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9、过分强调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正确答案:B A、 唯理论学派 B、 经验论学派 C、 唯物主义阵营 D、 唯心主义阵营
560、过分强调理性认识的作用,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的观点,在哲学上属于 正确答案:C A、 可知论学派 B、 不可知论学派 C、 唯理论学派 D、 经验论学派
561、有些同志在工作中单纯凭自己的经验办事,轻视理论的指导作用、他们在认识论上犯了 正确答案:D A、 类似唯心主义经验论的错误 B、 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C、 类似客观唯心主义的错误
D、 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56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正确答案:C
A、 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 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 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 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563、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正确答案:D A、 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 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 精心安排,制定计划 D、 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564、在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中的认识是 正确答案:B A、 感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B、 理性抽象阶段的认识 C、 理性具体阶段的认识 D、 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识
565、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正确答案:C A、 感觉——知觉——表象 B、 概念——判断——推理 C、 实践——认识——实践
D、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566、由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 正确答案:B A、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B、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C、 认识过程的结束 D、 认识过程的初始阶段
567、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正确答案:C A、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 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 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568、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 正确答案:B A、 熟知即真知 B、 熟知不等于真知 C、 熟知起源于真知 D、 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569、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正确答案:D A、 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 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 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 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570、真理就是 正确答案:D A、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 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 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 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571、辨别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的关键是看它 正确答案:B A、 是不是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B、 是不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 是不是具有绝对性 D、 是不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572、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正确答案:D A、 伟人之言 B、 吾人之心 C、 众人意见 D、 社会实践
573、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真理的根本属性是 正确答案:B A、 有用性 B、 客观性 C、 相对性
D、 阶级性
574、所谓客观真理,主要是指 正确答案:A A、 人的正确认识中所含有的客观内容 B、 认识的客体 C、 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D、 客观存在
575、真理和客观真理的关系是 正确答案:C A、 对立统一关系 B、 真理包含客观真理 C、 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D、 自然科学的真理是客观真理,社会科学的真理不是客观真理
576、“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正确答案:A A、 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 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 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 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和规律客观性的错误观点 577、在真理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正确答案:C
A、 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 真理的客观性 C、 真理的辩证法
D、 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578、真理的内容是 正确答案:D A、 以统治阶级的意志为转移的 B、 以某些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 以全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 D、 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79、下列是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 正确答案:A A、 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B、 真理是自然规律 C、 真理是社会规律 D、 真理是正确认识
580、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正确答案:A A、 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 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 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 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581、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 正确答案:C A、 有条件性 B、 相对性 C、 一元性 D、 无限性
582、“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正
确答案:D
A、 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 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C、 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 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583、“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正确答案:A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机械唯物主义
584、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 正确答案:D
A、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B、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C、 真理就是客观规律,真理和人的阶级地位无关 D、 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
585、“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正确答案:A
A、 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 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 客观真理论 D、 形而上学真理论
586、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结论。这件事说明 正确答案:B
A、 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B、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C、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 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587、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是 正确答案:A A、 真理具有一元性 B、 有用即真理
C、 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 D、 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58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正确答案:B A、 真理不能继续发展 B、 真理的无条件性
C、 真理的运用不受条件限制 D、 真理不需要检验
589、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正确答案:D A、 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 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 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 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590、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 正确答案:C A、 真理具有客观性 B、 真理具有绝对性 C、 真理具有相对性 D、 真理具有全面性
591、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说明真理具有 正确答案:C A、 不确定性 B、 主观性 C、 相对性 D、 绝对性
592、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观点是 正确答案:B
A、 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B、 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C、 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D、 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
593、在真理观上绝对主义的错误是 正确答案:D A、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 B、 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
C、 只讲真理和谬误的转化,不讲真理和谬误的对立 D、 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 594、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正确答案:A A、 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 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 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 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595、把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作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 正确答案:A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相对主义的观点 D、 经验论的观点
