最早对“安全困境”情形进行理论分析的是美国政治学家约翰·赫兹(John-Herz),他认为安全困境是这样一种情形:“权力单元发现在它们之上没有一个更高的权威对其施加影响,从而保护它们免于相互攻击。”②赫兹提出,“由于安全困境的悲剧性含义导致原本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相互恐惧最终可能产生最可怕的结果。”③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安全困境的产生,同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是紧密相连的。”④对他国意图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安全困境的一个关键要素,由于意图的不确定性,从而产生了疑惧和不安全感,进而形成敌意的螺旋上升,一个国家即便是出于国防需要而进行的正常的军事活动,也总会被其他国家看作是对本国安全的威胁,需要做出急遽的反应来加以应对,这样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国家难以摆脱的。如果国家间安全困境程度加深,很容易导致冲突乃至战争的结局。所以,为了避免这种局面,国家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来缓解“安全困境”。在赫兹提出“安全困境”理论后,其在分析和解读国际问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东北亚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边缘,一般认为包括朝鲜半岛、中国东北、俄罗斯的堪察加半岛和千叶群岛、日本列岛,即整个环北太平洋地区。⑤东北亚是全球大国交锋最激烈的地区,也是全球地缘政治矛盾和利益冲突最集中的区域。复杂的安全结构、多样化的文化背景、长期的历史遗留问题,使得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境异常突出。 东北亚安全困境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朝韩之间的安全困境。朝鲜半岛是冷战结束后世界上军队部署密度最大的地区,在大约22万平方公里的半岛上,朝韩双方竟然部署了超过180万军队,相对于本身较少的人口和较弱的财力而言,朝鲜有100多万的庞大军队,是当今世界军队人员额度超过100万的五个国家之一,仅仅在长度248公里的三八线两侧,双方集结的兵力就超过70万,部署的远程火炮上万门,所以朝鲜半岛被人们称为“冷战的活化石”、“世界的火药桶”,半岛南北双方高强度的军事对峙是双方1953年“热战”结束后继续的“冷战”,任何偶发事件都可能重燃半岛战火。 尽管金大中和卢武铉政府对朝推行的“阳光政策(Sunshine-policy)”曾使半岛南北双方一度缓和,但对抗一直是南北双方的主调,双方恶性的互动大于良性的互动,韩国公布的文件仍然把朝鲜看做主要敌人。⑥李明博政府2008年2月上台后,南北关系急剧紧张,其提出所谓的“对朝三原则”,即“无核、开放、3000”,要求朝鲜完全放弃发展核武器。韩国对朝政策遭到朝鲜的严厉批判和强硬应对。朝鲜分别于2006年10月、2009年5月和2013年2月进行过三次地下核试验,强行跨入核国家门槛。韩国认为朝鲜的核试验严重威胁半岛的安全,安全困境到达一定程度就会导致武装冲突乃至于局部战争,2010年,发生“天安号”事件和“延坪岛炮击”事件后,朝韩关系进一步恶化,半岛充斥着浓烈的火药味,双方枕戈待旦,半岛形势一触即发。
朝美之间的安全困境。冷战虽然已经结束,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对立,美朝之间仍然互不信任,互相敌视,至今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签署和约,双方一直深陷于典型的安全困境之中。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朝美之间是“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霍布斯主义国家关系,其特征表现为:第一,力图摧毁、消灭或改变对方;第二,把对方意图向最坏处考虑;第三,军事实力是最重要的因素,军事手段是决定性的手段;第四,一旦发生战争,就会无限制使用武力。⑦ 朝美双方的互动一直是恶性的,在政治和外交上,双方都把对方妖魔化、丑陋化。2002年美国总统小布什给朝鲜、伊拉克、伊朗贴上了“邪恶轴心”(Axis-of-Evil)和“流氓国家”(Rogue-state)的标签。同样,朝鲜也认为美国是朝鲜的头号敌人和最大的威胁,美国一直准备对朝鲜进行“先发制人”军事打击(Pre-emptive-strike),美国国防部在1973年就制定了对朝作战的5027计划。此外,美韩频繁举行针对朝鲜的军事演习,例如代号为“关键决心”、“乙支自由卫士”和“秃鹫”的年度美韩联合军演,动辄数万人,经常伴以核动力航母。朝鲜认为,面对美国的恐吓,必须加强朝鲜核遏制力。“假若美国不停止对朝敌视政策,不停止对朝进行核威胁,朝鲜别无选择,只能发展核威慑能力”。⑧
