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2022年高三历史第一次联合考试试卷

2021-2022年高三历史第一次联合考试试卷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精品文档

2021-2022年高三历史第一次联合考试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用2B铅笔将Ⅰ卷答案准确地填涂在机读卡上;作答Ⅱ卷时,请规范作答,并保持书写清楚,不得使用铅笔或彩色笔芯。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和机读卡。

第I卷(选择题 共48分)

本卷共48小题,每题1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中国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国君往往有许多儿子,理论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然而国

君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挑选他们认为合适的庶子做继承人,这使得各王子及其母亲诡计百出,以求恩宠。这实质上

A.否认了嫡长子继承制的合法性 B.论证了商周时期宗法制的混乱

C.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王权至上 D.反映了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弊端

2. 关于蒙恬主持修长城一事,秦二世以其“绝地脉”而杀之;司马迁认为其“阿意兴功……

遇诛为宜”;而郭嵩焘认为“蒙氏固将也,以任边事,其职应然”,不应被处死。以下立意与材料结合最恰当的是

A.崇尚科学,反对风水迷信 B.职务追责,应科学而适度

C.千古长城,功过难以评述 D.评论历史,应该辩证而为

3. 唐朝大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是唐代宗时驸马,一天小两口吵架,郭暧道:“你老爸是皇帝就了不起了?

那是我老爸不愿意做才让你爸做的。”公主回宫告状,代宗说:“郭暧说的是实情,如果郭子仪想当皇帝那皇帝就是他的了。”郭子仪知道这事后,把郭暧绑起来亲自带到皇帝面前发落。代宗安慰说:“小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两口吵架,你就装听不见就行啦。”这件事说明

A.代宗为人宽厚善待大臣 B.君主专制逐渐衰弱的历史趋势

C.郭暧确实有错应该治罪 D.君臣关系没有严格到君为臣纲

4. 据《明史·选举志》记载:“洪武三年诏云:‘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这

反映了

A.明太祖重视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B.科举制度已影响到周边各国 C.明代官僚政治的影响进一步加强 D.科举入仕是当官的唯一途径

5. 钱穆曾评价:“行省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

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强调这种制度

A.使地方权力不再受中央的节制 B.有利于维护地方治安稳定 C.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D.易于形成地方割据的局面 6. 纸币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时的皮币,后来是唐代类似汇票的飞钱,宋初纸币“交子”便

渐渐地应运而生了。“交子”的“交”,是交合的意思,指两张券合得起来就交钱。“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据此可知,纸币的发展

A.有注重其“防伪”的功能 B.促进了古代经济的发展 C.满足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D.源于封建政权的强大推动力

7. 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的多;清代商人

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D.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 8.下表为清代前期中国人口增长表 年代 人口数量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 0.7亿 万历二十八年 (1600年) 1.97亿 康熙三十年(1700年) 1.50亿 乾隆五十九年 道光三十年 (1794年) 3.13亿 (1850年) 4.30亿 造成清代人口增长远远超过明代的根本原因是

A.政府为增加人口税的有意推动 B.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 C.中医药学的发展降低了死亡率 D.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物种交流

9. 清政府曾颁旨宣谕:“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

贫弱,未始不因乎此。亟应变通尽利,加意讲求。”这表明

A.清政府阻挠民族工业发展 B.洋务运动导致清廷日益贫弱 C.清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D.清政府接受资产阶级代议制

10.关于孔子生年,《春秋公羊传》载为公元前552年,《史记》载为公元前551年。最近发掘的西汉海

昏侯刘贺(汉武帝之孙)墓出土一件孔子屏风,上有“鲁昭公六年,孔子盖卅矣”的文字,学者据此 推算孔子生年为公元前566年。下列对此分析最合理的是 A.《公羊传》的说法应出自孔门弟子口传最为可信 B.司马迁时代早于刘贺,《史记》记载较为可靠 C.考古实物比文献记载可靠,公元前566年可做定论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D.应该分析三种记载渊源所自,进行综合比较勘辨

