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台州湾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空间优化研究——以台州东部新区为例

台州湾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空间优化研究——以台州东部新区为例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台州湾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空间优化研究——以台州东部新

区为例

应巧艳;王波

【摘 要】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在城市新区的建设中要贯彻新型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建设方针,必须考虑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台州东部新区濒临东海,具有优越的资源和区位条件,但同时也遇到新城建设中产城分离的问题,文章指出,要实现产城融合,可以从合理布局各片区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依托现有镇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几方面展开. 【期刊名称】《江苏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5(000)011 【总页数】3页(P10-12)

【关键词】产城融合;空间优化;台州东部新区 【作 者】应巧艳;王波

【作者单位】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台州318020;台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浙江台州318000 【正文语种】中 文

1 产城融合研究的缘起与内涵

进入“十二五”之后,在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快速推进,城市新区建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新城、产业城,而这

些新城、产业城往往规模较大但是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居民或就业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而成为“卧城”或是城市的“孤岛”[1],新区建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业空间与生活空间不相匹配——“产”“城”分离的现象,基于这样的背景,“产城融合”的概念被提出,并开始被逐渐接受。

所谓“产城融合”,即强调产业和城市的有机融合,城市以产业为支撑,并服务于产业,产业以城市为载体和依托,两者相互协同,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归根结底是平衡城市内部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基本功能,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城市的综合协调发展[2]。

2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建设现状 2.1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概况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台州湾集聚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东部,纵贯临海市、椒江区、路桥区、台州经济开发区及温岭市等地,是浙江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4 个产业大平台之一,也是浙江省海洋经济重点规划建设的九区之一,集聚区规划总面积562.15 平方公里,重点规划区面积86.73平方公里(见图1)。

图1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在浙江省的区位

台州湾集聚区的总体定位是在城市转型升级的要求下,形成产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循环,同时充分利用其良好的濒海条件,发展海洋经济,使之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新兴增长极。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引领带动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使其成为发展转型的示范区和新型城镇化互动的示范区,逐步融入台州城市群的核心圈层。

2.2 台州湾集聚区建设优势 2.2.1 产业基础扎实

台州湾集聚区目前已开发面积超过50 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80 多亿元,

投产企业600 多家,初步形成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船舶修造、金属再生利用、塑料、电子材料、装备制造、电子电器制造等行业的集聚发展。目前园区内已经建成或在建的有医药产业基地、船舶制造基地、滨海汽车基地、再生资源产业示范基地、台州湾循环产业物流中心、蓬街外商投资园区、金清镇机电五金工业园等,园区内产业建设已初具规模。 2.2.2 资源条件得天独厚

台州湾集聚区布局台州东部,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源于其丰富的资源条件。首先,台州东部有丰富的滩涂围垦资源,台州湾集聚区位于滨海平原地区,集中成片区域面积达200 平方公里,已围和在围滩涂面积达135.87 平方公里,近期可围垦滩涂面积76.2 平方公里,现有发展空间和潜在发展空间较大。其次,台州湾集聚区东濒大海,距国际航道仅30 多公里,具有得天独厚的港口岸线资源,2014 年12 月开港的头门港区深水岸线长约5 公里,自然水深3~20 米,规划码头岸线总长约28.7 公里,可建设各类生产性泊位84个,目前2 万吨级兼靠3 万吨级通用散杂货泊位正式投入运营。国家一类口岸——大麦屿港与其毗邻,已建成投入使用千吨级以上码头泊位14 个,其中2 万吨级(兼靠3 万吨级)多用途码头泊位1 个。

2.2.3 区位优势明显

台州湾集聚区处于台州中心城市东部以及临海、温岭2 个副中心城市以东和台州湾两岸,是台州沿海产业带的中心。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加速崛起,以及高速铁路、台州中心港、台州新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的相继建成和加快建设,台州集聚区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见图2、3)。 2.2.4 基础配套比较完善

初步形成了“五网支撑”局面,构建立体交通网。甬台温铁路全线投入运行,成为全国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台州机场航线不断拓展,已通航14 个城市,新机场

筹建工作也正在有序进行;“二纵四疏港”高等级公路骨架正在加快形成;大麦屿港区升级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头门枢纽港区已经开港运行。沿海区域的供水、供电、通讯设施、污水处理等项目也在加快建设,跟进快速发展的需求[3]。 3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东部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台州湾循环产业集聚区东部新区(以下简称东部新区)位于台州湾集聚区中部,包含椒江区块、台州经济开发区区块和路桥区块3 个区块,是台州湾集聚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其产城融合发展。 3.1 职住分离,影响东部新区可持续发展

与东部新区相临的现状城镇为三甲街道、蓬街镇和金清镇,各镇街道距离东部新区核心区分别约为8公里、5 公里和7 公里,而主城区距离东部新区核心区则约为18 公里。尽管周边城镇和主城区与东部新区存在一定的距离,但是新区内的就业人员还是大多选择居住在城镇或主城区,产生职住分离的局面。职住分离,导致产业区与周边城镇之间缺乏联系和互动,导致集聚区特别是产业区内缺乏人气,影响了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东部新区内主要的居住形式主要有3 种:(1)城镇型居住区,主要分布在三甲街道、蓬街、金清镇区内;(2)村民居住点,量大面广,新区内共有150多个行政村,除东海塘工业区以外,沿各条河道、街道、镇区的边缘皆分布有村民点分布;(3)各厂区内宿舍,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为员工提供了集体宿舍。 3.2 产业功能突出,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难以融合