中美之间的安全困境。从2009年开始,美国开始紧锣密鼓地实施战略东移,重返亚洲。2011年10月,希拉里提出了21世纪是美国的“太平洋世纪”;2012年6月,美国防长帕内塔公布“亚太再平衡战略”,即到2020年美国将把60%海军力量部署到亚太。2013年6月,美国新防长宣布至2020年将把60%空军力量部署到亚太。此外,美国不断强化其亚太军事同盟,竭力拼凑一个“亚洲版北约”围堵中国,美尤其注重美日军事同盟。美国这一系列举动,形成针对中国的一个“C型包围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快速增长,美国担心中国早晚会提出“亚洲版门罗主义”,将美国势力驱逐出亚洲。所以美国采取进攻性现实主义的政策,加大在亚太的军事存在,遏制中国的过快崛起。美国还不断介入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岛屿争端,美国参议院在2012年通过决议《美日安保条约》,第五条适用于钓鱼岛,为日后介入钓鱼岛问题提供法理依据。美国打着所谓“航行自由”(Freedom-of-navigation)的旗号介入南海问题,其目的就是利用南海问题限制和约束中国。美中双方的战略互疑和采取的战略举措,形成了一种“安全困境”。 中日之间的安全困境。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降为第三大经济体,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两强并起。从20世纪70年代起,日本一直自视为亚洲经济的“领头雁”,现在优势不再,因此对中国的迅速崛起产生了猜疑和提防心理,“中国威胁论”在日本一度甚嚣尘上。中国认为,日本长期追随美国,或明或暗地支持台独势力,不断增加军事开支以及不断叫嚣的“拥核论”,都有针对中国的考虑,因而存有深深的忧虑。从2011年起,中日围绕钓鱼岛争端掀起多次危机。2012年9月,野田佳彦政府实施所谓把钓鱼岛“国有化”,这种举动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2012年底,右翼政治家安倍晋三再度上台后,重拾所谓的“价值观外交”,拉拢中国周边国家牵制中国,配合美国重返亚太。2013年12月,安倍悍然参拜靖国神社,这一系列行为严重恶化了中日关系,破坏了中日关系的基础。日本政治上的右倾化使中日间安全困境程度加深。
日俄之间安全困境。日俄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历史上双方为了争夺地区霸权和利益,多次大打出手。进入21世纪后,日本对俄罗斯的国力恢复和不断强大存有戒心并且对其加以防范,因此一直强化日美同盟来遏制俄罗斯,而俄罗斯也对日美同盟关系的强化表示强烈不满,认为美日同盟的存在对俄罗斯安全和东北亚地区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俄也通过多种途径表达对日本的不满。俄日矛盾最突出的表现是“北方四岛问题”(日方称之为齿舞群岛、色丹岛、择捉岛和国后岛),2010年11月,时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飞抵“北方领土”(俄方称“南千岛群岛”)宣示主权,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俄罗斯总统到达该岛,日本表达了强烈的抗议和不满,双方围绕岛屿争端进行了多次外交口水战和大规模军事演习。 东北亚安全困境的成因分析
地缘战略位置。按照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Rimland-Theory)逻辑:谁能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能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着世界的命运。⑨朝鲜半岛作为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既是大陆国家防御海洋上来犯之敌的战略屏障,同时又是海洋国家进攻亚洲大陆的一块踏板,是世界海权和陆权的冲突地带。历史上,朝鲜半岛一度是日本为推行所谓的“大陆政策”而向中国和东亚侵略扩张的跳板;朝鲜海峡是海权强国美国全球战略布局要控制的16个海上要道之一;朝鲜半岛与中国历来是“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的战略依存关系,半岛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安全机制的缺失。东北亚安全目前仅仅依靠一些几乎没有约束力的条约和协议,在严格意义上还没有结束战争,朝鲜战争仅仅是停战,东北亚国家没有签订法律层面的有约束力的条约和协议,更没有形成有效的军控裁军机制。“六方会谈”只是一种没有约束力的具有临时性质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话机制,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朝核问题。2009年5月,朝鲜宣布永久性退出六方会谈,要解决东北亚地区的问题必须另辟其径。当前,以美国为主导的美、日、韩同盟体系维持着东北亚脆弱的和平。由于安全机制的缺失导致东北亚地区国家间战略互信缺失,安全困境不断加剧。
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矛盾。在国际舞台上,守成大国是通过战争来维护其主导权的,新兴大国则是通过战争来获得霸权的。16世纪荷兰挑战西班牙、17世纪英国挑战荷兰、19世纪美国挑战英国、20世纪苏联挑战美国均是走武力夺权的道路。拥有霸权能有效地维护和扩展国家利益,历史上没有一个守成大国会自愿地把主导地位让给新兴大国。在东北亚地区,中国、俄罗斯是金砖五国(BRICS)成员,发展势头迅猛,自然要求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韩国是二十国集团(G20)成员,其目标是成为地区的主导者;朝鲜也在建设“社会主义强盛大国”;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不仅要在全球称霸,也要在地区掌握主导权,因此美国一直深度插手东北亚地区事务;日本也一直力图主导地区事务,阻挡新兴国家发挥作用,中日两国在崛起过程中的权力转移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东北亚的稳定与繁荣。
