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缺血性肠病综述

缺血性肠病综述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缺血性肠病综述

摘要】缺血性肠病是指结肠和小肠因供血不足发生的缺血性肠道损害,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缺血性肠病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发现以来,引起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可是因为其没有特异性临床表现及特征,因此目前尚无特异性诊断手段。 【关键词】缺血性肠病;特异性;研究

缺血性肠病自1963年被首次报道以来,逐渐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其发病率日益增高,但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及体征,典型的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及便血等,临床上常运用结肠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腹部CT等进行诊断,但目前并无特异性诊断方法。目前来看,缺血性肠病有几项较为明显的构成指标。 1.缺血性肠病患者常见的几项指标异常

1.1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动物实验表明,正常情况下周围血管不含有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当肠壁受到各种损伤时,肠上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肠脂肪酸结合蛋白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可在周围血中检出。小肠缺血早期,血清和尿液中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即见升高,切除坏死肠壁后,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很快恢复正常,肠脂肪酸结合蛋白诊断小肠缺血的灵敏度达100%。有学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96例患者血清中的肠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结果发现缺血性肠病患者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对于缺血性肠病具有良好的敏感性。

1.2血浆-D二聚体。血浆-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后的一种特异性终产物,是血栓及栓塞的重要提示指标,临床上常用于静脉血栓症的排除性诊断。研究表明,无缺血性肠病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正常,在D二聚体>0.92/L时,对于该病的诊断特异度为92%,灵敏度为60%,准确度为69%,且对病情的进展有提示作用。还有研究认为,当D二聚体水平>3.172/L时,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可接近CT血管造影。研究认为,联合应用血浆-D二聚体检测和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缺血性肠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和83.33%。还有研究认为,早期血浆-D二聚体检测结果对于判断缺血性结肠炎类型有一定价值,结果正常可能为一过型,预后好;在排除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如果D二聚体显著增高,提示为坏疽型,预后差。所以,血浆-D二聚体作为检测缺血性肠病的一项重要构成指标,有重要意义。

1.3白细胞介素。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一组由多种类型细胞所分泌的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可溶性蛋白,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换。目前已发现有IL-1~IL-33。IL-1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分为IL-1α和IL-1β两种,能够诱导其他炎性介质的产生,是免疫及炎性反应的重要介质。IL-6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Th2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产生,具有刺激T细胞、B细胞增殖、参与炎性反应、促进血细胞发育等作用。动物实验研究发现,在肠缺血2h后,家兔血清中IL-1β、IL-6显著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认为IL-1β、IL-6升高属于缺血性肠病的一个重要表现。对46例急腹症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IL-6在急性肠缺血患者中亦有明显升高趋势。

1.4D-乳酸。D-乳酸是肠道内细菌的主要酵解产物之一。正常情况下,D-乳酸不能透过肠黏膜屏障吸收入血,人体自身组织亦不产生D-乳酸,血中的D-乳酸水平的变化与肠通透性密切相关,可反映肠道屏障功能状态。当肠道发生急性缺血、缺氧损伤时,肠黏膜通透性增加,D-乳酸即可通过受损黏膜经

循环入血,所以通过D-乳酸的水平可以反映肠黏膜通透性情况。有研究者采用夹闭鼠肠系膜上动脉的方法,发现肠缺血15分钟和1小时后,D-乳酸显著升高。因此,D-乳酸可作为新的血浆标志物对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另有报道,在动物实验中D-乳酸水平在缺血早期升高不明显,在肠壁缺血60分钟时显著升高,认为D-乳酸与组织损伤具有显著相关性,组织损伤程度越重,经肠道入血的D-乳酸越多,血清D-乳酸浓度越高。 2.缺血性肠病常见的可观察特征

近年来,随着内镜医师操作水平的提高及内镜诊疗技术的发展,缺血性肠病的诊断率显著增加。在缺血性肠病早期行急诊内镜检查,能确定病变的范围及病变的阶段,对及时治疗有重要作用。通常,使用结肠镜对缺血性肠病患者观察,能够发现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出血、血管网消失等症状。出血结节是其特征性表现,由黏膜下出血或水肿形成,其表面光滑,质脆易出血,多为一过性,可在数天内消失。有报道认为,活检组织切片中有大量纤维素血栓和含铁血黄素沉着是缺血性结肠炎的特征,也是与其他肠病鉴别的关键,但其阳性率较低。 3.缺血性肠病的影像学特征

3.1超声检查下特征。肠道其他的炎性病变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表现为血流信号增加,而缺血性肠病则是血流信号消失或很难显示。超声检查可提示肠壁增厚、肠管扩张、腹腔积液。

3.2CT血管造影下特征。增强螺旋CT检查是目前较直接的诊断手段,对诊断急性系膜性肠缺血有重要价值,其检出的灵敏度达90%。血栓形成会导致肠系膜动脉栓塞,增强扫描可见管腔内的充盈缺损影,最大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组后处理图像可显示主干及其4级以上分支血管中的条状低密血栓影,是最可靠的CT征象。 4.结语

缺血性肠病发病率日益上升,其发病原因可能与生活方式、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增加密切相关。但缺血性肠病常无特有的临床表现,如何采取迅速而有效的检查手段,及时作出明确判断,进而实施早期治疗是提高该病的诊疗效果及获得良好预后的重要基础。临床实践中,应结合临床表现,合理选择、综合运用相关的诊断措施,以获得高效准确的结果。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缺血性肠病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减少误诊及漏诊。 参考文献

[1]童英,张闯,董辉.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性缺血性肠病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7.14(4)

[2]王为,周国华.缺血性肠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7.13(9)

[3]杨婷,吴子刚.缺血性肠病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0.30(2)

[4]邓彦东,甄宇治,王金锐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肠病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荟萃,2011.26(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