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目录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第一章 绪论 …………………………………………………………4

1.1研究目的及意义……………………………………………4 1.2相关研究综述………………………………………………6 1.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7

第二章 进入对外汉语教材的新词新语特点分析……………………9 2.1进入对外汉语教材的新词新语……………………………9 2.2新词新语特点分析………………………………………10

第三章 各类新词新语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探讨……………………12 3.1对外汉语教学……………………………………………12 3.2新词新语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12

结论„„„„„„„„„„„„„„„„„„„„„„„„„„20 参考文献„„„„„„„„„„„„„„„„„„„„„„„„21 外文文献„„„„„„„„„„„„„„„„„„„„„„„„23 中文翻译„„„„„„„„„„„„„„„„„„„„„„„„29 致谢„„„„„„„„„„„„„„„„„„„„„„„„„„34

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新语教学 On The Teaching of New Words in TCSL

摘要

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新的社会现象不断出现,出现了

大批反应社会新变化的词语。目前,关于新词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新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做了进一步探讨。本文主要分析了进入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词新语的特点,探讨了这类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我们采用比较和分析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图总结、阐释对外汉语教学中新词新语的教学方法,为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借鉴。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交代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是新词新语的界定。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新词新语的界定;二是本文研究的新词新语的范围。

第三章分析进入对外汉语教材的新词新语的特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对进入对外汉语教材的新词新语按语义类别分类;二是分析进入对外汉语教材的新词新语的特点。

第四章探讨进入对外汉语教材的新词新语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探讨,一是从第二语言教学法主要流派的教学法入手;二是从国内实践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研究成果切入。

第五章是结语。总结本文主要内容,并提出有待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新词语 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 new phenomena as well as a large number of new words in response to social change appearing ceaselessly in our society since the new period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have yielded fruitful results.In this paper, we are preparing to do further study o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y of the new words.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words which have already absorbed into text books of Chinese teaching of foreigners. Also we discussed the method of how to teach this kind of words .

The methods of comparison combined with analysis, description combined with explanation are adopted in the purpose of summarize the method of teaching new words so that it can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teaching practice.The paper includes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Introduction. Reasons to choose this topic, research scope and methods, a brief summarization to the previous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the data sources are included.

The second part mainl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words .The analysis includes two aspects , one is to classify the new words according to the semantic category ,the other is to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words . 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methods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It includes two parts,One is from the point of the main schools of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law;the other is from the domestic practical teaching experience.

The fourth is Conclusion. We summarize the content of this essay, and carry out some questions that could be solved and researched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 New Words;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语言依存于社会,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自然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变化,取决于社会需要。新词语的产生也是社会发展演变的结果,更好地满足了社会交际的需要。新时期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新的社会现象不断涌现,出现了大批反应社会新变化的词语。杨博在他的硕士论文《现代汉语新词语多角度研究》中提到,改革开放 30 年来,汉语新词语产生的数量十分惊人,光是新词语词典就有五十多部,收入了大量新词新语。例如,李达仁、李振杰等主编的《汉语新词语词典》收词 4652 条;于根元主编的《现代汉语新词词典》收词 3710 条;周洪波主编的《精选汉语新词词典》收词 2500条;林伦伦等主编的《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收词 1800 条;王均熙主编的《当代汉语词词典》收词 5065 条;宋子然、杨小平主编的

《汉语新词新语年编(2003-2005)》收词 700 余条;2007 年 8 月 16 日,教育部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并公布了《2006 年汉语新词语选目》列出了 171 条汉语新词语。新词新语的生产数量和速度是惊人的,词汇研究是语言研究中的重要部分,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最重要工具,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因此,加强对新词新语的研究,能更好地引导人们进行恰当的社会交际,也能够更好地记录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由此可见,加强新词新语的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在教学中,相对于本土的语文教学,新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又显得更加必要。因为,本土语文教学对象生活在新词新语产生的社会环境中,新词新语在社会上的广泛使用,易于帮助他们理解和恰当的应用。而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学对象(除来中国学习的留学生和我国少数民族的汉语学习者外)脱离了汉语新词语产生的社会背景,在生活中很少有机会接受到鲜活的新词新语应用。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增加新词新语的教学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即使是在华学习的留学生,也会由于文化、语言等各方面的原因,难以全面正确的理解新词新语。我国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对象,有些由于日常生活交际使用的语言不是汉语,对新词新语的敏感度也不高。学习语言的主要作用是用于交际,而词汇又是语言表达的载体,只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新词新语的教学,才能使语言学习者正确的运用语言顺利进行交际,也才能让他们更全面的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发展现状,了解中国的文化。 1.2相关研究综述