历史遗留问题。东北亚国家历史上遗留的问题比较多:朝韩对峙、日本政治右倾化、岛屿争端等。冷战期间,美日韩和苏中朝分属不同的两大阵营,曾经爆发大规模的“热战”—朝鲜战争,至今余恨犹在,朝韩双方都想掌握统一的主导权。日本政府经常用参拜靖国神社、否认慰安妇问题等行为否认侵略亚洲的历史,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壮大,主张修宪、废除和平宪法、改自卫队为国防军、加快建设军事大国,这些行为使周边各国更加警觉和恐惧。 东北亚安全困境的解决途径
加强经贸合作。新自由主义相互依存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社会的议题逐渐从传统的军事、政治等“高级政治”向经济、环保等“低级政治”过渡,国际合作的趋势日益取代国际冲突的趋势。通过加强东北亚各国经济联系、加深彼此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可以减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逐步缓解安全困境,最终达到双赢或多赢的结果。以中韩关系为例,2013年中韩两国经贸额接近3000亿美元,是21年前两国建交时的50多倍,两国关系从冷战时的对峙提升到现在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东北亚各国应着眼于大局和未来,加强在能源、资源、环保、气候等经济领域更深程度的协调与合作,以推动整个东北亚经济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区内经济的合作与繁荣,将为东北亚安全体系的建立打下牢靠的基石。
构建安全合作机制。新自由主义国际机制理论认为,良好的国际机制可以促进国际合作的实现,减少冲突和战争的风险。东北亚区域安全合作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地缓解安全困境。在这方面,东北亚各国可以向欧洲学习,欧洲有多层次的安全机制,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欧洲理事会、欧洲法院等机制,维护着战后的欧洲一直处于和平的局面。其一,可以建立东北亚地区论坛,将区域内各国的争端纳入此框架内,在和平协商的基础上解决。其二,建立军控合作机制,加强军事互信,实现半岛无核化,从而减少国家间的战略猜疑。安全机制可以限制区内各国的单方行为,进而缓解区内安全困境程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促进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国际背景不同,东北亚各国社会制度和宗教、语言、民族等文化方面差异巨大,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建立不同社会制度间的信任,可以弥合历史的创伤。各国可以发挥自己的比较文化优势,加强文化产业的合作。例如,中国的传统儒学、日本的动漫产业、韩国的影视业等都可以走合作共赢之路。“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人员的密切往来可以有效拉近国民距离,减少国民对立情绪。 (作者单位:广东财经大学) 【注释】
①Robert Lieber,No Commone Power: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NewYork:Harper CollinS,1991,p6.
②John Herz.Idealist internationalisrn and security dilemma.Wodd Politics,1950,ppl57-l58. ③John Herz.International Pofitics in the Atomic Age,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66,p241.
④[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张小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⑤崔丕:《近代东北亚国际关系研究:绪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页。
⑥张小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分析》,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第100页。
⑦[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第181~201页。
⑧吴其:“东北亚安全困境析论”,吉林大学国际政治专业硕士毕业论文,2006年,第19页。
⑨[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阎学通、陈寒溪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第189页。 责编 /于岩(实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