596、“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这一命题所包含的哲理是 正确答案:C
A、 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 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 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597、列宁指出:“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句话表明 正确答案:C
A、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的两个阶段 B、 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区别 C、 真理具有相对性 D、 真理的标准是双重的
598、真理和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 正确答案:B A、 是否被大多数人所接受或同意 B、 主观与客观是否相符合、相一致 C、 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D、 是否能够激励人和影响人
599、“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正确答案:B A、 形而上学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 诡辩论的观点 D、 相对主义的观点
600、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正确答案:C A、 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 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 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601、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是 正确答案:C
A、 诡辩论的观点 B、 经验论的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旧唯物主义的观点
602、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是因为 正确答案:D
A、 真理与谬误本身没有严格的界限 B、 真理与谬误的区别是主观错误造成的 C、 谬误中包含着真理的因素 D、 真理与谬误具有同一性
603、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5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为伽利略平反。这说明 正确答案:D
A、 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B、 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C、 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 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604、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 正确答案:D A、 逻辑证明 B、 客观事物 C、 科学理论 D、 社会实践
60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实践具有 正确答案:D A、 客观物质性 B、 社会历史性 C、 自觉能动性 D、 直接现实性
606、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正确答案:B A、 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B、 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C、 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决定的 D、 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607、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是 正确答案:C
A、 绝对确定的 B、 不确定的
C、 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D、 既是历史的,又是逻辑的
608、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 正确答案:B A、 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B、 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 C、 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 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609、“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句话揭示了 正确答案:B
A、 实践标准并不是适用于任何人类认识的检验 B、 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 C、 存在不可能检验的东西
D、 实践标准是确定的,它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610、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定义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定义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正确答案:A
A、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认识具有反复性 611、逻辑证明是 正确答案:A A、 实践标准的一个重要补充
B、 实践标准以外的又一个检验真理的标准 C、 先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D、 优于实践标准的检验真理的标准 612、哲学上的“价值”是指 正确答案:B A、 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B、 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C、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D、 某种活动的经济效益
613、哲学上价值概念具有 正确答案:D A、 最小的效用性 B、 最大的效用性 C、 最小的普遍性 D、 最大的普遍性 614、价值评价是 正确答案:D A、 一种纯主观的认识活动 B、 没有任何客观标准的评价 C、 没有正确与错误区分的评价 D、 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的评价 615、评价性认识是 正确答案:A
A、 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内容的 B、 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内容的 C、 以获得客体的“真”为目的的
D、 以获得主体的“善”为目的的
616、有思想家指出:“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 正确答案:C A、 先验论观点
B、 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说明人的认识具有主体性 D、 经验论的观点
617、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 正确答案:B A、 主观性原则 B、 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C、 主体决定客体的原则 D、 客体依赖主体的原则
618、真理和价值在认识和实践中是 正确答案:C A、 是各自独立、毫不相干的 B、 是相互冲突、无法统一的
C、 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D、 是合二为一,无法区分的
619、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 正确答案: A、 必然和偶然的统一 B、 抽象的不变的统一 C、 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D D、 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2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本质上是 正确答案:B A、 经验论 B、 反映论 C、 科学实验 D、 实践论
621、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正确答案:C A、 一切从实际出发 B、 理论联系实际 C、 实事求是
D、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622、在实际工作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要坚持 正确答案:B
A、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理论 B、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C、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D、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623、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就是要 正确答案:D A、 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思想上达到绝对自由 B、 不受任何约束,做到随心所欲 C、 抛弃原有的一切观念,重新评价一切 D、 突破落后观念的束缚,坚持实事求是
624、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正确答案:C A、 社会关系 B、 社会意识 C、 生产劳动 D、 地理环境
625、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正确答案: A、 血缘亲族关系 B、 社会生产关系 C、 政治思想关系 D、 阶级压迫关系
626、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 正确答案: A、 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 对人的生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 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D、 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627、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 正确答案:A A、 可以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B、 可以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C、 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 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628、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状况是 正确答案:D A、 人口多、密度大
BC B、 人口少、密度小 C、 人口不增也不减 D、 与物质的生产相适应
629、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 正确答案:C A、 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 B、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 C、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D、 生产关系和生资料两个方面
630、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正确答案:D A、 地理环境的优劣 B、 人口增长的快慢 C、 社会风气的好坏 D、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631、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钥匙是 正确答案:B A、 阶级斗争发展史 B、 生产劳动发展史 C、 宗教信仰变迁史 D、 政治制度演变史
632、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人类 正确答案:C A、 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 改造旧的社会制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 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
D、 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633、“生产力标准”的哲学依据是 正确答案:B A、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原理 B、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 C、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D、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的原理 634、生产关系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答案:B
