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近十年我国STEM教育研究之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近十年我国STEM教育研究之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2018年第3期(总第88期)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6月 JOURNAL OF GUANGZHOU OPEN UNIVERSITY Vo1.18 NO-3 Jun.2018 近十年我国STEM教育研究之Ci teSpace可视化分析 刘赣洪魏倩倩 (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 要:本文以CNKI2008—2017年间检索到的684篇STEM教育研究文献为数据,应用 CiteSpace5.0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近十年来,STEM教育研究重心出现了四次明显更迭, 相应地研究可分为概念厘定与内涵廓清、STEM课堂实践探索、STEM改变教与学方式以及STEM 与具体学科相融合等四个阶段;其问研究热点指向创客教育、学生素养,且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等。 未来STEM教育需要重点关注STEM教师培养培训体系以及如何构建学习生态系统等方面。 关键词:STEM教育;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385(2018)03—0019—05 子日君子不器,意在人要全面发展[11,然 由于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学校为了培养出符 过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来描述国内STEM 教育现状,通过关键词时区视图全面展现STEM 教育领域的发展情况;对关键词做共现分析, 合社会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业人才[2】,人为的 将学科进行划分,虽然这样做起初促进了课程 聚焦STEM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分析主要研 究机构以及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廓清主要的研 究力量及其兴趣点所在;进行主题词共现分析、 追踪STEM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最终为STEM 教育绘制一副知识图谱。 一内涵的丰富【3】,培养了大量专业专门人才,但 是长久看来,高度分化的课程体系,导致了学 科之间的孤立,引起知识与实践的混乱,更割 裂了教育和真实世界的联系 】,不利于全面发 展要求的知识体系上的完整统一,制约了创新 性能力发展[5】。1986年,美国首次提出SMET 教育,并于2007年调整为STEM教育f61,旨在 施行一种集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具有强 、STEM教育研究现状 (一)随时间推移,研究重心出现了四次明 显更迭 整合性的教学模式p】,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喁]、回归教育适应社会生活【9J、培养符合经 济全球化要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 我国学者自2008年开始关注STEM教育, CiteSpace时区知识图谱是一种侧重于从 时间维度上来表示知识演进的视图,可以清晰 地展示出文献的更新和相互影响。研究将经 过初步处理后的数据导入Citespace5.0中,时 间段设成“From 2008 to 2017”,时间切片设置 十年过去了,STEM教育研究现状及进展如何? 本文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以“STEM教 育”和“STEAM教育”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检 索到论文887篇(截止至2017年11月4日), 剔除无关文献,得有效文献684篇,导出保存 为一年,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阈值设置为 (2,2,20)、(4,3,2O)、(4,3,20),选择每一个切片 的Top100%,生成时区知识图谱图1。随着时间 推移,STEM教育有一个很明显的研究重心变化, 使得研究出现了四个阶段推进。 为Refworks格式,用CiteSpace5.0处理,力图通 收稿日期:2017—03-28 作者简介:刘赣洪,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师教育。 魏倩倩,女,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教育。 19 2018年第3期(总第88期)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t 1.1 8 N().3 steam教育 II一 啦¨ 教rf 念学. j 埒 利 一 /, 一、、 \ ~ 教fl论b、\鼬   般,}帐 喇.谭鼽 单般n科 n  .信息技术stem ̄P“ l !Ⅲt ~\}  te 科 拽 …、 . —n #n 萄 学习过 ll ·改|l小 学 敉 ,~^ 培  拈 幸生rl赏艘 尴 E …11 创客敦疗 steam 、牲n \ 图1 STEM教育TIMEZONE趋势图 1.概念厘定与内涵廓清阶段 Fh于不同学者关键词使用略有差异,STEM 与STEM教育基本可以视为同一概念,可见在 2008--2012年间,研究重心侧重于“STEM教 育(STEM)是什么”、“基本内涵”等辨析与最 终达成共识阶段。STEM是科学(Science)。技 术(T hnology), T 程(Enginee,·ing),数学 (Mathematics)四¨学科英文首字母的缩写。一 类学者从宏观视角f}I发,认为STEM是一项教 育战略… ;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是一种综 合性的探究教育” 、还有一类学者相对较为注 重操作性,认为STEM是运J千】跨学科的思维方 式” ,是经整合而成的独立课程” ,以项目学 习为主、着重培养项日学习能力 …,是一种培 养解决 题的教学方式 :综上,S'I、EM教育是 为 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而专门化设计的融合 科学、技术、T程以及数学的独立的、综合性 课程,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S'I、EM升级为STEAM、课堂实践探索阶段 2013年,国内第一次引入STEAM这个概 念 …,研究者在原有基础中加入Art,STEM升 级刮STEAM【191 展现任 1上,是2013~2()14年, STEAM色环f};现,并周边明 分布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科学教育、3D打印等色环。