我国对于新词新语的研究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尤其吕叔湘先

生1984年提出“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①的呼吁以来,日益增多的汉语新词语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兴趣。目前为止,新词新语的研究涉及了以下这些方面:

一、新词语的界定:二、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和发展:如:郭丽君的《新词语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张立群的《现代汉语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及分类》 ;三、 汉语新词语的文化内涵分析;四、英汉新词语对比研究:英汉新词语产生方式对比;英汉新词语的产生途径与构词特点对比;新词语的翻译研究;五、汉语新词语的词典编纂;六、汉语新词语运用:如:〔韩〕孙荣实的《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杨博的《现代汉语新词语多角度研究》;杨燕芳的《网络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汤志祥的《汉语新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七、新词语的特点研究;八、新词语的规范化研究等等。

虽然对于新词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仍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到目前为止,虽然对于新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研究的范围都比较分散,真正集中探讨新词新语教学方法的研究的比较少。如在杨燕芳的《网络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文中,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网络新词语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必要性;对外汉语教材中网络新词语的调查;网络新词语运用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其中对外汉语教材中网络词语的调查又占了论文的核心,所占篇幅为文章三分之一。第三个部分作者主要论述的也是适当选择网络新词语编入对外汉语教材,几乎没有涉及到新词新语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研究。汤志祥的《汉语新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主要包括三个

部分:新词语的特点;词语新词义;对外汉语教学。在这三个部分中,作者主要论述的是前两个部分。并且,对外汉语教学这个部分主要讲的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科书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对于新词新语收录的滞后性及该如何对新词语进行收录的建议。因此,本文对于新词新语对外汉语教学方法的探讨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3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以杨燕芳的《网络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和李晟爱的《新世界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吸收新词新语研究》中所收集的语料为研究材料,同时参照邹嘉彦、游汝杰主编《21 世纪华语新词语词典》所收语料,运用分类、比较、归纳、分析的方法对这些进入对外汉语教材的新词语的特点及教学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论证。

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出发,实际考察的范围是杨燕芳的《网络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和李晟爱的《新世界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吸收新词新语研究》中收集整理的进入对外汉语教材的新词语。选取这两篇论文整理的新词新语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三:第一,从1978年到1995年已有17年,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社会的变化更加急剧,词汇系统也经历了多次更新,新词新语的研究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始终着眼于1978年,而这两篇论文中整理的新词新语是跟现在的社会生活联系较紧密的,依然常用的词语;第二,杨燕芳的《网络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作者选入调查了44本教材,整理了其中39本教材中收录的网络新词语,覆盖面广,对于网络新词语的整理较为全面,参考价值大;第三,李晟爱的《新世界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吸收新词新语研究》中

收录的是对外汉语教材中吸收的1995年至2005年10年间出现的新词新语。时代感强,贴近生活,是生活中常见常用的词语,是反应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窗口。

第二章 进入对外汉语教材的新词新语特点分析

2.1 进入对外汉语教材的新词新语

在杨燕芳的《网络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从49本相关的听力教材、综合教材、阅读教材、写作教材中,分表格统计了进入对外汉语教材的网络词语。从其统计的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版本的教材对于网络词语的收录略有不同,但常见常用的词语重复程度比较高。从收录的词语来看,主要分为三大类:

(1)网络专业术语:如,电脑、计算机、搜索引擎、软件、电子词典、光盘、硬盘、移动硬盘等。

(2)网络特别用语:如,网页、网速、网虫、博客、黑客、菜鸟、在线、宽带上网、网址、网页、主页、网民、收件箱、登陆、电子邮箱、电子商务、网络聊天、网上超市、网络新闻、远程办公、网上交流、网上购物、网上交易等。