11.有学者认为:“重要的不是传达书写的内容而是强调某种灵验文字的排列,图像文字重视感受而非解

读。”能够印证此观点的书写材料是

A.金石 B.缣帛 C.简牍 D.纸张

12.南宋思想家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典籍也列为儒家经典,与汉代“五经”并

称为“四书五经”。这表明

A.四书的地位逐渐高于五经 B.南宋理学体系趋于哲学化 C.儒家的理论内涵日渐丰富 D.朱熹欲构建新的儒家道统

13.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嘉峪关关城内修建一座戏台,戏台两侧有一副经典楹联“离合悲欢演往

事,愚贤忠佞认当场”。对此解读最合理的是 A.楹联全面概括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内容 B.古代戏曲内容局限在才子佳人和帝王将相范畴 C.楹联内容从侧面印证戏曲的舞台教化作用 D.才子佳人和帝王将相故事最能触动人心

14.许倬云在《历史大脉络》中谈到:“中国人以为繁荣安定的景观是田畴相接,庄稼丰茂;中国的诗歌

中,最常见的是田园,很少有欧洲的牧野和山林。”这体现出

A.地理环境决定人的思想观念 B.道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 C.生产方式对思想观念的影响 D.中西价值取向的显著差异

15.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初期提出“弃大洋,守内河,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敌登岸,聚而歼之”的总体

策略。由此判断其

A.在战略准备上重视主动进攻 B.受到传统国防思想的影响 C.在战略方向上海防塞防并重 D.对西方社会认识十分深入 16.1914 年出版的《单级国文教科书》第八册记载辛亥革命如下:“我国革命之役,起于辛亥之秋,不久

临时政府成立。清廷遣使议和,历时未决,内阁总理袁世凯调停期间,隆裕太后及宣统帝遂逊位让国。临时政府迁于北京。国民以袁世凯有大功,更举为临时大总统。翌年十月国会选举正式总统,袁世凯当选。政府改组,列邦承认,我国基础由是始定。”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描述

A.全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B.突出了革命党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C.有利于时人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 D.为巩固袁世凯专制统治提供支持 17.那时候,“人们很容易把全球政治理解为包含了美国及其盟国、苏联及其盟国,以及在其中发生了大

量冷战斗争的不结盟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这种理解

A.夸大了美苏两国对世界的影响力 B.忽视了欧洲国家逐渐崛起的事实 C.主要是依据政治意识形态来界定 D.认为两极格局有利于当时世界稳定 18.1957年底,毛泽东说:“现在国际上一般都公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但是否做得到那是另外一个问题,

美国首先就做不到。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但是,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个共产党的对外关系的总路线,就不能只限于和平共处。还有一个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问题。”由此看出毛泽东

A.在和平共处基础上加强对外政策的斗争性 B.想建立与其他国家正常的对外交往的原则 C.开始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方针 D.制定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往策略

19.1975年3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国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台湾同胞

——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不能接受。中方坚持“宁可不去,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也不能不唱”。这材料说明

A.美国极力支持台湾独立 B.“文革”错误影响到中国外交

C.美国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 D.美国坚持奉行霸权主义政策 20.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打开了中

国妇女走出中世纪大门”的武器是 A.坚船利炮 C.自由平等观念

B.洋纱洋布 D.欧洲风俗习惯

21.李淘在《明清史》中说:“鸦片战争前夕的清代农业,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业性农业已经

出现。商业性农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苏、杭地区和粤江下游广州附近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商业性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种“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实质是 A.自然经济结构解体 B.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C.外国资本主义掠夺中国原料 D.民族资本主义日益萎缩

22.1903 年清政府设立商部,先后颁行了《奖励公司章程》《公司律》《商标注册试办章程》、《商人通例》

等一系列商法,还以年利率6%的低息借贷官款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以“公股”形式援助私人办企业。这表明

A.清政府开始了全面而深刻的近代化 B.开始改变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 C.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清政府加重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压榨