虽然《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中,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重仅为33%,但是东部新区的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重是54.5%,由于当前集聚区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工业企业入驻占据主导地位,工业用地占已建建设用地的比重超过了60%,而相应的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却尚未完成配套建设,在产业发展的同时城市功能没有及时得到完善,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城脱节的现象。

3.3 公共设施配套短缺,东部新区发展缺乏拉力

东部新区内现住人口24.1 万人,规划人口55.28万人,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分布在原有各建制镇镇区内,由于现有城镇周边多为基本农田,限制了城镇的发展空间。而东部新区多利用滩涂围垦用地进行建设,围垦用地在空间上与现有城镇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现有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无法实现与集聚区的共享,集聚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则由于建设时序等原因,目前尚未开始建设。学校、医疗、商业、文化、体育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短缺,严重地影响了区内居住人口的生活质量,这也直接导致了集聚区内的就业人口不愿在此落户居住,致使集聚区的发展缺乏拉力。

图2 台州湾集聚区在台州的区位 图3 台州湾集聚区空间结构规划

3.4 综合交通体系不完善,影响东部新区发展后劲

交通方面,台州市区东部新区目前的对外交通方式仅有公路一种形式,无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另外,内部路网难成系统,路网密度低,路况普遍较差;贯通规划区的横、纵向交通干道较为缺乏,特别是现有的横纵向道路(洪三路、椒金路等)已有不同程度的交通拥堵现象;街镇被主要道路穿越,内部的生产、生活活动与道路交通相互影响。综合交通体系的不完善,直接导致集聚区内外联系的不通畅,影响了集聚区发展的后劲[4]。 4 东部新区产城融合空间优化策略 4.1 合理布局各片区功能,实现职住平衡

要实现产城融合就必须将新区的不同片区与城市的各项功能相联系,构建一个产业复合、设施配套、职住平衡并且生态环境宜居的空间形式,使居民在各自不同的居住空间单元中实现就近就业、游憩休闲的目的。因此,产城融合的关键说到底是就业与居住的融合,由此职住融合度也就成了衡量产城融合度的重要指标,东部新区

产城融合的空间布局核心的任务就是实现职住平衡。在规划中应合理确定椒江区块、台州经济开发区区块和路桥区块各个片区的人口规模,同时根据新区开发建设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区位,合理布置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并据此配套布置不同规模和等级的居住区、生活服务区和综合服务中心,最大可能地提高组团内的就近就业率(见图4)。

4.2 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生活功能

2014 年中央新型城镇化会议提出城镇发展必须更为注重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社会和谐、环境友好及城乡统筹。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以建设低碳环保的循环型经济产业为主导,正适应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东部新区在打造具有台州特色的各类工业园区的同时,要改变产城分离的局面,还应充分考虑完善园区内的生活职能,为其配套必要的行政、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中心,加快布置购物、医院、学校等生活性服务中心,加大公园、绿道等公共开发空间建设力度,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和吸引力,使东部新区真正成为台州市开放性生产服务中心、沿海特色健康型宜居新城、未来东部滨海城市中心。

4.3 依托现有镇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实现空间优化

台州东部新区与多个城镇毗邻,有些城镇还是省级或市级中心城镇,镇区人口和公建设施已有一定基础,依托现有城镇是东部新区近期以较少的投入迅速集聚人气的捷径,而产业、人口和其他要素的集聚,又可以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因此,在东部新区的建设中应充分依托现有城镇的人口和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进一步加强城镇的商业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东部新区产业发展与现有城镇功能的衔接,引导城镇资源向新区延伸,提高城镇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服务事业的发展水平,承接新区发展初期居住和生活服务功能,从而加快新区与现有城镇的发展结合,加强产城互动与衔接(见图5)。 图4 台州湾集聚区公共服务中心布局规划

图5 东部新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4.4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加强东部新区内外联系

综合交通体系的完善,不仅能加强东部新区与主城区的联系,同时新区内各个片区之间也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针对东部新区目前综合交通存在的问题,要实现产城融合,首先应加强东部新区对外的客货运输网络规划建设:货运方面,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公路运输仍是台州东部新区对外最主要的交通方式的情况下,必须继续完善和提升新区对外交通体系中的快速干道网络建设,特别是加强与主城区之间的交通主干道的建设。其次,加强各片区之间以及各片区与主城区之间的公共交通网络设施。东部新区产城融合发展必须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在主城区与各片区之间开通快速公交线路,规划公交专用道,并延长公交运行时间,增加公交班次,缩短公交班次间隔时间,使公共交通真正成为新区内居民出行的首选的出行方式。最后,东部新区内还可以考虑建设综合性交通枢纽点。在市府大道延伸段的适当位置开发建设城市综合体,推动周边区块的居住、商业、休闲娱乐等综合功能的协同发展,进而发展成为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5]。 5 结语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是台州市拓展发展新空间、优化生产力布局、主攻沿海的主战场,未来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互动的示范区,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充分融合,使其与现有中心城区形成互为支撑、相互促进的同城化发展关系,从而逐步融入台州城市群的核心圈层。 参考文献

[1]李文彬,陈浩﹒产城融合内涵解析与规划建议[J]﹒城市规划学刊,2012(7):99-103.

[2]欧阳东,李和平,等﹒产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与规划策略——以中泰(崇左)产业园为例[J]﹒规划师,2014(6):25-31﹒

[3]台州湾循环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Z]﹒2010﹒

[4]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2011-2010)[Z]﹒2011﹒ [5]纪慰华.产城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途径-以上海市临港地区为例[J]﹒规划师,2014(6):40-4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