(3)网络流行语:如,恐龙、虾米、东东、美眉、闪、666、BB、DD、斑竹、7456、886、687、286、沙发、汗、BT、PF、4242、大虾等 在李晟爱的《新世界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吸收新词新语研究》中,统计的主要是对外汉语教材中吸收的1995年至2005年10年间出现的新词新语,从语义类别来分,主要有八类:

(一)政治类:话语权、反恐、三个代表、共识、诽谤罪、机构、改革、

维权、嫌犯、数罪并罚、改制、突审、倾斜、民告官 (二)社会经济类:减员、增效、可持续发展、工业生态园、井喷、下线、楼盘、上扬、西气东输、反哺、产业园区、CEO、GDP、楼市、欧盟、下滑、走强、熊市、双赢、

(三)科技类:神舟五号、神六、悬浮颗粒物、神五、高架道路、纳米、IT、基因、量化、副作用

(四)文化类:玉米、火、减负、脱口秀、外援、亚运会、禽流感、SARS、非典、HIV、合拍、央视、卫视、素质教育、下课、

(五)社会生活类;经济适用房、亲子鉴定、低保、黄昏恋、农民工、过劳死、短信、打造、民心工程、口水战、小资、灰领、抢眼、海归派、VIP、瓶颈、超市、沙尘暴、反弹、公务员、监督、陪同、启动、签证、晴雨表、求职、下岗、倒胃口、底气、低龄化、双刃剑、空巢、善待、春蕾行动、医改、富婆、高票、安居工程、牵头、黄金周、买单、面议、钱袋子、缺失、外来工 (六)精神文明类:孔雀、与时俱进、情商、定力、平常心、求异超前、祈盼、互信、洗脑

(七)网络词汇;青蛙、闪、白骨精、在线、病毒、出位、下载、互联网、拷贝、电子邮箱、服务器、

(八)社会黑暗面:保护伞、怪圈、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倒买倒卖、曝光、摇头九、冰毒、 2.2 新词新语特点分析

王铁昆在《新词语的判定标准与新词新语词典编纂的原则》中提到了新词新语的四条判断标准,(一)新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必须是独特而明确.,或者在构成方式上有一定创新的;(二)新词语的产生和发展,必须出于交际表达的实际需要;(三)新词语必须得到公共传播媒介的认可和人民群众的普遍接受;(四)新词语必须是在口语或书面语中反复出现过的;

从统计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能进入对外汉语教材的词语了具有新词语的一般特性外,具有以下的特点:

(一)健康向上,不庸俗,淘汰了那些低级趣味、不堪入目的词。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出现的网络词汇,是网络生活中的基础词汇,了解或掌握这些词汇是进行恰当的网络交际的前提。

(三)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中选录的新词新语,是深刻反映当今时代社会各方面发展变化的词汇,是对社会发展的记录。掌握这些词汇,是了解中国,进行成功的交际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三章 各类新词新语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探讨

3.1 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在《中国大百科全书 - 语言文字》中是指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但是,这一名称有一定的局限性,即未能全面、准确的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随着学术的发展,目前较能精确的指出这一学科内涵和性质的,应当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既包括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也包括世界各地的汉语教学,还包括对我国国内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由于“对外汉语教学’这个名称已广泛使用,约定俗成,今天仍是本学科用的最多的名称。本文的对外汉语教学是指广义上的对外汉语教学,即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3.2 新词新语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

在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教学篇中,详细介绍了第二语言

教学法的主要流派与发展趋向。书中按主要语言教学特征的不同,将教学法分为四大派:(1)强调自觉掌握的认知派,如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认知法等;(2)强调习惯养成的经验派,如直接法、情景法、听说法、视听法等;(3)强调情感因素的人本派,如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暗示法等;(4)强调交际运用的功能派,如交际法等。 根据进入对外汉语教材的新词新语的特点,本文将主要探讨应用语法翻译法、直接法、情景法、视听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新词新语的对外汉语教学。

1、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以系统的语法知识教学为纲,依靠母语,通过翻译手段,主要培养第二语言读写能力的教学法。

进入对外汉语教材的新词语中,有些专业性强,用第二语言汉语很难做出合理恰当的解释,甚至在用汉语解释的过程中可能出现越解释越难以使学生理解的情况。而这些词语中有很大一部分在学习者的母语中有对应的词语存在,这类词语用学生母语进行翻译解释,学生容易明白理解。