23.经济学家杜润诚对一战后民族资本数据统计后认为:“一次大战后的1919~1922年这四年中,新设

企业673家,投资资本达22235万元,远远超过前5年数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受挫 B.一战后民族工业仍在持续发展 C.民族工业发展是因为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D.民族工业发展是因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4.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

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这反映出近代报刊的创办 A.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D.开启了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

25.改革开放初的中国,同一种产品有两个价格,计划内部分实行国家统配价,同时企业超计划自销产

品并按市场价格出售,形成特殊的“价格双轨制”。当时,市场价格往往比国家统配价格高一两倍。“价格双轨制”

A.说明计划经济已经破产 B.市场经济正逐步形成 C.体现国家经济政策的转型 D.促进对外开放的发展

26.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1982年宪法

中“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的说法。这典型说明 A.完成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渡 C.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中国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D.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法制建设

27.中英《南京条约》第一条款规定:“嗣后大清大皇帝与英国君主永存平和,所属华英人民彼此友睦,

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安全。”对此条款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英国为其侵略中国所做托词 B.体现英国对人身权、财产权的高度重视 C.是国际条约文本格式的体现 D.表明英国想与中国保持长久和平关系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28.1901~1903年,康有为撰写了《大同书》《中庸注》《论语注》等著作,阐述“循序渐进”“不能邋(超

越)等”的改制说。其主要意图在于

A.将西学与儒家经典相结合 B.反对蓬勃兴起的革命运动 C.极力维护清政府专制统治 D.托古改制减少变法的阻力

29.学者王奇生研究新文化运动,对《新青年》“科学”“民主”两词出现频度计量分析,在总数541万

字的《新青年》杂志中,“科学”1907次,“民主”260次。对此研究解释合理的是 A.运用高频词计量分析方式研究史学比较准确 B.计量史学研究成果及结论需其他更多史料相印证 C.根据统计结果得出“民主”并非新文化运动主题

D.“民主”主题词频度极低是因为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勿需再谈

30.雅典曾经规定:所有住在同一村社里的人彼此都是村民,正式以村社名字相称呼,而不用祖上名字相

称呼,以免新近获得公民权的公民引人注意。于是雅典人在私生活中,也开始以村社名字作为姓氏。雅典的这一改革

A.是智者学派推动的结果 B.为雅典的民主奠定基础 C.与雅典民主的确立相配套 D.开始冲击了雅典的贵族统治 31.罗马法规定:承认当事人有权选择适用于其自己事务的法律规范,这在多种法律规范并存的情况下,

必然发生法规之间的相互竞争,这保证了法律规范创制和适用上的自由和民主,也促使法律规范本身达到实质合理性。这一规定实际上反映出罗马法的

A.开放性 B.公正性 C.权威性 D.无序性

32. 战国李悝的《法经》是战国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制订法律的蓝本。有《盗》、《贼》、《囚》、《捕》、

《杂律》和《具律》六篇。而罗马《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有:传唤、审理、执行、家长权、继承权和监护权、所有权和占有权、土地和房屋、私法、公法、宗教法及补充条款。若将这两者比较,罗马法 A.能更有效地解决社会矛盾维系统治 B.重视证据和程序的实施确保司法公正 C.能更有效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 D.蕴含法律至上人人平等的自然法精神 33.法国历史学家基佐指出:地方自治的制度、习惯、规章、先例和自由的原则,以及广泛的民法法规,

绝对权力的观念,皇帝的观念,秩序与臣服的原则,这些都是罗马遗传给欧洲文明的要素。这表明 A.罗马法为近代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B.罗马遗传的原则并非都是优良的 C.罗马法为君主专制提供了法律依据 D.近代欧洲文明都源于罗马的原则

34.1796 年9 月17 日,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说:“党派性总是在涣散人民的议会,削弱政府的

行政管理。它以无理的猜忌和虚假的警报搅得社会动荡不安,煽动起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仇恨和敌意,有时…… 挑起骚动和暴乱。”华盛顿对党派严厉的指责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美国两党制竞争激烈 B.政府行政管理削弱 C.制衡体制有负面影响 D.政党政治需要改革 35.1875年初,因为宪法条文中写有“共和国”字样就数次被否决。议员瓦隆巧妙地提出了一项宪法修正

