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湘西苗族服饰文化的表现与发展

湘西苗族服饰文化的表现与发展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湘西苗族服饰文化的表现与发展

作者:陈国强

来源:《轻纺工业与技术》 2014年第6期

陈国强

(江西服装学院,江西 南昌 330201)

【摘要】 苗族是我国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对湘西苗族文化的发展特点及服饰造型工艺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与之相关的文化传承与发展;通过实地调研,结合相关文献整理分析,加深对湘西苗族服饰文化内涵的理解,可看出湘西苗族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文化有不同的特殊性质。研究的成果为更好地促进湘西苗族服饰元素的运用与发展,贯穿创新发展的理念,不断拓展其应用领域,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 湘西苗族;风格特征;服装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4.06.006

中图分类号: TS94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101(2014)06-0015-03

湘西苗族发祥于长江中下游地域,在古代曾雄踞中原,其祖先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蚩尤部落,聚族而居的湘西苗族自称为“果雄”、“三苗”和“九黎”的后裔。苗族作为我国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群体,民俗文化丰富,服饰特点突出,有着鲜明的地方特点。如下通过分析研究湘西苗族服饰文化特征,探讨地方文化与服饰之间的密切联系,为现代服饰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提供参考。

1 湘西苗族的风俗文化

湘西苗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完整的传承下来,主要通过两个途径。

在物质文化方面,作为“穿在身上的活的历史”,湘西苗族精美的服饰见证了湘西苗族悠久的文化,表现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勤劳以及尚美如流的民族特点。

在精神文化方面,作为挂在嘴上的活历史,悠扬的苗歌流淌着浪漫的情愫,从中凸显出湘西苗族人民的热情大方与能歌善舞。苗族的歌舞底蕴很深,原始古朴、素雅简练;山歌高亢激越、感人肺腑;苗族服装与银饰工艺精湛、种类繁多和内涵丰富;苗寨的建筑工艺精良、造型别致和独具一格。苗族文化节日异彩纷呈,起源于民间传说的春节、元宵节、春社、二月二、清明歌会、端午、四月八、赶秋和重阳等传统节日具有很强的群众基础,至今仍是苗族人生活的一部分。节日活动展现了湘西苗族民间文化,有极强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1]。此外,在湘西苗族常见的民间武术、龙舟、荡秋千、舞龙灯和舞狮等体育活动,除了具有运动竞技性与休闲游艺性外,也包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图1为湘西苗族歌舞服装。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相辅相成,互相加强着各自的传承能力。而苗族的民族服饰作为图形表达方式,其对外文化传播能力相对于苗歌更胜一筹。

2 湘西苗族的服饰文化

湘西苗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苗族服饰图案代替了文字,使服饰艺术成为苗族传世的无字史书。苗族有100多个分支,每一个分支都有一种服饰,也就是说苗族一共有一百多种服饰,这在世界任何一个民族当中,都是一个无可比拟的数字。苗族服饰有着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个性,反映了湘西苗族古老、奇丽、神秘、淳朴、热情和艳丽的特质[2]。

2.1 湘西苗族服饰装饰元素

2.1.1 刺绣

自古以来,苗族以色彩艳丽闻名于世。自先秦时代起,苗族祖先们就身着“五色服”。苗族是一个对服饰十分讲究的民族,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用刺绣来增添服装的装饰性,女装在这一点便显得尤为突出。绣花是苗服的重要工艺,除了用于衣领、衣背、肩、钉线绣、褶裙和贴花等外,有时还可以把长辈逝世后所穿图案精美的衣服织布拆下来当成小孩临摹的标本,再贴饰在新的衣领沿口和袖子上,形成新旧一体的特殊风格,这是湘西苗族文化在服装上的一个重要体现。图2为湘西苗族刺绣图案。

2.1.2 织锦

湘西苗族服饰的纺织原料大多以棉、麻和丝等天然材料为主,且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独立的织布作坊,各寨都有自己的染色作坊。染织主要分为浸染、提荡、清洗和晾晒4个程序。苗寨的染色主要以自然材料为主,如植物的提取物、动物材料和矿物等,其中植物提取物最为普遍。主要原材料有:红刺根、杨梅树、椿树皮、蓝草、五倍子、杜鹃和槐花等,将这些材料混合水煮,将布染成浓淡不等的蓝色调,即我们所讲的青花布。为了固色,通常是将染成深蓝色的布放入红色植物汁,这使原有的蓝布深重泛红,这是苗族服饰的基本色调[3]。

2.1.3 银饰

湘西苗族服装最重要的配饰是银饰,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是苗服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苗族社会来说并不是一般意义的饰物,它既是艺术品,同时又超越了艺术品的局限性,它是极具个性、极具特征的文化承载。这种个性和特征就是其独特的价值所在,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是苗族人们的历史写照。图3为湘西苗族银饰装扮。