如,对外汉语教材中的网络专业术语,电脑、计算机、搜索引擎、软件、电子词典、光盘、硬盘、移动硬盘等。这类词语是网络生活中的基础词汇,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在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因而,随着网络的发展,各语言系统中也会相应的出现反映网络世界的基本词汇。各语言系统中,网络词汇的出现,为网络专业术语等基础词汇的翻译教学提供了可能。

下面以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为例,谈谈翻译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如上所述,网络专业术语在各语言系统中都有了相应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翻译法是可行的。如,“电脑、计算机、搜索引擎、软件、电子词典、光盘、硬盘、移动硬盘”等术语,在英语中对应的是computer 、 Search engine 、 Software 、Electronic dictionary 、 CD 、 Hard disk 、 Mobile hard disk。在讲解这些词语时,教师首先领读,在学生对发音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用英文进行解释。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了词义,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教师可将教学重点放在发音上,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在词语教学完成后,也可让学生用翻译法进行巩固练习。具体实践如下,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这类词语的中英文卡片,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举卡片的方式让学生复习。如,卡片上如果写的是英文,让学生说出对应的汉语,反之亦然。

在用翻译法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母语的使用频率不能太高,使用母语主要是帮助学生清楚的理解词义。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尽量让汉语充满整个课堂,只有这样汉语才能成为一种工具,成为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手段。 2、直接法

直接法是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用目的语直接与客观事物相联系而不依赖母语、不用翻译的一种第二语言教学法。

通过观察进入对外汉语教材的新词语,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词语是客观事物的名称,这种与客观事物有着直接联系的词,采用直接法,减少了解释的难度。在教新词时,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如,电脑、计算机、电子词典、光盘、硬盘、移动硬盘等网络专业术语,神舟五号、神六、悬浮颗粒物、神五、高架道路等科技类专有名词。这些词语都是具体的实物的名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采用展示实物和图片法进行教学。

如,电子词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教授发音,学生掌握发音后,可以用“电子词典”的实物来让学生了解词义。实物展示,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词义,而且,实物的生动形象,学生的直接感知,还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对于不能采用实物展示的词语,通过图片展示法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神州五号,神六,高架道路等。在采用图片法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找那些与能准确代表实物、并且清晰度高的图片。词语教学完毕后,在练习过程中,也可以应用直接法帮助学生巩固理解词语。

直接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实物、图片等教学辅助工具,使教师不只是凭语言讲述进行单一的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好奇心,从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3、情景法

情景法是以口语能力的培养为基础、强调通过有意义的情景进行目的语基本结构操练的教学法。

在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中,对于那些在某个情境中常出现的词,或者只出现在某种情景中的词,通过设计有意义的情景进行教学是很有必

要的。如三个代表、民告官 、嫌犯、数罪并罚、反恐、等政治类新词语,反应的是中国社会的政治,大部分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特有现象,在学生的母语中很少有完全对等的词语。采用翻译法,不但难以使学生明白确切的词义,而且还可能引起误解。这时,采用情景法教学,设计好的情景让学生理解是很有必要的。如,三个代表,这个词,带有很强的中国特色,是政治生活中常见的词汇,学生能很否很好的理解这个词,不仅是词汇教学的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学生对中国政治生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法,分别举一系类的例子反应党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维护人民利益方面的突出贡献。然后在事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三个代表是指中共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再如,如,恐龙、虾米、斑竹、7456、886、4242、BT、PF,这类网络流行语主要出现于网络交际过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此类词语时,可以通过简单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网络的世界,然后让学生回忆在网络交际过程中,有哪些常用的交际用语。如,见面时会怎么讲;别人让你生气了你会怎么表达自己的情绪;跟网友怎么告别;通过学生的回忆,使学生的思维打开,既让学生巩固了已经学过的词语,而且为接下来的新词语教学打下基础。然后将学生所讲述的交际语写在黑板上,然后写出网络交际用语。通过日常生活语言和网络交际用语的比较,学生更容易理解词义,并且网络词语相对于日常生活语言而言,有些具有幽默感,如恐龙,美眉等等,有些很简便,如用数字、字母表示的交际用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并且易于掌握。