案:“为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员组成一个国民议会,选举以绝对多数进行,总统任期7年,可以连选连任。”结果,瓦隆修正案以353:352票获得通过。此事件主要反映了 A.总统是国家元首和权力中心 B.宪法内容具有很大伸缩性 C.法国对制定宪法重视不够 D.法国是总统制共和制国家 36.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在苏维埃执行委员会中争取多数,把苏维埃由孟什维克与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社会革命控制转变为布尔什维克党领导。这反映出列宁

A.希望和平夺权 B.建议合并其他政党 C.反对暴力革命 D.主张实行议会政治 37.我国学者方永刚、唐复全指出:“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

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最能论证方、唐二位学者观点的史实是

A.杜鲁门主义出台 B.北约与华约对峙 C.尼克松访华 D.东欧剧变

38.“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

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这说明了 A.新航路开辟的必要性 C.工业革命兴起的条件

B.欧洲出现“价格革命”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39.有人认为:“同西班牙漫长的16世纪、荷兰漫长的17世纪、英国周期漫长的19世纪一样,美国漫长

的20世纪进入百年周期的终结阶段。”上述四国确立各自漫长世纪的共同因素是 A.金融霸主的地位 B.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C.经济体制的创新 D.拥有广大的殖民地 40.有人说:“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发明将会一起死亡!”这反映出

A.科学理论对实际发明具有推动意义 B.科学发明与社会需要联系紧密 C.科学与技术结合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D.发明蒸汽机的实际意义并不大

41.某学者把苏俄(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是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

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 的是

1936~1938年世界工业生产总值分布简表 地区 占世界工业生产比例 世界 100% 资本主义工业国 76% 美国 32% 苏联 19% 亚非拉地区 5% D.斯大林模式

42.下面是根据罗斯托著作《世界经济:历史与展望》中有关数据绘制的表格。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

A.亚非拉地区落后的根源在于其未发展工业 B.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未显示成效 C.罗斯福新政保障了美国工业经济发展优势 D.资本主义工业国丧失了在世界经济中的优势 43.1943年7月,美国建议设立国际货币稳定基金,由各国根据自己的黄金、外汇储备和国民收入来决

定自己的投票权。英国则主张建立“国际清算联盟”,根据战前3年的进出口贸易值来决定各国的份额。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英国的经济实力衰退 B.美元获得了与英镑同等地位 C.美国确立了固定汇率制 D.英美争夺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

44.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可以将上海合作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

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海合作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B.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45.“2016年10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宣布纳入人民币的特别提款权(SDR)新货币篮子正式

生效,这样在欧元、美元、英镑、日元之后,人民币成为第五种货币,而且占的权重还比较大,为10.92%,仅次于美元和欧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标志。”据此说明

A.中国改革成就突出成为世界一极 B.人民币和欧元等结盟对抗美元 C.人民币国际化的进展加快 D.新国际货币体系仍以美元为主导

46.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

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47.美国历史学家珍妮弗·罗伯兹认为,西方思想界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来长期存在着贬低雅典民主的

传统,而这恰恰是在民主政治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批评。这一观点揭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 A.不具有值得推广的价值观念 B.孕育了自由开放的思想观念 C.受到众多思想家的批评攻击 D.使雅典受到世界的长期关注

48.伏尔泰的《风俗论》说:“如果说曾经有一个国家,在那里的人们的生命、名誉和财产受到法律保护,

那就是中华帝国。”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伏尔泰客观认识中国是一个美好国家 B.伏尔泰“误读”中国是基于现实倾注自己政治理想 C.当时中国制度文化优于西方 D.当时中国主张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其中第49、50题为必考题,第51、52、53题为选考题。请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49.(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御史为君主耳目之臣,职司风宪……明朝的监察御史只有七品,但可以弹劾宰相、六部,可以超擢(越级提升之意)为“按察使”(三品),故彼等多乐行其职权,不避权贵。虽常有被贬抑、下狱、赐死之事,而其地位仍然甚高,其清严威重为他官所不及……明代监察御史可以个别行使弹劾权与单独提出弹劾案,不以都察院的名义为之,也可以直接向皇帝提出弹劾案。