文献显 示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尝试STEM中小学的应用, 实践中多结合综合实践课或信息技术课进行小 范嗣探索.较多研究者注意力聚焦到STEM与 信息技术融合层面,如研发基于Scratch编程的 实践课程 ;实施Arduinc)互动媒体技术课程1211; 设汁适用于小学的3D打印课程 等 、 同时南于2013年提出STEM教育将成为全 20 球性的科技教育战略 ,多省市如 苏、武汉、 上海等利.技馆开始开展形式多样的STEM主题 教育活动、 3.S FEM改变教 学方式阶段 2015年,教育部提 探索STEAM、创客等 新教育模式 , EM敦育得到_r。 l】1i发展. 此 时,研究者关注较多的为STEM教育的课程没 计以及 EM教育应 模式的研究、创客指把 创意转变成现实的人 ,传统教育·卜死记硬背 的学法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 创客甄 培养创新能力1271 在教学实践中,研究者发现 创客活动可降低STEM起步发展的难度 ,丰 富学生的学习内容,通过“造物”的形式不断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1201 4.STEM与具体学科相融合阶段 2016—2017年, 于小学科学、核心素养、 跨学科以及学习活动备受关注,此It寸STEM教 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契合同家提…的发展核心素 养,纲要【f】的完善科学体系0“ ,为STEM教育 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有部分研究膏将化学、生 物、数学和物理学科与STEM教育卡H结合进行 尝试 从跨学科的视角来说STEM敦育的最大 一个要素就是学科知 的整合,小止是要丁解 学科知 的核心慨念,还要探究它f『J的共问点 来找到实现跨学科教育的切入点,#富STEM 教育的内涵以及外延,也有助于跨学科的发眨 (二)STEM教育研究热点指向教与学过程 蕊 … 誉 赫飘 ^ … … 疗 tnH ¨趣解决 惦息技术 拄术^仃 “ 辩蔓舟 辩 挂 幢 囊 尉^ J 创客教rI 图2 STEM教育关键词网络共现图谱 在CiteSpace rf1,将 点类型选择为“关键 词”,筛选m频次不少于9的关键涮、生成关键 词共现网络图曙(如 2),每个节点都代表· 2018年第3期(总第88期)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一Vo1.18 N().3 个关键词,以年轮的形状呈现。一个圆环代表 一部分,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运用3D打印制 个年份,m现的频次越高,相应的圆环越厚。 围绕着STEM和STEAM,以“创客教育”、“学 作一些零件设备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继之虚 习过程”和“信息技术”为中心形成较为明显 的热点。 拟现实、体感技术等进入课堂教学中,会更有 利于促进STEM教育的跨学科发展。 二、STEM教育研究趋向 1.实践中STEM教育主要以创客教育形式 出现 目前国内STEM教育的研究机构几乎集中 如何实践或实现STEM教育理念,成为社 会关注之焦点问题,创客以及创客运动孕育了 在高校,如华东师大、北京师大、华南师大等 高校,而中小学更注重实践探索,如北京景山 学校和浙江温州中学等。作者分布较为离散, 创客教育,其频次高达55,是技术和教育融合 的新型教育范式1311 ̄其倡导的设计和创意理念, 帮助解决STEM教育发展中学习者缺乏学习兴 并无明显合作团体,这说明STEM教育发展至 今还没有形成一个连通密集的合作网络。因此. 未来STEM教育趋向丰富,期待更多研究者与 实践者参与。 趣这一难题1321 ̄无论是STEM教育还是创客教育, 两者的学习方式几乎是完全相同的,一般采用 基于项目的学习或者基于设计的学习,所以研 究者喜欢把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放在一起进 行分析,判别两者之间的关系。目前研究者认 为两者之间存在“不辩解”、“包含论”、“载体论” 和“整合论” ,还没有一个被完全认可的观点。 椭m童坤 但在学校内,创客教育通常被视为STEM教育, 成为STEM教育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2.STEM教育关注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素 育 机器人教学 -- _ ● ¨埔一 ■●m # 养 STEM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素养口 ,这 一目标与学习过程相连,学习过程出现频次为 图3 STEM教育关键词共现图谱 48,和之相关的关键词有问题解决、教育模式、 人才培养、创新能力、项目学习等。在学习过 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探索出基 在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中,散落在节点周 围的凸显点说明这些研究领域已经有了一部分 于项目学习的教育模式应用于STEM教育中。 有研究者认为项目学习对STEM技能的提升有 的研究文献,但是数量还不是很多,处于发展 的态势[381 ̄如图3所示,散落四周的关键词成群、 聚团分布,具有较明显的趋势指向价值。 (一)STEM教师培养及其培训体系研究 要想培养出具有STEM素养的人才,STEM 教师的培养是关键[39l ̄STEM教师资源一直困扰 着国内进行STEM教育实践问题。与STEM教 育研究不同,国内的STEM教师教育研究还处 于起步状态,基础教育中少有专业的STEM教 促进作用【3 ,但目前国内对于项目学习的实践 研究不多,主要关注点是中心项目模式、学生 主导项目模式、基于学生主导项目的课程口酬等 三种国外教学模式的引介与局部实验,这一领 域亟需更多探索。 3.STEM教育与信息技术密切相联 信息技术出现的频次为34,信息技术因其 认知T具特质,STEM教育与信息技术发展紧密 相联。一类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发STEM教 育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程,让课程更加灵动1371。 