视听法

视听法强调在一定的情境中听觉(录音)感知和视觉(图片影视) 感知结合的教学方法。

视听法的主要优势在于广泛使用声、光、电技术手段和现代化设备,使语言与形象紧密结合。这种优势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有助于学生对词语的所表示的内涵有全面和整体的感知,更有助于学生了解词语所代表的文化。因此,文化类词语采用此种教学方法是比较合适的,如,减负、脱口秀、亚运会、禽流感、SARS、非典、HIV、素质教育等新词语。

如,“SARS、非典”这两个词的教学,可以找一些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整体感知这是怎样的场景,了解这个词语主要讲的是怎样的事件。在选取视频过程中,教师要让所选取的视频能最大限度的反应当年非典爆发、流行时的真实情况,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

在利用视听法教学的时候,要注意一个问题:由于视听法主要是采用录音材料和影像材料辅助教学,而这两种材料的选择不是很容易的。因此,采用视听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尽量围绕一个中心话题。这样,不仅可以有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景,而且也减轻了选择材料的负担。如,在讲解新词新语的时候,可以按照词语的语义类别来选择一组同类别的词语。如教育类,在新词新语中,就又“素质教育、减负、科教新国”等等,通过将这类词的集中讲解,可以形成易于学生理解的语境。 以上主要是对国外的应用较为广泛的第二语言教学方法的介绍和应用。在我国的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也总结了很多可贵的教学方法,并对新词语的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

据进入对外汉语教材的新词语的特点,下面主要从练习、共同语素词群等方面来探讨新词语的教学。

1、设计各种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练习是检验其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方法,也是帮助其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

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词语中,有些是相对出现的,因此,在学习此类词语时,可以设置找近义词、反义词的练习。这种练习方式,将同类词语归纳到了一起,既方便学生记忆,又可以加深印象。如, 上扬 -------下滑 下线------上线 下课 -----下岗 在同义词的辨析中,如果是多义词,要解释清楚是词语的那个义项与另一个词是同义词。如“下课”与“下岗”。通过具体的例子,辨析多义词,使学生认识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认识它们的细微差别,从而正确运用。 对外汉语教学的新词语中,有些词语在语义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词语的用法不同,学生对于此类词语的辨析很容易出错。对于这类词,可以采用选词填空的练习方式。使学生在具体的例句中,掌握词语的习惯搭配,认识词语的差别。如,上扬-走强,改革-改制,楼市-楼盘,减员-下岗。

2、 共同语素的词群

在白朝霞的《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新语问题》讲述了具有共同语素的新词新语的教学方法。即,根据汉语的构词规律,通过一个词群中的共同语素整理归纳出一系列新词语。运用类推法创造的新词语,由于具有相同的构词语素,语义上具有类比关系,教师通过归纳总结,可以使

学生词汇量迅速增加,还可使学生通过猜测等方法理解词义。如:网———网民、网站、网虫、网页、网迷、网瘾、网恋……

对外汉语教学中,课程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不同。词汇的教学要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来进行教学。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开设的主要课程文化课、口语课、阅读课等多种课程中,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新词新语,要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而且,每一种教学方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对于新词新语的教学可以采用几种方法综合的方式。如,电脑、计算机、搜索引擎、软件、电子词典、光盘、硬盘、移动硬盘等词语就可以采用翻译和直接法相综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新词新语是社会变化发展的产物,对于第二语言教学而言,也是学生了解中国发展、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面对数量越来越多,需求越来越多元的汉语学习者,我们需要更为成熟的理论、更为系统的研究和更为科学的理论指导。从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出发,本文集中探讨了新词新语的对外汉语教学方法,这是本文亮点。本文首先界定了对外汉语教学新词语的范围,然后分析了这些新词新语的特点,最后探讨了这些进入对外汉语教材的新词新语的对外汉语教学。本文结合事例,主要分析了四种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法,翻译法,直接法,视听法,情景法。同时,还分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新词语的教学,如类义词、同语素词群的对外汉语教学。在本文结束之际,我们最大的期待是,它能为对外汉语新词语一线教学提供参考。同时,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难以收集到学生使用新词新语的偏误,没能明确提出新词新语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因此,我们认为,新词新语的偏误分析可以进一步的深入,偏误分析对于新词

新语对外汉语教学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白朝霞.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新词新语问题[J].德州学院学院,2007,23(1).