——摘编自郑钦仁《中国古代制度略论》

材料二 (古代雅典)政府官员上任前,必须接受资格审查。一般官员由公众法庭审查,执行官除由法庭审查外,还要接受议事会的审查。官员任职期满,由公民大会进行“政绩审查”,发现有危害国家、受贿和其他违法行为者,都要受到惩罚。卸任官员必须接受帐目审查,公众法庭查出有贪污者,即勒令其偿还10倍于所侵吞的金额。此外,凡议事会或公民大会决议与宪法抵触者,任何公民有权向议事会主席团提出申诉,主席团若认为申诉合理,原法案动议者将负其咎。

——摘编自许良英、王来棣《民主的历史》

(1)据材料一,概括明代监察御史的特点,指出明代设立监察御史的根本目的。(8分) 据材料二,概括

古代雅典监察制度的特点,指出设置这一制度的目的。(6分)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材料三 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主要发挥民众监督的作用。民众监督是建立在直接民主制的基础之上。无论是任职资格审查、信任投票,账目审计和告发程序,都是在公民直接行使主权的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上进行的。前三种程序已经制度化,每年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内按部就班地进行,运行机制较为成熟。信任投票和账目审计往往与告发程序联合,实现对官员的有效监控。

——摘编自张春梅《古典时期雅典的官员监督机制》

(2)据材料三,指出雅典的监督机制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不同。(8分)综合上述材料,从制度创新的角

度,概括说明东西方社会对人类文明的共同贡献。(3分) 50.(12分)早在西汉时期,从中国向西延伸的丝绸之路就将中国与世界联系起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回答问题。

图1 丝绸之路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图2 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联系加强

根据图1、图2两幅图,提炼一个主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主题明确,立意高远、史论结合)

请考生在51、52、53三道题目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51.(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而民族之命运,亦因之岌岌危殆,不能生存于二十世纪之今日。

(一)振兴农业: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五)促进工业: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调整金融: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1935年)

材料二 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定了《重工业五年建设计划》,计划投资267 100万元,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生产,以满足国内需要。当年,就按计划筹办茶陵铁矿、高坑煤矿、大冶、阳新、彭县铜矿、中央钢铁厂、江西钨铁厂、中央无线电机制造厂、中央电瓷制造厂。1937年又筹备开发云南锡矿、四川金矿、湘潭天河煤矿、灵乡铁矿、四川油矿、水口山铅锌矿等。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特点及影响。(7分)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52.(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有三个特点对世界历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以非暴力方法解决争端的世界范围的国际合作组织,在世界历史上居有突出的地位。欧洲地图被大幅度修改,如波兰复国、南斯拉夫形成。第22条把从同盟国手中获得的殖民地居民看作是“在现代世界的紧张形势下还不能自己站立的民族”,因此,这一条款规定:“这些民族的监护应该委托给那些先进民族……”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第22条”出自哪个文件?概括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三个特点。

(7分)

材料二 1942年春,美国罗斯福总统说:“假如没有中国,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地区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败俄国。”……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

——摘编自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期间美国对中国援助的特点。(4分)分析美国援华抗战的原

因。(4分)

