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牛郎织女传说的民族文化意蕴

牛郎织女传说的民族文化意蕴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牛郎织女传说的民族文化意蕴

摘要:起源于古代天体日月星辰崇拜的牛郎织女神话传说蕴含了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观、道德观和婚恋观,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唤醒民众意识的作用,同时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家庭模式和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的束缚,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牛郎织女神话传说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家庭模式:说明了家长制在婚姻中的作用;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善恶、美丑的认识,对做人的要求。

关键词: 牛郎织女; 民族文化;现实意义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首。它以浪漫的情调、幻想的手法,通过超现实的叙述,为我们展示了牛郎与织女这一对有情人始终不渝的爱情历程。而与之相伴的“七夕节”也成为中国最有民族特色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

传说的源远流长,这不仅与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结构有关,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至今对婚姻家庭及爱情的一种理想、一种观念,也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家庭模式和封建礼教对人性、人情的束缚,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鲜明特征。下面就从传统的民族文化的角度去剖析传说中所蕴藏的文化意蕴。

一、牛郎织女传说中所蕴含的农耕文化

产生于秦汉之际的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体现出典型的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特点,以牛郎为代表的“耕”和以织女为代表的“织”是古代农耕经济的两种主要生产方式。据《左传·禧公三十年》“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句,杜预注:“牲生曰牵”,可见“牵牛”原意就是牲畜,即一头活的牛。织女的“织”字,《说文解字》解释为“治丝也”,织女即意味着一

1

位织丝的女子。汉代谚语有云:“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妇不织或受之寒。”牛与丝织业,都和农业文化有相当大的关系,是汉族农耕信仰和农耕文化的反映,体现出汉族文化的农事性。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几千年的封建经济中又一直以农业及依附业的家庭手工业为主。“牵牛”、“织女”最广泛地代表了我国封建社会的劳动人民。在“重农”政策的压制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贯穿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是农业社会的基本经济形态,是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的自给性生产,具体表现为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亦即“男耕女织”的自然分工,这是中国封建自然经济的特色。历史文献谈到小农的生计时,经常耕织并提。《淮南子·主术训》:“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万民之所公见也”。《盐铁论·园池》:“夫男耕女织,天下之大业也。”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中国古代,这种传统的生产、生活模式被传承和延续,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牛郎与织女的结合是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的,这里的牛郎是千百万中国家庭中男性的代表,而织女则是靠织布为主的千百万中国家庭中勤劳、善良的女性代表,他们的结合组合成了一个男耕女织的家庭,自给自足,它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时代基本家庭模式和家庭生活的缩影。

二、牛郎织女传说中所蕴含的牛神崇拜文化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是与土地有关的各种牲畜,它们中有的甚至是某社会集团或族群的图腾,被赋予神性是十分自然的事情。牛郎织女传说中老牛被赋予超现实的本领和品格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我国劳动人民对牛的崇拜,主要来自现实生活,农业经济社会里。

2

在牛郎织女神话传说中,老牛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与牛郎终日为伴,还是成就牛郎织女美满姻缘的“红娘”,以及牺牲自己献出牛皮帮牛郎织女相聚的义畜。老牛成为人的忠实帮手,同人的命运有了直接的联系,传说对老牛这一形象的描写和刻画体现了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下人们对牛的崇拜,说明了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牛和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

在牛郎织女故事中,牛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没有牛,牛郎和织女就不能结合,就没有了这段至纯至美的爱情故事;同时,没有牛,牛郎也就没有任何方法上天庭与织女再次相会。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说中,老牛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普通的牛),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普通的人),它兼有牛性、人性和神性的特殊形象。首先,牛这一角色的出现与汉代社会经济结构有着直接关系。两汉时期,牛耕在农业社会中被广泛应用,人类的生产、生活与牛是密不可分的。牛郎织女所反映的生产关系正是男耕女织的农耕社会的基本的生产关系。从“牵牛”、“织女”这两个星辰的命名可以看出 ,他们是早期农耕社会中劳动者的形象 ,他们已经被赋予了生活化、和劳动化。由“男耕女织”这一生活生产方式可知 ,在他们所处的自然经济时代里劳动人民对牛的依赖与崇拜。正是出于这种原因 ,牛被赋予了神的意义 ,也就具有了神性与神力,因此它能帮助牛郎找到善良的织女为妻 ,就像冥冥中有神在指引着牛郎完成他的梦想。结合以上原因 ,可知 ,牛为什么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此外,老牛身上所表现的人性,如忠诚、正直、任劳任怨的品质是同牛郎的品质融为一体的,可以说是牛郎品质的一种延伸和升华。它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广大劳动人民身上的勤劳朴实的韧性精神,它生动地体现着世代劳动人民对牛郎这类勤劳善良而又受欺侮者的深深的同情和真诚的援助,是正义美好力量的化身。

三、牛郎织女传说中所蕴含的传统的爱情婚姻文化

《史记·天宫书》载:“牵牛为牺牲,其北河鼓,大星上将,左右将。婺女,其北织女。

3

织女,天孙也。”