A、 劳动者的分工形式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 产品的分配方式 D、 商品的交换方式 635、国家的本质是 正确答案:D A、 管理社会各项事业 B、 保卫社会秩序的安定 C、 保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D、 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636、社会意识是 正确答案:A A、 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 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正确 C、 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D、 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637、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正确答案:C
A、 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 技术科学、语言学、哲学 C、 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 D、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638、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正确答案:D
A、 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 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 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 法律思想、哲学、宗教
639、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正确答案:A
A、 它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 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 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 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640、错误的社会意识之所以错误,主要是由于 正确答案:D
A、 它纯粹是主观臆想,其内容与社会存在无关 B、 它落后于客观实际,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C、 它脱离多数人的觉悟程度,不能被多数人接受 D、 它是对社会存在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641、一定的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即 正确答案:D A、 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B、 军队警察等武装力量和政府组织部门 C、 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D、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64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这说明 正确答案:A A、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反作用
B、 上层建筑的进步可以决定经济基础发展的根本方向
C、 经济基础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 经济发展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643、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先于它的经济基础而产生 正确答案:A
A、 这是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辩证发展规律的特殊表现
B、 这表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辩证发展规律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
C、 这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 这表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相互决定的
644、作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正确答案:D A、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B、 社会心理
C、 自然科学、语言学和普通逻辑学等
D、 政治法律思想、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64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正确答案:B A、 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 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 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是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
D、 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着社会的上层建筑的性质
646、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正确答案:C A、 它是否适应自己的经济基础 B、 社会意识的性质
C、 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D、 国家政权的性质
64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集中表现为 正确答案:D
A、 对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控制 B、 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排除异己 C、 既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 D、 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648、阶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首先是一个 正确答案:B A、 政治范畴 B、 经济范畴 C、 思想范畴 D、 文化范畴
649、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 正确答案:C A、 人们的政治态度和立场 B、 分配的多少
C、 对生产资料关系的不同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 D、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650、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 正确答案:B A、 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 B、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 C、 统治阶级内部政权更替 D、 反动阶级重新篡夺政权
651、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是 正确答案:B
A、 对抗阶级之间的矛盾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尖锐化 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 生产力内部人与物的矛盾
652、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 正确答案:B A、 人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B、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C、 社会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D、 社会运动是受偶然性支配的
653、英雄人物的活动是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种观点是 正确答案:A A、 历史唯心主义 B、 唯物史观的观点 C、 历史主义的观点
D、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都能接受的观点 654、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首先是 正确答案:C A、 政治活动 B、 科学活动 C、 生产活动 D、 艺术活动
655、我国实行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其哲学依据是 ( ) 正确答案:C
A、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原理 B、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规律 C、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规律 D、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原理 656、下列各项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是 正确答案:C
A、 一切唯物主义者 B、 某些唯心主义者 C、 马克思主义者 D、 二元论者
657、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总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 正确答案:A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B、 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 C、 科学文化水平 D、 人们的生活水平
658、人民群众的活动受着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一前提所引出的结论是 正确答案:C
A、 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有限的 B、 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限的 C、 人民群众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D、 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有时是有限的,有时是无限的
659、“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 正确答案:B
A、 历史唯物主义 B、 历史唯心主义 C、 历史主义 D、 自然主义
66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是 正确答案:C A、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B、 理论活动和政治活动的统一 C、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D、 社会政治条件和思想条件的统一
66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看法是 正确答案:D A、 宿命论观点 B、 机械论观点 C、 历史循环论观点 D、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662、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就是坚信 正确答案:C
A、 群众的意见总是正确的 B、 群众都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 C、 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D、 群众运动都是合理的
66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因为 正确答案:D A、 它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B、 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
C、 它能把生产力系统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D、 它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各要素之中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66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正确答案:B A、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B、 社会基本矛盾 C、 社会革命和改革 D、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665、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正确答案:A A、 生产方式 B、 地理条件 C、 社会意识 D、 人口因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