[2]郭丽君.新词语的产生与发展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6,(3). [3]李晟爱.新世纪对外汉语报刊阅读教材吸收新词新语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9.

[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5]吕叔湘《大家来关心新词新义》,《辞书研究》1984年第1期第34页.

[6]孙实荣.汉语新词语运用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2003. [7]汤志详.汉语新词语和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2). [8]田宇贺.当代汉语新词语的构成方式及音节发展趋势[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9(4).

[9]王海娜.当代汉语流行语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武汉:华中师范大

学,2011.

[10]刑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第二版)[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11]王铁昆.新词语的判定标准与新词新语词典编纂的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1992(4).

[12]杨博.现代汉语新词语多角度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13]杨燕芳.网络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2011. [14]韩晓云.现代汉语新词语的产生原因及特点[J].文学教育,2011.6. [15]张立群.现代汉语新词语的产生途径及分类[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1).

英文文献

Introduc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uthor: Muriel Saville-Troike

When you were still a very young child, you began acquiring at least one language — what linguists call your L1 —probably without thinking much about it, and with very little conscious effort or awareness.

Since that time, you may have acquired an additional language — your L2 — possibly also in the natural course of having the language used around you,but more likely with the same conscious effort needed to acquire other domains of knowledge in the process of becoming an “educated” individual.

This book is about the phenomenon of adding languages. In this introductory chapter, I will define a few of the key terms that we will use and present the three basic questions that we will explore throughout the book.

What is SL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refers both to the study of individuals and groups who are learning a language subsequent to learning their first one as young children, and to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that language.

The additional language is called a second language (L2), even though it may actually be the third, fourth, or tenth to be acquired.

It is also commonly called a target language (TL), which refers to any language that is the aim or goal of learning. The scope of SLA includes informal L2 learning that takes place in naturalistic contexts, formal L2 learning that takes place in classrooms, and L2 learning that involves a mixture of these settings and circumstances.For example, “informal learning” happens when a child from Japan is brought to the US and “picks up” English in the course of playing and attending school with native English-speaking children with-out any specialized language instruction, or when an adult Guatemala nim migrant in Canada learns English as a result of interacting with native English speakers or with co-workers who speak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Formal learning” occurs when a high school student in England takes a class in French, when an undergraduate student

in Russia takes a course in Arabic, or when an attorney in Colombia takes a night class in English. A combinati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ning takes place when a student from the USA takes Chinese language classes in Taipei or Beijing while also using Chinese outside of class for social interaction and daily living experiences, or when an adult immigrant from Ethiopia in Israel learns Hebrew both from attending special classes and from interacting with co-workers and other residents in Hebrew.In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we are seeking to answer three basic questions:(1) What exactly does the L2 learner come to know?(2) How does the learner acquire this knowledge?(3) Why are some learners more successful than others?There are no simpl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 in fact, there are probably no answers that all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ers would agree on completely. In part this is because SLA is highly complex in nature, and in part because scholars studying SLA come from academic disciplines which dif-fer greatly in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s. The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studying SLA phenomena which has developed within the last half-century has yielded important insights, but many tantalizing mysteries remain. New findings are appearing every day, making this an exciting period to be studying the subject. The continuing search for

answers is not only shedding light on SLA in its own right, but is illuminating related fields. Furthermore, exploring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is of potentially great practical value to anyone who learns or teaches additional languages.SLA has emerged as a field of study primarily from within linguistics and psychology (and their subfields of applied linguistics, psycholinguistics,sociolinguistics, and social psychology), as a result of efforts to answer the what, how, and why questions posed above. There are corresponding differences in what is emphasized by researchers who come from each of these fields: Linguists emphas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in the languages that are being learned, and the linguistic competence (underlying knowledge) and linguistic performance(actual production) of learners at various stages of acquisition. Psychologists and psycholinguists emphasize the mental or cognitive processes involved in acquisition, and the representation of language(s)in the brain. Sociolinguists emphasize variability in learner linguistic performance,and extend the scope of study to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underlying knowledge that additionally accounts for language use, or pragmatic competence). Social psychologists emphasize group-related phenomena, such as identity and social motiv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al and larger social contexts of learning.Applied linguists who specialize in SLA may take any one or more of these perspectives, but they are also often concerned with the implications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eaching second languages. Each discipline and subdiscipline uses different methods for gathering and analyzing data in research on SLA, employs different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reaches its interpretation of research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in different ways.It is no surprise, then, that the understandings coming from these different 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sometimes seem to conflict in ways that resemble the well-known Asian fable of the three blind men describing an elephant: one, feeling the tail, says it is like a rope; another, feeling the side, says it is flat and rubbery; the third, feeling the trunk, describes it a s being like a long rubber hose. While each perception is correct individually, they fail to provide an accurate picture of the total animal because there is no holistic or integrated perspective. Ultimately, a satisfactory account of SLA must integrate these multiple perspectives; this book is a step in that direction. As in the fable of the elephant,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re presented here: linguistic,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I make no presumption that any one perspective among these

