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PE中国电力教育 2010年第3期总第154期 外语专业学生科研素质培养现状及对策 曾尔奇 摘要:目前,高校外语专业在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上还比较薄弱,这与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滞后、沿袭传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以及学术经历贫乏等有关。本文提出以培养科研素质、塑造创新人才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开展研究性教学, 营造良好学术氛围等对策,以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外语专业;大学生;科研素质 作者简介:曾尔奇(1976一),女,河南许昌人,许昌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翻译及英语教学。(河 南许昌46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河南省社4-t-- ̄调研项目“新建本科院校外语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研究”(项目编号: SKL--2009-1 325)的研究成果。 教育是立国之本,创新是发展之源。江泽民同志指出:“创 一、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的意义 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 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质与能力,不但有助于他们对专业知 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随着经济全球 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化、教育国际化以及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面向21世 其积极意义是十分显著的。 纪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知识创新 1.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风 和技术应用能力显得更加重要而突出。因此,开发创新力,培 和科学品质 养创新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的神圣使命。没有创新, 就没有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科学研究应有的谦虚、认真、严谨、主动的态度与甘于寂 寞、锲而不合、持之以恒的精神对于养成大学生自觉学习、主 如何使我国的外语教育事业不断创新呢?创新的关键在 动进取的学风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实践表明,在研究中,学 于人才,培养人才是高校的中心任务,而科研与教学活动相 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如查阅文献 结合是培养创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 资料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写作能力等, 国内外的实践都已证明,没有高水平的科研,难以培养高层 而这些能力正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要求。 次的创新人才。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研究过程是实现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创新的必由之路,科学研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 我国传统的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略了学生创 力更具有直接性和现实性。学生可以通过实际的科研活动, 造能力的培养,造成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那么通过对学生科 对科学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兴趣和 研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科研过程中遇到的 好奇心正是唤起创新意识的起点。善于发现问题并采取科学 许多未知的东西,迫使他们综合运用多学科、多方面的知识与 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而发现问题、解决问 方法去思考,这不仅使他们的思维能力与判断能力得到有效的 题的能力恰恰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得到锻炼的。因此,外语 实际锻炼,而且使他们的构建能力、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 院系加强科研教育是培养外语创新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对 的能力得到培养。 外语专业学生进行科研知识的教育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义。 5.有利于促进师生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 往能力 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教研室以多层次、多方向的产学研为平台,优化实践教学 多个侧面来优化教研室建设、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探索出一 【1】尚国营.教育理论与实践新时期地方院校教研室存在的问题 【2]钟岩.高等院校教研室工作水平提升的有效探索【J】_黑龙江高 体系,发挥教研室的团队作用,实现资源整合,从多个层面、 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16--17. 套科学系统、行之有效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教学体 教研究,2007,(8):32-34. 系,取得了省级特色专业的系列建设成果以及省级实践教学示 [3]宋克慧.地方教学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标准及其保障体系构 范中心建设的成功,产生了广泛的示范效应,提升了地方教学 建【J】_教育管理研究,2009,(5):53-55. 型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 (责任编辑:张中) 中国电力教育CEPE —— 面 在科研训练的过程中,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客观上需要教 是分散的、不系统的和滞后的,这也是在根本上限制本科生科 师的指导,学生与教师在共同探讨问题的过程中,彼此启发。 研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冯斌,2007)从高校具体情况来看, 通过沟通与交流,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同时,有些课题的 学校对于培养学生科研能力认识不足,对学生搞科研活动的宣 完成,也需要同学间的互相协作与团队合作,这对于提高学生 传也不到位,重视不够。从学生自身来看,外语专业的学生在文 间的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也是十分有益的。 中的非专业素质 化基础、理论功底等方面还有些差距,不热心科研写作,再加 没有什么可写的,难以取得预期效果。 在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认为“语言技能”比“科研 4.有利于培养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素质人才所必需的成功素质 上科研的前期准备不足,选题缺乏科学论证,往往动起手来就 据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及管理专家的研 究,主体的素质由五大类要素构成:观念要素和品格要素(如 能力”更重要。这些回答虽然来自于学生,但也一定程度地反 敬业精神、合作精神、文明修养、心理因素等)、方法要素和能 映出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没有摆脱传统的经验型、技能 力要素(如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写作和表达能力等)、知识要 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外语专业学生而言,语言技能固然十分 素(专业知识与非专业素质)。(杨尧忠,2005)在知识经济条 重要,但理论知识的欠缺往往导致知识结构的缺陷或视野的不 件下,人才素质的高低已不仅在于所获得知识信息量的多少,而 开阔,而且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是在于如何筛选、优化和利用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利用 但目前许多学校对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性还仅仅停 既有的知识创造出新的知识。而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以 留在认识上,缺少实际的行动。 课堂教学和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教学模式所不能完全做 经济体制和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成功人士所必需的成功素质。 此外,传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科研动力不足。 关研究性课程、科研实践训练的设置普遍缺乏,学生缺少日常 到的。