《史记》作于汉初,它所反映的星象学及星象神话均传承自战国中、后期。这说明,最迟在战国时代,就有织女是天帝之孙女的传说。

在先民的思想中,人和神之间应该是泾渭分明,人类对神明更是有着莫名的敬畏感,可是在牛郎织女的传说中却塑造了人神相恋的爱情故事。

牛郎织女,一个是人,一个是神,却在红尘里相爱了,先且不论这段恋情的结果如何,单就故事本身,这段“人神恋”的传说却表现天、神、人的自然融合,是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的理想追求。国人自古以来就崇尚阴阳和谐、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牛郎织女传说“人神相恋”的特征,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强烈愿望和心理特征。“和”是古代先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和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价值观,牛郎织女的爱情婚姻正顺应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追求人伦和谐、天人协调的美好愿望。“天地之性,人为贵。”以人为核心、天地人并列是中国传统文化一贯的思想。透过牛郎织女奇异的形象系列及平凡人物展示的超凡力量,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众对人类自身的肯定与骄傲。身为天仙的织女放弃神仙的身份来到人间和牛郎相恋,这一热爱人间的神仙形象渗透着民众对人与人世生活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在传说中,牛郎织女二人坚守爱情,忠贞不渝的爱情观正是“一夫一妻”的典范,他们二人的婚姻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之上的,是对封建社会婚姻制度的巨大挑战!和谐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的本质,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精神源泉。

牛郎织女是通过老牛的撮合而结合的,但后来被王母娘娘所拆散,被一道银河所阻隔,最终在二人不懈努力下,每年七月七可以见上一面,以叙衷肠。这个故事本身,包括中国

4

封建时代婚姻制度和婚姻特点。中国自周代开始对婚姻制度就有严格的束缚,实行“男不亲求,女不亲许”的原则。

《礼记·坊记》曰:“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相见。”

《诗经·齐风·南山》载:“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在漫长的封建时代,男女婚嫁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就门当户对。在牛郎织女的传说中老牛就扮演媒人的角色,但这种婚姻却是门不当户不对的,织女所代表的是权势家庭,而牛郎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穷小子,况且,这桩婚姻并未得到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同意,试问,这样的婚姻,这样的爱情会被谁认可,最终只能是被拆散。牛郎织女故事中,天帝、王母不仅作为专制家长出现,同时还是被神化了的最高统治者,正因为这样,他对牵牛织女美满生活的破坏,就更具有艺术概括性,更具有象征意义。也正是织女家长从中作梗,才导致了牛女水各一方的怨情。

牛郎织女故事的转变与发展,是同我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特别是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加剧联系在一起的,它是我国妇女被套上种种枷锁之时,最早产生的反对封建礼教,表现劳动人民对自由幸福的强烈愿望的民间文学杰作。牛郎织女的婚姻悲剧在封建社会具有普遍性,是封建社会婚姻家庭生活的缩影。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和吃人的礼教将青年男女的婚姻及命运牢牢掌握在代表封建势力的家长手里,暴露了封建制度、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罪恶,歌颂了青年男女忠于爱情的高尚品德和对封建恶势力绝不低头、勇于反抗的斗争精神,表现了人们对自由幸福生活的热切追求与向往。它充分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及其“吃人”的本质,对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进行了有力控诉。而牛郎的倔强性格又极大地鼓舞了后人为砸碎封建枷锁、动摇封建统治思想统治而斗争。

5

在旧封建社会时代里,贫苦的农民占了人口的大多数 ,虽然他们生活贫困但也有自己的梦想与生活需要 ,他们渴望拥有有妻有子的幸福生活。因此 ,文人们在创作加工神话传说时 ,融入了人民最普通的生活愿望。农民虽贫苦 ,但却大都忠厚、善良、真诚 ,这些美德都是儒家思想的具体体现。而天上的仙女是聪明、美丽、智慧、贤淑的化身 ,同时也映射了汉代社会评价完美女性的标准,既有美貌又具美德 ,在超现实的世界中 ,织女成为真、善、美的代言人。而牛郎织女的结合更是自古以来人们对恋爱配偶的选择标准。

四、结语

牛郎织女传说和文化,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爱情天长地久”的美好愿望,传说所体现的男耕女织,是中国传统社会生存的主要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男耕女织的社会功能有所弱化,但是,男女婚姻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的细胞依然存在。男女的合理分工,建立在真正爱情基础上的婚姻家庭的和美、和顺、和谐,依然是我们当代社会追求的理想境地。

在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里,老牛代表的是忠诚,牛郎体现了善良,织女则是智慧的化身。勤劳、善良、智慧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原则,是对美好人性的赞扬和歌颂,表明传统文化中对做人的基本要求,具有时代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牛郎受兄嫂的压迫以及来自天庭的阻力)主人公没有退缩,而是与阻挠力量展开了勇敢地拼斗。身为凡夫的牛郎冲破人间与天堂之界奋力追赶被王母捉回的织女,这种顽强的抗争精神显示了生命主体崇高的人格力量,牛郎织女传说凝聚着民众面对人生逆境的抗争意识和行动意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种从和意识和伦理行为规范显现出许多积极的价值,牛郎织女的传说则渗透着民众力图驾驭人生、抗击命运的生活态度,显露出与传统文化的人生哲学颇不相同的风貌。牛郎织女的传说积淀了民众对生命内容的深邃思考,这种思考既有正统文化的影响,更有民众自身哲人般的洞察。它的永久魅力不

6

仅在于其反映的深刻世态,也在于其包孕的人之真谛。

从古至今 ,牛郎织女传说在历代的演变中走过了由星宿而人,因神话的传说化,使它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美丽故事,并深深地打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为我们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提供了很好的佐证。传说由天上而人间的奇幻历程,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表达了人民群众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其情节生动曲折感人至深 ,内容浪漫奇幻。“牛郎织女”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 ,是我国民族文化的明珠 ,它将在我国民族浩瀚的文学宝库中长放异彩。

参考文献

[1]蒋立甫.《诗经选注》[M] .北京出版社.1980.4.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中华书局.1981.6.

[3]杨向奎.《宗周社会礼乐文明》[M].人民出版社.1992.5.

[4]夏于全.《唐诗宋词全集》[M].华艺出版社.1997.2.

[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中华书局.1983.5.

[6]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10.

[7]袁柯.《中国神话传说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6.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