还有一类是应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拓展众人创 师,多数是信息技术、物理、化学等教师担任『4“j, 所以教师的STEM教育能力还需提高。有研究 者提出STEM教师可以联合培养H I,借鉴“大 中小为核心——政府干预——第二三方积极协作” 的合作模式 I,也有研究者提出对师范生开展 2l 新的平台,以降低学生开展创新创造活动的成 本,如3D打印已经成为STEM教育中很重要的 2018年第3期(总第88期) 20 1 8年6月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OPEN UNIVERSITY Vo1.18 N0.3 Jun.201 8 职前职后培训H ,以此来提升教师的STEM专 业能力。但总体上来看,能胜任STEM教育的 教师较少、专业STEM教师更是匮乏,这是教 师教育面临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二)国际STEM教育成果的引入与本土化 研究 一直以来国内学者关注点聚焦在对美国 STEM教育的发展现状介绍、美国K一12中 STEM教育实践等,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对美国等 国家的STEM教育对于中国基础教育的启示与 实践借鉴等进行探索。但STEM教育本身是引 进的教育理念,带有一定的文化特色[44]o在丰 富的国际成果引人的同时,有必要加强STEM 教育理论的本土化研究。尤其是国内基础教育 中STEM教育实践方面的成果较为薄弱,大部 分还是简单的教学设计和理论方面的研究 , 引进过程中要小心不要陷入美国STEM教育的 模仿圈中。 (三)STEM视野下的机器人教学 在基础教育领域,机器人教学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461。有研究者 分析了几种常见的机器人教学组织模式,并构 建活动设计模型 ,为往后进行机器人教学实 践研究打下基础。机器人教学中通常采用“项 目教学法”[4 ,注重和现实世界的联系,学生 以学为中心进行动手实践。机器人技术涉及了 数学、电学、人工智能等领域,能够更好地将 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联系起来。例如某品 牌的V3教育型机器人,不仅可以作为信息技术 课程的学习内容,还能实现数学、物理等学科 工程设计、实验数据采集、实验分析等功能。 (四)构建STEM学习生态系统 “STEM学习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最先由 美国提出l4 ,也可以称作整合的STEM学习系 统。其目标在于通过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以 及课外教育相融合,来达到STEM学习无处不 在的效果[501o除了科学博物馆和科学中心,家 庭和社区同样是STEM学习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空间 ”。每一个不同 的环境都有其特有的优势,让学习者在不同的 环境中体验STEM学习有助于一些复杂技能的 习得。 从第一篇介绍STEM教育的文章在国内发 22 表,至今已经十年了,STEM或STEAM已然成 为众多领域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从最初 的国际成果引入、美国STEM教育的借鉴与启 示等,逐步转向关注STEM教育培养学生的跨 学科素养的教学模式、STEM教育实践中的教学 成果的评价、再到实践中如何考察学生在解决 问题的时候运用到的高阶思维,不同情景下进 行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形成、合作能力与创新能 力的培养等,STEM教育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理论 与实践成果,期待未来STEM教育研究在理论 视野与实践操作上作出更丰硕的贡献。 参考文献: 【11秦维红.孔子人的发展理论的现代启示【]JJ.南京社会 科学,2004(10):81—84. [2】郭卉.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是高校学科专业设置改革的 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10(7):46—48. 【3]胡锦星.现代学校课程应在分化中整合[J].现代教 学,2004(5):1. f41秦瑾若,傅钢善.STEM教育:基于真实问题情景的跨 学科式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17(4):67—74. 【5]王永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创新的根本使命【JJ .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5):16—20. 【6】马红芹.美国K一12阶段“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 (STEM)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7]王守纪,于童童.关于教育超越性问题的争论与研究 述评[J】.教育教学论坛,2014(3):114—116. [8】纪志耿.教育必须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新中 国成立初期党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1.学理 论。201 5(34):35—36. [9】李清华.教育回归生活学校融人社会[J].生活教育, 2006(2):5-7. 【10】李欢.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的STEM教育应用模式【J1. 高教学刊,2017(1 1):44—45. 【1 1]王旭卿.面向STEM教育的创客教育模式研究[J].中 国电化教育,2015(8):36—41. [12】董宏建,白敏.中国理工科STEM教育发展探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6(7):12-17. [13]吕延会.STEM教育的核心精神【J】.当代教育科 学,2017(5):16—19. [14】余胜泉,胡翔.STEM教育理念与跨学科整合模式【J】 .开放教育研究,2015f4):13—22. [15]杨亚平.整合性STEM教育理念下工程类高职数学 2018年第3期(总第88期)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V01.18 NO-3 教学模式的建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16】李小涛,高海燕,邹佳人,等.