is ‘right’ or more privileged, but believe that all are needed to provide a full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phenomena of SLA. What is a second language?

I have broadly defined the scope of SLA as concerned with any phenomena involved in learning an L2. Sometimes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make further distinctions according to the function the L2 will serve in our lives, since this may significantly affect what we learn. These differences may deter-mine the specific areas of vocabulary knowledge we need, the level of grammatical complexity we have to attain, and whether speaking or reading skills are more important. The following are distinctions commonly made in the literature: A second language is typically an official or societally dominant language needed for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other basic purposes.It is often acquired by minority group members or immigrants who speak another language natively. In this more restricted sense, the term is contrasted with other terms in this list. A foreign language is one not widely used in the learners’ immediate social context which might be used for future travel or othe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ituations, or studied as a curricular requirement or elective in school, but with no immediate or necessary practical application. A library language is one which functions

primarily as a tool for further learning through reading, especially when books or journals in a desired field of study are not commonly published in the learners’native tongue. An auxiliary language is one which learners need to know for some official functions in their immediate political setting, or will need for purposes of wider communication, although their first language serves most other needs in their lives.Other restricted or highly specialized func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s are designated language for specific purposes (such as French for Hotel Management, English for Aviation Technology, Spanish for Agriculture, and a host of others), and the learning of these typically focuses only on a narrow set of occupation-specific uses and functions. One such prominent area is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EAP).

中文翻译

二语习得

当你还是一个年轻孩子的时候,你就开始至少学习一种语言——即语言学家所说的母语。当时,你没有很认真的思考这种语言,对语言的认知和意识也很少。从那时起,你可能还会学习第二种语言,第二语言也可能是在你身边自然使用的语言。但作为受教育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你可能需要用同样的有意识的努力获得第二语言的知识。这本书

主要是关于二语习得语言现象的研究。在这个介绍性的章节,我将定义一些关键术语,即那些我们将用到的术语和我们将在整本书中探讨的三个基本问题。

什么是第二语言?

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涉及到个人和群体的二语习得,以及他们学习二语的过程。这些个人和群体在学习二语时,就像他们儿时学习母语一样。额外学习的语言都被称为第二语言,即使它实际上可能是第三、第四、或第十种语言。它通常也称为目标语言,是指学习者有目的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的范围既包括在自然情境下的非正式的学习,也包括在教室开展的拥有了场景和语境的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的方式常常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如,一个日本小孩被带到美国后,即使没有任何特别的语言指导,就因为这个孩子常常和以英语为母语的孩子学习、玩耍,这个母语为日语的孩子也能学到一些英语。又如,一个危地马拉成年移民在加拿大通过和英语为母语的人以及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交流,他们也能学习英语。“正式学习”是指这样的一些情况。如,英国高中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法语,俄罗斯大学生通过上课学习阿拉伯语,哥伦比亚的律师在夜校学习英文。正式和非正式学习方式的结合常在这样的情境下发生。如,一个美国的学生在台北和北京通过上学学习中文的同时,她还能在课外交际和日常生活中通过用中文交流学习中文。又如,一个来自埃塞俄比亚的成年移民在以色列通过参加正式的课堂学习以及通过和同事及本地居民交流学习希伯来语。在试图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去回答三个基本问题:(1)二语学习者究竟知道哪些