53.(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材料 顾维钧(1888-1985),字少川,上海人。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驻美国公使(1915-1920)、巴黎和会代表(1918-1919)、国联理事会中国代表、驻英国公使(1920)。中国驻外使节升格后,担任驻法、英、美等国大使;1945年出席旧金山会议,参与起草和签署联合国宪章;1957年后担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副庭长,直至1967年退休。晚年完成13大卷、500余万字的《顾维钧回忆录》。学者温源宁说:“他的朋友和敌人全都会承认,在国外代表中国利益的中国外交官中,再也不可能有比顾博士更好了……出席巴黎和会时,顾博士已经由于是中国权益既有尊严又有才干的捍卫者而闻名于世。”年方而立的顾维钧在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中,位居后进。但当需要向和会最高机构“十人会”报告山东问题时,他的前辈们由于种种原因,或者拒绝出席、或者拒绝发言,是顾维钧勇于任事,出面侃侃而谈,痛陈山东问题的由来以及中国的态度,并从国际法的角度雄辩论证了山东当归还作为战胜国的中国。随后,顾维钧在和会上展开穿梭外交,希望能争取到对于中国最有利的结果。最终,在无望的情况下,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而根据外交史学者的研究,“此时独力支撑代表团的顾维钧对拒签和约的最终实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徐百柯《民国那些人》(节选)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文中从什么角度赞誉顾维钧。(6分) (2)结合史实,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弱国无外交”观点。(9分)

xx1月甘肃省河西五市部分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

历史答案及评分标准

1-5 CBDCD 6-10 ACDCD 11-15 ACCCB 16-20 DCADB 21-25 CCBDC 26-30 DBBBC 31-35 ADBCB 36-40 ACABB 41-45 BCDBC 46-48 CBB 49.(25分)

(1)明代:特点:位卑权重:升迁快;不畏权贵;可独立行使弹劾权。(6分)

目的:加强君主专制。(2分)

雅典:特点:公民监督;严格的审査制度:依法严惩。(4分)

目的:监察公权力的运行。(2分)

(2)不同:(雅典)利用民主制;由民众监督;(中国)设立专门机构;由官员监督。(8分)

贡献:对政治监察体制和制度的探索,为后世政治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3分,其他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0.(12分)

示例:

主题:丝绸之路及新航路开通使世界文明交融,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3分)

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等地区的联系,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世界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中国先进技术如四大发明远播欧洲,推动欧洲社会转型;丝绸瓷器远销亚、非、欧,佛教、祆教、伊斯兰教先后传入中国,中亚葡萄、苜蓿等作物传入中原,明清引进产自美洲的玉米、甘薯,丰富了人民物质生活;欧洲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加快了世界文明进程。文化交流、世界文明相互交融,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9分)

其他主题:

人类从局部、地区性交流拓展到全球、整体性交流。

经济文化交流需要,交通的改善,推动世界各国互联互通,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体现出“和平交流”的思想;近代西方“新航路”过程展现野蛮的暴力 行为。

51.(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原因:国内: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国共对峙,政局动荡。(4分)

国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日本侵华使民族危机深重。(4分)

(2)特点:国家主导(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2分)

实用文档

精品文档

影响:有力地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重工业、国防工业实力增强;奠定了抗战胜利的物质基础。(答出1点得2分,2点得4分,2点以上得5分) 52.(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文件:《国际联盟盟约》 (3分,或答任何一个对战败国的和约均可)。

特点:建立国际联盟维护和平;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划分领土;对战败国殖民地采取“委任统治”形式。(4分)

(2)特点:二战开始后大规模援华;援华形式有军事援助、提高中国政治地位、贷款援助;以援助蒋 介石国民政府的形式援华;为调动中国抗战的积极性,以维护美国在远东的利益。(4分)

原因:日本的侵略损害了美国的利益;中国的抗战牵制了日本大部分兵力,减轻了美国在其他战场 的压力和伤亡;援华抗战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4分)

53.(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从个人价值(个人才干、智慧、勇气);(3分)从社会贡献(外交成就,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做出的贡献)。(3分)

(2)绝对“弱国无外交”是不存在的,“弱国无外交”强调强权政治,忽视弱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力。(3分)任何国家对国际关系都有影响,实力不是影响外交关系唯一因素,外交关系是双向、多向的。(3分)有多因素会作用于外交,如(顾维钧)外交家的智慧、勇气、谈判技巧也会为自己国家赢得声誉和尊严,一定程度维护维护国家利益等。(3分) (:39907 9BE3 鯣38930 9812 頒28829 709D 炝28383 6EDF 滟.30000 7530 田 32679 7FA7 羧29722 741A 琚;d31424 7AC0 竀

实用文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