“互联网+”背景下的 STEAM教育到创客教育之变迁——从基于项目的学 习到创新能力的培养[J】.远程教育杂志,2016(1): 28-36. [17】傅骞,刘鹏飞.从验证到创造——中小学STEM教育 应用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4):71—78, 105. [18】第一届中小学STEAM教育创新论坛在温州举行[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0):27. [19]魏宁.STEAM教育是个什么样子?[J].中国信息技术 教育,2013(10):97—98. [2O]吴俊杰,王勤,梁森山.Ledong Scratch互动教学平台 的应用与研究(十)——用Ledong板测电阻谈STEM 教育fJ1.教学仪器与实验,2011(1 O):9-11. 【2l】谢作如.《互动媒体技术》校本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 1):21—23. [22】郑贤.基于STEAM的小学《3D打印》课程设计与 教学实践研究【JJ.中国电化教育,2016(8):82—86. [23】马亚韬.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聆听STEM教育与 创新人才培养报告【JJ.科协论坛,2013(6):18. 【24】教育部发布《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 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J】.中国 远程教育,2015(9):50. 【25】蔚蓝.创客——创意·创造·潮流IJI.中国教育技术 装备,2012(14):134—135. [26】李娜,田星星,王帆.浅谈创新精神在数学教学中的 培养[J]_软件:教育现代化,2014(12):281. [27】刘欢.创客教育和STEAM教育的融合初探【A].北京 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 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1. 【28】高云峰.创客与STEAM教育结合的实践[J].力学与 实践,2016(1):74—77. [29】秦赛玉.创客教育:“智造”新型校园[J].中小学信 息技术教育,2015(7):61—62. 【30】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 年)(节选)【J].科技导报,2016(12):2. [31】王志强,李菲,卓泽林.美国高校创客教育与STEM 教育的融合:理念、路径、启示『J1.复旦教育论 坛.2016 ̄):101—107. 【32】王米雪,张立国,郑志高.我国创客教育的实施路径 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6(9):11-17. [33】赵兴龙,许林.STEM教育的五大争议及回应[J].中 国电化教育.2016(10):62—65. 【34】柳栋,吴俊杰,谢作如,等.STEM、STEAM与可能 的实践路线【JJ_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6):39— 41. 【35]首新,胡卫平,王碧梅,等.基于文化一历史活动观 的小学生项目式STEM学习模式探索[J].中国电化 教育。2017(2):33—41. 【36]丁杰,蔡苏,江丰光,等.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 教育创新与跨学科研究——第二届STEM国际教育 大会述评[J].开放教育研究,2013(2):41—48. 【37]周迎春.创设意外情境生成精彩课堂——例谈面向 STEM与创客教育的小学信息技术灵动课堂【J].基础 教育参考,2017(19):44—46. 【38]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 法论功能fJ1.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39]王巍.STEM教育背景下教师培训模式及发展策略研 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7(8):69—71. [40】董宏建,胡贤钰.我国STEAM教育的研究分析及未 来展望[J].现代教育技术,2017(9):1 14—120. 4[1】翁聪尔.美国STEM教师的培养及其启示[D].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2015. [42】彭小芳.美国中小学STEM教师合作培养模式分析[D】. 长沙:中南大学,2013. [431常咏梅,张雅雅,金仙芝.基于量化视角的STEM教 育现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6):114—119. 【44]李天露.美国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教育 政策解读及其启示【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45]苏秀玲,田秀萍,范博,等.STEM教育国内研究综述[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7):3-4. 4[61杜娟,臧晶晶.STEM教育视野下小学低年级智能机 器人教学模式研究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 (5):52-54. [47】王娟.STEM整合视野下的机器人教学活动设计【D]. 温州:温州大学,2014. [48]张丽芳.基于STEM的Arduino机器人教学项目设计 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49】赵中建,龙玫.美国STEM学习生态系统的构建[J]. 教育发展研究,2015(5):61—66. 【5O】江丰光.连接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的STEM教育—— 第四届STEM国际教育大会述评『J1.电化教育研究, 2017(2):53-61. [51】胡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智慧学习生态环境构 建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7.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