知识?(2)学习者如何获得这些知识?(3)为什么有些学习者比其他人学的更好?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事实上,可能没有什么答案,让所有二语习得研究者能够完全同意。在一定程度上,这是因为第二语言习得在本质上是高度复杂的。此外,也由于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学者来自不同的学院,这样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就会有很大不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运用综合的方法来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现象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启示,但许多诱人的谜团依然存在。新的发现,每天出现,这使得当今时代成为了二语习得研究的高潮时期。继续寻找答案,不仅为二语习得的谜底点亮了一盏灯,而且有利于相关专业的研究。此外,探索这些问题,对于那些想学习或要教学第二语言的人而言,是具有重大的实用价值的。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二语习得研究主要是从语言学和心理学中产生的(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者努力回答所提出的问题的结果。现在,来自这些领域的研究人员,提出的观点有一些差异。语言学家强调研究,在认知的各个阶段,学习者所学语言的异同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潜在的知识)和语言的性能(实际生产)。心理学家和心里语言学家强调习得过程中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以及语言在大脑的产生情况。社会语言学家强调学习者的语言表现的可变性以及延长学习交际能力范围的研究。(语用能力)。社会心理学家强调组群关系现象,如身份和社会动机,以及相互影响的更广泛社会环境下的学习。专门研究二语习得的应用语言学家,可能采纳这些观点中的一个或更多,但是他们的研究也常常涉及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和研究的意义。各个学科及其子学科,使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分析二语习得的数据,

采用不同的理论框架,并用不同的方式解释各种研究发现和结论。这并不令人意外,由于学科视角的不同,对于问题的理解有时会有冲突。著名的的亚洲寓言“三个瞎子描述大象”形象的讲述了这种情况。一个抓住了尾巴,说它像一根绳子;另一个摸到了大象的身子,说它是平的、有弹性;第三个感受到了大象的腿,把它描述成是像一个长橡胶软管。当每个人都纯粹是从个人角度出发时,他们不能描述出动物的精确的完整的画面,因为他们没有从整体或集成的角度看问题。最终,一个好的二语习得成果必须整合这些多角度的二语习得研究;本书正是向这个方向努力。就如大象的寓言一样,本文将考虑以下三个方面:语言、心理、社会。我并不是说其中从某一个角度看是“正确的”或更具有优势,但我们相信,这些思考的角度都需要对复杂的二语习得现象提供更充分的解释。

什么是第二语言?

广义的二语习得定义包括与二语习得相关的任何现象。有时我们有必要按照二语习得的用途进一步区别,这将为我们的生活服务,因为这可能会明显影响我们学习。这些用途方面的差异可能决定于以下的哪些方面对我们更重要。是具体领域的词汇知识、复杂的语法、演讲还是阅读技巧。以下是从文学角度区别:第二语言是教育、工作或其他用途的需要的典型的官方或社会交际中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少数群体成员或母语为另一种语言的移民学习的第二语言。在这个更为狭窄的意义上讲,这个术语受这个领域的其他术语的限制。第二语言语是一种没有被广泛的应用于学习者当前社会的语言,但是学习者可以将其用在未来旅行或其他跨文化交际的情境中,或

者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语是课程或选修课的要求,但是没有直接的或必要的实际应用。尤其是当书籍或杂志不是用学习者的母语写的的情况下,第二语言知识的积累是进一步阅读学习的工具。第二语言语言是学习者在正式场合必须掌握的具有一定功能的辅助语言,尽管他们的第一语言满足了他们生活中的大部分需要。另一个受限制或高度专业化的第二语言功能是指具有特定用途的语言(如:法语为酒店管理、英语、西班牙语对航空技术对农业、以及一些其他用途),学习的这些语言知识通常只在一个狭窄的职业空间使用。典型的例子是学术用途英语(EAP)。

致 谢

几经仿徨求索,论文终于得以完成,大学的学习生活也即将结束。回首过往时光,一时间思绪万千,难以落笔,纵有千言万语,化成二字,唯有“感谢”!感谢这一路上帮助和支持过我的老师、同学、家人及朋友!首先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罗昕如老师。罗老师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广博的知识。老师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我所能取得的成绩中,凝聚着老师的心血。在这里我要真心的对罗老师说:感谢您对我的指导与帮助,关心与理解。我也要感谢文学院的所有老师。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是您们悉心教导,帮助我解决求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引领我一步步迈入学术研究的殿堂。在此,谨向各位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在此,谨向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致以深深的谢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