只有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才可以培养出符合市场 在大多数高校外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毕业论文外,其他有 二、外语专业学生科研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 参与探究和实践的机会。同时,受传统的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 目前,外语专业学生科研素质的状况令人担忧。根据调查 教师仍习惯于照本宣科,学生也习惯于循规蹈矩。这种传统的 统计结果,认为目前科研教育状况很差和较差的学生分别占 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科研的动力,既不利于学生 l3.5%和53.4%。在对外语专业教学计划的调查研究发现,科 科研素质的培养,也无法为创新精神奠定坚实的基础。由于学 研能力这一子目标在整个目标体系中的权重仅为0.018。在我 生在校期间缺少科研实践训练的机会,导致相当数量的学生在 国外语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外语基础课程比重大,占总课程 大学四年中从未涉足科研领域甚至没写过一篇像样的科研论文, 的42%左右,但科研理论的指导课门类少,学时仅占总课程的 毕业论文成为学生最初也是最后的科研体验。这种单一平淡的 4%~7%。从6所院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或教学计 学术经历成为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瓶颈,导致学生的科研能力 划)的课程设置上看,除开设“毕业论文导写”等必修课程外, 不强。 其他有关研究性课程、科研能力训练课程或科研实践的开设等 三,培养外语大学生科研素质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改善科研环境,激发学生的科研意识 学校和院系应对大学生参与科研的意义、要求等工作在宣 都较为薄弱甚至空白。在被调查的学生中,64.5%的学生认为 “在大学期间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有一定的科研经历”很重 要;72.7%的学生认为“开设有关科研课程、进行科研能力训练” 传窗、广播站、校园网、校报等学生容易看到和听到的地方进 很有必要,但也有24.5%的学生认为“无所谓”。除与毕业论文 行宣传广播,或通过发放资料、现场咨询、举办经验交流会等 有关的科研活动外,有95.4%的学生从未有过任何形式的科研 形式,让学生在参与之初就对学校或院系的培养计划有一个比 经历,69.2%的学生从来没有主动与教师探讨过学术问题,自 较全面的了解,引起学生的注意和重视。院系还应该召开专门 己主动写过科研论文的学生仅占4.2%;对于教师布置的课程论 的学生大会,宣传、鼓励和要求学生参与科研,并对已往在科 文,65.5%的学生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仅有l8.2%的学生 研工作中做得突出的学生进行宣传和表扬,激发学生的科研兴 才“有针对性地收集与查阅资料,并认真完成”。对于毕业论文, 趣和意识。 有71.3%的学生感到选题“很茫然、很困难”。 2.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参与科研的意识和能力 上述调查说明,外语院系的学生普遍缺乏有关科研方面的 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 知识,科研意识薄弱,科研能力低—Fo很显然,这种状况不能 心、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开展研究『生教学。 适应现代外语教育的需要,也必将影响我国外语事业的发展。 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高校教师应采取传授知识与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目前的这种情况? 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教他们‘学会”转向引导他f『丁‘会 应当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宏观来看, 学”,这样才能使师生在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中共同成长。所以,本科生参与科研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我国高校教育长期以来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相互渗透。教学活动 比较注重博士生和硕士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太注重本科生研 不仅要融会贯通地将课本知识与实践发展有机结合,还应渗透 究能力的培养。外语专业本科生要通过毕业论文、教育实习等 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教与学的内容应打破学科、书本的界限, 教学环节及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而这些环节都是彼此割 思维的空间应突破课堂甚至校园的界限。另一方面,应增加一 裂的,甚至是缺乏必要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支撑的,没有形成系 定的研究性课程,让学生在主动思考、主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 统的培训和实践过程,使得学生得到的科研与创新思维训练都 养成探究意识,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为使学生掌 围 CEPE中国电力教育 201O年第3期总第154期 握外语科研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可开设相关课程,比 序渐进,分层次、分阶段进行,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既 如外语科研方法论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外语科研的意义、类型、 要注重培养结果,更要注重培养过程。从培训内容和方式来看, 原则、方法、问题的提出和筛选、数据的处理和解释、资料的 应把基础训练、社会实践、项目参与、毕业论文设计分时段有 整理和分析、成果的表述和评价。 3.营造学术氛围,搭建实践平台 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获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有 更多的机会从事一些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科技咨询、 良好的学术氛围与创新环境是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探 社会公益活动,或开展与学习和科研密切结合的实际问题研究, 究意识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营造良 并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总结、调查报告或论文的写作, 好的学术氛围,为学生搭建实践的平台。一方面,要让学生广 使学生完成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研究问题的转变,从而养成 泛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学习研究方法,并鼓励学生独立选题, 较好的科研习惯并使自己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独立完成从搜集资料、制定研究计划、调查、试验、分析到撰 总之,培养外语学生的科研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提高 写研究报告或论文的整个过程,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第 二课堂来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建立学生研究团体、创办学 生学术刊物或出版论文集,定期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 科技报告会、校际之间或专业之间的学生交流座谈会、学科竞 赛活动和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等;还可设立一定的学生科研奖励 基金,鼓励学生参与学术和科研活动的热情。 4.加强科研管理与监督,培养学生的科研品质与精神 科研管理部门可组织学校或院系的专家、指导教师成立专 门的“大学生科研工作指导委员会”,既负责检查和监督指导教 师如实完成对学生科研指导工作任务的情况,又负责对大学生 科研项目的评定、审核、指导和监督,并对出现或存在的问题 进行及时协调解决。 科研活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本科生 参与科研及其科研能力的培养,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 圈 学生的外语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学校与院系共 同努力,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只有在 全校创造出一个非常浓厚的科研氛围,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才能真正造就更多的具有高度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广顺,陈小雷.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培养途径【J】l河北师 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95. [2]杨尧忠.大学生科研训练与成功素质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5,(6):1 23. [3]冯斌,祝江斌.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2007,(3):26. [4】陈俊林.科研教育与培养外语创新人才[J].河南商业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4,(4):92. (责任编辑: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