湘西苗族女子受传统地域文化的影响,拥有的饰品往往多达百种以上,主要分为帽饰、项

圈、耳环、指环、披肩和围裙等。湘西苗族饰品是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苗家富有的象征。

银饰不仅是苗族财富的象征,而且也是苗族文化中装饰艺术的反映。苗族银饰从纹样与造型来看,它们大多是以再现自然为主调,画面丰富多彩且富于节奏变化。苗族银饰图案的艺术手法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

在装饰手法上,苗族银饰图案中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本体与幻想的交织、抽象与具象手法的并用[4]。一个简单的纹样,不仅具有特定的符号意义,更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文化就是借助这种代代相传的方式在当地的印象中不断加深,称为横穿历史,源远流长的地域特色文化。

2.2 苗族男性服装特色

苗族男性服装色调多为青色调,短长对襟小领,衣袖小而长,衣钮扣一般为奇数。裤子简短而宽大,长度只到小肚腿。苗族男性头缠绕二丈左右的青帕或花帕,形状呈“人”字形,缠绕五至六道,大如斗笠,以此显示出他们的精明干练,阳刚威武。在苗族社会中,长者穿满襟衣,后生穿短衫。满襟衣的袖长口大,衣服下宽,过腰,喜大,裆空大,裤腰宽,缝制裤头多用白布,穿着的时候要折叠,并用裤带系紧,苗族俗称“超裆裤”。苗族男子的发髻盘扎于头顶,类似于云髻。有钱人家以网巾束发,并以四五支银簪固定,脑后带两个银圈,左耳戴如碗口大小的银环。图4为湘西苗族男装装扮。

苗族男性不穿袜子,穿鞋脚背外露,用布裹脚,除了装饰作用,更重要的是防止上山劳作时被蛇等动物咬伤。穿上草鞋如武夫,蛮风气概,故称“南蛮”。苗族女性也裹脚,裹脚布多为浅紫色的小花,苗女喜欢自己编制袜子,专用五彩丝,色彩美观艳丽。

2.3 苗族女性服装特色

苗族的女装有接近上百种,色彩缤纷艳丽,图案斑斓多姿,花饰纷繁多彩。湘西苗族女子喜欢包青色头帕,发不外露,平正不偏斜,最后缠的一道要与额头对齐。凤凰古城的苗族女子绕花帕,相传苗族人的母系时期因妇人当家,包头帕象征饭钵,有取之不尽的意思。所以现今苗族女子礼俗,除了衣冠整齐,仍会将包头帕当成一天的头等大事。在苗乡若有女子不包头帕就出家门将会被人看不起。

苗族女性经常穿着浅蓝、深蓝、浅红、青色和白色几种颜色的服饰。衣服的腰部长而大,短袖无领,袖口长有一尺多余,袖长过手腕,胸前和袖口处要绣花边,图案取其喜庆吉祥的寓意,多以龙凤、花鸟、草虫等自然物为题材。苗族女性所穿着的满襟服饰,多用五或者七的奇数钮扣,腰间系着红、黄、绿色细帕,颜色一般根据自己的爱好而定,帕尾悬于右方[5]。妇女裤短、裤脚大、脚摆绣花。礼裙长而宽,折叠式,满绣花,一般是在“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十三”或“椎牟”、“接龙”等盛会上穿着使用,礼裙五光十色,鲜艳夺目。图5为湘西苗族女装装扮。

3 湘西苗族服饰文化的发展

湘西苗族服饰有“穿在身上的史书”的美誉,而它所要传承的是苗族文化;是湘西苗族人民的心理素质以及精神风貌;是湘西苗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传承湘西苗族人民对美的认识与分析形成的审美观念。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湘西苗族服饰受时代因素的影响和挑战,要传承和发展湘西苗族服饰,就必须走品牌发展路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让湘西苗族服饰商品迅速地占稳市

场,为人们了解和接受,从而让湘西苗族服饰文化迅速地在社会中得以传播,为本民族争取更好的发展生存空间[6]。在形成品牌路线发展之前,首先要能充分地、完美地表达湘西对世界的认识和把握,了解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对现实的执着和超越;其次以充满湘西苗族审美文化的品牌为目标,获得社会的认知与肯定。

4 结 语

服饰既是民俗生活的产物,又是民俗的载体,极大地丰富了苗族人民的民俗生活。湘西苗族的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点,苗族服饰作为一种民族的象征,既是属于物质层面的生活必需品;也是属于精神文化层面的,因为其包含了审美、使用场合、制作工艺及年龄、性别以及宗教信仰和精神寄托。只有结合生活的服饰才有活力,湘西苗族的民族文化以及苗族服饰的精髓将会被更多的设计师运用在服装设计当中,不断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蒋宝德,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套装上下册)[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

[3]李锦平.苗族语言与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4]成雪敏.湘西苗族服饰图案的现代应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1):230-232.

[5]芮逸夫.苗蛮图册[M].台北:中国台湾中央研究所,1973.

[6]华梅.中国服装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